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芹
(徐州市中醫(yī)院骨科,江蘇 徐州 221000)
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fā)病理改變累及脊髓,導致脊髓功能產生障礙的疾?。话l(fā)病率為13%~35%,患者多為30~60歲的中青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嚴重程度逐年加重。脊髓型頸椎病通常發(fā)病比較緩慢,可以造成四肢癱瘓,致殘率顯著高于其他型頸椎病[1]。查閱中醫(yī)典籍,沒有對“脊髓型頸椎病”病名的明確資料記載,但根據其疾病機制、發(fā)病原因和臨床表現,脊髓型頸椎病屬于中醫(yī)學“痹證”“項強”等范疇。脊髓型頸椎病是6種類型頸椎病中最兇險的一種,早期起病不易發(fā)現,隨病情發(fā)展,會出現下肢近端肌無力、本體感覺減退,而后出現行走不穩(wěn)、有踩棉感,嚴重者喪失行走能力,甚至截癱[2]。
1.1 一般資料選擇徐州市中醫(yī)院骨科病區(qū)2021年1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60 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2 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2~79 歲,平均年齡(65.16±4.16)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0±1.16)年。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3~78 歲,平均年齡(64.16±3.98)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60±1.18)年。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認知功能正常、精神無異常;施灸部位皮膚完好;對艾絨無過敏;心、肺功能正常,并且能夠堅持俯臥位至少20 min;參與本次研究前3 個月未進行相關治療。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有出血傾向者;孕婦,或有某些特殊病證禁灸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予頸肩部中藥溻漬、中藥熱奄包和中頻脈沖治療;應用電腦中頻藥物離子導入儀(上海泰益醫(yī)療儀器設備有限公司,NPD-4AS 型骨質增生治療儀),中藥采用徐州市中醫(yī)院自制的鎮(zhèn)痛一號方。操作流程:評估患者一般情況,取得患者理解及配合;告知患者及家屬此項操作的目的;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將用中藥加熱蒸好的大紗布浸入中藥藥液里,用卵圓鉗擰干,取3~4層大紗布放置在患處,待其溫度適宜,再將電極片正負極分別放在頸肩阿是穴、肩井穴等穴位上,電極片上方再放置2~3 層大紗布,以沙袋將兩電極片固定;多巡視患者,聽取患者的主訴;告知患者及家屬,在治療過程中如有不適及時報告,并根據情況及時處理。注意事項:藥液溫度適中,不可過熱,以免燙傷皮膚;冬季應注意保暖,操作后要立即擦干,蓋被保暖,防止患者著涼。每次20 min,每天1次,治療14 d。
1.3.2 觀察組采用雷火灸聯合經穴拍打的[3]治療方法。操作流程:(1)循經穴位拍打:循手陽明大腸經及足陽明胃經拍打,這2 條經脈是多氣多血之經,具有調和氣血、振奮陽氣、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協助患者取仰臥位,著寬松棉質衣褲,排凈二便;保持衣帽整潔,自然站立,兩腳稍分開,身體略微向前傾,一手呈空心掌(并攏五指,腕部放松,稍彎曲掌指部位關節(jié)),另一手穩(wěn)定住患者的肢體;拍打過程中控制好力度和節(jié)奏,拍打頻率為每分鐘70~100 次,每次拍10~15 min;拍打力度適中、由輕到重,以患者能夠耐受作為標準,每天1 次。(2)雷火灸:循經穴位拍打操作結束后,立即進行雷火灸療法[4]。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取風池、大椎、肩井穴,將點燃的雷火灸艾條置于灸盒內對準穴位,使艾條距皮膚3~5 cm;以毛巾覆蓋灸盒,以減少煙霧擴散并保溫;以皮膚溫熱、發(fā)紅為度。注意事項:施灸時,火頭應與皮膚保持距離,切忌火頭接觸皮膚,保持紅火,隨時注意患者表情,以患者能忍受為度,以免燙傷;治療后,囑患者不要洗澡、吹冷風,否則影響治療效果。每次20 min,每天1次。二法聯合運用2周。
1.4 觀察指標比較2 組患者頸椎肌力和頸椎活動度。頸椎肌力的檢測,應用徒手肌力檢測法[5]測定,頸椎肌力分為5 級。0 級:無肌肉收縮;1 級:有稍微收縮,不能引起關節(jié)的運動;2 級:在減輕重量前提下,可以做全范圍關節(jié)運動;3 級:能夠抗重力,可以進行全范圍關節(jié)運動,不能抗阻力;4 級:能夠抗重力,能進行一定的抗阻力活動;5級:能夠進行抗重力和阻力運動。頸椎活動度積分方法:治療前后分別使用角度測量儀(上海醫(yī)療器械廠,型號:0951G_1649745920475)測量患者頸椎的左右側屈、前屈、后伸方向頸椎活動度。前屈、左右側屈頸椎角、后伸度>40°,側轉>75°,得3 分;前屈、左右側屈頸椎角、后伸度在20°~40°之間,轉側角度45°~75°,得2 分;頸椎平面角在10°~19°,側轉平面角10°~44°,得1 分;頸椎側轉平面角<10°,得0分??偡?分,得分越低,頸椎活動度越小。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后頸椎肌力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頸椎肌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后頸椎肌力比較 [例(%)]
2.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治療前,2 組頸椎活動度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頸椎活動度積分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 s,分)
表2 2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 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30 30治療前1.87±0.36 2.13±0.51 0.350 0.680治療后3.18±0.89 3.28±0.72 2.627 0.003 t值6.459 9.301 P值<0.05<0.05
研究[6]顯示,中醫(yī)在治療輕、中度脊髓型頸椎病方面頗有經驗,尤其在對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中醫(yī)學在臨床的運用是脊髓型頸椎病非手術治療的必然選擇[7],特別是中醫(yī)適宜護理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且多種中醫(yī)特色療法的綜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雷火灸疏通經絡、補益氣血,經穴拍打通利關節(jié),故二者結合用于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在患者肌力的改善方面有一定的效果[8]。雷火灸是對傳統艾灸療法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以經絡學為理論基礎,是對艾灸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推廣。一方面雷火灸改良了以往傳統艾條的配方,是在艾絨中加入中藥成分黃芪、烏梅、人工麝香等配制而成,形狀粗大,具有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另一方面雷火灸大幅度提高了艾條燃燒時產生的溫熱刺激作用,在相同條件下最高溫可達240 ℃,而一般艾條灸為90 ℃。雷火灸的高藥物濃度和產生的溫熱效應能夠滲透到肌膚組織深部,起到通調經絡、調節(jié)微循環(huán)和循經感傳的作用,同時也能夠促進受損的神經功能修復[9]。采用懸灸的方式進行雷火灸,使患者的溫熱感更強烈且便于觀察患處皮膚情況,避免燙傷的發(fā)生。經穴拍打是將古代“拍打功”“按摩法”等與經絡理論相結合,兼具治療和保健的作用,通過刺激經絡達到活血化瘀、通利關節(jié)之效。經穴拍打對人體局部產生良性刺激,以經絡傳導和反射作用對相應臟腑和其他循經部位產生影響,從而調整并改善機體功能[10]。同時經穴拍打還能夠增加患者的舒適感。
綜上所述,以雷火灸聯合循經穴位拍打干預脊髓型頸椎病,能幫助患者減輕癥狀、恢復正常肌力、提高生活質量,且具有操作相對簡單、易于向基層推廣,無創(chuàng)傷痛、容易接受,可產生社會、經濟效益,也可弘揚中醫(yī)藥特色療法的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