辛 欣
( 遼寧省健康產(chǎn)業(yè)集團核工業(yè)總醫(yī)院, 遼寧 葫蘆島 125100 )
進入21 世紀以后,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十分迅速,工業(yè)化發(fā)展進程也越來越快,各種各樣生產(chǎn)事故、交通事故等發(fā)生的概率越來越高;加之,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最終導致骨科創(chuàng)傷性下肢骨折病人數(shù)量越來越多。 有數(shù)據(jù)調查顯示,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各類骨折的患病數(shù)將高達600 萬例,而因骨折帶來的醫(yī)療成本將相當龐大,給病人家庭、社會帶來嚴重的經(jīng)濟負擔。 當前,臨床治療創(chuàng)傷性下肢骨折多以內固定、外固定等方式,但不管是何種方法,病人發(fā)生感染、褥瘡,甚至深靜脈血栓的概率仍比較高,若未能及時獲得有效干預,極易影響到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最終延緩下肢功能的康復。 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骨折、脛腓骨骨折、足附骨骨折等,可表現(xiàn)為骨折部位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與骨質疏松、受到外力撞擊有關。 發(fā)生下肢骨折時,很容易引起骨折周圍組織損傷,傷及神經(jīng)血管,如果治療不及時還可能會引起骨折不愈合[1-2]。 在下肢骨折患者中,以往臨床主要多采用手術治療。 通過相應的復位手術,能夠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促使骨折愈合[3-4]。 手術治療雖然可使患者的骨折癥狀得到有效解決,但是手術治療之后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靜養(yǎng),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使術后功能鍛煉的順利開展受到一定限制,繼而對患者的整體預后效果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相關醫(yī)護人員應當對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期間的護理引起高度重視,積極為其選擇更加有效、科學的護理模式。 有報道指出,行下肢骨折手術后,如果護理不當,仍有可能會發(fā)生骨折不愈合,同時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5-6]。 細節(jié)護理是在保證護理安全的條件下,針對患者在各方面的不同需求予以全面指導的一種護理模式,在臨床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細節(jié)護理具有一定整體性,其極其注重患者的個性化護理,將患者作為護理中心,致力于提升患者治療期間的舒適感,有相關研究顯示,對患者應用細節(jié)護理,可使其生活質量以及預后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據(jù)資料顯示,采用細節(jié)護理對下肢骨折手術后患者進行干預,能夠滿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和建設性意見,體現(xiàn)護理細節(jié);同時結合踝泵運動,不僅能夠提高患者對醫(yī)院護理服務的評價,還能夠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使其盡早回歸正常生活[7-8]。 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72 例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行下肢骨折手術的患者,就下肢骨折手術后對患者實施細節(jié)護理并進行踝泵運動康復訓練的效果及其下肢功能恢復情況、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進行探討。 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72 例下肢骨折并行手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入院的患者納入對照組(36 例),將2020 年4 月—2021 年3 月入院的患者納入觀察組(36 例)。 對照組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1 例;年齡28 ~79 歲,平均年齡為(45.29 ±4.03)歲;體質量41 ~85 kg,平均體質量為(63.27 ±5.18)kg;病程1—13 小時,平均病程為(6.53 ±2.24)小時。 觀察組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13 例;年齡27 ~76 歲,平均年齡為(45.21 ±3.98)歲;體質量40 ~86 kg,平均體質量為(63.38 ±5.22)kg;病程1—11 小時,平均病程為(6.44 ±2.17)小時。 將2 組的病程、年齡等進行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并且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①經(jīng)CT 掃描、X 線片檢查確診為下肢骨折;②符合下肢骨折手術指征;③臨床資料完整,自愿參與研究;④既往無血栓病史,經(jīng)超聲檢查,證實無血栓形成。 (2)排除標準:①存在語言障礙,精神異常;②對下肢骨折手術不耐受;③凝血功能異常;④伴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包括觀察病情、出院指導、基礎飲食護理等;觀察組實施細節(jié)護理并開展踝泵運動。 具體內容如下:(1)細節(jié)護理:①成立細節(jié)護理小組。 