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誰來做選擇?選擇對學(xué)齡前兒童分享行為及感受的影響*

    2023-11-11 05:39:28吳文清張沁圓
    心理學(xué)報 2023年11期
    關(guān)鍵詞:兒童情境實驗

    吳文清 張沁圓 趙 欣

    誰來做選擇?選擇對學(xué)齡前兒童分享行為及感受的影響*

    吳文清1,2張沁圓3趙 欣4

    (1華東師范大學(xué)心理與認知科學(xué)學(xué)院, 上海 200062) (2北京師范大學(xué)珠海校區(qū)教育學(xué)院, 廣東 珠海 519087) (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教師學(xué)院, 紐約 NY10027) (4華東師范大學(xué)教育學(xué)部教育心理學(xué)系, 上海 200062)

    本文探究選擇對學(xué)齡前兒童分享行為及感受的影響。實驗1將兒童隨機分配到3個條件(兒童自己選擇、母親選擇和主試選擇是否分享貼紙), 測量兒童的主觀感受以及在新情境中的分享行為, 兒童母親填寫母子關(guān)系質(zhì)量問卷。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母子關(guān)系質(zhì)量調(diào)節(jié)了選擇條件對兒童分享感受的影響。實驗2采用類似的方法探究母親選擇時是否提供合理理由對兒童分享的影響。發(fā)現(xiàn), 盡管在當(dāng)下的情境中兒童都遵循母親的選擇, 但在后續(xù)的新情境中, 兒童在母親給出合理理由時比沒有合理理由時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分享行為。這些結(jié)果表明, 母親做選擇并不一定會降低分享行為和感受, 積極母子關(guān)系和合理的理由對于母親做選擇時兒童的分享動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親社會動機, 選擇, 分享, 社會認知發(fā)展, 學(xué)齡前兒童發(fā)展

    1 引言

    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表現(xiàn)出的對他人有益的行為(Tomasello, 2009), 對于個體在社會中生存以及獲得幸福感起著重要的作用(Hamlin et al., 2007; 楊瑩, 寇彧, 2015)。兒童早期是諸如分享、助人、安慰等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Martin & Olson, 2015; Wu & Su, 2014)。盡管研究者們對兒童在早期就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基本達成一致, 但對于兒童親社會行為背后的動機則存在不同的觀點(Martin & Olson, 2015; 楊瑩, 寇彧, 2017)。所謂動機是指決定行為強度和方向的一種內(nèi)在過程(Ryan & Deci, 2000a; Slavin, 2006)。有研究認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主要源于內(nèi)在的親社會動機(Hepach et al., 2013; Rapp et al., 2017; Warneken & Tomasello, 2008; 2012), 但亦有研究者認為早期親社會行為可能是多種動機因素所推動(如, 他人的期待、聲譽管理等)的(Martin & Olson, 2015)。本文將關(guān)注選擇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以及主觀感受的影響。近期針對西方兒童的研究表明, 相比于兒童自己進行選擇, 他人的直接指導(dǎo)與命令可能會削弱兒童的親社會動機(Rapp et al., 2017)。但越來越多的研究啟示我們, 東西方兒童對于選擇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Zhao & Kushnir, 2019; Zhao et al., 2021), 自己選擇或他人選擇對于兒童行為動機的影響也可能因文化而異(Bao & Lam, 2008)。因而, 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探究選擇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探究選擇的自由、親子關(guān)系以及他人選擇的合理性對兒童親社會行為及主觀感受的影響。

    1.1 選擇與親社會行為

    研究表明, 在學(xué)齡前階段, 兒童對于選擇有一定的理解。隨年齡增長, 兒童對于自己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下所面臨的選擇和相應(yīng)的限制有愈加成熟的理解(Kushnir et al., 2015; Zhao et al., 2021)。近期, 研究者開始關(guān)注選擇對于兒童的道德和親社會行為的影響(Chernyak & Kushnir, 2013; Josephs et al., 2016; Rapp et al., 2017)。Rapp等人(2017)探究了選擇的自由對德國5歲兒童的助人動機的影響,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那些自己選擇去幫助他人的兒童要比那些被要求去幫助他人的兒童, 表現(xiàn)出更高的親社會動機(Rapp et al., 2017)。取樣于美國兒童的一項研究也表明, 當(dāng)學(xué)齡前兒童自己選擇進行分享時, 要比沒有選擇時, 在后續(xù)的新的分享情境中表現(xiàn)出更高的親社會行為(Chernyak & Kushnir, 2013)。這些研究表明, 對于西方兒童來說, 給兒童選擇的自由可以提升其親社會動機及行為。

    有研究者從自主性(autonomy)的角度解釋上述研究結(jié)果。自主性是指行為主體感覺自己是自身行為的創(chuàng)造者, 而非感覺到行為受到外在因素的強迫和控制時的體驗(Kasser & Ryan, 1999; 楊瑩, 寇彧, 2017)。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認為, 當(dāng)自主性被滿足時, 行為主體會有更高的行為動機(Rapp et al., 2017; Ryan & Deci, 2000a; Ryan & Deci, 2000b)。對于親社會行為來說, 有研究表明, 自主性動機可以提升行動者積極的主觀體驗并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維持(楊瑩, 寇彧, 2017)。相反, 外在的物質(zhì)獎勵等對于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沒有提升作用, 反而可能會削弱兒童后續(xù)的親社會行為(Warneken & Tomasello, 2008; 2012)。

    1.2 文化與選擇

    然而, 以往有關(guān)選擇對親社會行為及動機的影響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西方兒童, 而自主性的具體實現(xiàn)以及對于行為動機的影響可能因文化不同。針對歐裔美國兒童和亞裔美國兒童的跨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 相比于自己做出選擇, 亞裔美國兒童在父母為自己做出選擇的情況下有更強的動力去完成被選擇的字謎任務(wù); 而歐裔美國兒童則在自己做出選擇的情況下有更強的動力去完成任務(wù)(Iyengar & Lepper, 1999)。這啟示我們, 對于受東方文化影響的兒童來說, 他人選擇(尤其是, 父母所作出的選擇)并不一定就會損害動機。

    實際上, 后期的自我決定理論也認為, 自主性的實現(xiàn)并不一定完全要與外在的影響相分離。當(dāng)行為主體是在認同并整合外在的價值觀的基礎(chǔ)上行事, 而不是被迫去行事時, 他就是充滿自主的(Deci et al., 2008)。也就是說, 一個人完全有可能在認同他人選擇的基礎(chǔ)上自主地、有動力地踐行他人的選擇。不同于早期將自主性與關(guān)聯(lián)感(relatedness)對立的觀點(Hofstede, 2001; Triandis, 1995), 自我決定理論以及后期的其它理論認為自主性與關(guān)聯(lián)感可以兼容共存, 提出了如連結(jié)主控性模型(conjoint model of agency; Markus & Kitayama, 2003)、自主性關(guān)聯(lián)性自我(autonomous-related self; Kagitcibasi, 2005)、群際心理自主(communal psychological autonomy; Keller, 2012)等概念。其中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有研究者正式提出了“獨立型自主” (individuating-autonomy)與“關(guān)系型自主” (relating-autonomy)的概念(Yeh & Yang, 2006), 認為獨立型自主通過鼓勵表達區(qū)別于他人的個人特征實現(xiàn)自我認同, 而關(guān)系型自主強調(diào)人可以同時滿足關(guān)聯(lián)感和自主性的需要, 即個人可以在與其重要他人的和諧關(guān)系中發(fā)展出自我認同。研究發(fā)現(xiàn), 獨立型自主與關(guān)系型自主在中國青少年中均有體現(xiàn), 是兩種共存的發(fā)展過程, 它們分別在個體心理與人際關(guān)系方面影響青少年的適應(yīng)性(Yeh & Yang, 2006)。這些理論與實證研究啟示我們, 不同文化下的自主性表達可能存在多種形態(tài), 選擇對于行為動機的影響也可能存在文化差異。對于中國兒童來說, 自己做選擇或他人為自己做選擇都有可能滿足其自主性需求, 從而促進行為動機。

