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馳
(作者單位:鄭州西亞斯學院)
2023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年度發(fā)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1 200 萬人左右,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率5.5%左右”[1]。作為重大民生問題,就業(yè)再次被擺在突出位置。教育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將達到1 158 萬人,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把握受眾特點、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緩解就業(yè)壓力成為高校做好就業(yè)指導工作的重大課題。
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催生了全新業(yè)態(tài)。2010 年前后,以“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招聘”形式的網絡招聘平臺影響力不斷增強,打造出全新的網絡就業(yè)模式。隨后各網絡招聘平臺展開激烈競爭并不斷優(yōu)化,形成“網絡招聘+品牌營銷+廣告植入”的多元素融合系統(tǒng),依托應用程序、小程序、H5 的多端口信息共享平臺。根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22 年中國網絡招聘市場發(fā)展研究報告》,2021 年全國網絡招聘市場規(guī)模達到160 億,較2020 年增長48.2%,未來三年將保持中高速增長[2]。
以對信息資源的掌握和運用為基礎的“互聯網+招聘”在社會發(fā)展與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下一直探索著新的場域,其中算法技術依托大數據產生于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平臺在市場競爭壓力的推動下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3]。當下“互聯網+招聘”形成全新樣態(tài):更精準的用戶群體、更全面的交互通道、更高效的反饋機制。近年來,眾多招聘主體開始結合網絡招聘平臺進行“云招聘”。2021年3 月,網絡招聘平臺“BOSS 直聘”開啟好好春招節(jié)“直播帶崗”活動,聯合各大企業(yè)直播招聘。2021 年12 月,第四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會省外招才引智系列活動——線上招聘會啟動,引入“AI 智能人才篩選”等技術,構建更立體、多維、完備的網上招聘窗口。2022 年5 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方面啟動實施“職等你來就業(yè)同行”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搭建全國統(tǒng)一、多方聯動的網絡招聘平臺。與此同時,各大網絡招聘平臺響應政府“穩(wěn)就業(yè)”號召相繼創(chuàng)新形式,組織開展大型線上招聘活動。
全媒體是一種集技術、形式、內容與營銷為一體的、媒介傳播的新形態(tài),是對人們思想觀念、行為習慣、話語模式、政治信仰、價值取向具有引導作用的現代傳播形式[4]。全媒體時代全新的傳播模式不僅影響著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生產機制,更形成了全新的信息交互生態(tài)。關注主體需求、以互聯網數字化變革為主導、多種媒體交互融通等成為全媒體時代的重要表征。
直播帶崗,即運營主體開通相關社交賬號或搭建互聯網平臺,用網絡直播的形式,邀請有用人需求的單位、企業(yè)登錄網絡直播平臺,通過多方視頻連線的方式實現實時交流。求職者可以對崗位需求、工作環(huán)境、薪資體系、晉升機制等相關問題進行發(fā)問,人才需求一方可以線上即時回應并圍繞用人需求展開提問,也可以通過視頻直播對公司環(huán)境、企業(yè)文化等進行實時展示。直播帶崗基于網絡技術營造出真實的現場感,較強的互動性強化了求職用戶的在場感,進而高效、精準將其與用人單位對接,實現足不出戶網上簽約,成為平臺或高校促進學生就業(yè)的全新嘗試和有益探索。
直播帶崗沿用了直播帶貨的形式,在宣發(fā)引流、崗位推薦和互動交流等環(huán)節(jié)與直播帶貨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高校直播帶崗活動與網絡招聘、直播帶貨也存在一些差別。首先,高校直播帶崗沒有商業(yè)附加。與運營成熟的大型互聯網招聘平臺相比,高校的就業(yè)資源或目標客戶不及前者豐富。其次,受眾覆蓋范圍不同。以往的網絡招聘基于求職者個人的就業(yè)訴求,為求職者提供可供選擇的崗位,求職者需要自己進行信息過濾,并與招聘方聯系,交互和傳播模式相對封閉。直播帶崗則將招聘信息在更大的場域內進行共享,強調互動和多向傳播。再次,用戶使用感受存在差異。傳統(tǒng)的媒介化互動分割了前臺與后臺,而網絡直播強化了受眾的在場感,打破了臺前與幕后的界限,消除了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距離感[5]。用人單位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新技術,依托5G 網絡實時共享視頻畫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企業(yè)或公司形象;求職者可以就崗位需求、工作環(huán)境、薪資體系、晉升機制問題直接發(fā)問。
