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茹 劉宏
摘? 要:新課標下,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yǎng)已然成為時代發(fā)展的重中之重。目前,不斷突出社會責任感是生物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每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宗旨,生物學科的學習有利于培育學生的良好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诖?,文章從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yǎng)培育現狀、學生社會責任素養(yǎng)培養(yǎng)意義和學生社會責任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策三個方面進行了討論,旨在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績,最終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生物;社會責任素養(yǎng);思維方式
一、生物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yǎng)培育現狀
(一)生物知識基礎不牢
學生的學習成績離不開平時的努力奮斗,如果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所學的知識,那么其成績自然會不錯。但是目前,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對生物學習的態(tài)度敷衍,導致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任何一門學科,如果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固、對基本的學術用語不明了,學生就會出現上課走神、不認真完成作業(yè)的情況,那么教師的教學難以發(fā)揮其價值。
生物課程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學科,由于小學時期學生并沒有對生物形成系統的認識,因此學生無法對初中生物學科建構出自己的框架,其學習基礎也就無法達到初中生物教師的期望值。面對這種情況,許多教師采用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生物課程感到乏味。長此以往,學生的生物成績將會越來越差,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二)社會責任意識不強
大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生物基礎知識不扎實,因此不能理解課堂上教師的良苦用心,體會不到課本中滲透的社會責任。生物課程中涉及的知識眾多,且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忽視了生物課程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逃避了社會責任,但有很多教師沒有關注到這一關鍵點,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對課程中涉及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教育視而不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需要在實際的環(huán)境中去專注培養(yǎng)的,但是一方面,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不扎實,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透徹理解知識點;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和社會沒有提供良好的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的環(huán)境,因此學生的自我意識過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紀律意識低下,對社會的建設不負責任。長此以往,學生的知識基礎不牢固,也無法對社會產生任何價值,繼而無法達到教學目的。
(三)教師的個人能力不足
教師的個人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并直觀體現在學生的成績上。很多教師由于某些原因,漸漸出現了一種懶惰的現象。他們并沒有如期參加相關培訓,對學科建設也并不了解,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不端正,在時代的發(fā)展潮流下沒有順勢而為,反而偏于一隅,這樣的現象會導致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力低下。長此以往,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將受到質疑,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也會降低,這一切都不利于學生以后的全面發(fā)展。另外,單純的應試教育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的發(fā)展需要,但教師受課時量和個人精力等多種原因的影響,依舊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激發(fā)學生的抵觸心理,使學生產生學習無用的消極思想。這些問題的根源大多來自教師自身,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改善教學方式,這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意義
(一)夯實基礎,為成人成才提供前提
作為學生,學習是其首要任務。學生只有不斷地將自己的知識基礎筑牢,才能為以后的理解知識、拓寬視野提供保障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而知識框架在學生的整體學習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生物課程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廣泛,所以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也能夠學習到一些關于人生成長、社會治理、生物健康等方面的知識,這也為學生以后的成人、成才提供了一個扎實的前提。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只有學習好該學的知識,才能夠為以后的社會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生物課程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習能力不斷提升,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需要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敢于作為、敢于擔當的第一負責人,而生物學科的相關知識在教師的帶領指導之下,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敢想敢做。通過有效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可以擁有更好的前提條件。新時代,學生的目標應該是成為一個知識淵博、有自己想法的有志者,只有在每一位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社會的建設才會越來越好。
(二)培養(yǎng)三觀,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學生的三觀決定了學生以后成長道路的選擇。世界觀決定了學生對未來的看法,人生觀決定了學生對未來人生的規(guī)劃,價值觀決定了學生對事情對錯的判斷。只有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yǎng),有利于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的觀念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還能夠引領社會發(fā)展的新風尚。生物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將生物學的相關認識融入社會事務的討論中,更好地為社會發(fā)展出謀劃策,從而做出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決策。因此,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夠感覺到自己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身上背負的責任和努力學習的意義。
三、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對策
(一)改善教學方式,夯實學生基礎