    1.3 關(guān)系質(zhì)量與選擇對親社會動機的影響

    雖然關(guān)聯(lián)感與自主性并不矛盾, 但顯然并非在所有關(guān)系中都能產(chǎn)生關(guān)系型自主, 能否實現(xiàn)關(guān)系型自主極有可能受到人際之間的關(guān)系質(zhì)量的影響。本研究主要關(guān)注親子關(guān)系質(zhì)量, 并將關(guān)系質(zhì)量操作性地定義為個體間的接納與拒絕程度(Rohner, 2016)。人際接納表現(xiàn)為表達愛和情感, 可以促進溫暖的人際關(guān)系; 人際拒絕則主要表現(xiàn)為敵意與忽視, 會使個體主觀上感覺被排斥, 從而損害人際關(guān)系(Rohner, 2016)。Iyengar和Lepper (1999)的研究表明, 華裔兒童更有動力遵循與自己關(guān)系更好的人(如, 母親)的選擇, 而非陌生人的選擇。近期的研究也更直接地表明, 在集體主義文化中, 在他人為自己做出選擇時, 兒童完成所選擇的任務(wù)的動機會受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質(zhì)量的影響(Bao & Lam, 2008; Chirkov et al., 2003)。一項對中國香港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 選擇的自由對10~11歲的小學(xué)兒童學(xué)習(xí)動機的影響受到親子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當(dāng)幫兒童做選擇的母親與兒童關(guān)系積極時, 兒童遵循母親選擇時的學(xué)習(xí)動機跟自己做選擇時一樣強, 而當(dāng)母親與兒童關(guān)系消極時, 兒童遵循母親選擇時的學(xué)習(xí)動機則低于自己做選擇時的動機水平(Bao & Lam, 2008)。還有研究表明, 父母、教師與兒童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程度對兒童的動機取向和學(xué)業(yè)成就有很大的影響(Furrer & Skinner, 2003; Grolnick et al., 1991; Moss & St- Laurent, 2001)。對這些結(jié)果, 研究者們基于自我決定理論進行解釋, 當(dāng)他人為兒童做選擇時, 兒童更有可能內(nèi)化那些自己信賴的、與自己關(guān)系積極的他人所作出的選擇, 從而表現(xiàn)出較強的行為動機(Bao & Lam, 2008; Deci & Ryan, 2000)。

    這啟示我們, 至少在學(xué)業(yè)領(lǐng)域, 做選擇的人與兒童間的關(guān)系質(zhì)量能夠調(diào)節(jié)選擇的自由對行為動機的影響。然而, 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學(xué)業(yè)動機領(lǐng)域, 且主要針對于10歲以上的小學(xué)高年級及以上的兒童(如, Bao & Lam, 2008)。而如前文所述, 學(xué)齡前兒童對于選擇這一概念已有一定的理解(如, Zhao et al., 2021), 且學(xué)齡前階段是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如, Wu & Su, 2014; 楊瑩, 寇彧, 2017)。因此,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的為探究學(xué)齡前兒童的選擇自由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是否會受到關(guān)系質(zhì)量的影響。我們猜測, 當(dāng)母子關(guān)系積極時, 母親為兒童做選擇(相比于兒童自己做選擇)可能不會損害兒童的親社會動機及行為; 而當(dāng)母子關(guān)系消極時, 母親為兒童做選擇則很有可能會損害兒童的親社會動機及行為。

    1.4 合理解釋對于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除了做選擇的人與兒童間的關(guān)系質(zhì)量可能調(diào)節(jié)選擇的自由對兒童行為動機的作用, 他人在做選擇時是否給出合理的解釋也可能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及動機產(chǎn)生影響。對2歲左右的幼兒助人行為的研究表明, 成人命令孩子去幫助他人并不會促進幼兒的助人行為(Warneken & Tomasello, 2012)。但也有研究表明, 父母循循善誘式的指導(dǎo)(inductive parenting)可以將兒童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自身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上, 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Hoffman, 2000)。因此, 本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是探究是否提供合理的理由對于他人(如, 母親)做選擇時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及動機的影響。我們推測, 相比于命令式的選擇, 在循循善誘的合理選擇下(如, 說明選擇的原因, 解釋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兒童更可能對他人的選擇進行內(nèi)化, 進而表現(xiàn)出更高的親社會行為。

    1.5 研究假設(shè)

    綜上, 本研究將探究選擇的自由(即, 自己做選擇, 還是他人做選擇)、關(guān)聯(lián)感(即, 做選擇的他人與兒童之間的關(guān)系質(zhì)量)、選擇合理性(即, 做選擇的他人是否給出合理的解釋)對中國學(xué)齡前兒童分享行為及動機的影響。我們之所以研究分享行為是因為分享是一種非常典型且發(fā)展較早的親社會行為(Binmore, 2006; Birch & Billman, 1986), 且有大量過往研究對兒童的分享行為進行了探究(Brownell et al., 2013; Chernyak & Kushnir, 2013; Dunfield et al., 2011; Paulus, 2014)。在實驗1中, 我們操縱兒童所經(jīng)歷的選擇情境, 設(shè)置自己選擇條件、以及兩種他人選擇條件(母親選擇和主試選擇)。設(shè)置母親選擇條件是由于過往有關(guān)選擇與行為動機的研究大多選擇了母親這一角色(Bao & Lam, 2008; Iyengar & Lepper, 1999), 且母親是兒童早期成長的主要照料者, 研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而設(shè)置主試選擇條件則是選取兒童不認識或新認識的個體以便與母親選擇條件進行對照。

    由于以往研究表明滿足行為主體的自主性的親社會動機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實施親社會行為時的積極主觀感受, 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維持(楊瑩, 寇彧, 2015), 在本研究中我們主要關(guān)注兒童在當(dāng)下分享任務(wù)中的主觀感受以及在后續(xù)的一個新選擇情境中的分享行為。這也是以往對于學(xué)齡前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動機的類似研究中采用過的測量方式(Chernyak & Kushnir, 2013; Rapp et al., 2017; 楊瑩, 寇彧, 2015)。此外我們測量母親與兒童的關(guān)系質(zhì)量, 探究其是否會調(diào)節(jié)中國兒童在不同選擇情境下的親社會行為及感受。我們推測, 選擇的自由對親社會行為及感受的影響可能取決于為兒童作出選擇的人與兒童之間的關(guān)系質(zhì)量, 當(dāng)為兒童做出選擇的母親與兒童的關(guān)系積極時, 兒童遵循母親選擇時的行為動機可能與自己做選擇時一樣強; 而當(dāng)母子關(guān)系消極時, 兒童遵循母親選擇時的動機則低于自己做選擇時的行為動機。實驗2著重探討他人選擇合理性(即, 是否提供合理的解釋)的影響, 設(shè)置自己選擇、母親合理選擇、母親不合理選擇三種條件, 我們推測, 相比其他兩種條件, 母親合理選擇更能促進兒童的親社會動機。

    2 實驗1:親子關(guān)系調(diào)節(jié)選擇自由對親社會動機的影響

    2.1 方法

    2.1.1 被試

    根據(jù)G*Power 3.1軟件(Faul et al., 2007), 參考以往類似研究的效應(yīng)量大小(Rapp et al., 2017; Chernyak & Kushnir, 2013), 并考慮到前人研究的實驗設(shè)計與本文的差異, 設(shè)置= 0.4為先驗效應(yīng)量, 計算所需最小樣本量為66人(α = 0.05, 檢驗效力1 ? β = 0.80)。來自上海市某幼兒園和江蘇省某幼兒園的70名4~5歲學(xué)齡前兒童(4.04~5.95 歲,= 5.02,= 0.52, 32男38女)參加了本研究。兒童被隨機分配到3種選擇條件:自己選擇條件(= 21, 平均年齡5.11歲)、母親選擇條件(= 24, 平均年齡4.95歲)、主試選擇條件(= 25, 平均年齡5.05歲)。各選擇條件組年齡無顯著差異(= 0.53)。另外, 自己選擇條件及母親選擇條件中的兒童的母親(= 45)也參與了本研究。所有家長均填寫知情同意書, 兒童均提供了口頭的知情同意。

