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洪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重慶 400715)
成書于東漢以前的《武威漢代醫(yī)簡》(或稱《武威醫(yī)簡》《涼州漢代醫(yī)簡》), 1972年11月出土于甘肅武威旱灘坡,它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一樣,都是迄今出土較為完整、原始而豐富的漢代中醫(yī)中藥學文獻,“是一份很珍貴的醫(yī)療記錄數據”。①《武威漢代醫(yī)簡》的彌足珍貴,還在于它擁有比《五十二病方》更具特色的古西域外來語語料。因此,對《武威漢代醫(yī)簡》中的疑難藥名,可從古代中原與西域諸國之間物質文化交流、民族語言融合等方面尋求詮釋。本文以疑難藥名“駱蘇”為例嘗試考釋于后。
《武威漢代醫(yī)簡》木牘87甲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原文繁體):
本方中的“駱蘇”,甘肅省博物館和武威市文化館整理小組都釋為“駱蘇(酥)”。[1]迄今為止,學界對這一釋文并無異議,但對“駱蘇(酥)”一詞的解釋則有三種不同的結論。
第一,“駱酥”說。整理小組注云:“文中‘駱蘇’即‘駱酥’,用駱駝乳制成的酥?!边@種解釋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同。張延昌先生說:“駱蘇:即駱酥,用駱駝乳制成的酥。據何雙全考證,‘取□駱蘇’當釋為‘取陳駱蘇’?!盵2]張氏說其結論引自“何雙全考證”,今查何雙全《〈武威漢代醫(yī)簡〉釋文補正》,其中并無解釋“駱蘇”的文字,僅有一句按語“取字下文當釋陳”。[3]張延昌的注釋文字與整理小組的注文完全相同,應該是引自整理小組的注解。呂有強等人更是認為:“‘駱蘇’當為駱駝酸奶或駱駝奶酒”,可能是由新疆哈薩克族傳入的。[4]
第二,“酪蘇”說。袁仁智、肖衛(wèi)瓊說:“駱蘇,《醫(yī)簡》注:即駱酥,用駱駝乳制成的酥。非?!榜槨蓖ā袄摇?駱蘇當為酪酥?!崩碛墒?其一,“駱單用指黑毛鬣尾的白馬,非駱駝也。駱駝原產阿拉伯、中亞細亞和我國北方沙漠地區(qū),張騫出使西域才將駱駝帶入中原,漢武帝時稱其為‘奇畜’,駝脂和駝毛可入藥,然駝乳入藥的文獻記載稀見?!逼涠?“酪酥即用牛、羊、馬等乳煉成的食品……也可入藥療傷。牦酥入藥既已難得,有‘奇畜’之譽的駱駝酥入藥恐更不可得了。故駱蘇當為酪酥無疑?!盵5]
第三,“茄子”說。張標先生說,在古書中“駱”單說指“馬”,不是駱駝;駱駝單說“駝”,不說“駱”。其結論是:“駱蘇恐怕是落蘇。駱、落二字古通……落蘇者,茄之別稱。《本草綱目·菜之三》引陳藏器本草云:‘茄一名落蘇,名義未詳。按《五代貽子錄》作駱蘇,蓋以其味如落蘇也,于義似通?!瘬侗静菥V目》載,茄性味‘甘、寒、無毒’,主治‘傅腫毒’,‘散血止痛,消腫寬腸’,花主治‘金瘡’,根及枯莖葉于‘凍瘡皴裂,煮湯漬之良’,其藥性殆與簡方切合。”[6]今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八《菜之三》,原文作:“茄,音加(宋開寶)。釋名:落蘇(《拾遺》)、昆侖瓜(《御覽》)、草鱉甲。(蘇)頌曰:‘按:段成式云:茄音加,乃連莖之名,今呼茄菜,其音若伽,未知所自也。’時珍曰:陳藏器《本草》云:‘茄,一名落蘇,名義未詳?!础段宕O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酥酪也,于義似通。杜寶《拾遺錄》云:隋煬帝改茄曰昆侖紫瓜,又王隱君《養(yǎng)生主論》:治瘧方用干茄,諱名草鱉甲。蓋以鱉甲能治寒熱,茄亦能治寒熱故爾?!盵7]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本草綱目》中“按《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酥酪也,于義似通”一語,應是李時珍的按語,張先生錯將其當成陳藏器《本草拾遺》的原文而引入,再則該句中的“酪酥”與“酥酪”,張先生誤引成“駱蘇”與“落蘇”。
