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莉,徐紅艷,王 立,高 瑜
(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陜西 西安 710100)
肺結核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所致慢性傳染病,近年來,結核分枝桿菌耐藥性變異尤為突出,我國耐藥肺結核發(fā)生率約占全球的25%,其病情發(fā)展急驟、變化迅速,常累及多器官系統(tǒng)[1-2]。研究認為耐藥肺結核治療效果較差的原因在于未對特異性指標進行探究,血清學指標具有檢測便捷、可重復性高等優(yōu)勢,可用于評估耐藥肺結核患者耐藥情況有[3]。可溶性白細胞分化抗原14(sCD14)屬于急性期蛋白,其與肺結核發(fā)展進程存在一定相關性[4]。降鈣素原(PCT)是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合成,機體受到細菌感染時,全身多種細胞可刺激PCT分泌,其水平升高表明多重耐藥肺結核患者體內(nèi)仍存在未清除細菌[5]。白介素-22(IL-22)水平升高可參與耐藥肺結核發(fā)生過程[6]。由此可知,sCD14、PCT、IL-22可能反映耐藥肺結核發(fā)展進程,推測其可能作為監(jiān)測治療過程的生物標志物,但尚未得到臨床證實?;诖?本研究主要探討耐藥肺結核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及對抗結核療效的預測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本院196例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耐藥情況分為耐藥組97例、非耐藥組9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納入標準: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7];符合耐藥肺結核診斷標準[8],且經(jīng)實驗室痰培養(yǎng)證實;未伴有其他肺部疾病;自主行為能力良好且無溝通交流障礙;對本研究治療方法有耐受性;近期未使用激素類藥物;各項輔助檢查均已完成。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乙型肝炎等其他傳染性疾病者;近期有嚴重創(chuàng)傷、手術史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長期應用免疫制劑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廣泛耐藥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法:耐藥組均根據(jù)結核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結果,依據(jù)《耐藥結核病化學治療指南》(2019簡版)制定治療方案。非耐藥組采用2HRZE/4HRE方案抗結核治療,前2個月為治療強化期,口服吡嗪酰胺(國藥準字H13020806),0.5 g/次,3次/d;異煙肼(國藥準字H22020805),0.3 g/次,1次/d;利福平(國藥準字H64020181),0.45 g/次,1次/d;乙胺丁醇(國藥準字H14022593),0.75 g/次,1次/d。后4個月為鞏固期,口服異煙肼,0.3 g/次,1次/d;利福平0.45 g/次,1次/d;乙胺丁醇0.75 g/次,1次/d。治療6個月后采集痰液標本進行結核菌培養(yǎng),連續(xù)3次痰菌檢查呈陰性則為轉陰,否則為未轉陰[9]。
1.2.2 臨床資料的收集:收集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吸煙史、肺部空洞、耐藥程度、病情程度。肺結核病情程度評價標準[10]:病灶≥3個肺野或毀損肺,且并發(fā)呼吸衰竭或低氧血癥,為重癥肺結核;病灶≤2個肺野,血氣分析指標正常,為輕癥肺結核。耐藥程度評價標準[11]:單耐藥:感染的結核分枝桿菌對1種抗結核藥耐藥;多耐藥:感染的結核分枝桿菌對不同時包括利福平、異煙肼在內(nèi)的2種以上抗結核藥物耐藥;耐多藥:感染的結核分枝桿菌至少對一線抗結核藥物中的利福平、異煙肼耐藥。
1.2.3 血清sCD14、PCT、IL-22水平檢測:分別采集所有肺結核患者治療前、治療1、3、6個月后空腹靜脈血5 ml,500 r/min離心15 min留取上清液,凍存于-80 ℃冰箱待檢。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sCD14水平,上海研啟生物公司提供檢測試劑盒。采用免疫熒光法檢測血清PCT水平,美國RD公司提供檢測試劑盒。采用LFF-LC-178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檢測血清IL-22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入組時)不同組別、不同臨床特征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②比較耐藥組轉陰、未轉陰患者治療前、治療1、3、6個月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并計算其變化值,分別記為△1、△2、△3。③分析血清各指標變化值△1、△2、△3與抗結核療效的關系,并分析其對抗結核療效的預測價值。
2.1 兩組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比較 耐藥組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均較非耐藥組高(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對比
2.2 耐藥組不同臨床特征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比較 耐藥組不同肺部空洞、耐藥程度、病情程度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耐藥組不同臨床特征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對比
2.3 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與耐藥肺結核臨床特征的相關性 相關性分析顯示,耐藥組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與肺部空洞(賦值:無空洞=1,有空洞=2)、耐藥程度(賦值:單耐藥=1,多耐藥=2,耐多藥=3)、病情程度(賦值:輕癥=1,重癥=2)呈正相關(均P<0.05),見表4。
