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斐
(中共漢中市委黨校,陜西 漢中 723000)
棧道是我國古代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通道,《戰(zhàn)國策·秦》記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1]《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講到應侯范雎為秦相:“六國不得合從,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極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盵2]展現(xiàn)了范雎任秦相時修棧道、通蜀漢、破六國合縱滅秦而使六國畏秦的功績??梢?,川陜地區(qū)之間的棧道始建于戰(zhàn)國時代,拓展于秦、漢兩代。秦棧,北起寶雞西南大散關(guān),南至漢中,約四百余公里。寶雞陳倉古城有漢遺址,如韓信跑馬場等。最著名的棧道有四處:即子午道,稱子午谷;褒斜道,稱褒斜谷;金牛道,稱蜀棧;米倉道,蜀道之一。
子午道北起長安縣子口,南至洋縣午口,全長420公里。鴻門宴后,劉邦被項羽貶到巴蜀做漢王,即是沿子午道返回漢中。途中用張良計,火燒身后棧道,以示無北侵之意,也防項羽南侵。《漢書·王莽傳》載:“(元始五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3]是說王莽開通的子午道“絕南山,徑漢中”,子午道在古代是管理、控制漢中、巴東部的重要通道。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載“(漢中府)春秋以來屬楚”,是說漢中府早期屬于楚國,后為秦楚爭戰(zhàn)之地。古代中原地區(qū)統(tǒng)治者皆通過子午道等棧道控制這一地區(qū)。同時,子午道在文學、方言等方面也有豐富的文化遺存?!耙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的詩句反映了子午道與唐朝關(guān)系的寫照。《三國演義》中魏延建議諸葛亮出兵子午道奇襲長安城,稱為“子午奇謀”。[4]據(jù)《三國志·魏略》記:魏延建議諸葛亮說:“愿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達長安?!珡男惫葋恚刈阋赃_。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薄傲烈源丝h(xuan)危,故不用延計?!钡詈笾T葛亮并未采納。
子午道貫通南北,是秦嶺巴山之間的重要通道,對中國古代經(jīng)濟意義重大。一方面,漢唐時期,巴蜀一帶的貨物上供至長安;另一方面,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將絲綢、茶葉、藥材等貨物先經(jīng)過子午道從巴蜀運往長安,再從長安經(jīng)絲綢之路帶往西域。陜西石泉出土的鎏金銅蠶就證明了子午道是巴蜀地區(qū)與絲綢之路相連的貿(mào)易通道。[4]
米倉道,北起陜南南鄭縣,南至四川巴中縣,因貫穿米倉山得名。全長250 公里,繞山越嶺,攀行其間,如騰云駕霧。新修《南江縣志》載:“秦末漢初從南鄭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倉道,楚漢相爭,蕭何追韓信途經(jīng)米倉道,至今仍保留截賢嶺、韓溪等地名。”東漢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 年,曹操討伐張魯,張魯兵敗后退往巴中,途中經(jīng)過了米倉道。20 世紀30 年代,紅四軍經(jīng)米倉道進入四川通江、南江,與楊虎成部取得聯(lián)系,曾得到楊部武器與藥品的援助,據(jù)《紅色交通線》記載:“每隔30 里設秘密交通站一處”。[5]
金牛道,又叫蜀棧,是古代川陜的交通干線,北起勉縣,南至四川巴中大劍關(guān)口。此道經(jīng)川北廣元到陜南寧強一段即是李白贊嘆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這一段。它的名稱來源于一個歷史傳說故事:周顯王之世,蜀王從萬余人獵于褒谷,與秦惠王遇。秦王以金一筐贈蜀王, 而蜀王回贈的禮物卻化為泥土,秦王怒, 欲伐蜀,苦于不知道,乃刻五石牛于相會處,置金尾下,言能便金,以贈蜀。蜀王遣五丁力士塹山堙谷,拖牛成道。秦相張儀、司馬錯等隨后循道滅蜀。金牛道之稱始于唐,但“金?!边@一名稱的出現(xiàn),可追溯到北周庾信,碑文中有“開金牛之道, 通牧馬之關(guān)”語, 但這不是為道路命名?!敖鹋5馈弊鳛榈缆访Q始見于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唐會要》卷 86《關(guān)市》條 :“寶應元年九月敕:駱谷、金牛、子午等路往來行客所將隨身器仗等,今日以后……任將器仗隨身 ……”這時出現(xiàn)金牛路之稱, 緣于唐初置金??h。[6]