新課改要求教師需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只有改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課程的熱情和興趣,學生才能夠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具有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采用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生物學習上,以此來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改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這樣的改變,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認識生物”時,教師應總結課程的知識點,先讓學生在學習課程時,把握好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然后采取多種方式來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先了解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本節(jié)課主要認識一下生物的種類以及特征?!睂W生在聽到了教師的指令后,迅速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并自行尋找答案。教師:“通過剛剛的預習,想必大家已經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堂?!贝藭r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了一幅精彩紛呈的畫面,讓學生在這種新奇的氛圍中投入學習。接下來,教師采取了小組合作的方式,請每個小組的代表進行總結。小組代表:“本節(jié)課的重點主要是學習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生物需要營養(yǎng);生物進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繁殖;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征。”教師:“這位同學總結得非常棒,已經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全部總結出來?!?/p>
通過多媒體授課、小組合作、最后練習這種新的符合學生心理和教學目的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將生物課知識滲透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打好學習基礎。
(二)增加社會合力,多重環(huán)境營造氛圍
學生的發(fā)展離不開學校,也離不開社會,只有將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才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社會參加學校教育,則能夠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在學校和社會的多重合力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利于加強社會和學校的聯系,還有利于學生在多重環(huán)境氛圍下投入生物學習中,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教師也能夠在社會的幫助下豐富教學模式,讓學生對社會發(fā)展、生物健康和社會責任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
例如,在學習“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這一課時,教師要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加社會調研,通過社會的直觀反映,讓學生明了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的雙向影響。如教師提問:“在上課之前,先給大家布置幾項任務,首先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了解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然后,我們一起走出校園,去看一看校園外的環(huán)境對生物又有什么影響?”教師通過布置任務,能夠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觀察社會的環(huán)境,能夠通過多種環(huán)境刺激學生,讓學生更好地投入生物學習中。此時教師繼續(xù)提問:“同學們,剛剛我們知道了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那么大家對社會調研的結果都有一些什么認識呢?”學生一:“我發(fā)現環(huán)境對生物有極大的影響。一個好的環(huán)境,有利于生物的繁殖和生存;相反,如果環(huán)境較差,對生物而言則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睂W生二:“我認為我們要好好保護環(huán)境,生物具有多樣性,每一種生物都有存在的必要,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理應對社會負責,所以在平時,大家一定要注意保護環(huán)境、保護生物?!蓖ㄟ^社會調研,能夠讓學生理解生物學習的必要性,同時學生對自己身上承擔的社會責任感有了一定的認識。
(三)利用本地資源,有效開展科學實踐
本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對當地學生的特殊教育方式,教師利用本地資源,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可以更快地拉近學生所學知識與實踐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實際運用作用。通過校社合作、有效開發(fā)本地資源,給學生提供了第二種直觀課堂,這不僅促進了本地的人才培養(yǎng),還促進了學校及學生的發(fā)展。利用本地資源,能夠讓學生將生物知識更好地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學生也能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例如,在學習“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探索本地最具特色的濕地公園,通過觀察公園中的內部植物,引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具體而言,教師帶領學生在公園中找出藻類、苔蘚等植物,并進行相關教學。教師:“通過剛剛的觀察,大家發(fā)現了哪些綠色植物呢?”學生一:“我看見了湖上漂浮的綠色藻類植物。”教師:“剛剛這位同學說到了藻類植物,那么大家知道藻類植物分為幾個類種嗎?”這時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回答:“藻類的植物有很多種,有的是單細胞,有的是多細胞;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褐色的;有的生活在淡水,有的生活在陸地?!苯處煟骸澳峭瑢W們知道它有什么用處嗎?藻類植物和人類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學生二:“老師,我知道有許多藻類植物可以作為肥料,有些藻類植物可以被食用、藥用?!苯處煟骸斑@位同學回答得不錯,理解了藻類植物的相關知識?!?/p>
教師通過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探訪本地相關的生物因素,能夠讓學生理解生物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通過在濕地公園的不斷探索,激發(fā)了深深的愛鄉(xiāng)之情和學習興趣,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更好地應用知識。
綜上所述,新時代,我國的發(fā)展迅速,因此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需要不斷加強。在當前環(huán)境下,國家要想發(fā)展,就必須培養(yǎng)人才,其中發(fā)展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yǎng),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好地在社會建設中發(fā)揮其力量。
參考文獻:
[1] 羅鈞喜. 加強初中生物課程教學 提高學生社會責任素養(yǎng)[J]. 成才之路,2021(35):104-106.
[2] 盛亞. 初中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策略[J]. 新課程導學,2021(18):82-83.
[3] 龐天抒. 將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融入高中生物的翻轉課堂模式[J]. 西部學刊,2022(20):112-115.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