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王老師,在家中排行老三,當(dāng)路村人稱呼他“王三”。
緊鄰當(dāng)路水庫的大山上,王老師有十余畝茶園。茶園坐落在海拔400余米高處的山間,茶園里的茶樹順勢展開,一行行一道道,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遠遠看去猶如一道道綠油油的梯田,像極了一匹色澤飽滿的綠綢緞。一山一味,茶以山而名,山因茶而勝,依山傍水的茶園,有了當(dāng)路水庫優(yōu)質(zhì)水汽的滋養(yǎng),集天時、地利與人和,成就了茶園獨一無二的氣韻。
這茶園可是王老師的命根子,當(dāng)年為了建成茶園,他早晨踩著露珠迎著晨曦上山,晚上踏著星光摸黑趕到家,中午飯都是帶著在山上吃的,平整山地、栽種幼苗、精心侍弄,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才成就了如今十余畝的一片碧綠。
“我每天一定要看一眼茶園,這樣吃的飯才香?!辈还芏嗝Γ趵蠋熋刻煸缟隙家獔猿值缴缴喜鑸@去轉(zhuǎn)一圈,看看自己的園子。順著每一行茶樹觀察一番,那棵茶樹葉子有些蔫了,是干了,還是生病了?這株茶樹的枝條怎么折了一根,是被路過的登山愛好者無意碰斷的,還是被哪家調(diào)皮的小狗撞折的?在他的眼里,每一棵茶樹都是有生命的,折了的枝條沒有完全斷掉,他都會精心地綁好等著愈合,折掉的枝條心痛地放到一邊。小心翼翼得如同對待出生的嬰兒,說他是種茶,不如說是“養(yǎng)茶”更為準(zhǔn)確。每天清晨不到7點半,王老師朋友圈的步數(shù)已經(jīng)是7000步以上了,從家門口出發(fā)到山上的茶園,看看茶園順便鍛煉一下身體,自娛自樂,一舉多得。
時光知味,歲月沉香。王老師用心去讀懂每一株茶樹,與每一株茶樹對話,每天在一行行茶樹中穿梭過的心都感覺放松了許多,在茶園中徜徉,在同一個時空與茶樹進行心靈與心靈的交流,他自己仿佛就是一株行走的茶樹。
“這一片茶園是我家的,我沒有修剪,看著顏色不是那么綠?!?月2日,筆者和幾位記者朋友來到王老師的茶園參觀,王老師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著他的茶園。為了讓茶樹自然吐綠,保證上面一芽一葉的口感、香氣和內(nèi)質(zhì),王老師并沒有和別人一樣對茶樹的側(cè)面和頂部進行人工修剪,所以他的茶樹整體看起來感覺發(fā)芽慢了一點,新芽瘦了很多,茶尖數(shù)量少了不少。
“我家的茶葉都是人工采茶,采摘時不能一把抓光采摘芽葉,必須留適量新葉,保證以后新芽的品質(zhì)?!蓖趵蠋煹氖衷诓枞~間上下翻飛左右騰挪,一芽一葉紛紛落入茶簍。當(dāng)我和王老師聊起機器采茶的時候,他連連擺手,并且告訴我們他家的茶葉都是一個一個嫩芽掐尖下來的,不會有一片多余的葉子,哪怕是嫩葉也不行。每天采下來的鮮茶葉,哪怕一點點,也去炒出來?!拔覀兗业牟枞~供不應(yīng)求,電話早就讓預(yù)留了,基本都是往年的老客戶?!笨次乙苫蟮纳袂?,王老師的愛人補充了一句。
“這是明前茶,這是明后茶?!眮淼叫∥荩趵蠋熌贸霾煌牟枞~,給我們泡了幾杯茶,熱水沖在杯子里,茶葉的香氣裊裊地鉆進了鼻翼,端起至鼻端,一股清涼的香氣沖開鼻竅,直抵靈臺,頓覺神清氣爽。
壺,是一個紫砂壺,壺蓋和壺壁相碰發(fā)出金屬般的清脆聲響;壺中的水,是山間的泉水,甘甜清冽;茶,是自家采摘的一芽一葉。水徐徐注入透明的茶杯,水得茶之馨香,茶得水之滋養(yǎng),茶葉在水中跳躍、翻滾,瞬間演繹出了彼此最美的絕唱。
