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鄧州,讓我體驗到一種蓬勃的生命,是暖,是忠,是浩然,處處給人以生命向上的勇氣和力量。
中原的邊城鄧州古稱穰邑,取豐熟之意,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當?shù)剞r(nóng)耕文明的古老。滄桑的皺紋,沉重的撅頭,起早貪黑地在中原大地上種出一行行的玉米,一片片的小麥。長期以來,我認為中原區(qū)域內(nèi)城市之間的差異性極小,而且從來沒有對這種看法產(chǎn)生過懷疑,也許與河南農(nóng)業(yè)大省的定位有關(guān)吧。
當真正走進這座城市,你會慢慢體會到這座城市的不同,當然,具有決定影響的是中國雷鋒工程委員會授予鄧州的“中國第一雷鋒城”的榮譽。誰能想到,雷鋒精神會成為既不是雷鋒的出生地也不是犧牲地的鄧州的文化坐標。因此,當我走進揚帆遠航的巨輪一樣的“鄧州編外雷鋒團”展覽館時,不禁熱淚盈眶。
鄧州人不僅僅是三月學雷鋒,而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在學。學雷鋒不僅僅是個人的自覺行為,而是成排、成連、成營、成團,成為仿照部隊編制的集體行動。鄧州“編外雷鋒團”,自1997年成立至今,從最初的560名雷鋒戰(zhàn)友,發(fā)展到38個營、17個直屬連排(隊)、遍布城鄉(xiāng)的2.2萬余人。鄧州人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jīng)常,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親愛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幾句話:一個革命者,就應該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和整個生命,獻給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卒h?!崩卒h贈言一直激勵著這位曾在部隊與雷鋒共同生活戰(zhàn)斗過的戰(zhàn)友。當宋清梅從雷鋒團第9任團長的職位上轉(zhuǎn)業(yè)到地方,他下定決心,在鄧州組建“編外雷鋒團”。
姚德奇是編外雷鋒團“政委”,先后作學雷鋒報告會1000多場,聽眾達90多萬人次,編寫各類學雷鋒報告、書籍100多萬字。 姚德奇說:“從雷鋒團走出來以后,一直學雷鋒,一輩子學雷鋒,因為雷鋒精神體現(xiàn)了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有堅定的理想信念?!?/p>
屈迪出生8個月時沒了父親,母親離家出走。編外雷鋒團電力營“三八”雷鋒班了解情況后,和他結(jié)成了長期幫扶對子。2020年,屈迪大學畢業(yè)后到家鄉(xiāng)任教,他說:“‘三八雷鋒班的阿姨們改變了我的人生觀,讓我對未來充滿了自信。我愿意成為像她們那樣的人,將雷鋒精神傳承下去?!?/p>
……
不難想象,這一類溫暖的故事可以沒完沒了地講下去,鄧州的群眾這樣稱贊編外雷鋒團:
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數(shù)不清!
一城溫暖的風景,滿眼雷鋒的身影。當鄧州成為全國學雷鋒的一面旗幟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不在溫暖背后去尋找某種深層的城市底蘊了。
鄧州市林扒鎮(zhèn)一帶,古稱鄧林。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記載:“鄧林,鄧祁侯之國,在楚之北境。”鄧林,讓我們想到了《山海經(jīng)》中的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澤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澤湖,他就半路渴死了,遺棄的手杖,“化為鄧林”。夸父逐日在中國差不多是人所共知的神話,夸父也被稱頌為執(zhí)著地追求光明的偉丈夫。
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夸父與普羅米修斯》一書中稱,夸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夸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現(xiàn)實生活中開啟鄧州千年文脈之光的,是花洲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北宋的范仲淹。
當時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的慶歷新政失敗了。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知邠州,十月十四日,帶著體弱的長子純祐從陜西邠州南下,赴任鄧州。
躲開了政治漩渦,續(xù)了新弦,喜添貴子,范仲淹心情大好,身體也有所好轉(zhuǎn),正如他在《鄧州謝上表》里所說,(鄧州)“風俗舊淳,政事絕簡,心方少泰,病宜有瘳,實系寬大之朝,將幸康寧之?!薄S谑?,范仲淹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治理好腳下的這片土地。重教化,輕刑罰,廢苛稅,倡農(nóng)桑,“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范仲淹很早就認識到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如在天圣八年,他在《上時相議制舉書》中就說:“夫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勸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jīng)。”主持慶歷新政時,他更促成仁宗詔令天下州縣皆立學。知鄧后,他堅持實踐州縣辦學的宏愿,建書院,育人才。據(jù)民國《重修鄧縣志》記載:“花洲書院,在范文正公祠東。范公出刺鄧州,在百花洲上建學舍,以教士子。”范仲淹還將書院講堂命名為春風堂,是要春風化雨,是要如沐春風,是要至則萬物生。