石門位于漢中市北約20 公里褒谷南口,呈洞狀,在褒河西岸,與河道平行。石門洞壁長約16 米,口高3.5 米,寬4.4 米。石門隧道與褒河棧道在同一水平線上。隧道內(nèi)無斧鑿痕跡,是以“火燒水激”之法開鑿而成。石門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 。
關(guān)于石門隧道的開鑿年代,大約有以下幾種。
(1)秦人開鑿說,因春秋時已有棧道,至秦時秦人繼續(xù)開鑿,司馬遷《史記》記載此說。
(2)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開鑿,《石門頌》碑文記載。
(3)有王莽開通說: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
(4)漢武帝時開通,《史記·河渠書》中記載為解決長安糧食緊缺,而發(fā)數(shù)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但因“水湍石大”而“不可漕”。但經(jīng)過這次大規(guī)模的修筑后,五百里棧道再次打通,《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璽書交馳于斜谷之南,玉帛踐乎于梁益之鄉(xiāng)”。[7]關(guān)中文化經(jīng)由此道南下與巴蜀文化相互融合,而巴蜀豐富的物資也由此道源源不斷地運往關(guān)中,《史記·貨殖列傳》中道:“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輻湊并至而會……南通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饒,南御滇僰,西近邛笮,然四塞,棧道千里,唯褒斜綰轂其口。”[8]漢武帝元朔年修褒斜道是漢代史書中唯一的記載。
(1)1934 年,在修路過程中發(fā)現(xiàn)秦漢棧道與寶漢公路處同一水平線,石門也在此水平線上,修路勢必破壞石門隧道及棧道。另外,寶漢公路自留壩起一直沿褒水西岸,而石門就在西岸。為此,西漢公路自寶雞、留壩起仍沿褒水西岸,至漢中附近雞頭關(guān)處架橋改道褒水東岸,避開并保護了石門隧道及棧道。
其中,k是知識元的信息數(shù)量;是相似度系數(shù),控制知識元在向量空間內(nèi)的整體分布;rik和rjk分別表示Kei和Kej的第k條屬性特征;T是加權(quán)系數(shù)。
(2)1969 年因修建石門水庫,石門碑刻被挑選出十三方精品,切移至漢中博物館保存并展出。石門里其他百塊歷代碑刻,從此淹沒水底。
石門棧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棧道,北起眉縣斜谷,南至漢中褒谷,全長約470 里。棧道在古時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人行徑路過棧道,皆感嘆棧道之宏偉。于是便有許多提及、詩詞留于此處,鐫于石門內(nèi)外的崖壁間,遂形成了浩瀚的石門石刻,數(shù)約百余方。新中國成立后,當?shù)卦谛藿ㄊT水庫時,由專家從百余方石刻中挑選出十三方精品。被稱之為“石門十三品”。它們不僅是古褒斜棧道和古石門變遷的珍貴史料,更是漢字發(fā)展歷程的重要見證,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書法價值。石門十三品中,漢刻8 種,曹、魏石刻各1 種,宋刻3種。主要內(nèi)容為棧道開鑿、水利修建、題詠等。
(1)漢《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碑,刻于石門洞南山崖上,俗稱“大開通”碑。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 63 年)刻成,字體界于篆隸之間,南宋時期才被發(fā)現(xiàn)。內(nèi)容記述了漢中郡太守鄐君及其部屬率領刑徒等褒斜道當年開通的情景。
(2)漢《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碑(俗稱《石門頌》),東漢桓帝(公元148 年)刻,隸書。楊君名渙,字孟文。碑文有“漢明帝永平四年楊孟文所開,逮桓帝建和二年,漢中太守同郡王升乃嘉其開鑿之功,琢石頌德云。”號稱我國漢代摩崖“三頌”之首(《西狹頌》《郙閣頌》),其漢隸被譽為“漢人極作”。
(3)魏《石門銘》碑: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 年)刻于石門洞東壁、正書,記北魏時期重修褒斜道的情況。自東晉以后,南北分裂,褒斜道被廢棄不用,石門洞遂閉塞。北魏宣武帝時(公元506 年)重修。太原郡王遠寫了這篇銘文,頌揚羊、賈二人重修褒斜道的功績。北魏《石門銘》在魏碑中地位極高,被譽為“不食人間煙火”之仙品。
