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怡 劉涵月 周清平 鄔邦彥 堯依琳 佟 礦
教育乃國之根本,書院制作為現代大學育人模式的有益探索,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開辟了新路徑。近些年我國一直積極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指導高校書院制改革,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書院制、住宿學院制等有利于師生開展交流研討的學習生活平臺”。書院導師制建設是推進書院改革的關鍵。2019年教育部頒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學業(yè)導師制度,安排符合條件的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制訂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和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為解決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形式較為單一、跨校區(qū)師生關系疏離、朋輩教育不足等問題,2016年南方醫(yī)科大學在專業(yè)教育基礎上開展書院管理模式,并推行書院學業(yè)導師制,歷經七年實踐探索已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我國書院學業(yè)導師建設處于積極探索期,國內研究主要從宏觀層面依托特定高校書院實踐為分析樣本展開,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建設、頂層設計、背景、文化、理念差異等方面[1][2][3],均未涉及書院導師制實施效果的實證研究。而國外書院制建設相對較早,研究亦較為豐富,但國外教育管理體系與我國存在較大差異,書院制和書院學業(yè)導師建設也大多嵌套在其教育體系框架之下,相關研究在我國落地比較困難。鑒于跨校區(qū)辦學的特殊性及各書院學業(yè)導師模式存在差異,本研究僅對南方醫(yī)科大學博雅書院548名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從學生角度對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展開分析,探討認同感的提升路徑,為促進書院學業(yè)導師制度化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以南方醫(yī)科大學博雅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在南方醫(yī)科大學順德校區(qū)結合線上問卷和線下訪談展開調查。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博雅書院大一大二在讀學生;(2)自愿參與本次調查。排除標準:(1)答題時間過短或答題不完整;(2)驗證題答非所問人群。共回收問卷610份,有效548份,問卷有效率為89.87%。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中英文數據庫檢索國內外關于書院導師制相關文獻自編調查問卷初稿,經過兩輪專家咨詢形成終稿,結合問卷調查并輔以半結構化訪談法以獲取一手資料。調查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書院導師制認知情況、師生互通互融情況及學生對書院制實施的看法。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α系數為0.872>0.8,KMO值為0.905,通過巴特利特球形檢驗(P<0.05)。
在被解釋變量層面,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分為5級(賦值為1-5分),得分越高即認同感越高。解釋變量層面,書院制認知包含對書院制目的了解程度、組織架構了解程度及書院特色了解程度三個題項,師生互通互融包含師生關系、學生交流氛圍及書院學業(yè)導師工作接受程度三個題項,題項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賦值為1-5分)。得分越高,書院制認知和互通互融情況越好。
3.統計學方法
利用IBM SPSS25.0軟件對調查數據采用描述性分析、非參數秩和檢驗和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的Process插件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設定重復抽樣次數為5000,檢驗水準α=0.05,當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研究納入548名調查對象,性別分布上,男性225名(41.1%),女性323名(58.9%);年級分布上,大一195名(35.6%),大二353名(64.4%);專業(yè)分布上,臨床醫(yī)學類354名(64.6%),非臨床醫(yī)學類194名(35.4%);戶口所在地分布上,城市戶口424名(77.4%),農村戶口124名(22.6%);有105名(19.2%)學生現在或曾經擔任過團學聯骨干,443名(80.8%)學生并未擔任團學聯骨干,詳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表2 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情況
2.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情況
本研究調查的548名學生中,對書院學業(yè)導師一般認同的人數最多,有232名(42.3%);比較認同的193名(35.2%),不太認同和很不認同的共有91名(16.6%),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還有待提高。
3.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研究