2.4 不同療效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及變化值比較 耐藥組治療6個月后轉陰57例,未轉陰40例。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比較,未轉陰患者治療前、治療1、3、6個月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均較轉陰高(均P<0.05);組內(nèi)比較,轉陰患者治療1、3、6個月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均較治療前低,未轉陰治療3、6個月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均較治療前低(均P<0.05);組間-時間點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未轉陰患者治療1、3、6個月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均較轉陰低(P<0.05)。見表5、6。
表5 不同療效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比較
表6 不同療效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比較
2.5 治療前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與抗結核療效的關系 相關性分析顯示,耐藥組治療1、3、6個月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與抗結核療效(賦值:未轉陰=1,轉陰=2)呈正相關(均P<0.05)。見表7。
表7 治療前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與抗結核療效的關系
2.6 治療前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預測抗結核療效的價值 以未轉陰患者為陽性樣本,轉陰患者為陰性樣本,繪制治療1、3個月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預測抗結核治療未轉陰的ROC曲線,結果顯示sCD14△1、PCT△1、IL-22△1單獨預測的AUC分別為0.773、0.732、0.769,sCD14△2、PCT△2、IL-22△2單獨預測的AUC分別為0.795、0.801、0.826,sCD14△2、PCT△2、IL-22△2聯(lián)合預測的AUC大于sCD14△1、PCT△1、IL-22△1聯(lián)合預測的AUC(Z=1.923,P=0.045),見表8(圖1)。
表8 治療前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預測抗結核療效的價值
機體感染結核桿菌后,機體免疫系統(tǒng)啟動T細胞亞群介導細胞免疫,可清除病原菌;若機體免疫力低下則可能進一步發(fā)展為肺結核,免疫功能障礙可減弱機體抵抗結核桿菌能力,促使耐藥性發(fā)生,而高耐藥性可逐步發(fā)展成為耐藥肺結核,進一步損傷免疫機制,增加治療難度[12-14]。因而尋求預測耐藥肺結核患者抗結核療效的指標,有助于提高整體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CD14屬于脂多糖-脂多糖結合蛋白復合體的受體,sCD14是CD14亞型之一,可激活炎性級聯(lián)反應,介導內(nèi)皮細胞、上皮細胞發(fā)生炎性反應,其水平升高可增加肺部感染發(fā)生風險[15]。結核桿菌感染后血清sCD14水平升高,并可參與肺結核發(fā)生發(fā)展過程[16]。本研究結果顯示,耐藥組血清sCD14水平高于非耐藥組,且與肺部空洞、耐藥程度、病情程度呈正相關,提示sCD14可能參與耐藥肺結核發(fā)生發(fā)展過程。sCD14與細胞上相應受體結合,促使細胞黏附分子等多種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生成,激活氣道炎性細胞,加重肺組織損傷程度[17]。由此推測sCD14水平升高可引起全身炎性反應,不利于病原菌清除,進而參與耐藥肺結核發(fā)展過程。正常生理條件下PCT水平較低,若機體受到病原菌感染后PCT水平升高,可參與耐藥肺結核發(fā)生過程[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耐藥組血清PCT水平高于非耐藥組,隨著肺部空洞發(fā)生及耐藥程度、病情程度增加,血清PCT水平呈上升趨勢,提示PCT水平變化與耐藥肺結核病情進展、耐藥程度密切相關。機體出現(xiàn)感染、全身炎性反應時,全身多種組織、細胞釋放PCT,PCT水平隨著肺結核病情加重而逐漸升高[20-21]。由此推測耐藥肺結核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炎性細胞、細菌分泌的內(nèi)外毒素可刺激PCT分泌,PCT可能作為評估耐藥肺結核病情嚴重程度的潛在指標。
肺部免疫細胞中IL-22水平降低可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增加肺部感染發(fā)生風險[22]。另有研究表明IL-22水平升高與肺結核發(fā)病機制、病情嚴重程度有關[23]。本研究結果顯示,耐藥組血清IL-22水平高于非耐藥組,其水平升高與肺部空洞、耐藥程度、病情程度呈正相關,表明IL-22水平升高與耐藥肺結核病情進展有關,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24]。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過量表達可增加抗結核桿菌感染的敏感性,但IL-22水平升高后引起機體免疫失衡,促使TNF-α表達量降低,導致其敏感性降低[25]。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未轉陰患者治療前后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值低于轉陰患者,且與抗結核療效呈正相關,提示血清sCD14、PCT、IL-22水平變化可能用于預判抗結核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目前sCD14、PCT、IL-22在耐藥肺結核患者抗結核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尚未明確,本研究結果顯示,sCD14△2、PCT△2、IL-22△2聯(lián)合預測抗結核治療時可提高AUC至0.931,sCD14△1、PCT△1、IL-22△1聯(lián)合預測抗結核治療時可提高AUC至0.875,且sCD14△2、PCT△2、IL-22△2聯(lián)合預測的AUC大于sCD14△1、PCT△1、IL-22△1聯(lián)合預測的AUC,提示sCD14、PCT、IL-22聯(lián)合預測對耐藥肺結核患者抗結核療效具有一定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耐藥肺結核患者血清sCD14、PCT、IL-22水平升高,且與耐藥程度、病情程度呈正相關,各指標聯(lián)合預測抗結核療效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可為臨床評估耐藥肺結核病情、預測療效提供參考,有利于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