    2.1.2 實驗材料及工具

    分享任務(wù)中的實驗材料包括兩只毛絨動物玩偶(小猴、小象; 15 cm × 10 cm × 8 cm); 3個紙盒子(分別屬于小猴、小象、兒童; 9.5 cm × 9.5 cm × 5 cm), 玩偶的盒子頂部貼著該玩偶的照片, 兒童自己的盒子則沒有照片); 一系列平面卡通貼紙(2.5 cm × 2.5 cm, 如圖1所示)和笑臉貼紙(1.5 cm × 1.5 cm, 如圖1所示)。

    親子關(guān)系質(zhì)量的測量采用的是《父母接納?拒絕/控制量表(短版)》(Parent-PARQ/Control-SF) (Rohner, 2005)??偭勘砉?9題, 采用4點計分, 分為5個子量表, 依次為:溫暖/愛(8題)、敵意/攻擊(6題)、漠視/忽略(6題)、排斥(4題)、約束(5題), 其中前4個量表為親子關(guān)系的4個子量表(共24題)。計分方式為:先求得每個子量表的原始得分, 各子量表原始得分取值范圍:溫暖/愛(8~32)、敵意/攻擊(6~24)、漠視/忽略(6~24)、排斥(4~16); 對于敵意/攻擊、漠視/忽略、排斥3個負面子量表, 分別進行反向計分(用100減去原始得分值), 得到各量表的子量表分數(shù), 最后以溫暖/愛、敵意/攻擊、漠視/忽略、排斥這4個子量表得分之和計為母子關(guān)系總分(得分范圍244~316)。因此, 其總分越高母子關(guān)系越積極, 總分越低則母子關(guān)系越消極。溫暖/愛、敵意/攻擊、漠視/忽略、排斥4個子量表的得分在本實驗中內(nèi)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6。

    2.1.3 實驗程序

    每位兒童獨自參加本實驗, 實驗在幼兒園的一個安靜的房間里進行。實驗程序改編自Chernyak和Kushnir (2013)的研究。實驗程序如圖1所示。實驗分為“選擇情境操控階段”和“新分享情境測量階段”。首先進行“選擇情境操控階段”。在這一階段, 所有兒童均面臨一個是否要給玩偶小猴分享貼紙的選擇, 兒童被隨機分配到三種選擇條件(自己選擇、母親選擇、主試選擇)中的一種。在每種選擇條件中, 主試都首先給兒童展示一個小猴玩偶, 告訴兒童:“小猴現(xiàn)在感到很傷心”, 并引導(dǎo)兒童與小猴玩偶打招呼。之后, 給兒童呈現(xiàn)1張卡通貼紙, 詢問他們是否喜歡。在確認兒童喜歡貼紙后(所有兒童均表示喜歡), 主試拿出兩個盒子(其中一個貼有小猴的照片, 另一個沒有照片), 放到孩子的面前。三種選擇條件中, 兒童所面臨的選擇情境不同。在自己選擇條件中, 兒童可以自己做選擇(“你可以自己決定去做什么, 你可以把這個貼紙留給自己, 你也可以把貼紙給小猴讓它感覺好一點”)。在母親選擇條件中, 母親為兒童做選擇(“你不能自己決定去做什么, 之前我們問過你媽媽, 她說你必須把這個貼紙給小猴讓它感覺好一點”)。在主試選擇條件中, 主試為兒童做選擇, 指導(dǎo)語與母親選擇條件類似, 只是其中的“媽媽”換成“我” (主試)。接著, 主試轉(zhuǎn)過頭去, 讓兒童進行貼紙的分配。主試記錄兒童在此初次分享任務(wù)中是否分享(分享 = 1, 不分享 = 0)。接下來, 主試用如圖1所示的卡片(分別呈現(xiàn)開心、中性和難過的表情)詢問兒童當(dāng)下的心情:“你現(xiàn)在感覺怎樣呢?是開心的、一般般、還是難過的呢?”并記錄兒童回答(0~2)。

    圖1 實驗1程序示例

    接著進入“新分享情境階段”, 測量兒童在一個新的分享情境(即, 面對一個新的對象, 玩偶小象時)的分享行為。在面對新玩偶的分享情境中, 主試展示小象并告知兒童:“小象今天感到非常傷心”, 之后, 主試呈現(xiàn)出3個相同的笑臉貼紙并對兒童說:“這三個貼紙都是你的, 你可以把這3個貼紙中的一些貼紙分享給小象讓它感覺好一點?!蓖瑫r主試將貼有小象的頭像的盒子與兒童盒子放到桌面兩側(cè), 讓兒童自己決定如何分配貼紙資源:“你可以決定你想做什么。你可以分享1個、2個或3個, 也可以自己保留所有的貼紙?!辈⒂涗泝和谶@個新的情境中分享貼紙的數(shù)量(0~3個)。

    除此之外, 主試邀請自己選擇組和母親選擇組的兒童母親線上填寫測量母子關(guān)系質(zhì)量的問卷《母親接納?拒絕量表》。

    2.2 結(jié)果

    2.2.1 選擇條件之間的比較

    初步分析發(fā)現(xiàn)性別與年齡在各組間均沒有顯著差異(s > 0.50), 且對各因變量也沒有影響(s > 0.46), 因此在接下來的分析中不考慮性別與年齡的因素。兒童在不同選擇條件下的初次分享行為、分享心情和在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的均值及標準差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1中不同選擇條件下兒童的初次分享行為、分享心情和在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M (SD)]

    對于兒童的初次分享行為, 各個條件下的絕大多數(shù)兒童都對小猴實施了分享:自己選擇情境下, 21名兒童全部都(100%)分享了貼紙; 母親選擇情境下, 24名兒童中有23名(96%)分享了貼紙; 主試選擇情境中, 25名兒童中有24名(96%)分享了貼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 兒童在初次分享任務(wù)中是否分享在三個條件間沒有顯著差異,(2, 67) = 0.43,0.653。

    接下來, 我們分析兒童在初次分享中的主觀感受(即, 分享心情)、以及后續(xù)的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 由于這兩個變量的條件有賴于兒童在選擇情境中對小猴實施了分享行為, 所以接下來的分析中剔除了在初次分享情境中未給小猴分享的兒童數(shù)據(jù)(剔除2個在初次分享情境中未分享的被試的數(shù)據(jù), 后續(xù)分析樣本量為68)。注意若不剔除數(shù)據(jù), 后續(xù)分析的結(jié)果模式不會改變。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初次分享時的心情(“開心 = 2”、“一般般 = 1”、“難過 = 0”)分析發(fā)現(xiàn), 自己選擇(= 1.95,= 0.22)、母親選擇(= 1.70,= 0.56)、主試選擇(= 1.75,= 0.53)三個條件下的分享心情沒有顯著差異,(2, 65) = 1.81,= 0.173。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新分享情境(即, 對大象玩偶)中分享個數(shù)(0~3)分析, 發(fā)現(xiàn)自己選擇(= 1.81,= 0.87)、母親選擇(= 2.04,= 0.71)、主試選擇(= 2.00,= 0.98)三個條件下的兒童對大象分享的貼紙數(shù)量沒有顯著差異,(2, 65) = 0.45,= 0.637。

    2.2.2 母子關(guān)系的影響

    雖然三個選擇條件之間沒有差異, 但因為我們關(guān)注的是母子關(guān)系是否會調(diào)節(jié)選擇的自由對兒童親社會動機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采用SPSS的調(diào)節(jié)回歸分析母子關(guān)系是否在選擇條件對兒童的分享心情及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的影響中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請注意, 由于我們并沒有對主試(陌生人)與兒童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測量, 因此這部分分析僅考慮自己選擇條件和母親選擇條件, 沒有納入主試選擇條件。

