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建構經(jīng)驗學習理論和技術接受模型進行了研究設計,并對某財經(jīng)類高校發(fā)放了調(diào)查問卷。使用結構方程模型檢驗了社交媒體互動對高校學生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的影響機制,并進一步分析了在線教學情境在該機制中的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所以應該鼓勵在高等教育機構的在線教學過程中使用社交媒體,并培養(yǎng)良好的在線教學情境。因此,如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建立較高的在線教學情境,學生則有意愿繼續(xù)使用在線學習的方式。
[關鍵詞] 社交媒體;高校學生;在線學習;教學情境
[基金項目] 2022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成果‘藝術臨場感視域下高校應急在線教學模式研究”(2022SK172)
[作者簡介] 李澤昀(1986—),男,天津人,管理學博士,天津財經(jīng)大學珠江學院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旅游管理和消費者行為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32-0172-04 [收稿日期] 2022-07-25
引言
在線學習有著傳統(tǒng)課堂不具備的優(yōu)勢,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48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數(shù)量為3.25億,達到總體網(wǎng)民的32.1%。如此龐大的規(guī)模,既彰顯了國家教育整頓已見成效,也說明了保證在線教育事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的重要性。
一、研究假設
經(jīng)驗學習理論曾經(jīng)強調(diào)了經(jīng)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而社交媒體就是當今一種必不可少的經(jīng)驗獲取渠道。社交媒體的交流方式對于教學有很多益處,可以改善師生溝通,鼓勵學生認真對待學習任務[1]。事實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社交媒體的行為被認為能夠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此外,使用社交媒體進行溝通協(xié)作,有助于學習者更加積極地進行互動。國外研究中,F(xiàn)acebook被認為是一個風險度較低、用途廣泛的學習交流工具,可以積極地促進協(xié)作學習,并以一種相當吸引人的方式加強學生與講師之間的聯(lián)系[2]。由此提出假設:
H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社交媒體互動對學生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H2: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社交媒體互動對學生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在眾多可能影響人們接受或拒絕信息技術使用的變量中,感知有用性被認為特別重要,指的是人們傾向于使用或不使用應用程序的程度,是否認為信息技術會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工作[2]。此外,即使?jié)撛谟脩粝嘈拍硞€應用程序是有用的,他們也可能同時認為系統(tǒng)太難使用,使用的性能收益會被使用應用程序的努力付出所拖累。也就是說,除了有用之外,信息技術的使用在理論上還會受到感知到的易用性的影響[3]。由此提出假設:
H3:學生的在線學習平臺感知易用性對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當今的在線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對整個學習體驗的滿意始于為學習者準備的在線環(huán)境,持續(xù)貫穿整個課程。學生期待的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網(wǎng)頁,他們還在尋找個性化的、整合的信息和服務,以支持他們的高等教育經(jīng)歷[4]。由此提出假設:
H4:學生對在線學習平臺的感知易用性對在線學習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H5:學生對在線學習平臺的感知有用性對在線學習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有研究認為,教學滿意度在外部環(huán)境感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與持續(xù)使用意愿之間均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應[5]。也就是說,教學滿意度積極影響學習者對于教學平臺的持續(xù)使用。因此提出假設:
H6:學生的在線學習滿意度對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有正向影響。
最新的研究顯示,在線用戶的使用行為受到感知有用性的直接影響。在電子文本的研究背景下,Baker和Stone也指出,學生對電子教材的滿意程度和感知有用性是影響學生繼續(xù)使用電子教材意愿的主要因素[6]。因此提出假設:
H7:學生的在線學習平臺感知有用性對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有正向影響。
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情境,用戶可以攜帶他們的設備在任何地方進行學習??紤]到用戶和應用程序之間的交互,情境應該可以描述任何信息,包括主體、地點和客體[7]。人們認為,情境對系統(tǒng)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疫情防控期間,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認清在線教學的必要性。由此得出以下假設:
H8:在線教學情境在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與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之間的關系中起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
H9:在線教學情境在學生在線學習平臺感知有用性與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之間的關系中起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先進行小規(guī)模預測試,然后對理解不清的語句加以適當調(diào)整,再形成正式問卷。所有正式問卷于2021年8月到9月,對某財經(jīng)類高校進行線上發(fā)放與填寫,最終回收有效問卷共318份。所收集的有效樣本中,男性161名(50.5%),女性157名(49.5%);就讀的年級分別為大一69名(21.6%)、大二96名(30.1%)、大三105名(33.2%)、大四48名(15.05%);絕大部分學生擁有移動設備一年以上(272名,85.3%),上網(wǎng)時間每天一小時以上(299名,93.7%);在線學習經(jīng)歷小于4個月的學生98名(30.7%),其他填寫者的在線學習經(jīng)歷均在5個月以上(220名,69.3%)。
(二)研究工具
研究所涉及的變量均采用Likert 5級量表進行測度。其中,社交媒體互動的量表參考Liu[8]的研究,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使用Davis[2]的經(jīng)典量表,在線滿意度參考Moore[4]的量表,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參考Chintalapati和Daruri[9]的研究,在線教學情境采用Hamidi和Chavoshi[7]的量表。同時,選取在線學習經(jīng)歷、學歷和移動設備擁有年限作為控制變量,避免其他因素對假設檢驗的干擾。
三、研究結果
(一)數(shù)據(jù)質(zhì)量分析
運用軟件AMOS 21.0和SPSS25.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信度檢驗結果顯示,總體Cronbachs α值為0.973,刪除任何題項后該值都沒有很大提升。各變量的組合信度最低值為0.84>0.6??傮w樣本的KMO的檢測值為0.983,球形Bartlett檢驗卡方值為6511.615(p<0.001)。使用潛在誤差變量控制法檢驗同源偏差的影響。結果顯示,加入共同方法偏差的因子分析模型各項指標為χ2/d.f.=1.247,RMSEA=0.029,均大于原模型,說明加入共同方法偏差潛變量后,模型的擬合指標并沒有變好。因此受同源偏差的影響在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
(二)假設檢驗
對結構方程模型中各項指標進行檢驗,得到擬合指數(shù):CMIN/DF=1.293<3.0,GFI=0.936,AGFI=0.918>0.9,RMSEA=0.030<0.05,TLI=0.988,CFI=0.990,IFI=0.990,均大于0.9。假設檢驗結果顯示,社交媒體互動(β=0.769,p<0.001)對感知有用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1得到支持;社交媒體互動(β=0.920,p<0.001)對感知易用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2得到支持;感知易用性(β=0.245,p=0.021)對感知有用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3得到支持;感知易用性(β=0.428,p=0.010)對在線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4得到支持;感知有用性(β=0.550,p<0.001)對在線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5得到支持;感知有用性(β=0.420,p=0.009)對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6得到支持;感知有用性(β=0.581,p<0.001)對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7得到支持。