由護士長帶領各責任護士成立細節(jié)護理小組,共同分析患者出現(xiàn)骨折的原因,為其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結合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手術情況等,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了解患者的家庭地位、相關疾病史、用藥情況等;予以高危跌倒患者重點護理,比如在既往有跌倒病史患者的病床旁懸掛警示牌,同時為交接班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提供便利。②病房管理。 病房內定期打掃、消毒,使地面保持干燥、無污漬,打開窗戶、保持通風,檢查光源是否充足;根據(jù)患者的生活習慣在其病床旁調整呼叫器的位置,檢查廁所警示標識是否完整,在廁所與走廊放置防滑墊;病房內的病床、儲物柜、靠椅等應固定放置,認真做好病房晨晚間護理。 病房內保持安靜,當患者外出檢查或者接受相關治療時,護理人員需陪送,對其進行耐心引導。 ③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屬發(fā)放關于下肢骨折的調查問卷,根據(jù)調查結果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其認真閱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安全告知書,使患者及其家屬意識到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嚴重性;定期召開患者座談會,向其講解醫(yī)院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加強其衛(wèi)生與疾病意識,同時傾聽患者的意見,對相關護理工作進行改進。 向患者介紹恢復期間所運用到的器材的使用方法及相關自主護理技巧,使其較好地應對突發(fā)狀況。 ④心理疏導。 最大限度滿足病人適宜的需求:骨折病人多為突發(fā),病人承受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因此,護理人員應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病人及家屬講解骨折情況、治療手段等,以消除病人不良心理情緒。 護理人員應根據(jù)病人的年齡、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給予病人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主動與病人進行交流和溝通,耐心傾聽病人的心聲,并因勢利導,給予病人科學的心理疏導,以緩解病人焦躁、煩悶的不良心理情緒。 (2)踝泵運動:引導患者取平臥位,伸展下肢,大腿部保持完全放松,緩慢向內勾起腳尖,使腳尖朝向患者本人,直至最大限度后保持10—15 秒,腳尖主動向下壓至最大限度,保持10 秒,腳尖內勾、下壓為1 組,每次訓練30 組,每天訓練4 次。
觀察指標如下:(1)采用下肢功能評價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評估2 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下肢功能。 包括聯(lián)合反應、肌群收縮、分離運動、速度測定4 個評估維度,滿分為100 分,總評分越高代表下肢功能越好。 (2)采用本院自制護理質量調查問卷對2 組的護理質量進行評估。 包括基礎護理、病房護理、危重癥護理、綜合護理4 個內容,各內容分值為0 ~100 分,各項評分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高。 (3)對2 組手術后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情況進行記錄并對比。 (4)采用綜合生活質量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 -74)對2 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對比。 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4 個評估維度,各維度分值為0 ~100 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5)通過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來對2 組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程度進行評估。 表格內容包括護士的專業(yè)水平、態(tài)度及護理效果等方面,量表總分100 分,由患者自主打分,評估標準共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及不滿意3 項,90 分以上為十分滿意,70 ~90 分為滿意,低于70 分為不滿意,對比2 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十分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全部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shù)數(shù)據(jù)表示為(n,%),以χ2檢驗2 組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計量數(shù)據(jù)表示為(±s),以t檢驗2 組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對照組與觀察組聯(lián)合反應評分分別為(11.59 ±2.03)分、(11.46 ±2.02)分,肌群收縮評分分別為(9.03 ±2.28)分、(9.06 ±2.33)分,分離運動評分分別為(10.87 ±1.64)分、(10.82 ±1.71)分,速度測定評分分別為(8.02 ± 1.89) 分、(8.11 ±1.84)分,2 組相比無差異(P>0.05);干預后,對照組與觀察組聯(lián)合反應評分分別為(17.26 ±2.54)分、(21.19 ±2.48)分,肌群收縮評分分別為(16.25 ±2.17)分、(22.04 ±2.78)分,分離運動評分分別為(16.84 ±2.53)分、(21.77 ±2.69)分,速度測定評分分別為(15.63 ±2.45)分、(22.06 ±1.94)分,2 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
