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盧卡
如果問瑞士的國民運動是什么,大多數(shù)人會下意識回答:滑雪。然而,更準確的答案,應該是徒步。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57%的瑞士人口是活躍的徒步者,平均每年徒步20次,每次平均3小時,九成以上人口踏足過徒步小徑。在愛徒步這件事上,全世界的人都沒法跟瑞士人比。
為什么瑞士人愛徒步?首先當然是瑞士擁有無可比擬的世界級自然景觀。白色的阿爾卑斯山高高隆起,歐洲的屋脊就坐落在這里。然后是無處不在的綠,瑞士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都被森林覆蓋。再是數(shù)以千計的天然湖泊,呈現(xiàn)出深淺不一的藍。日內(nèi)瓦湖和納沙泰爾湖像深邃的藍寶石,因特拉肯旁邊的布里恩茨湖則像托帕石一般清透。
瑞士國土面積不大,卻擁有12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chǎn)。由于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氣候環(huán)境,瑞士有著一百多種全世界獨有的物種。
徒步者能夠探索瑞士幾乎每一個角落,得益于瑞士擁有超過65000公里帶有鮮明標識的徒步路線。
瑞士有著悠久的徒步旅行歷史,20世紀30年代,雅克·艾斯帶著他的學生尋找特別的遠足路徑,成立了瑞士遠足路徑聯(lián)合會。艾斯老師和他的組織創(chuàng)建了一套統(tǒng)一的徒步路徑系統(tǒng),沿用至今。
考慮到不同的人遠足技能的差異,瑞士的遠足路徑系統(tǒng)有清晰的分級:最基礎的遠足徑,帶有黃色標志,大部分路徑地勢平坦或略微傾斜,適合大多數(shù)步行者,這樣的步道占瑞士所有步道的65%;紅白相間的路線為登山徑,某些地形會非常陡峭,登山鞋是必需裝備,可能還需要防滑釘和登山杖,某些裸露的小徑有固定的繩索和鏈條,幫助徒步者保持平衡;藍白相間的標志則是高山遠足徑,徒步者需要有非常堅固的登山靴、繩索、頭盔和安全帶,同時具備地形評估能力和充足的高山經(jīng)驗,這些路線地形復雜,有參差不齊的巖石和容易積雪的冰川,不適合初階玩家;粉紅色的標志,是專門用來標識冬季積雪的小徑,屬于冬季遠足小徑,不需要特殊裝備。
所有等級路線,都標記了高度、路口、距離,給出了到達最近設施點(包括火車站和巴士站)的預估時間。
瑞士交通四通八達,并且與步道系統(tǒng)完美結(jié)合,整體規(guī)劃相當完備科學。徒步小徑沿途還有充足的餐廳、旅館、游樂區(qū)、野餐區(qū)、葡萄園,讓遠足活動更加豐富,有保障,有的小徑還有嬰兒車和輪椅提供使用。無怪乎瑞士人對徒步如此熱愛,在瑞士徒步,體驗實在太好了。
瑞士對徒步十分重視,維護遠足徑重要到寫進了瑞士聯(lián)邦憲法,維護資金來自各州財政及其他捐款,年度投資總額約為5300萬瑞士法郎。
作為一個人均收入常年領跑全球的富國,瑞士人卻大多一身休閑服,看起來甚至有點“土”。在衣食住方面,瑞士人一般不追求花樣和排場,唯獨在行上面非常舍得,愿意在運動和休閑上一擲千金。
出生以后,死亡之前,瑞士人都在徒步。3歲前的嬰兒期,他們跟父母一起遠足,有些父母甚至會背著孩子走到高山地帶。四五歲以后,孩子就可以輕松地跟父母一起行走了。青春期,孩子仍然被要求在周末與家人一起遠足。到了工作階段,年歲漸長,會把徒步當作第一癡迷的休閑娛樂活動。
徒步的好處也十分明顯。有研究表明,定期的遠足可以改善一個人的睡眠、血壓和整體健康狀況。對大多數(shù)瑞士人來說,徒步還有社交的功能。與家人建立聯(lián)系,與徒步旅行團體定期會面,即使一個人獨自開始徒步旅行,也可能在途中結(jié)識新朋友,有的瑞士人甚至在遠足徑上遇到他們的未來配偶。
瑞士人常說,上帝是吝嗇的,但對瑞士人除外。在絕佳的自然資源方面,這句話可能是成立的。但瑞士人的健康和快樂,更大程度源于他們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像瑞士人那樣,與自然深度溝通、與自己深度溝通,你會發(fā)現(xiàn),快樂可以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