    首先, 以分享心情作為線性回歸模型的因變量進行分析。將分享心情作為因變量, 選擇條件(虛擬變量, 自己選擇 = 0, 母親選擇 = 1)與母子關(guān)系(分數(shù)越高代表母子關(guān)系越積極)作為自變量, 并將母子關(guān)系變量標準化, 放入模型一進行回歸分析, 接著將選擇條件與母子關(guān)系(標準化)的交互項放入模型二進行回歸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模型一12僅為11%,(2, 41) = 2.62,= 0.09; 而加入交互項后模型二22為21%,(3, 40) = 3.60,= 0.022。相比起模型一, 模型二的解釋力增強, 變化量顯著(Δ2= 9%,= 0.030)。在模型二中, 選擇條件的主效應(yīng)顯著(β = ?0.32,= 0.12,= ?2.25,0.030), 母子關(guān)系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β = ?0.12,= 0.09,= ?0.64,= 0.53)。重要的是, 選擇條件與母子關(guān)系的交互作用顯著(β = 0.43,= 0.13,= 2.25,= 0.030)。為進一步探索此交互作用, 我們對母子關(guān)系的作用進行簡單斜率分析, 將母子關(guān)系按1個標準差上下分為高、均、低分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高分組(積極母子關(guān)系)中, 自己選擇(= 1.90)與母親選擇條件下(= 1.92)兒童的心情沒有顯著差異(β= 0.03,= 0.15,= 0.883, 95% CI [?0.33, 0.38]); 而在均分組(中等母子關(guān)系), 自己選擇條件下(= 1.95)的兒童顯著地比母親選擇條件下(= 1.70)的兒童心情更加積極(β= ?0.26,= ?2.06,0.046, 95% CI [?0.51, ?0.01]); 在低分組(消極母子關(guān)系)中, 自己選擇條件下(= 2.00)的兒童也顯著地比母親選擇條件下(= 1.47)的兒童心情更加積極(β = ?0.54,= ?3.05,0.004, 95% CI [?0.89, ?0.18])。簡單斜率分析結(jié)果如圖2所示。

    圖2 實驗1中母子關(guān)系質(zhì)量對選擇條件與兒童分享心情之間的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其次, 將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作為線性回歸模型的因變量進行分析, 其余步驟與上述相同。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模型一12僅為3%,(2, 41) = 0.72,0.49; 加入交互項后模型二22僅為4%,(3, 40) = 0.49,0.69。兩個模型的解釋力沒有顯著差異(Δ2 = 0.2%,= 0.78)。這表明母子關(guān)系在選擇條件對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的影響中沒有顯著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2.3 討論

    實驗1發(fā)現(xiàn), 雖然選擇條件對兒童的分享行為沒有影響(各條件中的兒童都在面對一個新的玩偶時表現(xiàn)出高水平的分享行為), 但是母子關(guān)系調(diào)節(jié)選擇的自由對于兒童分享的主觀感受的影響。當(dāng)母子關(guān)系積極時, 母親做選擇和兒童自己做選擇情境下兒童分享時的主觀感受一樣積極; 而當(dāng)親子關(guān)系一般或者消極時, 母親做選擇情境下兒童分享的主觀感受要比自己做選擇時低。由于實施親社會行為的積極感受正是親社會自主動機的表現(xiàn)之一(楊瑩, 寇彧, 2015), 實驗1的結(jié)果體現(xiàn)了親子關(guān)系對于母親選擇時兒童的親社會動機的重要影響。這與以往研究中所發(fā)現(xiàn)的親子關(guān)系對于母親選擇時兒童的學(xué)業(yè)動機的影響的結(jié)果一致(Bao & Lam, 2008)。這些研究共同說明, 他人做選擇并不一定會損害行為動機, 當(dāng)做選擇的他人與兒童關(guān)系積極時, 兒童表現(xiàn)出與自己選擇時同樣積極的主觀感受。這與自我決定理論所支持的自主性的實現(xiàn)并不一定完全要與外在的影響相分離的觀點也是吻合的(Deci & Ryan, 2000)。

    在本實驗中, 兒童在初始分享和新情境中的分享行為均沒有出現(xiàn)不同選擇條件下的差異, 實際上, 大部分兒童都表現(xiàn)出較高水平的分享(97%的兒童在初始情境分享了貼紙, 73%的兒童在新分享情境分享了2個或以上的貼紙), 在分享行為上的異質(zhì)性不高。我們猜測, 這可能是由于可供分享的貼紙種類單一、吸引力不強, 且數(shù)量較少(只有3個)。此外, 在母親選擇或主試選擇條件下, 母親/主試不僅要求兒童分享, 而且還指出了分享的原因(讓小猴感覺好一點)。我們猜想, 這些因素可能使得各個條件下的兒童表現(xiàn)出同等高的分享行為。此外, 我們在分享心情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 但在分享行為上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我們猜測, 這可能是因為分享行為的異質(zhì)性比較低, 也可能是因為有的兒童雖然在內(nèi)在感受上比較消極但依然會表現(xiàn)出分享的行為(尤其是當(dāng)母親明確提出要求并給出合理的理由時)。

    除了親子關(guān)系之外, 另一個可能影響兒童行為動機的因素是他人做出選擇時是否給出合理的理由。以往研究表明, 成人直接命令孩子去幫助他人并不會促進幼兒的助人行為(Warneken & Tomasello, 2012), 但父母循循善誘式的指導(dǎo)則可以促進親社會行為(Hoffman, 2000)。因此, 在實驗2中, 我們探究他人做選擇時, 是否提供合理的解釋對于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及動機的影響。與實驗1相比, 除了保留自己選擇條件之外, 我們將母親選擇條件進行細分, 操控選擇的合理性, 設(shè)置母親合理選擇條件和母親不合理選擇條件, 區(qū)別在于母親提供合理的選擇理由還是強迫兒童進行分享。除此之外, 基于實驗1中出現(xiàn)的分享行為異質(zhì)性較低的問題, 在實驗2中, 我們將貼紙換成更有吸引力的卡通水晶貼紙(見圖3), 并且在實驗熱身階段讓兒童從幾種不同類型的卡通水晶貼紙中挑選最喜歡的貼紙的方式以增加實驗中的貼紙的吸引力。我們還將新分享情境測量階段的貼紙資源數(shù)量從3張增加至5張。

    3 實驗2:合理的理由對親社會動機的影響

    3.1 方法

    3.1.1 被試

    根據(jù)G*Power 3.1軟件(Faul et al., 2007), 設(shè)置= 0.4作為先驗效應(yīng)量, 計算所需最小樣本量為66人(α = 0.05, 檢驗效力1 ? β = 0.80)。從上海市兩所幼兒園共招募84名4~5歲學(xué)齡前兒童(4.02~5.96歲,= 4.90,= 0.60, 43男41女)。兒童被隨機分配到三種選擇條件下:自己選擇條件(= 30, 平均年齡4.95歲)、母親合理選擇條件(= 28, 平均年齡4.84歲)、母親不合理選擇條件(= 26, 平均年齡4.90歲)。各選擇條件間年齡無顯著差異(= 0.77)。所有家長均填寫知情同意書, 兒童均提供了口頭的知情同意。

    3.1.2 實驗材料

    實驗2的材料在實驗1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修改:選擇兩只毛絨動物玩偶(小猴、小象; 28 cm × 16 cm × 16 cm); 3個木盒子(分別屬于小猴、小象、兒童; 9 cm × 9 cm × 5 cm)。玩偶的盒子頂部貼著玩偶的照片, 兒童自己的盒子則沒有照片); 一系列卡通水晶立體貼紙(1.8 cm × 1.8 cm × 0.4 cm, 如圖3所示)。