對照組的基礎護理、病房護理、危重癥護理、綜合護理評分分別為(65.39 ± 5.24)分、(67.18 ±4.64)分、(63.58 ±5.49)分、(64.24 ±4.88)分,觀察組分別為(78.59 ± 6.43)分、(82.05 ± 7.24)分、(75.44 ±8.01)分、(74.26 ±7.92)分,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
對照組與觀察組術后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例數(shù)分別為8 例、2 例,占比分別為22.22%、5.56%,后者明顯低于前者(P<0.05)。
護理前,2 組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 組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 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1 2 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 <0.05。
組別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36) 45.59±5.26 63.42±6.25* 48.78±6.31 65.25±7.64* 45.09±5.15 58.27±6.49* 43.32±5.34 65.26±7.09*觀察組(n=36) 45.42±5.41 77.03±9.24* 48.89±6.05 77.23±8.09* 45.12±5.23 66.24±9.07* 43.45±5.25 72.23±8.25*t 0.02315.2970.0378.4720.1545.2370.0487.612 P 0.9870.0000.9210.0000.8920.0000.8410.000
觀察組中共有十分滿意24 例,滿意10 例,不滿意2 例,護理總滿意率為94.44%(34/36);對照組中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分別有15 例、11 例和10 例,護理總滿意率為72.22%(26/36)。 經(jīng)比較,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指標對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
下肢骨折是骨科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且主要多發(fā)于老年群體。 該群體由于年齡較大,骨質疏松,加之視力變弱,很容易因摔倒或外力重擊等出現(xiàn)骨折的情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該類骨折發(fā)生率也顯著升高,該類骨折若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可對其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yè)、工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此骨折類型的病人數(shù)量急劇上升。 下肢骨折通常指下肢部位的骨質受到外傷后,發(fā)生骨質的連續(xù)性中斷,包括股骨頸骨折、股骨干骨折、踝部骨折、趾骨骨折、脛腓骨干骨折等。 下肢骨折在臨床中較常見,具有起病急驟、治療周期長、并發(fā)癥復雜的特點。 手術是臨床治療下肢骨折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老年患者手術耐受度較差,手術操作復雜和手術時間長,很容易導致患者心理壓力增大,增加患者的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及預后。 因此,加強對該類骨折患者的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其中,深靜脈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手術后容易發(fā)生的一種并發(fā)癥,下肢骨折術后因患肢長期固定、牽引,下肢活動受限,影響血液回流,深靜脈血栓風險會大大升高,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是指患者深靜脈系統(tǒng)中血液不正常凝結,多出現(xiàn)在術后3—5 天,對其的干預若不及時,不僅會影響患者下肢活動,甚至還會引發(fā)器官組織功能障礙。 通過下肢骨折手術,能夠使骨折部位獲得復位,但為了減少術后相關并發(fā)癥,促進患者恢復,仍需進行一定的護理干預。 傳統(tǒng)護理服務模式僅僅是給予病人常規(guī)性的基礎護理,比如:生命體征觀察、被動訓練、藥物護理等等;這種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病人需求。 既往研究中,將細節(jié)護理運用至下肢骨折患者中,并開展踝泵運動,對其恢復有較大的幫助。 本研究結果中,經(jīng)過干預后,觀察組的聯(lián)合反應、肌群收縮、分離運動速度測定評分分別為(21.19 ±2.48)分、(22.04 ±2.78)分、(21.77 ±2.69)分、(22.06 ±1.94)分,均較對照組的(17.26 ± 2.54) 分、(16.25 ± 2.17) 分、(16.84 ±2.53)分、(15.63 ±2.45)分高(P<0.05);并且觀察組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5.56%,較對照組的22.22%低(P<0.05),其原因在于,由細節(jié)護理小組成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能夠增強患者的護理意識,意識到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嚴重性,以提高其在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方面的依從性[9]。 行下肢骨折手術后,患者可發(fā)生一定的炎癥反應與應激反應,在實施細節(jié)護理的同時引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能夠促進其微循環(huán),在踝泵運動過程干預后,患者的下肢周徑相對于手術前而言基礎值未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且呈現(xiàn)一定的下降趨勢,增加了患者局部組織脂肪的消耗,使得患者下肢腫脹、麻木和疼痛等不適癥狀明顯減輕,有利于病情的恢復。