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玲,蘇旺銘,何小輝,廖曉蘭,謝 萍
近視已成為影響我國兒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據(jù)統(tǒng)計,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患病率為52.7%[1-2]。近年來,近視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呈現(xiàn)低齡化、高度化趨勢,病理性近視也顯著增高,病理性近視可造成不可逆的視覺損害,嚴重者可致盲,因此延緩近視進展刻不容緩。目前控制近視的方法包括藥物(如阿托品等)、框架眼鏡(如周邊離焦框架鏡、漸近多焦點鏡等)、接觸鏡(如角膜塑形鏡、硬性透氣性角膜接觸鏡、多焦點軟鏡等),既往研究對各種近視防控方法的效果進行了比較但結(jié)果不一致,且針對不同個體。本研究在同一患者中先后使用周邊離焦框架鏡和角膜塑形鏡,對比兩種方法減緩眼軸增長的效果。
1.1對象前瞻性研究。選取2019-06/2021-06在龍巖市第二醫(yī)院就診的兒童青少年近視患者71例134眼,其中男39例73眼,女32例61眼。納入標準:(1)年齡7~16歲;(2)最佳矯正視力≥1.0(小數(shù)記錄法);(3)單/雙眼等效球鏡度(equivalent spherical,SE)為-0.5~-6.0D,雙眼散光<1.50D,雙眼屈光參差<1.50D。排除標準:(1)依從性較差;(2)有近視治療史、角膜接觸鏡配戴史;(3)合并干眼、角膜炎等眼部疾病或眼部手術史、全身疾病史;(4)有角膜塑形鏡配戴禁忌證。本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及其監(jiān)護人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納入患者均接受眼科專業(yè)檢查,包括裸眼視力、睫狀肌麻痹驗光、綜合驗光、檢影驗光,裂隙燈、眼生物測量、彩色眼底照相等,所有檢查均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及考核、有經(jīng)驗的同一位驗光師及同一位醫(yī)師完成。納入患者均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后配戴角膜塑形鏡(CRT),鏡片的驗配遵循規(guī)范流程進行。隨訪觀察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角膜塑形鏡3、6、12mo的眼軸長度(AL),采用光學生物測量儀IOL Master 500測量AL,每眼至少測量5次,取平均值。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不同方法不同時間的眼軸增長量比較采用廣義估計方程分析;兩組間眼軸增長量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和角膜塑形鏡后眼軸增長量。
表1 納入患者戴鏡后眼軸增長量比較 [M(P25,P75),mm]
根據(jù)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眼軸增長情況將納入患者分為快速進展型組(眼軸增長≥0.4mm,29例54眼)和非快速進展型組(眼軸增長<0.4mm,42例80眼)[3],兩組患者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眼軸增長量分別為0.70(0.48,0.87)、0.24(0.17,0.30)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9.803,P<0.001),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量分別為0.31(0.12,0.47)、0.09(0.02,0.20)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5.234,P<0.05)。與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比較,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快速進展型組患者眼軸增長速度減緩56%,非快速進展型組患者眼軸增長速度減緩63%。
2.2不同年齡患者眼軸增長情況根據(jù)年齡將納入患者分為7~12歲和13~16歲。不同年齡患者中,非快速進展型組患者分別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量均低于快速進展型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進一步比較發(fā)現(xiàn),快速進展型組中不同年齡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35);非快速進展型組中不同年齡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3)。
表2 不同年齡患者戴鏡12mo眼軸增長量比較 [M(P25,P75),mm]
2.3不同屈光度患者眼軸增長情況根據(jù)屈光度(睫狀肌麻痹驗光)將納入患者分為-3.00D 表3 不同屈光度患者戴鏡12mo眼軸增長量比較 [M(P25,P75),mm] 目前,全球近視患病率呈快速增長趨勢,預計2050年近視將影響全球約50%的人口[5],將近視相關不良后果降至最低的關鍵是采取干預措施,預防或延緩近視發(fā)生,減緩其進展。眼軸生長是近視進展的主要原因。控制眼軸生長是控制近視進展的最重要手段[6-7]。眼軸變化的測量通常被用作近視研究領域中近視臨床試驗的主要測量結(jié)果。本研究通過觀察使用不同方法矯正近視后眼軸增長情況評定近視控制效果。 動物實驗已證明周邊離焦理論是近視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機制之一[8]。基于該理論出現(xiàn)了多種近視防控方法,包括角膜塑形鏡、多焦點軟性角膜接觸鏡、特殊設計周邊離焦框架鏡等。不同干預方法減緩近視進展的效果為20%~90%[9]。角膜塑形鏡是一項成熟可靠的光學干預技術,也是目前近視防控的研究熱點,是被廣泛認可的近視干預措施。Yu等[10]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鏡近視控制效果為40%~60%。艾欣等[11]通過Meta分析發(fā)現(xiàn),與框架眼鏡相比,隨訪1a角膜塑形鏡對近視的控制率為66.6%,隨訪2a角膜塑形鏡對近視的控制率為51.3%。周邊離焦框架鏡是近年出現(xiàn)的控制近視的新方法,其在保證中心視力的同時,可在周邊視網(wǎng)膜形成近視性離焦,從而達到控制近視發(fā)展的目的。新的多點近視周邊離焦框架鏡通過具有屈光度梯度的非球面微透鏡誘導產(chǎn)生連續(xù)的近視性周邊離焦框架鏡帶,初步報道其控制近視度數(shù)增長的效果達59%,控制眼軸增長的效果達60%[12]。