    3.1.3 實驗程序

    實驗2的實驗程序如圖3所示。實驗程序與實驗1大致相同, 但有以下改動。首先, 為了保證實驗中所使用的貼紙的吸引力, 在“選擇情境操控階段”的初次分享任務(wù)之前先詢問兒童在3張不同的卡通水晶貼紙(凱蒂貓、蜘蛛俠、超級飛俠)中喜歡哪一張, 并用兒童最喜歡的類型的貼紙作為分享任務(wù)中所采用的貼紙。兒童被隨機分配到三種選擇條件(自己選擇、母親合理選擇、母親不合理選擇)中的一種。在自己選擇條件中, 兒童可以自己做選擇(“你現(xiàn)在可以把這個貼紙留給自己, 也可以把它給小猴子。你想怎么做呢”)。在母親合理選擇條件中, 母親在為兒童做選擇時給出了合理的理由(“之前我們問過你的媽媽, 你的媽媽想對你說, 你應(yīng)該把這個貼紙給小猴子讓它感覺好一點”)。在母親不合理選擇條件中, 母親要求兒童進行分享并沒有給出任何合理解釋(“之前我們問過你的媽媽, 你的媽媽想對你說, 無論你愿不愿意, 你都必須把這個貼紙給小猴子”)。主試記錄兒童在初次分享任務(wù)中是否分享, 以及當(dāng)下的分享心情。

    接著進入“新分享情境階段”。為了保證實驗中所使用的貼紙的吸引力, 先詢問兒童在新的3張不同的卡通水晶貼紙(迪士尼公主、冰雪公主、奧特曼)最喜歡哪一張, 確認最喜歡的貼紙后, 主試將與這張貼紙同類型的一共5個貼紙放到兒童面前(比如確認最喜歡奧特曼貼紙后, 便拿出5張同類型但畫面不同的奧特曼貼紙), 對兒童說:“在這個游戲中, 這些貼紙都是你的。你可以把這些貼紙都留給自己, 也可以給小象一些貼紙。”主試記錄兒童在新情境中分享貼紙的數(shù)量(0~5個)。

    圖3 實驗2程序示例

    3.2 結(jié)果

    3.2.1 初次分享行為

    初步分析發(fā)現(xiàn), 性別與年齡在各組間均沒有顯著差異(s > 0.26), 年齡對于各因變量沒有顯著影響(s > 0.10), 但發(fā)現(xiàn)兒童的性別會顯著影響分享心情((66) = ?2.60,= 0.012, Cohen’s= 0.64, 95% CI [?0.55, ?0.07]), 具體來說, 女孩比男孩在分享時更快樂; 兒童的性別對于其它因變量沒有顯著影響(s > 0.065)。為控制兒童的性別作為可能的無關(guān)變量的影響, 在接下來對分享心情的分析中將性別作為控制變量。若不將性別作為控制變量, 我們也得到了類似的結(jié)果。

    兒童在不同選擇條件下的初次分享行為、分享心情和在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的均值及標準差如表2所示。兒童初次分享的情況為:自己選擇情境下, 30名兒童中18名(60%)分享了貼紙; 母親選擇情境下, 28名兒童中有26名(93%)分享了貼紙; 主試選擇情境中, 26名兒童中有24名(92%)分享了貼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發(fā)現(xiàn)選擇條件有顯著的效應(yīng),(2, 81) = 7.61,= 0.001, η2 = 0.16, Bonferroni修正的后驗配對比較發(fā)現(xiàn), 母親合理選擇條件和母親不合理選擇條件下的兒童比自己選擇條件下的兒童更有可能分享(母親合理選擇vs. 自己選擇:= 0.003, Cohen’s= 0.83, 95% CI [?0.56, ?0.09]; 母親不合理選擇vs.自己選擇:= 0.003, Cohen’s= 0.80, 95% CI [?0.56, ?0.08]), 母親合理選擇與母親不合理選擇條件沒有顯著差異(= 1.00)。

    表2 實驗2中不同選擇條件下兒童的初次分享行為、分享心情和在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M (SD)]

    3.2.2 分享心情及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

    接下來的分析僅考慮在初次分享任務(wù)中分享了的兒童(剔除16個未分享數(shù)據(jù), 后續(xù)分析樣本量為68)。若不剔除數(shù)據(jù), 后續(xù)分析的結(jié)果模式不會改變。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分享心情和新分享情境中的分享行為進行分析:首先對初次分享時的心情(“開心 = 2”、“一般般 = 1”、“難過 = 0”)分析, 發(fā)現(xiàn)自己選擇(= 1.89,= 0.32)、母親合理選擇(= 1.77,= 0.51)、母親不合理選擇(= 1.71,= 0.62)三個條件下的分享心情沒有顯著差異,(2, 64) = 0.75,= 0.476。接著分析新分享情境中分享個數(shù)(0~5), 發(fā)現(xiàn)自己選擇(= 2.61,= 1.03)、母親合理選擇(= 3.85,= 1.38)、母親不合理選擇(= 2.54,= 1.06)三個條件下的兒童分享的貼紙數(shù)量有顯著差異,(2, 64) = 8.35,= 0.001, η20.21。Bonferroni修正的后驗配對比較發(fā)現(xiàn), 母親合理選擇條件中的兒童比自己選擇條件以及母親不合理選擇條件中的兒童的分享數(shù)量更多(母親合理選擇vs.自己選擇:= 0.006, Cohen’s= 1.02, 95% CI [0.29, 2.07] ; 母親合理選擇vs.母親不合理選擇:= 0.001, Cohen’s= 1.06, 95% CI [0.41, 2.06]), 自己選擇與母親不合理選擇條件沒有顯著差異(= 1.00)。

    3.3 討論

    實驗2發(fā)現(xiàn), 相比起自己選擇, 母親的選擇都促進了兒童當(dāng)下的分享行為, 但重要的是, 不同性質(zhì)的他人選擇對兒童的行為有不同維持效果:在面對新的分享對象時, 母親合理選擇組的兒童分享最慷慨, 而其他兩組的分享數(shù)量則較低。也即, 只有母親提供合理的選擇理由時, 其促進效果是持久的, 能促進并維持兒童跨情境的分享行為, 而母親的直接指令(即, 沒有提供合理的理由)雖然在當(dāng)下可以提升親社會行為, 但其作用短暫且不穩(wěn)定。本實驗的結(jié)果進一步說明, 他人做選擇并不一定會降低行為動機(Deci & Ryan, 2000), 此結(jié)果也與以往研究所發(fā)現(xiàn)的成人循循善誘式的指導(dǎo)要比直接命令孩子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助人行為一致(Hoffman, 2000; Warneken & Tomasello, 2012)。

    4 總討論

    本研究主要探究選擇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及感受的影響。以往有關(guān)西方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兒童在自己做選擇時要比他人做選擇或者沒有選擇時表現(xiàn)出更高的親社會行為及動機(Chernyak & Kushnir, 2013; Rapp et al., 2017); 但也有研究表明東西方兒童對于選擇的看法有所不同(Zhao & Kushnir, 2019; Zhao et al., 2021), 選擇對于兒童行為動機的影響在東西方文化中也有所不同(Bao & Lam, 2008)。本研究探究, 與兒童自己做選擇的情況相比較, 他人做選擇時兒童的分享行為與感受如何, 并著重探究做選擇的人與兒童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他人選擇時是否提供合理的理由對兒童親社會行為及感受的影響。實驗1發(fā)現(xiàn), 母子關(guān)系質(zhì)量會影響母親做選擇時兒童的主觀感受, 對于關(guān)系積極的母子, 母親做選擇時兒童的分享感受與兒童自己選擇時一樣積極; 相反, 對于關(guān)系一般或消極的母子, 母親做選擇時兒童的分享感受與兒童自己選擇時相比顯著降低。實驗2發(fā)現(xiàn), 他人做選擇的時候是否提供合理的理由也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有影響, 雖然無論母親做選擇時是否給出合理的理由, 兒童在當(dāng)下都會表現(xiàn)出較高的分享行為, 但是在后續(xù)面對新的分享情境時, 兒童在母親給出合理的選擇理由時要比要求分享(不提供解釋)時分享得更多。

    本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 兒童并不是只有在自己做選擇時才表現(xiàn)出較高的分享行為及積極的感受, 在他人(如, 母親)為兒童做選擇時, 積極的母子關(guān)系以及合理的選擇理由至少不會損害兒童的行為和主觀感受。相反, 消極的母子關(guān)系可能會損害兒童的主觀感受, 不合理的命令可能會降低分享行為的后續(xù)保持。這些發(fā)現(xiàn)為選擇對兒童行為動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和思路。不僅僅是做選擇的主體會影響行動者的行為和動機(Chernyak & Kushnir, 2013 Rapp et al., 2017), 選擇主體與行動者的關(guān)系以及是否給出合理的解釋也會影響行動者的行為和動機。