在術后早期指導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協(xié)助患者進行踝泵運動,提升了患者的肢體康復效果,為了進一步防止患者出現(xiàn)血流瘀滯,還可以通過彈力襪和充氣加壓裝置來進行干預,術后予以早期指導,協(xié)助患者家屬來輔助進行踝泵運動,既有利于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同時又能進一步防止血流淤滯,相對于常規(guī)護理方式而言,此運動方式比較簡單,患者容易掌握,并且不會造成高昂的經(jīng)濟支出,臨床可行性比較強。 還能預防患者手術后出現(xiàn)腫脹,減輕炎癥反應與應激反應,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還能夠增強其下肢肌肉力量,加快骨折部位的恢復速度[10]。 本研究結果中,在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上,觀察組的基礎護理、病房護理、危重癥護理、綜合護理評分分別為(78.59 ±6.43)分、(82.05±7.24)分、(75.44 ±8.01)分、(74.26 ±7.92)分,均較對照組的(65.39 ±5.24)分、(67.18 ±4.64)分、(63.58 ±5.49)分、(64.24 ±4.88)分高(P<0.05),其原因在于,在開展細節(jié)護理過程中,結合病房護理、健康宣教等,能夠為患者提供多方位、全面的護理,積極對相關不良事件進行預防,在危重癥護理方面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 本次研究結果中,護理后,2 組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細節(jié)護理的突出特點是護理的細節(jié)化和精細化,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干預的過程中樹立細節(jié)化的理念。 在進行細節(jié)護理的過程中,能夠幫助患者減輕生理及心理上的疼痛,同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能夠積極面對往后的生活。 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尤其是針對疼痛、腫脹等問題,通過細節(jié)護理,能夠將每一個護理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化,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消除腫脹,促使其盡早回歸正常生活[11]。 由于下肢骨折患者的年齡普遍偏大,并且術后患者機體素質較差、感覺遲鈍、平衡失調,在恢復過程中如果不注意護理,可能會引起跌倒。 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積極推廣細節(jié)護理,能夠以預防跌倒為目的,減少患者的躁動和不安,引導患者將注意力放在術后恢復中,以改變其生理功能,中樞系統(tǒng)與肌肉骨骼協(xié)調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跌倒,幫助患者改善預后[12]。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中共有十分滿意24 例,滿意10 例,不滿意2 例,護理總滿意率為94.44%(34/36);對照組中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分別有15 例、11 例和10 例,護理總滿意率為72.22%(26/36)。 經(jīng)比較,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指標對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其原因在于,細節(jié)護理模式是一種新興的以病人為中心的現(xiàn)代護理服務模式,此種護理模式將“病人”放在了首位,堅持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jù)病人生理、心理需求給予其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功能康復訓練等等,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滿足病人生理、心理需求,進而改善預后,促進病人康復。 同時細節(jié)護理中的心理疏導是根據(jù)病人實際心理狀況開展的一種心理護理方法,在細節(jié)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心理疏導,能夠發(fā)揮2 種護理方法的協(xié)同功效,最大限度緩解病人不良心理情緒,提升病人生活的質量,進而改善預后。 細節(jié)護理盡可能滿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護理需求。 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能夠及時消除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影響,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有研究報道,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骨科手術患者,能夠獲得較常規(guī)護理更為理想的效果,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減輕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從2 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來看,觀察組術后相關并發(fā)癥顯著較少,且具有較對照組更高的生活質量評分,表明觀察組干預模式具有更為顯著的并發(fā)癥預防效果,對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實施細節(jié)護理干預+踝泵康復訓練,能夠促進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其護理質量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