Bao等[13]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配戴非球面微透鏡設計框架眼鏡2a,近視屈光度進展延緩55%,眼軸增長延緩51%,每天配戴時間12h以上,近視屈光度進展延緩67%,眼軸增長延緩60%。Lam等[14]研究顯示,配戴多區(qū)正向光學周邊離焦框架鏡2a眼軸控制率達62%。 既往研究關于角膜塑形鏡與周邊離焦框架鏡對近視的控制率結(jié)果不一致,且多數(shù)研究是以普通單焦點框架鏡作為對照,缺乏兩種方法的直接比較,具體哪種方法對近視的控制效果更好,較少有研究報道。褚慧慧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戴鏡1a,周邊近視離焦框架鏡組和角膜塑形鏡組眼軸年均增長0.44±0.37、0.28±0.19mm,提示角膜塑形鏡組眼軸增長低于周邊近視離焦框架鏡組,角膜塑形鏡的眼軸控制效果優(yōu)于周邊離焦框架鏡。魏麗等[16]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周邊離焦框架鏡組和角膜塑形鏡組眼軸年變化量分別為0.23±0.16、0.17±0.19mm,提示角膜塑形鏡比周邊離焦框架鏡更能有效地控制近視兒童的眼軸增長。本研究納入者均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后配戴角膜塑形鏡,在同一組研究對象中對比兩種方法的近視控制效果,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眼軸增長中位數(shù)為0.35mm,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中位數(shù)為0.14mm,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量與鄒愛琪等[17]和朱夢鈞等[18]研究結(jié)果相似,鄒愛琪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配戴角膜塑形鏡3a,每年眼軸增長值≤0.19mm。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納入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3、6、12mo眼軸增長量均低于周邊離焦框架鏡(P<0.001)。 目前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多是對比周邊離焦框架鏡與角膜塑形鏡對近視的總體控制效果。本研究針對近視進展情況進行分組比較。結(jié)果顯示,快速進展型組患者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眼軸增長中位數(shù)為0.70mm,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中位數(shù)下降至0.31mm,眼軸增長速度減緩56%;非快速進展型組患者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眼軸增長中位數(shù)為0.24mm,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中位數(shù)下降至0.09mm,眼軸增長速度減緩63%,表明無論對近視進展快速還是進展緩慢的兒童青少年近視患者角膜塑形鏡的眼軸控制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周邊離焦框架鏡。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非快速進展型組患者眼軸增長量(中位數(shù)0.09mm)明顯低于快速進展型組(中位數(shù)0.31mm),且不隨年齡和屈光度變化,提示角膜塑形鏡對于非快速進展型近視的控制效果優(yōu)于快速進展型。對于此結(jié)論,既往研究較少報道,仍需要更大樣本量或更多隨機對照研究予以驗證。 本研究中,快速進展型組中7~12歲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中位數(shù)為0.31mm,而13~16歲患者眼軸增長中位數(shù)為0.24mm,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既往研究[19]結(jié)果不一致,既往研究顯示患者年齡不同,角膜塑形鏡對其近視控制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且年齡越大,角膜塑形鏡的近視控制效果越好。然而,本研究中非快速進展型組患者得出了與既往研究[19]相同的結(jié)論,分析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有關,有待更大樣本量及更長隨訪時間的研究進行驗證。此外,本研究中快速進展型組中不同屈光度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眼軸增長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無論是低度近視還是中度近視配戴角膜塑形鏡12mo的眼軸控制效果相似,非快速進展型組亦得出相同結(jié)果,這與唐文婷等[20]研究結(jié)果相似,其研究結(jié)果顯示角膜塑形鏡對低、中度近視兒童的近視控制效果相當,但與姚衛(wèi)蘭等[21]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其研究發(fā)現(xiàn)中高度近視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的作用較低度近視患者更優(yōu)。鄭杰等[22]研究也表明,基線近視屈光度對角膜塑形鏡控制青少年兒童近視進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基線近視屈光度越高,近視控制效果可能越好。 本研究為前瞻性研究,雖然缺乏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12mo后仍繼續(xù)配戴周邊離焦框架鏡作為對照,但進行了自身前后對照研究,自身對照排除了眼軸增長的個體差異,在同一個體中使用不同方法進行對比,排除了其他因素對研究結(jié)果的影響,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此外,本研究根據(jù)眼軸增長情況將納入患者分為快速進展型與非快速進展型進行對比研究,為臨床不同近視進展速度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方法的選擇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角膜塑形鏡比周邊離焦框架鏡在控制兒童青少年近視患者眼軸增長方面效果更顯著,對于快速進展型近視,角膜塑形鏡控制效果可觀。在合適的宣教和定期隨訪下,角膜塑形鏡是一種有效的延緩兒童青少年近視進展的方法。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