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很多學生寫議論文會背誦積累大量論據(jù),作文時卻還是覺得捉襟見肘,不夠用,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對論據(jù)了解不具體,挖掘不深入,以至于即使有了不少論據(jù),還是不懂變通,不會為我所用。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個道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看“盲人摸象”的寓言。
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蘿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大般涅槃經(jīng)》)??梢赃@樣作比,學生要寫的敘例——名人典例的主人公,這位大名人的一生變化萬千,包羅萬象,可謂是“大象無形”,是很難直接用來論證某個具體觀點或道理的。
例如問袁隆平的一生告訴人們什么道理,誰聽到了也會一臉懵。想了半天,得出來的道理也是各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袁隆平的一生經(jīng)歷豐富,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拿來論證哪個觀點似乎都可以,又好像不恰當。唯有選取他漫長一生中有關聯(lián)的典型事跡,才能有效論證觀點。
當學生精心選取名人人生中的一個或幾個典型事跡來論證論點時,就如同觸摸到了大象身體的一部分,那么,大象的耳如“箕”,背如“床”,腹如“甕”,尾如“繩”,就是言之鑿鑿,合乎事實的可信判斷。作為論據(jù)而言,自然可以說是有依據(jù)的,能支撐的。
這不是說要倡導故意斷章取義,管中窺“象”,而是檢索人物生平中合適且典型的事實論據(jù),為我所用。
結(jié)合上述思路,在平時積累的眾多論據(jù)中,精心挑選10到20個高頻使用的典型人物的素材,加以全面、深入梳理和挖掘,這樣深耕之后的素材,便成了寫作的秘籍——“萬能素材”。
還是以袁隆平先生為例來說,他是非常典型的“一材多用”的代表,可以十分契合地論證多類論題,諸如愛國、奉獻、革新、理想、好學、恒心、機遇、價值、律己、磨難、勤奮、謙虛、務實、專注、自信、激發(fā)潛力、無視雜音、戰(zhàn)勝挫折、主動適應……
接下來以深挖典型人物袁隆平為例,具體展示素材可論證的主題和積累成果。
一、論證主題:務實/專注,積累形式:具體事跡+結(jié)果+論證
他務實專注,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what:事跡總括)
1960年7月,在安江農(nóng)校實習農(nóng)場,袁隆平被一株株型優(yōu)異、顆粒飽滿的水稻所吸引,他急忙跑過去,屏氣凝神地握著這株水稻細數(shù),發(fā)現(xiàn)居然多達160粒,遠比一般水稻的稻粒數(shù)多得多。(how:“怎么做”1)1968年5月18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遭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700多株珍貴的不育材料秧苗,被人在夜里全數(shù)拔除毀壞。他呆站在試驗田旁,久久未移動半步,在第5天,細心尋找的他終于在一口廢井中找到了5根殘存的秧苗,育種試驗才得以繼續(xù)進行。(how:“怎么做”2)為了能全年12個月不間斷進行雜交水稻研究,他分別在安江、三亞兩個地方進行試驗,與時間賽跑。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依然心無旁騖奔走在稻田里。(how:“怎么做”3)從雜交水稻到海水稻、沙漠水稻,再到超級稻,他的水稻,被譽為領先于世界的“東方魔稻”。(what:結(jié)果)
“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還給全世界帶來了福音?!痹∑骄褪沁@樣專注于研究,務實進取,他從雜交水稻事業(yè)的每一個微小的進展中發(fā)現(xiàn)希望,不斷求索,以星火之光照亮世界。(why:“為什么”)
二、論證主題:堅定/無視雜音,積累形式:具體事跡
在三年自然災害發(fā)生后,因看到身邊人被餓死的慘劇,作為中專教師的袁隆平樹立了“讓所有中國人都吃上飽飯”的志向。但當他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的時候,卻遭到了專家的質(zhì)疑。當時學界流行的經(jīng)典遺傳學觀點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雜交無法產(chǎn)生優(yōu)勢,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他不為所動,毅然走到田間地頭,仔細觀察、尋找,終于發(fā)現(xiàn)了“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水稻。(how:“怎么做”1)在艱苦的歲月里,他一直堅持研究。并進行了“野敗”大面積種植實驗,可是這種雜交水稻只長草,不長稻穗。又有人嘲諷說,“可惜人不能吃稻草,否則你的實驗就成功了”……袁隆平充耳不聞,依舊頭頂烈日,足履酷暑,不斷培育改良。(how:“怎么做”2)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guī)稻平均增產(chǎn)20%,打破了水稻不可雜交的金科玉律。(what:結(jié)果)
三、論證主題:立志/理想,積累形式:事跡列舉
事跡一:任科長的父親袁興烈希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日后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19歲的袁隆平一對升官發(fā)財毫無興趣,二想赴重慶求學,體驗抗日時期的“陪都文化”,三對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guī)律興趣濃厚,義無反顧報考四川重慶相輝學院農(nóng)學系,毅然跳進“農(nóng)門”。
事跡二:在三年自然災害發(fā)生后,看到身邊人被活活餓死的慘劇,作為中專教師的袁隆平樹立了“讓所有中國人都吃上飽飯”的志向。
事跡三:在袁隆平90歲的生日會上,他的愿望不是身體康健、不是長命百歲,而是畝產(chǎn)3000斤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