(1)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在人口學特征上的差異
結果顯示,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只有在年級上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在性別、專業(yè)、績點排名、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基本經濟條件、每月生活費以及戶口所在地上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不同人口學特征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單因素分析
(2)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在書院導師制認知情況上的差異
結果顯示,學生對書院導師制目的了解程度、對書院組織架構了解程度以及對書院主題特色了解程度在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上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
表4 不同認知情況的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單因素分析
(3)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在師生互通互融情況上的差異
結果顯示,書院師生關系融洽程度、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交流氛圍、學生對書院學業(yè)導師工作接受程度及學生聽取導師建議能夠積極改變在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上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5。
表5 不同師生關系的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單因素分析
(4)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基于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以學生對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作為被解釋變量(很不認同=1,比較不認同=2,一般認同=3,比較認同=4,非常認同=5),將人口學資料、書院導師制認知情況、書院師生互通互融情況及書院制建設看法等變量作為解釋變量納入模型。平行線檢驗的結果為χ2=174.269,P=0.241>0.05,說明比例優(yōu)勢假設存在。Deviance擬合優(yōu)度檢驗顯示模型擬合好,模型擬合信息也顯示本模型優(yōu)于只有常數項的模型(P<0.001)。
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大一學生的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提高一個等級的可能性是大二學生的1.711倍;未擔任過團學聯骨干、對書院導師制目的不了解、對書院組織架構了解程度高、書院師生關系融洽、聽取導師建議積極改變及認為書院制建設重要的學生書院認同感提升一個等級的可能性更大。
(5)書院制認知在師生互通互融和學業(yè)導師認同感之間的中介效應
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Model 4,在控制年級和團學聯骨干的情況下分析書院制認知在師生互通互融和學業(yè)導師認同感之間的中介效應。結果顯示,師生互通互融正向作用于書院制認知(β=0.468,P<0.05),書院制認知對學業(yè)導師認同感呈正向關系(β=0.146,P<0.05)。師生互通互融對學業(yè)導師認同感的直接效應和書院制認知的中介效應的Bootstrap 95%置信區(qū)間均不包含0,說明師生互通互融能夠通過書院制認知部分中介影響學業(yè)導師認同感,中介效應占比8.29%,詳見圖1、表7和表8。
圖1 書院制認知在師生互通互融和學業(yè)導師認同感的中介效應模型
表7 書院制認知在師生互通互融和學業(yè)導師認同感的中介效應
表8 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1.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有待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58.9%的學生對書院學業(yè)導師處于一般認同及以下,62.0%的學生對書院導師制建設目的不清楚,64.4%的學生不清楚書院組織架構。一方面可能是書院缺乏宣傳和推廣,未能充分體現書院導師制的優(yōu)勢和鮮明特色;另一方面是學生可能缺乏直接感知書院導師制目的和意義的環(huán)境氛圍,預期激勵作用不明顯,無法體現制度對學生發(fā)展的實際益處,學業(yè)導師單純采用傳統的授課講座方式且往往因跨校區(qū)交通不便活動多安排在晚上,很難引起學生興趣,也無法體現書院導師制以學生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
2.年級分布和學生工作經歷會影響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
研究結果顯示,大一和未擔任過團學聯骨干的學生對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更強,可能是因為大一學生對學業(yè)導師的認識尚淺,另一方面,這些學生因為剛脫離緊張的高中進入大學,自我松懈的同時容易產生迷茫,需要學業(yè)導師的引領和指導,以便他們可以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掌握課程內容,因此對書院導師制度更充滿期待。其次,團學聯骨干作為書院學生工作的直接踐行者,是聯系學業(yè)導師和學生的橋梁,有時團學聯骨干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去配合學業(yè)導師工作,難以兩頭兼顧;特別是有的學業(yè)導師活動缺乏特色,形式單一,過于理論化,實踐性不強,對學生吸引力不足,團學聯骨干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精力,且取得的結果往往也不太理想,因此認同感更低。
