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緣
(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28)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我國是制造大國,要努力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強國轉變”。中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路途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職業(yè)技術人才提供有力支撐。作為職業(yè)技術人才,高職大學生必須秉持奮斗精神,勤學苦練、艱苦奮斗、精益求精、砥礪創(chuàng)新,與社會需求精準對接,與國家發(fā)展同頻共振,努力成為“大國工匠”式的高級技能人才。
奮斗精神是熔鑄在中華民族血脈基因中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得以創(chuàng)造輝煌、自立自強、賡續(xù)未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豐沛精神動力。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時代條件下,奮斗精神顯現出不同的內涵。進入新時代,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奮斗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發(fā)展,顯現出賡續(xù)艱苦奮斗、砥礪團結奮斗、自主創(chuàng)新奮斗等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節(jié)儉樸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從小小紅船到逼仄窯洞,從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到披荊斬棘的改革開放之路,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并發(fā)展壯大起來的,黨心民心也是在艱苦奮斗中凝聚起來的,艱苦奮斗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的法寶。要使我國制造強國建設交出精彩答卷,新時代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必須賡續(xù)艱苦奮斗,以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姿態(tài),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地實干,舍身忘我、默默無聞地奉獻,頑強不屈、攻堅克難的斗爭面對新時代的翻涌浪潮。
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通過團結奮斗贏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使命擔當與歷史主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的必由之路”[1]。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內形勢和波詭云譎的全球局勢,團結奮斗依然是必要并且重要的,通過團結聯合更多的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高職院校學生應在砥礪團結奮斗中凝聚職教人才的智慧偉力,破解自身發(fā)展難題,化解社會發(fā)展困境。
落后就要挨打,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教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向全國人民發(fā)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1978 年3 月18 日,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視程度之高,推動力度之強,政策密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越是偉大的事業(yè),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chuàng)新[2]。作為職業(yè)技術人才,高職院校學生應以自主創(chuàng)新為己任,發(fā)揮創(chuàng)造偉力,在創(chuàng)新中奮斗,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文章以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選取學校5000 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方式展開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000 份,回收4956 份,有效率為99.1%。本文從內涵理解、培育途徑、實踐教育三方面分析問卷調查數據結果,總結出奮斗精神在高職院校學生中培育弱化的原因如下:
在對奮斗精神內涵的調查中表明:57%的高職學生對奮斗精神的內涵有了解,但不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理解奮斗精神顯現的新內涵。39%的高職學生了解奮斗精神,但僅簡單地將奮斗精神等同于艱苦、拼搏。4%的高職學生不了解奮斗精神。結果表明,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對奮斗精神的內涵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對奮斗精神培育途徑的調查結果表明:87%的高職學生認為他們僅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進行奮斗精神的培育。13%的高職學生認為他們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外,還從專業(yè)課堂、校園文化、家庭教育、同輩群體、網絡視頻中進行了奮斗精神的培育。幾乎沒有學生認為自己從沒接受過奮斗精神的培育。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途徑相對單一。
對奮斗精神認可度的調查中顯示,高職院校學生對奮斗精神普遍是認可的,并且認為他們需要奮斗精神引導自身奮發(fā)圖強。但在實踐過程中,78%的高職學生表示愿意用奮斗精神要求自己,但實踐過程中嚴于律己卻是很困難的。還有將近1%的高職學生表示不愿意用奮斗精神要求自己。結果表明,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奮斗精神培養(yǎng)過程中還存在著教育結構不完整,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組織實踐活動力度不足的問題,未能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奮斗精神的魅力。