范仲淹在春風堂上執(zhí)經(jīng)講學,慶歷六年,六月十五日這一天,他收到了滕子京派使者送來的一幅《洞庭秋晚圖》和一封信。范仲淹與滕子京同年進士,同朝為官,還曾同任邊帥,抵御西夏入侵。慶歷四年(1044),兩人又同時遭貶。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到任一年之后,重修岳陽樓。來信中說:“……竊以為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huán)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九月十五日,范仲淹于春風堂下寫出了宋代散文的壓卷之作《岳陽樓記》。從普通人的“覽物之情”引申到“古之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遠之境,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這家國情懷蘊含了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憂患意識、入世精神,唱出中國士人最為高亢而嘹亮的聲音。
言為心聲。范仲淹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文字,是因為青年時代的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宋代釋文瑩的《湘山野錄》記載:“范仲淹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經(jīng)宿遂凝,以刀劃為四塊,早晚取兩塊,斷齏數(shù)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边@就是劃粥斷齏的典故。正如歐陽修盛贊的那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無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范公在鄧州辦教育,造福的是鄧州的百姓。鄧州人賈黯(字直孺)在書院創(chuàng)建的當年便高中狀元。慶歷六年(1046年),鄧州人賈黯考中狀元后回鄉(xiāng)省親,拜訪范仲淹,請教治國立身之道。范仲淹對他說:“君不憂不顯,惟不欺二字可終生行之。”賈黯“遂終身佩服踐行”,成為一位敢于直諫的良吏。他常感慨:“吾得于范文正公者,平生用之不盡也?!?/p>
“不欺”,蘊含著忠,蘊含著誠,也蘊含著自省。唯有如此,方能“上不欺君,下不欺民,中不欺良心”。
范仲淹在花洲書院還有一個得意門生,那就是逐漸成長為理學關(guān)陜學派的一代宗師張載。他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著一脈相承的人生追求。
在春風堂前的范公植桂處徜徉片刻,便能領略到一種心胸的開闊和心馳天地間的豪邁。我相信,范公教誨如春風化雨,為鄧州人善養(yǎng)浩然之氣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明靖難之役時,竟然是鎮(zhèn)守濟南的鄧州人鐵鉉對燕王朱棣的叛亂抵抗得最為厲害。先是設計詐降欲誘殺朱棣,后在城頭懸掛朱元璋畫像,讓燕軍不便開炮,濟南城得以保全。他后來又募壯士,出奇兵,大破燕軍。朱棣攻下南京城即皇帝位后,濟南才被攻陷。鐵鉉誓死不降,朱棣將其凌遲處死。南明弘光帝謚之曰“忠襄”。濟南老百姓們都知道鐵鉉的忠烈,建鐵公祠于大明湖邊,讓他安享一湖荷香和如血的殘陽。
誓死護衛(wèi)濟南城的鐵鉉,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鄧州籍另一位唐朝中期名臣張巡。安史之亂中,他死守睢陽,立下“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之功。城內(nèi)糧食斷絕,將士們羅雀掘鼠充饑,煮鎧弩以食。最終因援兵不至,睢陽城陷,張巡被俘。敵將以刀抉其口,齒存者三四,張巡大罵不止,終遇害。
明萬歷元年(1573年),鄧州太守根據(jù)皇帝詔令建雙忠祠,祭祀唐代張巡和明初鐵鉉兩位忠烈名將,祠堂大門楹聯(lián)為“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以表彰張巡、鐵鉉的忠烈精神。
近年鄧州重修“雙忠祠”,這是對鄧州先賢的敬重,是一種精神血脈的賡續(xù)。
最近一次去鄧州,參觀了韓營村的南水北調(diào)引丹會戰(zhàn)博物館,博物館復原了當年簡陋的指揮部、民工宿舍、食堂、衛(wèi)生所、廣播室,陳列著當年工地上的鐵锨、釘耙、扁擔、土筐、架子車。誓師大會舊址仍在,會場兩邊的標語“鄧縣人民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在風中獵獵招展,讓我們回到1969年1月,寒風凜冽,天寒地凍,“天當房,地當床,三角形草棚遮風霜”,無數(shù)的工棚,10萬普通的鄧州兒女“立志三山做愚公,誓把漢水引北京”,以開山筑閘、掘地成渠的血性,為鄧州譜寫下浩然的渠首精神。
漫步在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的渠首碑前,如若遇到熱心的老者,他們還會把當年的現(xiàn)場細心講給你聽,講起土爬坡器,講起飛車下坡的技術(shù),講起楸樹李英雄連隊的故事……
春水泛泛,水光中遠去了英雄的身影。渠堤上是一片片在風中搖曳的紅石楠,仿佛在歡送著這一渠碧波向北流,浩浩湯湯。
李輝 1971年生,山東樂陵人,南京大學文學碩士,河南省散文詩學會副秘書長。河南文藝出版社編審,策劃出版的《絲路密碼》《大宋王朝·宋太祖》《從太行到東山:一心一意為人民的谷文昌》被列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有作品在《散文詩世界》《大河詩歌》《大河報》等報刊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