3.書院制認知、師生互通互融與學業(yè)導師認同感的關聯
如何構建良好的書院學業(yè)導師與學生共同體是書院制改革的關鍵,師生雙方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互相理解和支持對方的需求和利益是書院導師制的精神內核。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書院導師制目的和書院組織架構的了解程度、書院師生互通互融是書院學業(yè)導師認同感的影響因素,且?guī)熒ネɑト诤蜁褐普J知正向影響學業(yè)導師認同感,書院制認知在師生互通互融和學業(yè)導師認同感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訪談中部分導師指出目前書院與學院分工還不明確,合作不順暢,處理事務存在交叉,對書院的歸屬感不強,特別是跨校區(qū)辦學模式下大部分學業(yè)導師需要往返不同校區(qū),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匱乏,而過去幾年疫情更是給學業(yè)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增添了許多困難,學業(yè)導師工作積極性不高,導致在實踐過程中學業(yè)導師與學生并未形成教學互動的良好機制。同時部分學業(yè)導師觀念未有效轉變,對學生依舊是“管多育少”,停留在專業(yè)導師的育人理念,師生身份等級關系致使導師無法很好地貼近學生生活,進而導致學生對學業(yè)導師認知不足,學生對學業(yè)導師的期望與實際情況不符甚至錯誤理解書院導師制的目的,單純認為書院學業(yè)導師就是學院專業(yè)導師。
1.強化雙院協同育人,建立雙向培訓機制
在書院制教學管理模式改革背景下,書院制育人成效的大小首先取決于是否有完善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取決于書院是否構建起高效有序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能否形成“學校主導、書院學院協同、師生參與”的工作協作模式和網格化管理工作格局。書院與學院要打破組織壁壘,積極搭建溝通順暢的合作平臺,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力量實現功能互補和有機整合,通過制定和完善雙院聯席會議制度等促進協同育人機制,建構書院和學院之間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和平等協商關系,確保學院與書院兩套系統在學生教育管理各方面的有效對話、集體協商和共同行動,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書院應充分為跨校區(qū)導師提供相應支持,營造人性化管理氛圍,讓導師感受到尊重,可通過提前安排布置以及集中高效解決相應事務,例如將相關課程和活動集中安排在相鄰的時間段,減少學業(yè)導師往返于各校區(qū)的頻率。此外,書院可以建立導師工作交流研討機制,定期為導師和學生提供必要的培訓,幫助導師了解與學生交流的技巧和方法,營造良好的書院師生關系,以便更好參與書院導師制建設。同時書院可以擴大宣傳范圍,拓寬宣傳途徑,通過書院特色活動、短視頻、公眾號等多種宣傳形式推動書院品牌的建設,尤其針對剛步入大學的大一新生采取更加多樣化的形式提高他們對書院制認知。
2.構筑多渠道反饋機制,搭建合理評價平臺
書院師生關系以及學生對導師的信任感會影響學生對書院學業(yè)導師的認同感,因此采取相應措施促進書院師生交流至關重要。學生作為書院導師制的直接參與者和最終受益者,也希望能夠與導師經?;右越鉀Q學習生活上的疑惑。書院應積極搭建院-師、師-生、院-生多途徑溝通平臺,建立固定反饋機制,如導師座談會、茶話會、師生交流日等,根據師生時間進行選擇,保證每個月有一次線下見面交流的機會,通過學生和導師之間的定期溝通,收集關于導師工作的反饋信息,導師根據這些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對其工作的接受程度,采取合理的措施來改善和優(yōu)化工作。
書院應充分協調團學聯骨干,調動團學聯各個部門參與,發(fā)揮好團學聯溝通橋梁作用,如給每位學業(yè)導師配備一名學生助理,及時在公眾號與視頻號等新媒體發(fā)布導師活動信息,針對性安排學業(yè)導師活動等。積極搭建學生對學業(yè)導師合理評價的平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學生對導師的信任感,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
3.健全多元激勵支持體系,細化學業(yè)導師監(jiān)督機制
跨校區(qū)教學模式下,學業(yè)導師往往需要往返不同校區(qū),加之學業(yè)導師作為一個額外指導性質的兼職崗位,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提高學業(yè)導師的歸屬感和榮譽感至關重要。書院可以設立多元激勵支持體系,在物質激勵層面設置崗位津貼,為學業(yè)導師跨校區(qū)教學提供交通及住宿便利,例如書院可以與學校溝通增加不同校區(qū)往返車輛班次,簡化跨校區(qū)導師教師公寓住宿申請流程。每學年根據學業(yè)導師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優(yōu)評級,作為導師在學院考核和晉級的參考。在精神激勵層面可以每學年組織學生開展感恩導師活動,組織學生設計感恩卡片、錄制感恩視頻等不同形式增強學業(yè)導師的工作獲得感。同時設立榮譽導師評選,舉辦活動為其頒發(fā)榮譽證書和獎杯,并將導師工作以來的導學活動記錄編撰成專屬紀念冊或者小視頻發(fā)給導師,成為珍貴的工作印記。其次,書院要建立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組建由書院院長牽頭的監(jiān)督小組,優(yōu)化學業(yè)導師考核機制,保證學業(yè)導師的工作質量,提高學業(yè)導師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