第一,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培育?!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3],堅持用真理說服人是提升奮斗精神在高職院校學生中培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思政課教師要將奮斗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將馬克思主義奮斗觀、習近平青年奮斗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奮斗精神的重要論述等理論概念講實講透。讓高職學生深刻理解自己為什么要奮斗,在什么背景下奮斗,為什么而奮斗,如何去奮斗,彌補高職學生奮斗精神缺失的理論之基。
第二,通過專業(yè)課程課堂培育。通過專業(yè)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構建,能更好地將奮斗精神和所教授專業(yè)結合融入,為學生奮斗精神的培養(yǎng)提效增質。專業(yè)課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任務驅動、問題導向、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挖掘專業(yè)課程內容中的奮斗精神。如: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yè)教師在授課時,選擇了本專業(yè)領域的代表人物全國勞動模范韓寶國作為案例,讓學生自主挖掘韓寶國不辭勞苦、甘于奉獻、創(chuàng)新技術的奮斗精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課程思政“硬融入”等問題。
第三,通過網絡課堂培育。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fā)展,網絡課堂已廣泛應用于日常教學之中。相比傳統課堂教學,網絡課堂教學營造出一種開放、互動、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和教育教學氛圍[4],具有靈活性、便捷性、多樣化等特點,是開展奮斗精神教育的有力武器。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借助中國大學慕課、智慧樹等平臺上傳奮斗精神的相關課程,要求學生學習。同時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收集素材,撰寫腳本,拍攝與奮斗精神相關的視頻,選取優(yōu)秀作品上傳至學校公眾號、抖音號奮斗精神專欄,鼓勵學生觀看學習。
第一,通過人文環(huán)境營造氛圍。高校人文環(huán)境包括教學樓、學生宿舍、雕像、景觀、圖書館等各個方面的物質文化,它不僅是校園文化的載體,還是教育的另外一種展現形式[5]。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這些人文環(huán)境作為“無聲課堂”,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奮斗精神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在具體培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設立能夠代表奮斗精神典型人物的雕像;結合學院主題月活動,在學校教室、圖書館、食堂處人群聚集地張貼典型人物的事跡圖片等。讓大學生長期處于奮斗精神的環(huán)境熏陶之下,加深奮斗精神的影響力。
第二,通過朋輩群體典型示范?!耙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6]。通過朋輩群體典型示范能適應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發(fā)展的新特點,有助于提升奮斗精神培育的可接受度,從而激發(fā)高職院校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高職院校應加大奮斗精神培育朋輩資源的挖掘力度。一方面,組建團隊,指導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在校學生,發(fā)揮朋輩咨詢在奮斗精神培育中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深入了解、關心同學生活,促進奮斗精神培育走深。另一方面,邀請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優(yōu)秀校友回校講座,增強奮斗精神的滲透力。
第三,通過校園活動自主踐行。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活躍,參加校園活動的積極性較高。校園活動種類豐富多樣,可以結合學院、學生自身特點以及現實需求設置班級類、文體類、競賽類等類型活動,也給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多樣化選擇。將奮斗精神融入各類校園活動,設置中國共產黨奮斗精神宣講、科學家精神演講比賽、紅歌合唱比賽、創(chuàng)新競賽、主題黨日等活動,讓高職院校學生自主探索新時代奮斗精神的內涵,學習新時代奮斗典范,感悟奮斗精神要求,提升自我奮斗價值導向,提升奮斗精神的吸引力。
第一,通過思政教育實踐基地培育。思政教育實踐基地的設立,主要是辦學單位為自己尋找和建立實踐教學場所[7]。思政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和運用是有效補充奮斗精神在高職院校學生培育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鉤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有許多高職院?;诹⒌聵淙诵枰W校虛擬館。例如,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校內打造湖南革命人物專題館,館內展示了湖南各革命人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程,并設有原創(chuàng)研發(fā)的“青年毛澤東成長足跡”VR。學生進行VR、微視頻等沉浸式體驗后,進行革命人物故事分享和“我心中的革命人物”微視頻制作。通過此種方式讓高職院校學生有感悟、有行動。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和實踐基地合作,如科學家人物紀念館、革命人物紀念館、科學家博物館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踐行奮斗精神。
第二,通過校企合作,在產教融合中培育。產教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高職院校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關系到企業(yè)能否適應產業(yè)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需求。因此,當代校企合作模式中應重視“工匠精神”和奮斗精神的培育。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讓高職學生提前適應工作環(huán)境,將“小我”與企業(yè)、國家“大我”聯系起來,實現自我認知與社會生活的結合;另一方面,讓高職學生在雙模式、雙平臺下磨礪奮斗精神。企業(yè)在學生實習中考查該生品質素養(yǎng),學校在學生面對精神困惑時及時答疑解惑。讓學生在“學”中“做”,也在“做”中“學”,在高職院校學生奮斗精神培育中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學校環(huán)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