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學
古詩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學習古詩是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渠道之一,尤其是學習那些蘊含著強烈愛國情感的邊塞詩。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詩歌的內(nèi)容與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背景,讓學生與邊關將士產(chǎn)生情感共鳴,讓詩歌表達的家國情懷植入學生的心中。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從軍行》教學為例,談談具體的思考。
王昌齡的《從軍行》是邊塞詩中的典范作品,詩中有許多邊塞景物構(gòu)成的意象,也是邊塞詩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學生對邊塞詩不熟悉,相應的邊塞意象就更感到陌生了。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唐朝的邊塞風光中。教學伊始,教師可以讓學生讀讀詩歌,從詩中圈畫出具有鮮明邊塞特征的景物,如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黃沙、樓蘭等,結(jié)合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大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唐朝在當時很繁榮,但在遠離都城的邊塞,將士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他們?yōu)槭裁匆剡吶??讓我們走進那個時代的邊塞,去體驗一下吧。接著,教師展示古代玉門關的遺址圖片,使學生直觀感受戍邊將士生活的艱辛;展示唐代在邊塞發(fā)生戰(zhàn)爭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感受到戰(zhàn)亂中最苦的就是戍邊將士,他們?yōu)榱吮<倚l(wèi)國,長期戍守在邊塞;最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假如你就是一名唐代的戍邊將士,置身邊塞,那些雪山、孤城在你眼里是什么?發(fā)生戰(zhàn)斗的時候,你會怎樣呢?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反復誦讀詩句,深入體會詩句中的意象。經(jīng)過思考、討論、交流,學生逐漸認識到:那些構(gòu)成邊塞意象的景物,就是將士守衛(wèi)的目標,也是國家疆土的代表,與家園盡管距離遙遠,但聯(lián)系緊密,不守住這些目標,再美好的家園都難免有遭到外族入侵的一天;正因為如此,將士們才會不顧遠在邊塞的孤獨、艱苦和重重困難,以血肉之軀戍守國家的邊關。
教師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學生穿越到唐朝邊塞,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你在遙遠的邊塞,經(jīng)常做的是哪些事情?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你經(jīng)常會想到什么?這些問題能夠促進學生深入研讀詩句,解讀詩句表達的獨特情感。首先,學生抓住“遙望”進行解讀。詩句中的“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望,體現(xiàn)的是戍邊將士在邊關看著玉門關,心里不斷回響起這樣的聲音:必須牢牢守住玉門關,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也要克服。其次,學生抓住“穿”解讀。戍邊將士生活在漫漫黃沙中,也戰(zhàn)斗在無邊無際的黃沙中,所以身上的盔甲竟然被黃沙磨穿了。一個普通的“穿”字,蘊含了豐富的意蘊:一是突出了戍邊將士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經(jīng)年累月與黃沙打交道,平時就在黃沙中苦練殺敵本領;二是經(jīng)歷的戰(zhàn)斗多,一次次在黃沙中征戰(zhàn),盔甲盡管破了,但他們依然堅守在邊關;三是不管環(huán)境多苦,戰(zhàn)斗多累,他們守邊的意志堅定,堅信自己戍守邊關一定能取得勝利。有了這樣的解讀,學生再理解“黃沙”“穿金甲”“樓蘭”的象征意義,就水到渠成了,并能夠從中體悟詩人的壯志豪情。
完成了上述意境的把握和意蘊的體悟,學生再讀詩歌,就能體會詩人在字里行間傳達的家國情懷。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詩歌應有的韻律美感:前兩句需要用低沉的語氣、舒緩的語調(diào),讀出邊關的荒涼與肅殺之氣;后兩句則用較快的語速與高昂的語調(diào),讀出戍邊將士的氣勢與豪情。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拓展閱讀其他邊塞詩:如閱讀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無那金閨萬里愁”,從中感受戍邊將士的懷鄉(xiāng)思親之情;又如閱讀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春風不度玉門關”,從中感受邊塞風光的雄闊與戍邊將士的慷慨之情。通過拓展閱讀系列邊塞詩,學生對唐代邊塞詩的整體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進而對王昌齡《從軍行》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就有了更深的體會。
總之,在邊塞詩教學中,教師要站在邊塞詩的角度,引導學生領悟詩人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