繼后諸家注文,如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yī)藥文獻校釋》[8],田河《武威漢簡解釋》[9]等均無新說,僅僅羅列三家說而已,至于孰是孰非未加評說。
“駱蘇”三家說中最不可信的是張標的“茄子”說,理由有二。
第一,“落蘇”是吳方言對茄子別稱,其他方言則無此稱呼,它不太可能用于《武威漢代醫(yī)簡》。野生的茄子主要產于東南亞等地和亞洲熱帶的印度。五千年前印度河谷的先民業(yè)已采摘野生茄子為食,所以茄子最早的發(fā)源地在印度,而最晚在西漢末期已從印度引種中國的巴蜀。茄子主要有圓、矮、長三個品種。南北朝時期栽培的茄子為圓形,與野生形狀相似,到元代已經培養(yǎng)出長形茄子來,清末成功引入日本。茄子主莖上的果實叫作“門茄”,一級側枝上的叫作“對茄”,二級側枝上的叫作“四門斗”,三級側枝上的叫作“八面風”,以后側枝上的叫作“滿天星”。
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四川資中人王褒在《僮約》中首次使用“茄”字,云:“二月春分,被堤杜疆,落桑皮棕;種瓜作瓠,別茄披蔥;焚槎發(fā)疇,壟集破封?!逼浜蟪啥既藯钚墼凇妒穸假x》中也談及茄子,不過他用的是“伽”字,云:“爾乃五谷馮戎,瓜瓠饒多,卉以部麻,往往姜梔,附子巨蒜,木艾椒蘺,藹醬酴清,眾獻諸斯,盛冬育筍,舊菜增伽。”[10]
張標先生認為:“駱蘇當為落蘇。”[6]其根據是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八引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茄,一名落蘇”這條語料。“茄”別稱“落蘇”僅限于吳方言,其他方言無此稱謂?!稘h語大字典·艸部》:“茄,(二)qié茄子。又名‘落蘇’?!薄稘h語方言大詞典》:“【洛蘇】〈名〉茄子。吳語、上海【lo2su53】?!稖V》:‘二月二,瓜菜洛蘇全落地?!盵12]今江蘇、浙江、上海一帶吳方言區(qū)依然管茄子叫“落蘇”。
“茄”加后綴“子”改稱“茄子”始于東漢以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缹茄子法》云:“用子未成者(子成則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鐵則渝黑也),湯煠去腥氣。細切蔥白,熬油香(蘇彌好),香醬清擘蔥白與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而茄子別稱“落蘇”則始見于唐陳藏器(約687-757)《本草拾遺》,且寫作“輅蘇”?!侗静菔斑z·果菜米部》云:“茄子,味甘、平、無毒。醋摩傅癰腫。莖葉枯者,煮漬凍瘡。今人種食之。一名輅蘇?!盵13]陳藏器是唐代著名的醫(yī)學家、茶療鼻祖,浙江四明(寧波)人。他說茄子“一名輅蘇”,指的應是他家鄉(xiāng)寧波話(吳方言)的稱謂。
