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波
在學習上,很多同學都是葉公好龍,我也是如此。就像我喜歡讀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文字用來看還是用來背誦,給人的感受截然不同。由此我沒有成為一名小鎮(zhèn)背題家(文科),而是成為一名小鎮(zhèn)做題家(理科)。
小鎮(zhèn)做題家也有自己的心酸,物理就是一個讓人極度糾結的學科。小球是力學題中的重要道具。在一些題中,球和繩總糾纏不清,一會兒它們連在一起,一會兒又分手。殺機就在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引得無數學生在它們的愛恨離別中失分。開始我很不喜歡物理,對球繩的聚散離別題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迎來了新的物理老師——老李,我才一點點地和牛頓等大師的思想接軌。
老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河東獅吼”。他喜歡大聲地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或者在課上提醒走神的同學。老李講過,普通人的喊聲有80到120分貝,他的喊聲可以達到125分貝。真假不知,但是圍繞生活的這點知識倒是記憶至今。
當年班里有幾個同學很調皮,喜歡在自習課上做些小動作。比如,一天晚自習,小張就在自習課上吃韭菜盒子。韭菜盒子這種食品,一般都是自己吃得香,別人聞著臭。同學們心里多有反感,但頂多嘟囔兩句或默不作聲。突然,教室門口傳來一聲洪鐘般“125分貝”的喊聲:“小張,拿著你的韭菜盒子到講臺上來吃?!?/p>
是老李!不知道什么時候,他潛伏到了教室的門窗處,發(fā)現正在吃韭菜盒子的小張。我覺得可能也是被味道吸引而來。小張平時誰都不在乎,唯獨怕老李。此刻小張低著頭,兩只手捧著韭菜盒子站到講臺上。老李讓他在講臺上吃,他自然不敢。此后,班里再無人敢在自習課上偷吃東西。
老李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名硬漢,說話聲大,音重,講話時腰桿挺得筆直,喜歡盯著人看,一眼能把學生看毛。當年我在歷史課上學到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立刻想到了老李。
老李不僅管紀律嚴格,教學也嚴格。他的教學方式絕對“鐵血”,讓我膽戰(zhàn)心驚。老李喜歡先講半節(jié)課,然后在黑板上寫兩個題,再把粉筆頭一扔,環(huán)視一圈,宣布道:下面找兩個同學上來解答。此時此刻,我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唯恐自己被沙場秋點兵。上黑板答題這件事可謂一石二鳥,一來可以檢測學生的聽課質量,二來可以督促學生怕答不上題丟臉而好好聽課。
還有一點,老李喜歡用數量來獲取靈感,就如球繩大戰(zhàn)類的問題,反反復復講了很長時間,圍繞各種情況反復做題。其間同學們都有點反感和困惑,為什么老李如此執(zhí)著。有一天,老李在課上伸著食指,自信地在面前揮了幾下說:“我敢預測,這次高考肯定要在球繩上出大題。”
當時我們并不相信老李的預測能力。沒想到那一年高考的理科綜合壓軸題正是球繩的聚散離別!那一刻我心里美滋滋的,這類題已深深印在腦海。相信和我一樣高興的同學不在少數,不過有些人喜極而悲。考題上斷掉的是A繩,有些同學卻因沒仔細讀題而理解為斷掉的是B繩。
當老李聽到有同學把A繩錯判為B繩后,急得狠狠拍了幾下大腿。老李曾講過,一個成年人的巴掌力度大概有350牛。此刻,老李的大腿為那些同學承擔了累計幾千牛的打擊,仿佛比他們還心痛。
我現在覺得,老李算是一名鐵漢老師,這個叫法好像不太文雅,卻充滿了褒義。經過生活的捶打和教育之后,我發(fā)現,嚴厲的老師更能減少學生在學習中的惰性,這對一個人來說有長遠的益處。這種嚴厲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威嚴或壓迫,而是一種帶有改正和引導性的硬性要求。
學校只有一位老師比老李嚴厲,我們都叫她小王老師。小王老師是老李的妻子,風格與他相似,教化學,沒有廢話,句句干貨。其實老李和小王老師歲數相當,叫他老李而不叫李老師,主要覺得他面相老成。
高中有晚自習,7點到9點半。老李作為班主任,基本都在學校輔導晚自習,小王老師也會在她的自習課上輔導學生。像老李這種夫妻都是老師的家庭,很少能一起度過夜晚。
我不止一次碰見老李和小王老師在晚自習前遛彎。往往是小王老師在說著什么,老李則在低聲細語,時而點點頭。仿佛是小王老師在訓導,老李在聆聽教誨,這一刻老李好像是小王老師的學生。很巧的是,有一次我走到了離他們很近的地方,他們沒有發(fā)現我,我也不敢超過他們,于是“偷聽”到了幾句談話。
小王老師說:“蔡老師告訴我,做魚前把大蒜煸黃了才好吃。”
老李說:“是嗎?明天我試試。”
小王老師又囑咐道:“別把魚皮煎破了?!?/p>
老李接道:“好滴,好滴。”
此后幾天,我都在想:老李到底給小王老師做魚了嗎?是按照說的那個方法做的嗎?這個問題很難得到答案,也無法詢問當事人小王老師。倒是有一天,我看見小王老師、老李同一位老師在樓下聊天,我發(fā)現不怎么笑的小王老師笑得很開心。那一刻我覺得,小王老師該是吃了老李做的魚吧!
人類的喜歡很多是潛移默化而來,就如小王老師愛吃老李做的魚和我慢慢喜歡上老李的物理。我們都受到了老李的“作用力”,對于學生是知識,對于小王老師那就是愛。
(摘自《視野》2023年第4期,蝌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