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靖土司”為個案"/>
汪益民
(湖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它的核心內容是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治理。[1]明廷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實施土司制度,使西南少數民族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他們從“西南蠻夷”的身份轉變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身份,在此轉變過程中,中央政府和西南少數民族都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作為國家之制的“應調從征”有著強制性的推動作用,通過明廷頻繁地征調保靖土司參與各種軍事戰(zhàn)爭,可以清楚地看到土司征調一方面有效地和合了中央政府與土司的關系,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土司戰(zhàn)斗力以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形成了服務于戰(zhàn)爭的地方新習俗,這一系列的軍事貢獻既推動了“西南蠻夷”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客觀事實,又蘊含著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進程。
戰(zhàn)場上的流血犧牲,促使土兵平時加強選拔與訓練,戰(zhàn)時積極組織裝備以應出征。這樣一來,土司部隊的戰(zhàn)斗力大為增強,為地區(qū)的穩(wěn)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明代保靖土司以勇悍善戰(zhàn)名揚四海,以其繁多的戰(zhàn)功書寫了驕人的戰(zhàn)績。保靖土司之所以有這樣的戰(zhàn)績,原因就在于保靖土司重視對土兵的選拔與訓練。
保靖土兵皆須經過嚴苛挑選,通常只招集各村寨青壯年男丁,一起舉行祀天儀式,祀天儀式其實也就是選拔土兵的一種儀式。“湖廣土兵,永順為上,保靖次之,其兵甚強……有敢死沖鋒者,收此銀,吃此牛首,勇者報名,匯而收之,更盟誓而食之”。[2]卷3《兵考》由土司本人或者委派的土目斬殺白牛,然后把牛首與白銀放在桌上,想要參選的人就拿白銀,吃牛首,最后共同起誓為土司沖鋒陷陣、賣命敢死。
保靖土兵除了有嚴格的選拔,還進行了有效的軍事訓練。首先在時間上,保靖土兵訓練向來以不耽誤農時為限。每年訓練時間大約在秋冬兩季,這時農作物已收割完畢,土兵聚集在一起團練。田汝成《斷藤峽事宜》云:“土兵每年秋冬,團集操練?!盵3]卷257《斷藤峽事宜》其次保靖土司對土兵采用的訓練手段異常殘酷。土兵在平時的訓練中,一人與猛虎搏斗,其余人必須來幫助,直到殺了猛虎為止,如能生擒猛虎則加倍賞賜,如坐而視之則重重處罰,獵殺其他兇猛動物與猛虎一樣的賞賜?!耙蝗瞬?,二十人助之,以必斃為度,縱虎者重罰,獵他獸亦如之,得擒則倍賞當先者?!盵4]卷7《建置志》最后保靖土司特別注重對土兵的紀律訓練。保靖土兵在戰(zhàn)爭中紀律嚴明,如調兵時,“土官家調兵,調兵急則以箸曰能,飯畢至矣,再急則以帚曰掃,境出也”。[5]卷7在戰(zhàn)爭中,保靖土兵必須絕對服從土司的指揮,嚴禁土兵為了領軍功而爭奪敵人首級分散力量?!捌涔?jié)制甚嚴,只許擊刺,不許割首。違者與退縮者斬首。故凡戰(zhàn)必捷,人莫敢攖?!盵2]卷3《兵考》
冷兵器時代,武器裝備的優(yōu)劣往往直接決定著戰(zhàn)爭的成敗。土司頻繁地“應調從征”既大大增強了土兵的裝備,又形成了帶有強烈民族風格和鮮明地方色彩的出征儀式。
1.武器裝備
