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yè)保護中心江洛林場,甘肅 隴南 742305)
杜鵑花為杜鵑花屬的統(tǒng)稱,該屬植物種類繁多,大部分生長在北方的溫帶地區(qū),多生長在山地中,適宜在含水量大的酸性土壤中生長。因杜鵑花獨特的觀賞及藥用價值和特性,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近年來,一些病蟲害嚴重影響了杜鵑花的價值。因此,為增加杜鵑成活率,提高杜鵑的總體觀賞性,需要制訂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杜鵑枝葉繁茂,色彩鮮艷,姿態(tài)優(yōu)美,全球共有900 余種,其中我國已知有590 余種,甘肅省地勢起伏,多數(shù)地區(qū)都是山地,為杜鵑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1]。
杜鵑花有自然原生和園藝品種兩大類,其中白杜鵑、石巖杜鵑、云錦杜鵑是較常見的自然原生品種。園藝品種有西鵑、夏鵑、毛鵑、東鵑等[2]。
杜鵑花的樹身形態(tài)多種多樣,花型也十分多樣,是道路、園林、庭院綠化的首選杜鵑花既有觀賞作用,又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在園林綠化中杜鵑花的花朵可吸附二氧化硫和臭氧、甲苯等氣體,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3],而且一些杜鵑花體內還含有一些殺蟲成分。此外,杜鵑花根莖部分含有的槲皮素,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在杜鵑花栽培過程中,常發(fā)生根腐病、褐斑病、葉枯病、缺鐵黃化病、葉腫病等病害。常見蟲害有紅蜘蛛、軍配蟲、蚜蟲以及短須蝸等。這些病蟲害對杜鵑花的生長及觀賞價值產生較大的影響。為保證杜鵑花的質量,需要對發(fā)生病蟲害的杜鵑花進行科學處理[4]。
根腐病是由一種有毒的層孔菌感染所致,主要為害杜鵑花的根部,病菌從根部裂口進入,一旦侵入表皮,很快會引發(fā)病害。土壤質地黏重、透氣性差,根腐病為害嚴重。發(fā)病期間,根部存在水漬狀褐斑,然后軟腐、脫皮,木質變?yōu)榛野咨?,直至枯萎死亡,若不及時清理病株的病根和樹樁,將會再次成為根腐病的傳染源[5]。
褐斑病主要為害杜鵑花葉片部分,發(fā)病初期,葉面上有小的紅褐色斑點,隨著病情加重,斑點逐漸擴大成多角形。葉片背面的病斑呈黃褐色或褐色,斑塊中心為灰白、淺褐色,斑塊邊緣為褐色或深褐色,嚴重時可造成葉片枯萎脫落,對植物生長產生影響[6]。褐斑病的病菌會在枯枝落葉中越冬,待第2 年春天隨著溫度升高向四周擴散。
葉枯病的病菌是一種杜鵑盤多毛孢菌,病斑上的黑點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盤。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部分,使葉片提前脫落。葉枯病多發(fā)生于舊葉片,但也會影響新的葉片。發(fā)病初期,會在葉尖或葉緣出現(xiàn)病變,表現(xiàn)為葉緣不規(guī)則、葉緣干癟,嚴重時可占整個葉片的1/3~2/3。病斑呈黃褐色,病體與健體之間有清晰的界限,邊緣顏色略暗,其上有黑色斑點。病情較重的株系,多數(shù)葉子會掉落,造成植株生長勢減弱,芽苞發(fā)育遲緩,來年花蕾數(shù)減少。
杜鵑花缺鐵黃化病也被稱為鐵葉病或缺鐵病。其因杜鵑花土壤中缺乏可供植物汲取的鐵元素而引起的葉片黃化現(xiàn)象。杜鵑花缺鐵黃化病的特征如下。一是葉片黃化。杜鵑花患上缺鐵黃化病后,葉片會逐漸變?yōu)辄S綠色,甚至出現(xiàn)明顯的黃色或白黃色。二是葉緣受損。一些受感染葉片的葉緣也可能出現(xiàn)褪綠、脫綠或變黃[7]。
