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澤昊 彭景暉 王舒雯
24年前,廣東崖門,銀洲湖底。再強的陽光也抵達不了這里。水底匍匐,摸索前進。時年37歲的崔勇和他的潛伴,是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他們正調(diào)查宋元海戰(zhàn)崖門古戰(zhàn)場的水下遺存。忽然后背一陣拉力襲來,直覺告訴他——是可怕的漁網(wǎng)!沒有更多救援,唯有彼此!潛伴用潛水刀,一刀一刀鎮(zhèn)靜地幫他把纏身的漁網(wǎng)割開,這場水下危機才得以解除。
10年后,福建平潭海域,九梁一號沉船點。考古專家們正兩兩一組,輪番進行水下考古實訓。完成水下作業(yè)后,王澤冰脫下沉重的潛水設(shè)備,在船上休息。忽然緊急狀況出現(xiàn),為了救被海流沖遠的另一組隊友,王澤冰“輕裝上陣”,下水救人。就在他下水后,海流變得更加狂暴。他為救人攜帶的救生繩,成為他在險境中自救的工具。20分鐘后,王澤冰被救上船,沖走的隊友也被遠處的作業(yè)船只救起。這20分鐘,王澤冰覺得很漫長,他“似乎窮盡了畢生的力氣”去抓那根救命的繩索。
在后來的科研生涯中,每當遇到困難,他都會回憶起這個時刻?!八Y(jié)著我的職業(yè)榮譽?!蓖鯘杀f,這便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引以為傲的追求——冒著生命危險做科研。
水下考古專家們講述曾遇到的危險時,無不帶著爽朗的笑聲:“在青島那次,我頂著水母出水,臉被蜇得像大花貓。”“我去東極島調(diào)查,水母給我‘描了個香腸嘴。”險情在水下考古中并不罕見。然而水下考古究竟有怎樣的魅力,能吸引這些考古專家?
“冒險色彩”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巖的答案。劉志巖自認為是幸運的,“江口沉銀”的發(fā)掘之旅就是他的圓夢之旅。“江口沉銀”出土了大量明末清初張獻忠的金銀寶藏,這是我國少有的印證寶藏傳說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在劉志巖看來,歷時5年的“江口沉銀”發(fā)掘過程充滿扣人心弦的曲折,電影《奪寶奇兵》《古墓麗影》中的尋寶探險情節(jié)也不過如此。
過人的膽魄使水下考古專家們保持著冒險熱情,也讓他們面臨險境時沉著鎮(zhèn)定。作為多期水下考古專業(yè)人員培訓班的教練,崔勇總會把“保持鎮(zhèn)定”作為遇到險情的第一原則教給后輩:“只有在鎮(zhèn)定冷靜的狀態(tài)下,人才能按照步驟、有條不紊地解決問題?!笨脊艑<冶仨氂羞^硬的心理素質(zhì),克服本能,留出更多的體力、腦力、氧氣、時間,以此逃生。
田野考古的同事同甘共苦,水下考古的兄弟姐妹同生共死?!诳脊殴ぷ髡咧辛鱾髦@樣一句話。
十月的威海灣,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這里曾是海防前線,是定遠艦的深埋之地,也是水下考古人的一線戰(zhàn)場。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隊員楊小博下水前,和潛伴對視一眼,便跨步躍入海里。冷、靜、黑,這是楊小博入水后的第一感受,他不由緊了緊手上的牽引繩,感受到潛伴入水時的輕微牽扯,看著身邊慢慢亮起一束微弱的燈光,心里一下子定了下來。
某種程度上說,潛伴之間是過命的交情。在變幻莫測的水底,哪怕只是微小的失誤,都可能給考古隊員造成致命傷。而兩名隊員同行,便有了依靠和保障??脊抨爢T嘴咬呼吸器,只能通過手勢交流,甚至一個眼神,潛伴便能領(lǐng)會。
2018年,上下川島,潛水作業(yè)已近20分鐘,船上的監(jiān)督員緊盯著海面,和往常一樣,兩股氣泡在水面上平緩移動著。不覺間,一股氣泡停止移動,大家迅速意識到,他們要么是找到了沉船,要么是在水下遇到了危險。
“穿設(shè)備,有情況!”監(jiān)督員抓起喇叭喊道。不一會兒,一名隊員從水里鉆了出來,“快!他被漁網(wǎng)……我氣不夠!”話音未落,兩個應(yīng)急隊員已裝備整齊,沿著氣泡下潛救援。
在一次次關(guān)鍵時刻,水下考古隊員們用默契為彼此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防線。
2010年,剛結(jié)束培訓,王澤冰就走進西沙群島,開啟了為期數(shù)月的海上生活。
船艙狹小,只擺得下一張窄窄的單人床,這個年輕的“山東大漢”,每次睡覺都得蜷縮著才睡得下;想吃蔬菜,往倉庫一看,“出海太久,爛了一大半”??赏鯘杀屯閭冇X得“沒什么大不了的”。他們很少在意吃睡這些小事,他們要對話的,可是大海、是天地、是歷史啊!
“很酷!”考古隊員們都這么描述自己。船只出海,置身于滄海茫茫、水天一色,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撲在考古上。白天,他們接力下水,海底的點點熒光將他們引向一段段被塵封的歷史;晚上,他們回到漁船上整理標本,有時忙到凌晨,一抬頭就與漫天星光撞個滿懷。
大海如此,大江亦然。2017年1月,“江口沉銀”第一次發(fā)掘在岷江啟動。頭一個月,每天從睜眼到閉眼,就一個工作——挖沙子??脊抨爢T們一頭扎進江底,抬眼就是望不盡的泥沙。實在累得不行,有隊員就開玩笑說“我們?nèi)デ笥晁懔?,這樣明天不用干活了”??傻诙煸缟?,大家來得一個比一個早,干得一個比一個賣力。
2015年,遼寧丹東海域,一艘甲午沉艦被發(fā)現(xiàn)。幾經(jīng)調(diào)查,專家們始終無法掌握這艘沉艦的身份信息。這時,一塊小小的瓷片引起水下考古人員的注意。在瓷片的發(fā)現(xiàn)處建立探方,之后,更多小碎片在這里被發(fā)掘出水。將碎片拼接成盤,考古人員驚奇地發(fā)現(xiàn)瓷盤的中間顯出篆書“致遠”二字。當年的“英雄艦”致遠艦,由此確定!
一塊碎片確認了一艘船的身份,水下考古人員向世人展示了于細節(jié)處洞見大世界的超強本領(lǐng)。而這群知識分子在成為考古“特種部隊”前,已練就了“十八般武藝”。王澤冰、楊小博、劉志巖都先后參加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水下考古專業(yè)人員培訓班。與其叫培訓班,不如叫“魔鬼訓練營”!“剛來我們就被扔進游泳池,練體能。稍微靠岸休息,教練就拿竹竿將人趕回水中。”楊小博回憶。
近三個月的集訓時間里,這些年輕的考古專家已能掌握搜索尋回、船潛、夜?jié)摗⑺聰z影等多項潛水技能,達到三星潛水員的標準。然而,學會潛水只是第一步。測繪、水文、生物、氣象……不少年輕人白天下水,晚上還要抱著書“補課”。
水下文化遺存是歷史寫了一半的劇本,故事的“句號”要靠考古專家來完成。水下考古人用生命和熱愛前赴后繼,讓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從有變強,邁向世界前列,書寫了一段又一段的輝煌歷史。
(海底飛花摘自2023年3月28日《光明日報》,本刊有刪節(jié),一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