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云
(泉州市第一醫(yī)院腫瘤內科,泉州,362000)
隨著生活方式、飲食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改變,惡性腫瘤的臨床發(fā)病率也不斷升高,成為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生活和生命質量的主要疾病類型[1]。臨終期腫瘤患者的預計生存時間短,且基本上無治愈的可能,因此對于此類患者多采取姑息療法進行治療[2]。臨終期腫瘤患者除身體上的疼痛外,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既要面臨死亡倒計時的折磨,又要擔憂治療費用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導致患者的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下降,而睡眠質量下降又會導致患者的身體功能減弱、免疫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3-4]。安寧療護是針對臨終期腫瘤患者采取的一種人性化護理措施,其目的并不是治愈疾病,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而是通過護理干預的方式減輕患者的痛苦,讓患者在生命的終點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5]。本研究將泉州市第一醫(yī)院收治的72例臨終期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進一步分析和評價安寧療護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泉州市第一醫(yī)院收治的臨終期腫瘤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3例;年齡37~80歲,平均年齡(56.23±2.88)歲;疾病類型:胃癌12例、肺癌10例、乳腺癌8例、食管癌4例、其他2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1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56.38±2.91)歲;疾病類型:胃癌11例、肺癌10例、乳腺癌9例、食管癌3例、其他3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1)經手術病理確診,且臨床分期為Ⅳ期,發(fā)生了遠端轉移或擴散;2)入組患者的相關基礎資料完整,且既往病歷和診療資料完整;3)入組患者的預計生存時間在3個月以上;4)參與研究前向患者本人和家屬介紹此次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過程,患者本人和家屬均表示自愿同意參與研究,且已經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確認。
1.3 排除標準 1)同時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精神異常的患者;3)無法正常溝通交流,有智力障礙、交流障礙或意識障礙的患者;4)患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和后期調查隨訪,或因患者個人原因退出研究。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進行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治療和護理,對于需要化療和放療的患者,要做好放化療期間的基礎護理,加強對患者的營養(yǎng)支持,預防不良反應。同時,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根據患者的癌痛程度遵醫(yī)囑對其進行鎮(zhèn)痛,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的變化情況。
觀察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安寧療護聯合護理方案進行護理。常規(guī)護理同于對照組;安寧療護的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成立安寧療護小組,小組成員為科室護士長和有豐富臨床護理經驗的護理人員,成立療護小組后,小組成員均接受系統(tǒng)的培訓。小組成員綜合既往的工作經驗和病患的實際情況,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方案。2)開展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自控能力和承受能力,在合適的時機向患者介紹病情和預后,讓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并幫助患者逐漸接受病情。但患者難以一時間接受疾病,因此,護理人員要注意對患者的心理疏導。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在與患者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情緒低落或哭泣等行為,要及時予以言語和行為上的安慰,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并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與患者共同回憶生活中的點滴,讓患者在回憶中感受到溫暖,并坦然地面對疾病和死亡,提高其晚期生命質量。3)加強睡眠干預,睡眠質量差導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會造成身體疾病癥狀加重,影響睡眠,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因此,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睡眠干預。在指導患者使用助眠藥物的基礎上,幫助患者合理安排睡眠時間,叮囑患者日間盡量不要睡,或將睡眠時間控制在1 h左右,睡眠時間不可過長而影響夜間睡眠。幫助患者制定睡眠計劃,保持規(guī)律性睡眠。對于乳糖耐受的患者,讓其睡前喝一杯熱牛奶,用溫水泡腳,放松身心,縮短入睡時間。4)情感支持,家人和朋友為患者提供的情感支持也是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改善其悲觀情緒的重要途徑,護理人員要鼓勵家人多關心和陪伴患者,減輕患者的恐懼感。讓患者家屬多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并盡量幫助患者實現未完成的愿望,護理人員與家屬共同幫助患者樹立生死觀,讓患者坦然地面對生死,減輕對死亡的恐懼感,也減輕家屬的精神壓力和負擔。
1.5 觀察指標 1)評估睡眠質量的標準,在護理結束后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作為評價量表[6],量表中共包括7個維度,7個維度的總分共計21分,評估所得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佳,而所得分數越低,則說明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程度越好,或睡眠質量越佳。2)評估生命質量的標準,于護理后評估患者的生命質量,評估生命質量時用36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36-Item Short-Form,SF-36)[7],量表中包括涉及生命質量的8個維度,8個維度的最高得分均是100分,最低得分均是0分,如果最終患者的評估所得分數接近于最高值,則表示患者的生命質量越好,若得分越低則表示生命質量越差。3)評估心理狀態(tài)的標準,評估心理狀態(tài)的時間包括護理前、護理后2個時間點,主要評估2種心理狀態(tài)。a.焦慮情緒,使用的評價工具是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8],包括以下幾個焦慮程度等級,無焦慮(<50分)、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70分),根據最終得分確定患者的焦慮程度和焦慮改善程度。b.抑郁情緒,使用的評價工具是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包括以下幾個抑郁程度等級,無抑郁(<52分)、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根據最終得分確定患者的抑郁程度和抑郁改善程度。
2.1 睡眠質量 于護理后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觀察組的各項PSQI評分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后PSQI評分比較分)
2.2 生命質量 護理后評估患者的生命質量,觀察組各項生命質量評分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后SF-36評分比較分)
2.3 心理狀態(tài) 護理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均小于護理前,觀察組護理后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評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臨終期腫瘤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差,對于化療、放療的耐受性也相對較差,過于強烈的治療只能讓患者的負性情緒加重,伴隨出現抵觸行為,嚴重降低患者晚期的生命質量。加上生命進入到倒計時階段,患者對于死亡有恐懼感,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失去了最后的尊嚴[10]。隨著臨床護理學的不斷發(fā)展,臨終期腫瘤患者的護理不僅僅局限于常規(guī)護理上,護理的重點不單單是疾病方面,而更多的是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變化,通過護理的手段盡量讓患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最終讓患者有尊嚴地離開人世[11]。
安寧療護是為疾病終末期疾患者提供的臨終前心理照料和人文關懷,安寧療護的核心是讓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獲得舒適的體驗,提高其晚期的生命質量。本研究比較了常規(guī)護理與安寧療護在臨終期腫瘤患者護理上的應用效果,比較發(fā)現經實施安寧療護的優(yōu)勢更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經實施安寧療護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PSQI評分更低,且與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安寧療護的運用可以讓患者盡可能坦然地面對疾病和死亡,通過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采取多種方式干預患者的睡眠,可以讓其更快入睡,提高睡眠質量[12]。其次,更有利于提高生命質量。經實施安寧療護的患者護理后各項生命質量評分更高。這主要是因為安寧療護的運用減輕了患者軀體的不適感,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能夠從生理和心理2個層面上減輕負面影響[13]。最后,更有利于改善負性心理,經實施安寧療護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評分均明顯降低。安寧療護的中心思想是讓患者坦然地面對死亡,安詳地度過生命最后的一段時光,而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情感和心理上的負擔,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
綜上所述,安寧療護用于臨終期腫瘤患者護理上優(yōu)勢顯著,可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