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宗治
在秋分節(jié)氣的夜晚,綿雨暫歇,在一場穿越歷史文明,展現(xiàn)江南氣韻與現(xiàn)代發(fā)展活力的文藝表演之后,超過1億多“數(shù)字火炬手”和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順一起點燃亞運之火,歷經(jīng)8年籌備,杭州亞運會在錢塘江畔的“大蓮花”完美開幕,繼北京、廣州之后,中國第3次舉辦的新時代亞運盛會就此啟航。
看著亞運圣火在“潮涌”造型的火炬塔熊熊燃燒,我的腦海閃回到6月15日(亞運會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在良渚古城遺址的圣火采集儀式現(xiàn)場,我“貓”在草叢中透過一片盛開的金雞菊,拍攝白衣使者手持火種棒徐徐向前……開幕式傳稿結束,與分布在看臺10余個不同點位的同事在媒體工作間會合,“終于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了”,我長舒一口氣。經(jīng)歷了2014年仁川亞運會、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這是我第3次參加亞運會報道,這次就在家門口,意義特殊,也是一次難得的業(yè)務歷練。
杭州亞運會是我國疫情防控措施優(yōu)化調整后舉辦的最大規(guī)模、最高水平的國際綜合性運動會,也是杭州自2016年舉辦G20峰會之后又一次站在國際的聚光燈下。作為駐地分社多年從事體育報道工作的攝影記者,我和同事意識到要提高政治站位,將這項亞洲綜合性體育賽事的報道當做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尤其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杭州亞運會的前期報道上,承擔場館建設與籌備、各項“韻味杭州”測試賽、圣火采集、火炬?zhèn)鬟f等重要節(jié)點報道,將體育與城市人文相融合,全力以赴,當仁不讓,讓每一個瞬間影像不負“國家攝影隊”的使命。
2018年9月2日,我有幸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第18屆亞運會閉幕式現(xiàn)場報道會旗交接儀式后的“杭州時間”文藝演出,自此,亞運進入了杭州時間——新建、改建競賽場館、亞運村、地鐵、車站、城市快速路等各項賽事配套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率先進入攻堅期。我的采訪足跡遍及杭州奧體中心游泳館、體育館、拱墅運河體育公園、桐廬馬術中心、合杭高鐵湖杭段、杭州西站、連通機場的地鐵、錢塘快速路、協(xié)辦城市紹興智慧快速路等工地,記錄建設一線的熱火朝天,留下大量影像資料。
因遭遇新冠疫情影響,亞奧理事會在2022年5月6日宣布杭州亞運會推遲一年舉辦,開幕日由原計劃的2022年中秋夜改為2023年秋分時節(jié),杭州的籌備工作有條不紊推進,報道節(jié)奏也隨之調整。
在倒計時一周年、100天、30天、臨近開幕式等重要節(jié)點,在新華社攝影部體育室、浙江分社總編室的指揮調度下,我們始終緊盯杭州亞組委的籌辦進展,多維度全景記錄,推出《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競賽場館全部竣工并完成賽事功能驗收》《杭州亞運會火炬“薪火”正式發(fā)布》《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發(fā)布》《杭州亞運會火種采集儀式在良渚古城遺址舉行》《新華社記者探營杭州亞運村》《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賽會志愿者出征儀式舉行》《從北京、廣州到杭州,在亞運場館里鍛煉是什么樣的體驗》《杭州亞運會火炬?zhèn)鬟f啟動》《天空之眼瞰祖國——飛閱“亞運之城”杭州》《杭州亞運村開村 盛迎八方來客》……這些圖片被傳統(tǒng)媒體版面、新媒體平臺、手機客戶端、公眾號等廣泛采用。
□ 9月24日,中國隊選手張雨霏在杭州亞運會游泳女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決賽頒獎儀式結束后展示“破繭成蝶”的T恤(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 9月27日,中國選手張雨霏在杭州亞運會游泳項目女子100米蝶泳決賽中以55秒86的成績奪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每一個重要的報道節(jié)點,都是媒體激烈競爭的舞臺,每一次采訪都必須提前進行周密的準備,拍攝時聚精會神,以獲取兼具客觀屬性與美感的高質量畫面。以6月15日杭州亞運會圣火采集儀式的報道為例:當5月底獲悉火種采集儀式選址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舉行的方案,我意識到此項活動意義重大,提前聯(lián)系報名、爭取多角度拍攝點位,多次到現(xiàn)場參與儀式演練。因儀式現(xiàn)場面積較小,媒體拍攝高臺容納人數(shù)較少(最終僅有7名攝影師能在現(xiàn)場拍攝),還受制于電視直播的要求,經(jīng)反復與亞組委協(xié)調、爭取,我與同事江漢代表新華社在現(xiàn)場拍攝,我們多角度對采集儀式進行拍攝,經(jīng)過團隊作戰(zhàn)獲得的圖片一經(jīng)播發(fā),取得“震版刷屏”的效果。當天上午8時50分,以良渚文化為元素的文藝節(jié)目《良渚之光》拉開儀式序幕。儀式后10分鐘內(nèi)記者將現(xiàn)場圖片入庫,9時41分經(jīng)新華社播發(fā),被人民日報公眾號在10時01分采用刊出《成功采集!》,點擊量迅速突破10萬+。當我還在收拾器材準備返回時,大量親朋好友已經(jīng)留言:看到新華社照片了,你就在現(xiàn)場?。∈堑?,不僅如此,為了做好杭州亞運會開幕式報道,同時為新華社攝影報道團打前站,從8月底到9月上旬,經(jīng)與開閉幕式團隊接觸、協(xié)調,我在不同的拍攝角度,4次觀看了開幕式全要素演練。
面對信息發(fā)布從“紙媒”到“屏媒”之變,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全媒體傳播成為新態(tài)勢,進一步要求攝影師在重大事件中須以工匠的精神投入到拍攝中,像戰(zhàn)士一樣冷靜、果敢,抓住“決定性瞬間”,獲取高質量的圖片品質,才能隨著時間的積累,沉淀為經(jīng)典的定格。
6月初,距離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還有100多天,新華社攝影報道團隊就計劃在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周圍建筑物高層、頂層高點及錢塘江岸邊部署拍攝點 位,我一同參加了踏勘,協(xié)調登寫字樓、走工地、進小區(qū)拍攝樣片,確定了8個點位。經(jīng)有關部門批準后,于9月9日、9月15日按照演練的模式上高點進行驗證,為拍攝團隊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9月23日開幕式當晚,除了場館內(nèi)的美圖,同事在“大蓮花”外圍拍攝的夜景照片也同樣驚艷世人,新華社攝影報道團隊全景展現(xiàn)了在錢塘江畔舉行的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盛況,作為前期“默默做了一點微小工作”的東道主,我不免有些欣慰與驕傲。
亞運會期間,按照報道分工,我主要在游泳等水上項目上拍攝、采訪,亞洲各國的運動員歷經(jīng)了艱苦的訓練、拼搏,才走上這個舞臺中央,作為記錄者,唯有專心、專注、專業(yè),才能捕捉高品質的視覺瞬間,傳播至賽場外,感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