到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輅蘇”才改寫成了“落蘇”。《酉陽雜俎》卷十九《廣動植類之四·草篇》,云:“茄子,茄字本蓮莖名,革遐反,今呼‘伽’,未知所自。成式因就節(jié)下,食有‘伽子’數蒂,偶問工部員外郎張周封伽子故事。張云:‘一名落蘇,事具《食療本草》,此誤作《食療本草》,元出《拾遺本草》?!墒接浀秒[侯行園詩云:‘寒瓜方臥壟,秋菰正滿陂。紫茄紛爛漫,綠芋郁參差?!忠幻龉?。嶺南茄子宿根成樹,高五六尺,姚向曾為南選使,親見之。故《本草》記廣州有慎火樹,樹大三四圍。慎火,即景天也,俗呼為‘護火草’。茄子熟者,食之厚腸胃,動氣發(fā)痰。根能治竈瘃。欲其子繁,待其花時,取葉布于過路,以灰規(guī)之,人踐之子必繁也,俗謂之‘嫁茄子’。僧人多炙之,甚美。有新羅種者,色稍白,形如雞卵。西明寺僧造元(一曰元造)院中有其種?!端洝吩?‘石頭順西對蔡浦,浦長百里,上有大荻,荻浦下有茄子浦?!盵14]北宋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和南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都說稱“‘茄’為‘落蘇’”出自吳方言,且說是因為吳越武肅王錢镠(852-932)的愛子是個跛子,吳人為避其諱“瘸”才改稱“落蘇”的?!稘扑嗾勪洝肪砭拧峨s錄》云:“錢镠之據錢塘也,子跛,镠鐘愛之。諺謂跛為瘸,杭人為諱之,乃稱茄為落蘇。楊行密之據淮陽,淮人避其名,以密為蜂糖。尤見淮、浙之音誤也。以瘸為茄,以蜜為密,良可咍也。”[15]《老學庵筆記》卷二也云:“《酉陽雜俎》云:‘茄子,一名落蘇?!瘏墙袢苏^之‘落蘇’?;蛟?錢王有子跛足,以聲相近,故惡人言茄子,亦未必然。”[16]
既然“駱蘇”絕不可能是“茄子”,那會是什么?袁仁智、肖衛(wèi)瓊說是用牛、羊、馬等乳煉成的食品?!袄宜帧币矊懽鳌袄姨K”,最早見于三國魏邯鄲淳《笑林》?!短接[》卷八五八《飲食部十六·酪酥》引邯鄲淳《笑林》:“吳人至京師,為設食者有酪酥,未知是何物也。強而食之,歸吐,遂至困。顧謂其子曰:‘與傖人同死,亦無所恨。汝故宜慎之。’”[18]文中北方人招待吳人食用的“酪酥”應是固體類煉乳。
在古代記載用酪酥治療口瘡的醫(yī)方、典籍很多。唐王燾《外臺秘要方》中就引過南朝宋齊僧醫(yī)深師治療口瘡的處方。《外臺秘要方》卷三《天行口瘡及口干苦方四首》之一云:“深師療天行熱口中生瘡酪酥煎丸:酪酥三合,蜜三合,大青一兩。右三味合煎,三沸,稍稍傅口,以差為度?!盵19]酪酥可單稱“酥”?!渡褶r本草經·酥》:“酥,微寒。補五藏,利大膓,主口瘡。”明繆希雍疏:“酥乃牛乳所出,乳之精華也。其味甘,氣寒,無毒,性滑。澤五臟,皆屬陰酥,乃陰血之精華,故能補五藏血枯火盛、大腸燥結及口舌生瘡。甘寒,除熱補血,故主利大腸、口瘡也。按:酥酪、醍醐,總成于牛乳,但有精粗之別耳。其性,大抵皆滋潤滑澤,宜于血熱枯燥之人,其功不甚相遠,故二物不復載。主治參互:凡一切藥用酥炙者,取其潤燥,兼能益精髓、補血脈,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薄短接[》卷八五八《飲食部十六·酪酥》:“《傅咸集·楊濟興書》曰:‘酥治瘡?!盵18]不過能治口瘡的酪酥,在唐代以前的醫(yī)方中卻未見用它來煎藥的記載,而煎藥用的液體或結晶體依然是各種水、酒、漿、汁、醋、蜂蜜、植物油和動物脂肪。
“駱蘇”既不是“茄子”,也不是“酪酥”,就應該是“駱酥”。但我們所說的“駱酥”既不是整理小組所說的“用駱駝乳制成的酥”,也不是呂有強等人所說的“駱駝酸奶或駱駝奶酒”,而是馬奶酒,兩漢時謂之“挏馬”“馬酒”“馬酪”“湩酪”“湩酒”“酪漿”等,它應是古西域(烏孫、匈奴等國)的外來詞。