杜鵑葉腫病也稱杜鵑餅病,多見于溫度較低、濕度較大的地區(qū)。該病害會為害花芽、幼葉和枝條。發(fā)病前期,葉子前面最初有淺黃色、半透明、圓圈狀斑點,隨后會變成黃褐色,在葉片背面是淺紅色,變得又粗又大,很快會變成一個巨大瘤子,并且在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灰白色粉末,看起來像一塊餅干。病情嚴重時,可形成一大塊病斑?;ò旮胁『蟊憩F(xiàn)為不正常的增生和不規(guī)則腫塊。幼苗被為害時,其肉質增粗、堅硬,形成不等的孢子,孢子上覆蓋著一層灰白的粉末,粉末飄落后,孢子變成深褐色,隨后干燥、掉落。
紅蜘蛛主要為害杜鵑花等植物,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較為活躍且繁殖較快,主要汲取植物的葉綠素和植物細胞液,會在植物葉片上結網繁殖。紅蜘蛛的為害癥狀主要表現(xiàn)在植物葉片上出現(xiàn)黃斑、脫色、萎縮甚至干枯,嚴重時可導致植物枯死。其病情嚴重時,葉片會變?yōu)榛疑⑶視撀?,葉柄也會變?yōu)樽虾稚瑥亩绊懚霹N的生長發(fā)育和長勢。
軍配蟲身體呈黑褐色,會對葉片的光合作用產生影響,從而導致葉片表面產生黃白色的斑點。此外,在葉片表面上還會附著深褐色的蟲糞和脫皮殼,會導致葉子背面產生黃褐色斑點,容易造成葉子變白脫落、植株生長緩慢。軍配蟲產卵能力強,每年7—8 月是軍配蟲的高發(fā)季節(jié),為害時間可以持續(xù)至10 月。
蚜蟲會為害杜鵑花的幼嫩枝條和葉片,為害較輕會導致葉片不發(fā)綠,為害嚴重會造成葉子卷縮、變硬、無法輸送營養(yǎng)、影響正常開花。
短須蛾在葉背上的主脈處刺吸汁液,在葉背上形成油漬斑塊,會導致葉片脫落。
防治根腐病應將受感染的植物和周邊泥土清理干凈,并對育苗地進行滅菌消毒。種植時應選擇具有良好滲水性和肥沃的土壤,以防治根腐病。因樹皮常含抗真菌物質,故采用松樹皮、硬木樹皮等混合肥料為底肥,可降低該病害的發(fā)生概率。
7.2.1 強化栽培管理
褐斑病害發(fā)病時間長,容易受到高溫降水的影響,在栽培時要保持通風、透光,減少空氣中的水分。種植過程中要及時清理落葉,出現(xiàn)病痕的葉子要及時清理,避免細菌擴散。另外,要多施有機肥,尤其增施硫酸亞鐵,同時選用適合本地生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優(yōu)良種質,加強養(yǎng)護管理。
7.2.2 藥物防治
可選擇50%多菌靈500~800 倍液、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600 倍液、50%翠貝懸浮劑5 000 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間隔10~15 d 噴灑1 次,連噴5~6 次,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發(fā)病初期,用托布津殺菌劑500~800 倍液防治。如果有蟲害,可以用煙參堿1 000~1 500 倍液進行防治。
7.4.1 除草噴藥
杜鵑葉枯病暴發(fā)后,為避免病菌擴散,必須統(tǒng)一剪除和銷毀患病植株,再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300 倍液噴灑葉片,一般每隔7~10 d 噴灑1 次。
7.4.2 填土
杜鵑花喜歡酸性土壤,腐葉土或泥炭土可以為其提供酸性環(huán)境和有機質,有助于杜鵑花生長。在填土時,可以將適量的腐葉土或泥炭土混入原有土壤中。杜鵑花對鐵元素的需求較高,缺鐵會導致黃化病。填土時可以在土壤中添加含鐵的材料,如鐵銹石屑、鐵質花盆或含鐵元素的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鐵含量,有助于預防杜鵑花缺鐵黃化病。
7.4.3 適當澆水
杜鵑花適宜在濕潤的條件下生長,適量澆水也是預防杜鵑花缺鐵黃化病的重要因素。杜鵑花對水質要求較高,因此建議使用酸性水進行澆灌。例如,雨水、溶解過酸性肥料的水或添加酸性物質的水。
7.4.4 遮陽避光
杜鵑無法接受強光直射,若長期暴曬會失去大量水分而枯萎。因此,光照強烈時,必須將其搬到通風涼爽的環(huán)境中,并且在葉片周圍灑水降溫。