    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與自我決定理論所支持的, 自主性的實現(xiàn)形式是多樣的觀點是一致的(Deci et al., 2008; Deci & Ryan, 2000; Ryan & Deci, 2000b)。只要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那么自己選擇與他人選擇都可以促進行為的動機。本文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地揭示了, 當(dāng)他人為自己做選擇時, 關(guān)系的質(zhì)量以及選擇的合理性均會影響兒童的親社會動機, 但兩者可能影響的具體方面有所不同:做選擇的他人與自己的關(guān)系質(zhì)量雖然不會影響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本身, 但會影響兒童做出親社會行為時的主觀感受(實驗1); 而是否提供合理的解釋主要影響親社會動機在新的場景中的保持的程度(實驗2)。以下將具體討論這兩種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在自己做選擇或者是與自己關(guān)系積極的他人為自己做選擇時, 兒童的主觀感受均比較積極, 關(guān)系消極的他人為自己做的選擇則會降低兒童的主觀體驗。這與以往自我決定理論方面的研究所發(fā)現(xiàn)的, 與自己的家長和老師關(guān)系更加積極的兒童更容易將家長和老師的觀念進行內(nèi)化的結(jié)果相一致(Ryan et al., 1994)。除此之外, 心理健康領(lǐng)域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自主性需求與關(guān)聯(lián)感需求對于心理健康有交互作用, 積極的關(guān)系能夠減少低自主帶來的抑郁感受, 而高自主同樣能夠緩沖消極關(guān)系帶來的不良體驗(Vansteenkiste et al., 2006)。這些研究共同啟示我們, 當(dāng)家長或老師與兒童之間保持良好的情感溝通關(guān)系, 兒童更容易積極地信任并接受(甚至內(nèi)化)他們的指令, 而當(dāng)成年人與自己關(guān)系消極時, 兒童則可能會感到壓迫, 不情愿地完成其要求。這也啟示了我們積極的親子關(guān)系和師生關(guān)系的重要性(Veneziano, 2003; Dwairy, 2010)。

    本研究對于他人選擇合理性對親社會動機的影響的發(fā)現(xiàn)也與以往研究中動機激發(fā)類型對相應(yīng)的結(jié)果變量產(chǎn)生的影響相一致(Vallerand et al., 2008)。在本研究中的分享貼紙資源的情境中, 兒童的自我利益與他人需求之間存在沖突, 兒童可能陷入兩難抉擇中。此時, 母親提供明確的、合理的理由(如, 讓小猴感覺好一些)可以幫助兒童解決沖突, 兒童不僅在當(dāng)下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 并且可能將親社會的價值觀內(nèi)化成自身也認可的價值觀, 從而在接下來的新情境中也表現(xiàn)出較高的親社會行為。相反, 母親強制性的、命令性的選擇則會讓兒童感知到較強的控制感, 雖然孩子在當(dāng)下遵從母親的指令, 表現(xiàn)出較高的分享行為, 但一旦兒童進入沒有約束的新情境, 其分享行為依然會有所下降。這也與自我決定理論中, 支持性的外部刺激會增強內(nèi)在動機, 而控制性的外部刺激則會削弱內(nèi)在動機的觀點是一致的(Vansteenkiste et al., 2004; Deci & Ryan, 2000)。這啟示我們, 提供理由和解釋可以促進兒童對外在要求進行內(nèi)化, 提升其完成該要求的動機(Joussemet et al., 2008)。

    本研究也啟示我們, 在不同文化下選擇對兒童親社會動機的影響可能有所不同。在以往對于西方兒童的研究中(Chernyak & Kushnir, 2013; Rapp et al., 2017), 兒童自己做選擇會促進親社會行為。而本研究的結(jié)果則表明, 至少對于中國學(xué)齡前兒童來說, 當(dāng)做選擇的他人與自己關(guān)系積極或者提供合理的理由時, 他人選擇并不會降低(反而可能促進)親社會行為。這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下自主性的表達方式與作用不同:雖然在西方文化下自己做選擇對于自主性的實現(xiàn)非常重要, 但對于中國兒童, 自主性的實現(xiàn)形式是多樣的, 可以通過自己做選擇來實現(xiàn), 也可以通過人際關(guān)聯(lián)從而實現(xiàn)自主性(Heine & Lehman, 1997; Yeh & Yang, 2006)。這也與Bao和Lam (2008)在學(xué)業(yè)選擇領(lǐng)域中對于中國香港兒童所發(fā)現(xiàn)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這些結(jié)果共同支持了自主性與關(guān)聯(lián)感可以兼容共存, 并且在中國文化中可能是相互促進的觀點(Markus & Kitayama, 2003; Kagitcibasi, 2005; Keller, 2012; Ryan & Lynch, 1989)。

    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之處。首先, 由于缺乏適合學(xué)齡前兒童的直接測量動機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測量了兒童的主觀感受以及行為的保持, 這與以往有關(guān)學(xué)齡前兒童的研究是一致的(如, Chernyak & Kushnir, 2013; Rapp et al., 2017), 未來研究可以探索對于學(xué)齡前兒童的動機的更直接的測量方式。第二,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了選擇對學(xué)齡前兒童分享行為的作用, 但除了分享之外, 親社會行為還包括助人、安慰、提供信息等(Dahl, 2015; Dunfield et al., 2011; Martin & Olson, 2015; Warneken & Tomasello, 2009),對幼兒的研究發(fā)現(xiàn), 不同的親社會行為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guān), 每種親社會亞型都可能有其獨特的發(fā)展軌跡(Dunfield et al., 2011), 未來研究可以探索選擇對于其它親社會行為的動機的影響。第三, 本研究為了參照以往研究(Iyengar & Lepper, 1999; Bao & Lam, 2008), 僅探究了母親做選擇的情境, 但未探究父親或其他對兒童有重要影響的人為孩子做選擇的情境。最后, 本研究并未對于西方兒童進行直接的測量, 因此難以提供有關(guān)于文化差異的直接結(jié)果, 未來研究可以借鑒本研究的方法對西方兒童進行探究, 并與中國兒童進行更直接的比較。

    從理論意義上來說, 本研究豐富了選擇、自主性、親社會動機的研究。從實踐意義上來說, 本研究還為學(xué)齡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可教育性提供了新的實證依據(jù)。一方面, 家長和教育者與兒童構(gòu)建良好的關(guān)系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 家長和教育者在引導(dǎo)兒童親社會實踐時要提供合理的意圖和原因, 尤其是指明兒童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才能有效促進兒童對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認同與內(nèi)化, 從而提升親社會動機及行為。

    5 結(jié)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對于中國學(xué)齡前兒童來說, 相比于自己做選擇, 母親做選擇并不一定會降低兒童的分享行為和主觀感受。相反, 積極母子關(guān)系和合理的理由對于母親做選擇時兒童的分享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對于親子關(guān)系積極的母子, 母親做選擇的情境下, 兒童分享時的主觀感受與自己選擇時同樣積極。當(dāng)母親做選擇并給出合理的理由時, 兒童在當(dāng)下以及后續(xù)的類似情境下均有較高的分享行為。

    Bao, X., & Lam, S. (2008). Who makes the choice? Rethinking the role of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in Chinese children's motivation.(2), 269?283.

    Binmore, K. (2006). Why do people cooperate?,(1), 81?96.

    Birch, L. L., & Billman, J. (1986). Preschool children’s food sharing with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2), 387?395.

    Brownell, C. A., Svetlova, M., Anderson, R., Nichols, S. R., & Drummond, J. (2013). Socialization of early prosocial behavior: Parents’ talk about emotions is associated with sharing and helping in toddlers.,(1), 91?119.

    Chernyak, N., & Kushnir, T. (2013). Giving preschoolers choice increases sharing behavior.(10), 1971?1979.

    Chirkov, V., Ryan, R. M., Kim, Y., & Kaplan, U. (2003). Differentiating autonomy from individualism and independence: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internalization of cultural orientations and well-being.,(1), 97?110.