“駱蘇”之“駱”非駱駝之“駱”,在上古文獻中稱一種黑鬃黑尾的白馬。《說文·馬部》:“駱,馬白色黑鬣尾也。從馬各聲?!薄对娊洝ば⊙拧ど焉颜呷A》:“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乘其四駱,六轡沃若?!焙髞矸悍Q馬?!榜樚K”之“蘇”乃是“酥”的記音字?!八帧笔恰熬啤钡耐鈦碚Z。元陶宗儀《說郛》卷九十四上《酒譜·酒之名二》云:“《春秋運斗樞》曰:‘酒之言乳也,所以柔身、扶老也?!庇帧懂愑蚓拧吩?“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湯’,蓋庾辭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晉王羲之《鷹嘴帖》:“鷹嘴爪炙入麝香,煎酥酒一盞,服之治痔瘺。有驗?!彼翁K軾《泗州除夜雪中黃師是送酥酒》詩之一:“使君夜半分酥酒,驚起妻拏一笑嘩?!盵10]由此可知,中國人稱之為“駱酥”“酥酒”的乳酒,名稱是從中亞地區(qū)的語言中翻譯來的,應該算漢語中的外來詞。
“駱酥”就是馬奶酒,可簡稱“酥”。馬奶酒原本是歐亞游牧民族的一種傳統飲料。其原始的釀制方法是:將馬奶盛放在皮囊里,背在馬背上不斷顛簸,使之發(fā)酵變成渣狀奶酒。秦立虎、張和平(1996)對馬奶酒的自然發(fā)酵法作過詳細描述:“遠古時期,居住我國北方草原上的少數民族牧民,為適應游牧生活的需要,再出時經常將灌滿馬奶的皮囊背在身上,由于體溫的作用,加之騎馬顛簸的緣故,常會使皮囊中的馬奶溫度升高,從而促使其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導致馬奶發(fā)酵發(fā)酸并呈渣狀?!盵20]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六《養(yǎng)羊第五十七》中則講過馬奶酒酒母的制作方法:“作馬酪酵法:用驢乳汁二三升,和馬乳不限多少,澄酪成,取下淀團,曝干后歲作酪。用此為酵也?!盵21]
我國皇家生產馬奶酒最早可追溯到西漢?!稘h書·百官公卿表》曰:“中太仆掌皇太后輿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挏馬?!盵10]唐顏師古注:“應劭曰:‘主乳馬,取可飲,因以名官也?!绱驹?‘主乳馬,以韋革為夾兜,受數斗,盛馬乳,挏取其上肥,因名曰挏馬?!盵10]《禮樂志》:“丞相孔光奏省樂官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苯窳褐菀嗝R酪為馬酒。’晉灼曰:‘挏,音挺挏之挏?!瘞煿旁?晉音是也。挏音徒孔反?!庇帧抖Y樂志》云:丞相孔光奏省樂官“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顏師古注:“李奇曰:‘以馬乳為酒,撞挏乃成也。’師古曰:‘挏,音動。馬駱味如酒,而飲之亦可醉,故呼馬酒也?!盵10]從以上兩條史料得知:漢武帝時期設置的“挏馬令”,就是專門管理皇家馬奶酒釀造的官員。不過皇家的馬奶酒不是放在馬背上搖晃出來的,而是裝在木桶里用“挏”的方法釀造而成的,所以叫做“挏馬酒”或“馬酒”。以馬奶制酒,《漢書·西域傳下》也有記載:“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左右貴人。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悲愁,自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邊,遠讬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熳勇劧鴳z之,間歲遣使者持帷帳錦繡給遺焉。”[10]細君公主歌詞中所說的“酪漿”,指的是烏孫國釀造的馬奶酒。