一是及時清除感染葉片。及時剪除并銷毀被感染的葉片,以減少病毒在植株間的傳播。二是防治蟲害。有些昆蟲是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因此及時控制害蟲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三是在杜鵑花抽梢時,用1%波爾多液進行防治。在病害發(fā)生時,在落葉處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每隔7~10 d 用藥1 次,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施用藥物時,務必佩戴好個人防護裝備,如手套、口罩和長袖衣物,以降低對人體的傷害。值得注意的是,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種選項,通過增加植物的抵抗力、適當修剪葉片、清潔以及優(yōu)化生長環(huán)境也是預防和控制葉腫病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過加強土壤肥水管理和增強樹木的抗逆能力,以達到防治紅蜘蛛的目的。在冬季應加大對種植地的清理力度,以降低越冬蟲口基數(shù)。當捕食螨與紅蜘蛛蟲口基數(shù)比例為1∶25 時,對紅蜘蛛有明顯的抑制效果。當1 片葉有3~7 只紅蜘蛛時,應適時噴霧防治??蛇x擇16%螨天殺或73%克螨特2 000~3 000 倍液、53%螨必克1 500 倍液、5%噠螨酮2 000 倍液等。為防止紅蜘蛛產生抗藥性,應交替或者混合施用藥劑。
軍配蟲幼體一般在落葉、樹皮和土壤中越冬,因此在冬季要及時清除雜草、深翻土壤、刮除老樹皮,以降低越冬蟲口的數(shù)量。在栽植杜鵑花時,為保證空氣流通,要合理控制植株的間距,避免栽種過密影響植株對養(yǎng)分的汲取。軍配蟲為害期間,可以噴灑50%鋅硫磷,每隔7~10 d 噴1 次,連噴2~3 次,也可以選擇10%毗蟲琳可濕性粉劑、20%氰戊菊酯乳油1 000~1 500 倍液進行噴霧,注意要對葉片背部和周圍的雜草進行噴藥,每間隔7~10 d噴灑1 次,連續(xù)2~3 次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是定期檢查。每隔7 d 檢查1 次植株的葉片和花蕾,及早發(fā)現(xiàn)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蟲害的擴散程度。二是人工清除。使用手指或棉簽清除蚜蟲。如果蟲害發(fā)生程度較輕,人工清除是簡單有效的方法。三是高壓水流滅蟲。使用高壓水流清洗植株,這種方法對蟲害發(fā)生程度較輕的植株防治效果顯著。四是自然防治。引入蚜蟲的天敵,如瓢蟲、蚜蟲寄生蜂等,控制蚜蟲數(shù)量。五是化學防治。如果蟲害發(fā)生嚴重可以考慮施用農藥防治。選擇合適的藥物,并嚴格按照藥物使用說明進行防治。無論采取何種方法,都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并保持植株健康的生長環(huán)境,以提高植物的抵抗力,預防和控制蚜蟲。
防治杜鵑花短須蛾,可引入其天敵,如引入寄生蜂等控制短須蛾。如果蟲害發(fā)生嚴重,可以施用殺蟲劑進行防治,選擇噴灑0.5 波美度石硫合劑或者25%殺蟲脹水劑500 倍液,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杜鵑花花期早、花色豐富、花期長、品種多,因此在農業(yè)生產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由于其獨特的生態(tài)學特征,人們對其認識不足,致使在栽培過程中出現(xiàn)病蟲害頻發(fā)、植株生長緩慢的問題,嚴重影響杜鵑花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需要對病害防治技術展開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提高杜鵑花的成活率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