(4)石門南崖岸區(qū)漢隸“玉盆”“石虎”“袞雪”“石門”被稱作“漢隸四品”。石虎:傳為隱士鄭子真書,鄭祖居褒谷箕山,常年隱居躬耕垂釣于此。此地有石碑刻“漢隱士鄭子真先生故里”,因其家居褒谷口,故號“谷口子真”。鄭子真垂釣之處有臺,稱“隱士釣臺”。袞雪:傳為魏王曹操所書。玉盆:傳為張良所書。石門:從南岸崖石壁切下。
(5)《山河堰落成記》此摩崖原在褒河石門南河西側(cè)山崖間。石碑記述:山河堰是漢相蕭何所創(chuàng),曹參落成,后人懷念蕭曹之德,故又稱“蕭曹堰”?!八危?193)夏季漲水,六堰盡決,是年秋,使者奉旨,乃重加修茸,至次年二月落成”《山河堰落成記》即記此一事。
楚漢戰(zhàn)爭后,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入漢中后,放火燒掉了褒斜棧道。公元前206 年,劉邦重修棧道、還定三秦,此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以漢中為基地,定三秦、建強漢。石門棧道是強漢盛唐的物質(zhì)保障。漢時城固人張騫,經(jīng)由褒斜棧道到達長安,后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與西方世界打開了交流的通道。漢中作為重要水源地也肩負著“一泓清水永續(xù)北上”的政治責任。弘揚棧道文化,尤其是修建棧道時的艱難險阻,有利于在新時代凝聚人心,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而團結(jié)奮斗。
從人文特征看,棧道把秦巴大地連成一線,自然與人文共生;從歷史的特征看,棧道是古代陸上交通的活化石;從科學特征來看,棧道是人類土木工程中的奇跡;從歷史文化看,棧道記錄著王朝興廢;從社會特征看,棧道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棧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考察價值以及旅游體驗價值。今天,大力弘揚石門棧道文化,一方面激起人們對歷史的興趣和熱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學者參觀學習,可為當?shù)貛砺糜谓?jīng)濟收益;另一方面挖掘創(chuàng)新各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起到積極宣傳和增收的作用。
石門十三品記載隸書由古隸—漢隸—魏書—宋隸的演變歷程,其中的《石門頌》與《郙閣頌》《西狹頌》方寸千名、盈尺萬象,并稱“漢三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豐碑,是歷代書法家、金石家心馳神往的圣景。石門十三品是古褒斜道上的珍寶,也是人類藝術(shù)史上寶貴財富。
棧道是打破封閉的產(chǎn)物,是漢中人跨出盆地的橋梁,是連接南北絲綢之路的紐帶。棧道經(jīng)歷人為的火燒和風雨的自然損毀,更錘煉出漢中人百折不撓、堅韌不拔、開拓進取、走向外界的棧道精神。因此,深入發(fā)掘、宣傳、推廣棧道文化資源,對于加強古棧道遺產(chǎn)保護、提升漢中城市文化內(nèi)涵、打造漢中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義。一要推進溝通協(xié)作。陜川甘地區(qū)應聯(lián)合申遺來確保棧道文化最大限度地保存石門棧道最本質(zhì)的歷史內(nèi)涵。要加強與隴南、安康、廣元等城市等古道沿線城市聯(lián)絡,加大古棧道申遺力度;由棧道走向絲路,把棧道與國家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長江經(jīng)濟帶戰(zhàn)略、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結(jié)合起來。二要創(chuàng)新設計開發(fā)。積極推進“古棧道之旅”旅游產(chǎn)品體系開發(fā),構(gòu)建“古棧道之旅”文化線路旅游品牌的網(wǎng)絡組織體系,設計開發(fā)出古棧道文化尋蹤、古棧道科學考察、古棧道探險等主題多元化的參與性和體驗性產(chǎn)品,打造古棧道自然之旅、科考之旅、探險之旅等主題型線路產(chǎn)品群,構(gòu)建古棧道旅游發(fā)展大格局。三要加強宣傳普及。由對棧道文化的研究走向蜀道文化普及,是極為迫切的任務。努力開辟棧道文學藝術(shù)等研究領域,利用棧道文化資源,建造“棧道文化博物館”,使?jié)h中石門棧道及其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