小啜一口,香味伴著苦澀,忍住,入喉,苦澀和著厚重的茶香滑進腹中。淺嘗厚品,二道茶湯色更濃,抿一口,在口腔中轉(zhuǎn)動,百轉(zhuǎn)千回滋潤了口腔中每一個細胞。漸漸地苦澀散去,香潤甘醇從舌底、舌根處緩緩升騰起來,低調(diào)地氤氳了整個口腔,茶水在口腔內(nèi)回旋纏繞,讓你舍不得咽下去。
“我這片茶園在山溝里,茶樹受直射光時間短,漫射光多,光照較弱,非常適合茶樹耐陰的習(xí)性,有利于茶葉芳香油的形成,所以喝起來特別清香?!毕阄冻志茫诟袦睾?,確實和平時喝的有點不一樣。“這才是花果山云霧茶本來的味道!”王老師接著又說道。
每年秋冬交替的時候,王老師提前準(zhǔn)備了發(fā)酵好的農(nóng)家肥運到茶園,每一行茶樹下挖一道20多厘米深的溝,深埋農(nóng)家肥。最讓他生氣和郁悶的是一些茶農(nóng)過度依賴化肥促進生長,使用農(nóng)藥除草,違背生長規(guī)律肆意修剪增加葉芽數(shù)量……這些都讓茶的品質(zhì)差了很多,破壞了“花果山云霧茶”的品格。“我家十余畝茶園每年產(chǎn)量僅有六七十斤。”茶如其人,茶品如人品,不用多言。
王老師堅持手工采茶的同時,堅持手工炒茶。每天采下來的茶葉,從殺青、揉煉、理條、烘干,他堅持找老師傅手工炒制。殺青前的萎凋要把握晾青的度,殺青的溫度根據(jù)茶芽情況全憑手感,溫度一般在300度至420度之間。一鍋茶殺青,也就分把鐘時間,最難把握,極致的成功率僅為5%,高手也很難達到30%的概率。殺青后涼透回綿揉煉,方向手法須一致,不然茶條參差不齊,揉煉最費工費時,每個人做的效果都不一樣,勻速,手法很講究。揉煉后理條烘干,可分為兩步也可合為一步,老師傅經(jīng)常是一氣呵成,理條更是全憑手法,根據(jù)喜好可做成柳葉眉形(花果山推崇的條形),也有直條形,看起來整齊劃一,是現(xiàn)代廣泛的茶形,機械茶都是直條形。
“以前花果山的云霧茶好,一方面是原材料好,另外一方面也是炒茶高手合理安排,有時也要看心情和狀態(tài)?!睘榱苏依蠋煾涤H自動手,王老師可沒有少遞煙,少賠笑臉,用他的話來說誰讓人家手藝好呢,為了茶的品質(zhì)他什么都愿意去做。“我的茶目前沒有名字,如果實在要起個名字就叫‘王三茶葉吧?!薄巴跞枞~”,這名字一如他的為人,帶著鄉(xiāng)間的淳樸,卻又讓你回味無窮。
“每年下來,這十余畝茶園都不賺錢——不貼本就萬幸了。”王老師是一個熱心人,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節(jié)假日、周末到山上玩,都愛去他的茶園小屋小憩一番。他的小屋在茶園的邊上,是圓石壘成的兩間小房子,主要是為了方便采茶時中午在山上吃飯。而這里就成為登山愛好者歇腳之處,小屋內(nèi)長年備有大米和油鹽醬醋等佐料,在里面做飯不需要帶米。
“下面水潭里我還養(yǎng)了魚?!备趵蠋焷淼剿哆?,只見潭水清澈見底,一群鯽魚在歡快地游玩,全然不怕佇立在譚邊的我們。近年來,王老師又在茶園邊上圍了一圈空地,養(yǎng)了一群雞鵝等家禽,喝著山泉水,呼吸著山里空氣長大的雞鵝,口感絕對不一樣。“這邊,我還栽種了糯米茶、香椿、山楂、葡萄、獼猴桃……”王老師如數(shù)家珍地向我們展示著他的成績,笑得像個十多歲的孩童。
“茶癡”王三!這個名字突然躍出了我的腦海。一杯好茶的背后都有一座名山,一座優(yōu)質(zhì)的茶園都有一位精心“養(yǎng)茶”的人,握著王老師有些皴裂的手,望著面前這位質(zhì)樸的漢子,腳下瞬間山朗水潤,茶園在我的眼里亮了起來……
李坤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海州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在各類報刊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