基于以上異同,高校直播帶崗在具體指導思路、實施方案、反饋機制等方面需要適時調整。在全媒體時代,就業(yè)指導工作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充分利用直播帶崗促進大學生就業(yè)等問題值得思考。
作為“全國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課程建設發(fā)展論壇”支持單位之一,鄭州西亞斯學院積極推進“互聯網+就業(yè)”智慧就業(yè)新模式。2021 年12 月,以理事長陳肖純先生為主咖的直播帶崗的活動取得良好效果。2022 年3 月起,鄭州西亞斯學院組織不同院系、專業(yè)開展了多場直播帶崗活動。從直播帶貨到直播帶崗,“直播”形式一脈相承,內容因需而變。屏媒傳播使得每一個信息的落點和流動的路徑直接可感,用戶的信息閱讀深度、信息引發(fā)的意見等也更容易觀測,但在直播帶崗具體落實中面臨一些困境,比如如何建立豐富的就業(yè)數據信息資源庫,如何為目標受眾群體畫像,怎樣有效提升互動性及傳播影響力,如何把控全媒體傳播格局中的最新特征,如何幫助高校主體更加精準地運用“直播”形式達到預期效果。
做好畢業(yè)生就業(yè)指導工作需要高校密切把握最新就業(yè)形勢,緊跟最新政策指引,探索新形勢下就業(yè)指導與幫扶工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校在就業(yè)資源方面不及集納式的頭部互聯網招聘平臺,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資源整合。
一方面探索跨平臺合作,積極推進與知名網絡招聘平臺合作聯動或信息共享,依托互聯網招聘平臺龐大的信息資源系統(tǒng)進行資源精準對接,借力互聯網招聘平臺的口碑和影響力增強傳播效果,形成招聘活動特色。例如,鄭州西亞斯學院目前已經和智聯招聘等多家知名招聘平臺開展深入合作,舉辦多場空中雙選會、就業(yè)超市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同時吸收有效信息資源為直播帶崗進行資源儲備。
另一方面要構建自己的數據信息系統(tǒng)。當下的數字經濟時代是一個信息的存在方式越來越趨于數字形式,并以數字技術作為運作規(guī)則的時代[6]。高校畢業(yè)生信息資源數據是經過數字技術轉化后的重要生產要素,尤其在全媒體傳播的當下,對信息資源開發(fā)或運用得不充分阻礙了信息的精準傳達和高效傳播。高校畢業(yè)生信息資源數據庫的建立要注重層次、院系、專業(yè)及專業(yè)方向的細分,及時對接用人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吨袊鴦趧恿κ袌黾寄苋笨谘芯俊奉A測,“十四五”期間結構性失業(yè)人口規(guī)模將達到1 460 萬人。“結構性缺口”與“技能匹配”成為當下畢業(yè)生就業(yè)的重要指向。高校應該根據各專業(yè)特點、人才培養(yǎng)方式或特色定制靶向清晰的對接目標,及時聯系就業(yè)單位并及時更新相關數據,進一步增強直播帶崗活動的針對性、適配性和有效性。
這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解放的是人類的精神生活,個體首次在信息傳播鏈條中成為有力的一環(huán)[7]。尤其是具有創(chuàng)造活力、愿意主動表達的“00 后”群體。當下高校在校生以“00 后”為主,天生帶有“互聯網基因”。在全媒體的使用場景中,把握“00 后”群體的認知習慣、體驗偏好、意識特征等有助于為受眾精準畫像。
“使用與滿足”理論對于受眾(個體)作用的前瞻性觀點在當下的環(huán)境中顯得格外貼切。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參與或使用的動機及需求滿足情況,考察大眾傳播的功能特別強調受眾的主體作用。從人人都有麥克風到人人都是自媒體,“00 后”一代對社交媒體的運用和掌握熟練、多元又充滿創(chuàng)造性。全媒體時代賦予用戶更大的內容生產權利,用戶對信息的傳播有了更多自主權并提高了社交欲望,基于個人社交網絡進行的信息傳播進一步影響著個性化的信息消費和需求。在鄭州西亞斯學院舉辦的多場直播帶崗活動中,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表現最為出色,帶崗主播善用網絡熱詞進行信息串聯,主播之間配合默契,營造出輕松活潑的交流語境,同時關切學生疑問,注重網絡平臺實時互動。近50 分鐘的專場直播吸引在線觀看5.1 萬人次,互動點贊6.1 萬次,吸引187 名畢業(yè)生在線報名參加招聘,整場直播互動數據和有效轉化數據均表現亮眼。但在其他院系開展的直播帶崗活動中存在語言表達不夠生動、形式守舊、沿用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相對封閉的生產播出機制等問題,導致傳播效果不佳。高校在積極推進直播帶崗活動中要充分考察當下高校學生的網絡信息接受心理和媒介使用習慣,如更積極的表達欲望、跨次元的語言習慣、對網絡信息的快速吸收、善用多媒體平臺創(chuàng)造性傳播等,在此基礎上對受眾群體進行精準畫像,摒棄煩冗的流程輸出、避免教條式自說自話、杜絕自我滿足的單向表達。強化平等對話的初衷、關切個體需求的差異化滿足、注重及時鮮活的在線聯動,有助于更精準地因材施教、更生動扎實地開展就業(yè)指導工作。
