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干中學 胡偉琴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既包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也包括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它將語文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優(yōu)化教學方式,通過主題式教學、情境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整合能力、思維能力、閱讀和表達能力等。
主題式教學是在單元整合教學的基礎上,探索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它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注重內容主題、作品體裁、同一作者作品以及跨學科等的文本整合,以主題的方式引領學生深入閱讀, 實現整合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沁園春·長沙》 表達了青年毛澤東積極向上的凌云壯志,在教學時,教師便可以整合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周恩來的《赤光的宣言》和朱德的《太行春感》,進一步感受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家國情懷, 引發(fā)學生對青春價值的思考。 又如,在教學《拿來主義》時,教師可以整合魯迅《且介亭雜文》中的 《關于中國的兩三件事》《“以眼還眼”》《說“面子”》等篇目,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魯迅的寫作風格。
情境式教學旨在通過構建真實或虛擬的教學情境,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課文內容。 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對作品的感受力,同時也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開拓思維。 例如,在教學《阿房宮賦》時,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圖片、動畫等多媒體手段重現阿房宮的奢華, 使學生置身于詩人描繪的景象之中, 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秦朝速亡的原因。 又如,在教學《雷雨(節(jié)選)》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劇的方式, 挑選其中的經典片段,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學生在了解背景、研讀文本、體驗角色的過程中,會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更好地理解劇情。 再如,在教學《阿Q 正傳(節(jié)選)》時,教師可以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 帶領學生探討現實中的某些現象, 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分析。
互動式教學打破了教師講、 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師生、 生生在多邊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中實現平等的交流探討,使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實現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設置“作為現代中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 你會作何選擇? ”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青春的價值, 自覺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總之,教師要敢于打破教學常規(guī),探索多元有效的教學方式, 為高中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進而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