根據(jù)溫忠麟和侯杰泰建議的分組線性結構方程分析法,按學生對在線教學情境的評價度將整體樣本分割為2組:高在線教學情境組(170名)和低在線教學情境組(148名)。兩組樣本的各觀測變量在其所屬潛變量上的標準化載荷均超過0.5且統(tǒng)計顯著,其他擬合指標也能達到臨界標準。
使用路徑系數(shù)相同檢驗法對兩組樣本進行分析比較,檢驗結果顯示:低在線教學情境組中,“感知有用性→持續(xù)在線意愿”(β=-1.366,p=0.517)和“在線滿意度→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β=2.544,p=0.266)的標準化路徑系數(shù)均不顯著;高在線教學情境組中,“感知有用性→持續(xù)在線意愿”(β=0.631,p<0.001)和“在線滿意度→持續(xù)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意愿”(β=0.370,p=0.004)的標準化路徑系數(shù)均統(tǒng)計顯著;限制模型1(限制路徑感知有用性→持續(xù)在線意愿)與無限制模型相比,Δχ2=9.949(p=0.020),假設H8得到支持;限制模型2(路徑在線滿意度→持續(xù)在線意愿)與無限制模型相比,Δχ2=6.329(p=0.012),假設H9得到支持。
四、討論與結論
(一)重視師生間的社交媒體互動
由于當今疫情下在線學習的需求,以及認識到了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的現(xiàn)實,在線學習平臺已經(jīng)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理想的功能與環(huán)境,比如自主學習、隨時隨地學習、從興趣角度去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等。但關于如何使用計算機設施、在線平臺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教師提供的快速反饋和學習績效評估將會顯得十分有意義。社交媒體已經(jīng)成為當今人們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去交換信息并更明確地了解教師的指示,進而對學習有更加積極的表現(xiàn)。
(二)提升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
先前研究認為,滿意度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情緒狀態(tài),來自學生對在線平臺提供服務的評價。學生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會與他們對產(chǎn)品質(zhì)量的體驗以及與制造商之間的聯(lián)系相關。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對于在線平臺的體驗好,覺得系統(tǒng)易于使用和有價值,他們自然會覺得滿意。
(三)在線教學情境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只有高在線教學情境下,感知有用性和在線滿意度才會積極促進持續(xù)在線學習意愿的形成。這說明,學生即使對在線學習的效果感到滿意,但由于學習情境較低,缺乏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也不會進一步形成持續(xù)在線學習的意愿,甚至渴望回歸線下的面對面協(xié)作學習。
參考文獻
[1]AL-RAHMI, WALEED MUGAHED, ALIAS, et al. A model of factors affect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Malaysian higher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8,121(Jun.):59-72.
[2]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1989, 13(3):319-340.
[3]YAN M,OR C. A 12-week pilot study of acceptance of a computer-based chronic disease self-monitoring system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or hypertension[J]. Health Informatics Journal, 2019, 25 (3), 828-843.
[4]MOORE J C .A synthesis of sloan-c effective practices. Online Learning, 2019, 13(4).
[5]覃紅霞,周建華,李政.高校師生在線教學持續(xù)使用意愿的差異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83-93.
[6]BAKER-EVELETH, LORI, STONE, ROBERT W, et al. Usability,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and continuance intentions to use electronic textbooks[J].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5,34(10/12):992-1004.
[7]HAMIDI H,CHAVOSHI A. Analysis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for the adoption of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18, 35(4): 1053-1070.
[8]LIU Y. Developing a scale to measure the interactivity of websites[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03, 43(2):207-216.
[9]CHINTALAPATI N,DARURI K S V. Examining the use of YouTube as a learning resource in higher educa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AM model[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17,34:853-860.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Intera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ontinuous Willingness to Use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The Moderating Role of Online Teaching Context
LI Ze-yun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earl River College,
Tianjin 30181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technical acceptance model,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is conducted, and the questionnaire has been issued to 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test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ocial media intera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use continuous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and the positive regulatory effect of online teaching situation in this mechanism is further analyzed. Therefore,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the online teaching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good online teaching situations should be cultivated. If a series of measures are taken to establish a higher online teaching situation, students will be willing to continue to use online learning methods.
Key words: social media;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teaching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