    Dahl, A. (2015). The developing social context of infant helping in two U.S. samples.,(4), 1080?1093.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4), 227?268.

    Deci, E. L., & Ryan, R. M., & Vansteenkiste, M.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explanatory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s in human well-being. In L. Bruni & F. Comim (Ed.),(pp. 187?22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nfield, K. A., Kuhlmeier, V. A., O’Connell, L., & Kelley, E. (2011). Examining the diversity of prosocial behavior: Helping, sharing, and comforting in infancy.,(3), 227?247.

    Dwairy, Μ. (2010).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section o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parenting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1?7.

    Faul, F., Erdfelder, E., Lang, A. G., & Buchner, A. (2007). G*Power 3: A flexible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program for the social, behavior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2), 175?191.

    Furrer, C., & Skinner, E. (2003). 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factor in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1), 148?162.

    Grolnick, W. S., Ryan, R. M., & Deci, E. L. (1991). Inner resources for school achievement: Motivational mediators of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4), 508?517.

    Hamlin, J., Wynn, K. & Bloom, P. (2007). Social evaluation by preverbal infants.,(1769), 557?559.

    Heine, S. J., & Lehman, D. R. (1997). Culture, dissonance, and self-affirmation.,(4), 389?400.

    Hepach, R., Vaish, A., & Tomasello, M. (2013). A new look at children’s prosocial motivation.,(1), 67?90.

    Hoffman, M. L. (2000)..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fstede, G. H. (2001).Thousand Oaks, CA: Sage.

    Iyengar, S. S., & Lepper, M. R. (1999). Rethinking the value of choice: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3), 349?366.

    Josephs, M., Kushnir, T., Gr?fenhain, M., & Rakoczy, H. (2016). Children protest moral and conventional violations more when they believe actions are freely chosen.,, 247?255.

    Joussemet, M., Landry, R., & Koestner, R. (2008). A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parenting.,(3), 194?200.

    Kagitcibasi, C. (2005).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in cultural context: Implications for self and family.,(4), 403?422.

    Kasser, V. G., & Ryan, R. M. (1999). The rela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s for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to vitality, well‐being, and mortality in a nursing home.,(5), 935?954.

    Keller, H.. (2012).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revisited: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of universal human needs.,(1), 12?18.

    Kushnir, T., Gopnik, A., Chernyak, N., Seiver, E., & Wellman, H. M.. (2015). Developing intuitions about free will between ages four and six.,, 79?101.

    Markus, H. R., & Kitayama, S. (2003). Models of agency: Socio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on. In: V. Murphy Berman & J. J. Berman (Eds.),(Vol. 49, pp. 1?57).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Martin, A. R., & Olson, K. R. (2015). Beyond good and evil: What motivations underlie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2), 159?175.

    Moss, E., & St-Laurent, D. (2001). Attachment at school ag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6), 863?874.

    Paulus, M. (2014). The early origins of human charity: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preschoolers’ sharing with poor and wealthy individuals.,, 1?9.

    Rapp, D. J., Engelmann, J. M., Herrmann, E., & Tomasello, M.. (2017). The impact of choice on young children’s prosocial motivation.,, 112?121.

    Rohner, R. P. (2005).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questionnaire (PARQ): Test Manual. In R. P. Rohner & A. Khaleque (Eds.),(4a ed., pp. 43?106). Storrs: Rohner Research Publications.

    Rohner, R. P., & Khaleque, A. (2015).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Ryan, R. M., & Deci, E. L. (2000a).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1), 54?67.

    Ryan, R. M., & Deci, E. L. (2000b).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1), 68?78.

    Ryan, R. M., & Lynch, J. H. (1989). Emotional autonomy versus detachment: Revisiting the vicissitudes of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2), 340?356.

    Ryan, R. M., Stiller, J. D., & Lynch, J. H. (1994). Representations of relationships to teachers, parents, and friends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2), 226?249.

    Slavin, R. E. (2006).(8th ed.). Boston: Pearson.

    Tomasello, M. (2009).. MIT press.

    Triandis, H.C. (1995).Boulder, CO: Westview.

    Vallerand, R. J., Pelletier, L. G., & Koestner, R. (2008). Reflections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3), 257?262.

    Vansteenkiste, M., Lens, W., Soenens, B., & Luyckx, K. (2006).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among Chinese sojourners and applicants: Conflictual or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well-being and adjustment?.,(4), 273?282.

    Vansteenkiste, M., Simons, J., Lens, W., Sheldon, K. M., & Deci, E. L. (2004). Motivat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persistence: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intrinsic goal contents and autonomy-supportive contexts.,(2), 246?60.

    Veneziano, R. A. (2003). The importance of paternal warmth.,(3), 265?281.

    Warneken, F., & Tomasello, M. (2008). Extrinsic rewards undermine altruistic tendencies in 20-month-olds.,(6), 1785?1788.

    Warneken, F., & Tomasello, M. (2009). The roots of human altruism.,(3), 455?471.

    Warneken, F., & Tomasello, M. (2012). Parental presence and encouragement do not influence helping in young children.,(3), 345?368.

    Wu, Z., & Su, Y. (2014). How do preschoolers’ sharing behaviors relate to their theory of mind understanding?,, 73?86.

    Yang, Y., & Kou, Y. (2015). Individuals' well-being in prosocial interaction: The role of autonomy.(7), 1226?1235.

    [楊瑩, 寇彧. (2015). 親社會互動中的幸福感: 自主性的作用.,(7), 1226?1235.]

    Yang, Y., & Kou, Y. (2017). The effect of prosocial autonomous motivation on adolescents' well-be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needs satisfaction.(2), 9.

    [楊瑩, 寇彧. (2017). 親社會自主動機對青少年幸福感及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2), 9.]

    Yeh, K. H., & Yang, Y. J. (2006).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individuating and relating autonomy orientations in culturally Chinese adolescents.,(2), 148?160.

    Zhao, X., & Kushnir, T. (2019). How U.S. and Chinese children talk about personal, moral and conventional choices.,, 100804.

    Zhao, X., Wente, A., Flecha, M. F., Galvan, D. S., Gopnik, A., & Kushnir, T. (2021). Culture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trol ability and free will beliefs in childhood.,, 104609.

    Who makes the choice? The influence of choice on preschoolers’ sharing behaviors and feelings

    WU Wenqing1,2, ZHANG Qinyuan3, ZHAO Xin4

    (1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t Zhuhai, Zhuhai, 519087, China) (3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10027, America) (4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s (e.g., helping,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Previous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the freedom to make choices (whether children make choices for themselves or other people make choices for them)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ldren’s prosocial motivation and behaviors.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the relatedness between the child and the adult who makes the choices, or the provision of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s. Therefore, across two studies, we investigated how, one, the freedom to make choices, two, the relatedness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 adults who make choices for them, and/or three, the provision of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or those choices, may influence children’s prosocial motivation and behaviors. We conducted both studies with children aged 4~5 in China.

    In Study 1, children were asked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sharing stickers with a puppet.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choice conditions: self-choice, mother-choice, and experimenter-choice. In the self-choice condition, the child could decide for themselves whether to share with a puppet or not; in the mother-choice condition, the child’s mother instructed the child to share, and in the experimenter-choice condition, the experimenter instructed the child to share. After this, we measured children’s feelings during the sharing task, and their sharing behaviors towards a novel partner. Meanwhile, mothers in the self-choice and the mother-choice condition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measuring child-mother relatedness. We found that although there was no overa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s or feelings across the three conditions, mother-child relatedness significantly moderated the effect of choice condition on children’s sharing feelings. Children who had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mothers demonstrated positive feelings when their mothers made the choice for them, similar to when they made the choice themselves. However, those who had neutral or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mothers, demonstrated worse feelings when their mothers made the choice for them compared to when they made the choice themselves.