“挏”義為來回搖動?!痘茨献印m真訓》:“夫狹衣于跂躍之術,提挈人間之際撢掞挺挏世之風俗,以摸蘇牽連物之微妙,猶得肆其志,充其欲?!睗h許慎注:“撢,引;掞,利也;挺挏,猶上下也,以求利便也?!盵10]“挏馬”就是將新鮮馬奶裝入木桶不停地搖晃使之升溫發(fā)酵成為馬奶酒,所以漢代人也管“挏馬”叫“湩酪”?!稘h書·匈奴傳上》曰:“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漢矣。其得漢絮繒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弊,以視不如旃裘堅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視不如重酪之便美也?!盵10]顏師古注:“重,乳汁也。重,音竹用反。字本作湩,其音則同。”[10]“重”本沒有乳汁的意思,只是“湩”的記音字,故顏師古說“字本作湩”。[10]宋戴侗《六書故·地理三》云:“湩,多貢切。乳汁也。”《漢書》的“挏”,因后世抄錄誤作“桐”,如宋李昉等人奉敕編纂的《太平御覽》,③故“挏馬”變成了“桐馬”,“挏馬酒”也變成了“桐馬酒”。
在出土的漢代簡帛文獻中,我們發(fā)現了“湩酒”一詞,見于《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中。《十問》第“八”云:“禹于是(飲)湩酒,食五味,以志治氣。目眀(明)耳蔥(聰),被(皮)革有光,百脈充盈,陰乃□生,以安后姚,家乃復寧?!盵22]但值得注意的是,集成本的句讀有誤。原文中的“湩酒”當連讀,集成本則將“湩”連上句讀,而將“酒”連下句讀,讀成:“禹于是?(飲)湩,酒食五味,以志治氣”。這樣讀,“酒食”不成話,可以說“食”有“五味”,但不能說“酒”(飲酒)有“五味”?!恶R王堆漢墓簡帛》出土于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一個漆木匣子中,帛書抄寫的時間應在漢文帝以前,比《漢書》的成書年代要早一百余年。由此我們可以斷定,“湩酒”這個稱謂要早于“馬酒”和“桐馬酒”。
從前文分析看,無論《漢書》中所說的“馬酒”,還是漢代簡帛文獻中所說的“湩酒”“駱蘇”,應該屬于同一種飲料——馬奶酒。因此木牘87甲《治加(痂)及久(灸)創(chuàng)及馬方》,可以翻譯成:
綜上所述,“駱蘇”三家說“駱酥”、“酪蘇”或“駱蘇”,或曰“用駱駝乳制成的酥”,或曰“用牛、羊、馬等乳煉成的食品”,或曰吳方言茄子的別稱,均不可靠。今考《漢書》與出土的漢代簡帛文獻,發(fā)現“駱蘇”當為一種用馬奶制作的酒類飲料,秦漢時期從中亞地區(qū)傳入中國,簡帛文獻也稱“湩酒”,《漢書》叫做“挏馬”“馬酒”“馬酪”“酪漿”等,魏晉以后或稱“酥”“酥酒”。故知“駱蘇”當為古西域(烏孫、匈奴等國)的外來詞。
注釋:
①參看《武威漢代醫(yī)簡的發(fā)現與清理》,見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武威漢代醫(yī)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段渫h代醫(yī)簡》本文簡稱“醫(yī)簡本”, 張延昌所著《威漢代醫(yī)簡注解》簡稱“注解本”。
②《千金翼方·婦人一·婦人面藥第五·面膏》第二方:“香附子十枚大者,白芷一兩,零陵香二兩,茯苓一大兩細切,蔓菁油二升,無即豬脂代之,牛髓、羊髓各一斗,白蠟八兩,麝香半兩。上九味切,以油、髓微火煎五物,令變色,去滓;納麝香,研千遍,凝。每澡豆洗面而涂之?!?/p>
③《太平御覽》卷八五八《飲食部十六·酪酥》云:“《漢書》曰:‘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桐馬?!瘧吭?‘主乳馬,取其汁桐治之,味酢可飲,因以為官?!绱驹?‘桐,音筩。主乳馬,以韋革為夾兜,受數斗咸馬乳,桐取其上肥,因名曰桐馬。今梁州亦名馬酪為馬酒?!瘯x灼曰:‘桐,音捷桐之桐?!衷?丞相孔光奏省樂官‘七十二人,給太官桐馬酒。’李奇曰:‘以馬乳為酒也,撞桐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