通過各種營銷手段獲得消費者的注意力而后將注意力轉化成為購買力是品牌營銷的核心要義。數字信息時代,注意力資源成為重要的資源,網絡直播的品牌營銷要以注意力的吸收和轉化為進路。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直播主播進行售賣或推薦的過程就是意見領袖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其通過個人的能力直接影響傳播過程。結合當下在校生群體的接受習慣和特點,打造直播帶崗活動個性化的帶崗主播,賦能意見領袖,形成高校專屬IP(Intellectual Property,作為財產的智力成果)[8],擴大直播帶崗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增強其品牌延續(xù)性進而促進就業(yè)轉化。IP 的形成能凸顯標簽特性、助力品牌建設,作為一種可持續(xù)的影響力發(fā)揮作用。
高校直播帶崗IP 的打造可以從直播間環(huán)境、主播外在形象、性格特點、語言表達等多方面入手。以語言表達為例,個性、生動、深刻的語言表達或信息傳播都可以是打造IP 的思路或方式。沃爾特·李普曼在《輿論》一書中說:“若想引起人們的興趣,則首先要將原始形象抽象化,再將抽象的東西具象化地表現出來?!睍r下受到關注的新東方“東方甄選”直播間的主播董宇輝等就是在語言表達中能夠精準、生動實現“抽象化—具象化”的典型范例。與以往“咆哮式”輸出具象特征的帶貨主播相比,“東方甄選”的“文化帶貨”“知識帶貨”形成獨創(chuàng)性的直播語態(tài)并得到認可。高校直播帶崗主播的選擇可以借鑒“東方甄選”直播間的語言風格或其他優(yōu)秀案例,結合校園文化和辦學特色,依托龐大的師資隊伍和學生資源全面發(fā)掘并打造專屬IP。
直播帶崗利用直播技術融入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工作的活動的主體層次多元、方式方法多變、效果差異明顯,樣本研究相關數據體量較大且變動性較大,很難通過某一階段的數據分析來對傳播效果進行定性研究。另外,互聯網發(fā)展日新月異,形式與內容更新迭代速度較快,“直播”這一新形式本身也在動態(tài)變化,比如新的傳播模式、網絡平臺數據運算思維等,進行定量分析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具備可參考性但局限于特定時間和傳播環(huán)境,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直播帶崗反饋機制。
反饋主體包括學校、畢業(yè)生、用人單位、招聘平臺、人才市場等。學校是信息中介、信息交換中心,用人單位和學生是需求信息發(fā)出中心和反饋中心,而人才市場是信息接收中心,這些主體實現信息的溝通傳遞[9]。建立健全直播待崗反饋機制,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對用人單位和參與直播的畢業(yè)生進行系列深度訪談,分析直播形式的優(yōu)勢與不足歸納實際操作的難度及提升方案;第二,從宣發(fā)、直播到意向簽約、實際簽約的過程中,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深度剖析,作為典型作出警示性研究;第三,總結當下網絡視頻直播、招聘平臺視頻直播的整體現狀和最新特點,找出當下嘗試直播帶崗等就業(yè)指導工作的一般規(guī)律,為總體計劃的擬定作好診斷性評價并提出解決思路;第四,在廣泛調研和直播帶崗具體實踐中驗證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驗證方式方法。
指導、幫助、促進就業(yè)是高校給畢業(yè)生上的“最后一課”。黨中央要求做好“六穩(wěn)”工作并把“穩(wěn)就業(yè)”作為做好“六穩(wěn)”工作的首要目標,彰顯出做好就業(yè)工作、實現就業(yè)目標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及宏觀調控中的重要地位。全媒體時代眾多高校創(chuàng)新思路、打破壁壘,積極借鑒互聯網的直播模式,用直播帶崗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人才和用人單位的精準對接,是轉換思路、促進就業(yè)指導工作的有益嘗試。與此同時,也要正確把握全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和傳播規(guī)律,適時調整傳播方法,在資源整合、精準適配、品牌營銷、反饋機制等多方面用心、用情、用力,在精準施策、精細服務上多下功夫,多措并舉助力高校畢業(yè)生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