    In Study 2, we employed similar methods, but used the following three conditions: the self-choice condition, the mother reasonable-choice condition (where the mother provided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choice) and the mother unreasonable-choice condition (where the mother forced the child to share without providing a reason). We found that, when sharing with the first puppet,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share in the mother reasonable-choice and mother unreasonable-choice conditions than in the self-choice condition. However, when sharing with a new puppet, children in the mother reasonable-choice condition shared more stickers than those in the self-choice condition or the mother unreasonable-choice condition.

    Taken together, these two studies show that children’s prosocial motivations do not necessarily decrease when others make choices for them. Instead, for children posi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ir mothers, following their mother’s choices can lead to positive feelings to a similar degree as those experienced when making choices themselves. Additionally, mothers’ reasonable choices and guidance can facilitate subsequent sharing behavior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ers' prosocial motivation.

    prosocial motivation, choice, sharing,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2022-09-17

    *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青年科學(xué)基金項目(32100865)和上海市教育發(fā)展基金會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晨光計劃”項目(22CGA28)資助。

    趙欣, E-mail: xzhao@dep.ecnu.edu.cn

    B844

    猜你喜歡
    兒童情境實驗
    情境引領(lǐng)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記一次有趣的實驗
    做個怪怪長實驗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NO與NO2相互轉(zhuǎn)化實驗的改進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實踐十號上的19項實驗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六一兒童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成人特级黄色片久久久久久久|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av在线观看视频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成人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波多野结衣高清无吗|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色综合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熟女电影av网| 老熟妇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hd| 国产成人影院久久av|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or卡值多少钱|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av|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啦啦啦韩国在线观看视频| 搞女人的毛片| 日日啪夜夜撸| 国产精品三级大全|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免费一级a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真人一进一出gif抽搐免费|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男女边吃奶边做爰视频| 禁无遮挡网站| 级片在线观看| 成人高潮视频无遮挡免费网站| ponron亚洲|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野外av|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com|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9|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最后的刺客免费高清国语|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蜜桃|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综合亚洲| 国产爱豆传媒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av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x7x7x7水蜜桃| 国产在线男女|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 日本色播在线视频|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天堂√8在线中文|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91精品国产九色| 色5月婷婷丁香|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极品教师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 此物有八面人人有两片|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和女人高潮做爰伦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色5月婷婷丁香| 国产乱人视频|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性夜色夜夜综合|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蜜桃|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久9热在线精品视频|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视频高清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国产不卡一卡二| 天美传媒精品一区二区|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亚洲av五月六月丁香网|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在线| 嫩草影视91久久| 深爱激情五月婷婷|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成人国产综合亚洲| 日日撸夜夜添| 成年人黄色毛片网站|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美女大奶头视频| 免费观看人在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 内射极品少妇av片p|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99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九色国产91popny在线| 日韩欧美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av在线蜜桃|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春色校园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在线|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少妇猛男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 国产中年淑女户外野战色|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男女那种视频在线观看|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51国产日韩欧美| 国产探花极品一区二区|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成人特级黄色片久久久久久久|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成人二区视频|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亚洲av美国av|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那|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成人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爱豆传媒在线观看| 亚洲av一区综合|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三级黄色毛片|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午夜免费激情av| 欧美高清性xxxxhd video| 成人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综合色惰|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悠悠久久av|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国产中年淑女户外野战色| 中国美白少妇内射xxxbb|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欧美激情在线99|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亚洲av中文av极速乱 | 老女人水多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91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精品人妻1区二区|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免费看日本二区| 亚洲va日本ⅴa欧美va伊人久久| 美女免费视频网站|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成人欧美大片|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两性午夜刺激爽爽歪歪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简卡轻食公司|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欧美另类亚洲清纯唯美|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xxxwww97欧美| av天堂中文字幕网| 国产精品三级大全| 又爽又黄无遮挡网站|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免费不卡的大黄色大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院| 香蕉av资源在线| 搡老妇女老女人老熟妇|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9|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搞女人的毛片|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99久国产av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不下载黄p国产 |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一进一出好大好爽视频| 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 尾随美女入室| 亚洲av美国av| 极品教师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性色av| 丰满乱子伦码专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日本与韩国留学比较| 色播亚洲综合网| 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看|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最后的刺客免费高清国语|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毛片女人毛片|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12—13女人毛片做爰片一| 日韩强制内射视频| 亚洲黑人精品在线| 欧美日本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嫩草影视91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啦啦啦韩国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黄片|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 乱系列少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片|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88av欧美| 能在线免费观看的黄片|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一片aⅴ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性生活片| 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国内视频| 搞女人的毛片| 深夜a级毛片|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 69人妻影院|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有码 亚洲区|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九色| 国产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99热网站在线观看| www.www免费av| 中文在线观看免费www的网站| 一级黄色大片毛片|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野外av|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 可以在线观看的亚洲视频|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看黄色毛片网站| 欧美日本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淫妇啪啪啪对白视频| 久久婷婷人人爽人人干人人爱| 免费看日本二区| 亚洲真实伦在线观看|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午夜激情欧美在线| 男人舔奶头视频| 可以在线观看的亚洲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俺也久久电影网|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一夜夜www|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久久人妻av系列|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直男gayav资源| 一a级毛片在线观看| 免费看日本二区| 午夜福利18|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此物有八面人人有两片|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日本深夜| or卡值多少钱| 亚洲av免费在线观看|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电影| 国产高清三级在线|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久久久久国内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色5月婷婷丁香|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最后的刺客免费高清国语|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五月玫瑰六月丁香| 美女cb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狠狠|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av| 别揉我奶头~嗯~啊~动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xxxwww97欧美| 亚洲性久久影院|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性插视频无遮挡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搡老妇女老女人老熟妇|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 91av网一区二区|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两性午夜刺激爽爽歪歪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久久久久性生活片| 熟女电影av网| 女人十人毛片免费观看3o分钟| xxxwww97欧美|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日韩 亚洲 欧美在线| 国产黄片美女视频| 欧美精品国产亚洲|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 能在线免费观看的黄片|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有码 亚洲区|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热精品热|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色综合婷婷激情| 丰满乱子伦码专区| 成人综合一区亚洲|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免费看日本二区|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中年淑女户外野战色| av在线蜜桃| 最近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婷婷亚洲欧美| 亚洲最大成人av|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色5月婷婷丁香| 国产高清激情床上av|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av片|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免费av不卡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av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免费大片18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黄片wwwwww|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老熟妇仑乱视频hdxx|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末码|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欧美又色又爽又黄视频| 在线免费十八禁| 在线a可以看的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激情视频 |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日日撸夜夜添|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蜜桃|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久久精品影院6|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55亚洲|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亚洲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av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国产白丝娇喘喷水9色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啪啪无遮挡十八禁网站| 黄色一级大片看看|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动漫黄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五月天丁香| 搞女人的毛片| 美女xxoo啪啪120秒动态图|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国产大屁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欧美bdsm另类|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一级黄片播放器| 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 最近最新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老熟妇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熟女|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二区| 亚洲无线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男女|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成人欧美大片| 亚洲av美国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老师上课跳d突然被开到最大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app | 韩国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亚洲性久久影院| 午夜免费激情av| av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观看在线播放|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国产真实乱freesex|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 一夜夜www| 永久网站在线|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玫瑰| 18+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a在线观看|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av片| 直男gayav资源| 日韩强制内射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色吧在线观看| 亚洲性久久影院|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亚洲av熟女|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无线在线观看| 九九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欧美3d第一页|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不卡|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亚洲美女搞黄在线观看 | 最近最新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香蕉精品热|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精品午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有码在线看|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成人高潮视频无遮挡免费网站| 嫩草影院入口| 日本-黄色视频高清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鲁大|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eeuss影院久久| av黄色大香蕉|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欧美日韩瑟瑟在线播放| 女人十人毛片免费观看3o分钟|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最大成人手机在线|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国产大屁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高清成人免费视频www| 深爱激情五月婷婷|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精品久久国产蜜桃| 免费av观看视频| 日本 欧美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真实|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欧美黑人巨大hd|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深夜a级毛片| 真人做人爱边吃奶动态|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eeuss影院久久|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1024手机看黄色片|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少妇人妻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欧美人与善性xxx|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很黄的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