保靖土兵的武器裝備大多數是由土民的勞動工具改制而成,武器主要有以下四種:鉤、鐮、槍、弩?!般^”是用來砍殺、鉤割敵人,“鐮”是用于鉤馬腿以及砍殺敵人;“槍”是用于刺殺敵人;“弩”是用于遠距離射殺敵人。除以上四種主要兵器外,保靖土兵還使用一種叫做“毋顯”的武器,即是將毛竹前面削尖并留下一些枝葉,大約一丈多長。這種武器自身本沒有對敵人造成多大的傷害,但枝葉分叉,也可使敵人目眩神搖,便于其他土兵砍殺敵人。
保靖土兵對武器的開發(fā)運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各式各樣的武器會因戰(zhàn)況的變化而采用不一樣的用法。“鉤鐮槍”就應運而生。湖廣土司中保靖土兵鉤鐮槍技術最為熟練,《明史》有“永保鉤刀手為廣西諸瑤所畏”[6]卷31《廣西土司一》的記載。特別是在抗倭中,“鉤鐮槍”必不可少,在與倭寇交戰(zhàn)時,可以很好運用此武器破壞船只,“舟中或割其繚,或鉤其船,或割其棚間繩索,必不可少。”[3]卷77《兵政八兵法下》不僅如此,保靖土兵使用的“鉤鐮槍”正好可以對付倭寇的武器,對于土兵武器的優(yōu)勢,《欽定續(xù)文獻通考》載:“予按短兵相接,倭賊甚精,近能制之者,惟湖廣兵鉤鐮槍弩之技,必須動永保二宣撫司精兵,使北兵彼此夾持,隊伍均配器械,長短相濟?!盵2]卷3《兵考》
2.出征儀式
保靖土司的出征儀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戰(zhàn)前占卜;二是戰(zhàn)舞戰(zhàn)歌。戰(zhàn)前占卜是保靖土司地區(qū)一種常見的出征儀式,一旦遇到明廷軍事征調,保靖土司請巫師進行占卜,來判斷此次出征的成敗。占卜時,土司帶領土兵在郊外筑壇、祭天。同時在供桌上擺放祭品,由巫師歌唱贊頌天神的歌曲用以祈禱,請求祖宗神與天神保佑此次出征能夠勝利。祭祀結束后,巫師牽來一頭白水牛,綁在祭壇前的神樹上,然后派士兵砍斷白水牛的頭,以白水牛在臨死前進退的步伐來判斷戰(zhàn)爭的成敗。如果白水牛前進就表示勝利,后退則表示失敗,白水牛先后退而后前進,則預示著戰(zhàn)爭先失敗而后勝利?!跋蹬S谏袂?,以刀斷牛首卜勝負,牛進則勝,退則敗,而復進者先敗而后勝,以此為驗?!盵7]卷17《衛(wèi)所》
戰(zhàn)舞戰(zhàn)歌是指應用于戰(zhàn)爭的舞蹈和歌曲。保靖地區(qū)的先祖曾經用“巴渝舞”攻破敵軍,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鞍蛶熡落J,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8]卷1《巴志》巴渝舞的表演通常要求舞者身披鎧甲、手拿盾牌,用敲鑼打鼓作為伴奏,同時舞者必須大聲歌唱巴人的歌謠,其舞蹈姿勢大多為攻殺中的砍殺刺劈動作。戰(zhàn)舞戰(zhàn)歌在之后保靖土司的征調中曾多次使用,直到明代仍然比較盛行。明嘉靖六年(1527),明廷派遣王陽明征調保靖、永順土司前往廣西大藤峽平叛瑤民起義,瑤民憑借險峻的地勢進行抵抗,官軍與土兵久久不能攻下,于是派遣土兵穿著女裝,在城門外連臂相擁歌唱跳舞,使敵人掉以輕心,最終派精兵偷襲而取得勝利?!跋鄠髂惩了居谇懊鲿r征廣西,某縣城堅守,屢攻不下。時某軍營城南門外,乃令其士卒半女妝,連臂喧唱,為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竟集觀之,并動于歌,流蕩無堅志。某則以精兵潛逼他們,躍而入,遂克城,歸后演為舞節(jié),蓋亦蹈詠武功之意。”[9]卷11《風俗》隨后這種戰(zhàn)舞慢慢演變成土司區(qū)的擺手舞,雖然離現在年代久遠,但是仍然能從舞蹈動作中找出戰(zhàn)舞的特征,尤其是以表演戰(zhàn)功為主的大擺手舞,在表演時舞者身披盔甲、手拿武器,做各種劈刺砍殺動作和攻守陣式,嘴巴唱著古老的巴語歌,用來激發(fā)士氣,離散敵人斗志,這種舞蹈表演氣勢磅礴,善戰(zhàn)場面栩栩如生。
正是由于土司擁有精良的軍事裝備、嚴格的選拔訓練以及鼓舞士氣的出征儀式,使得土司在響應明廷的軍事征調中能發(fā)揮出強大的戰(zhàn)斗力,繼而為立下赫赫戰(zhàn)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也在應調從征過程中加強了國家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明代保靖土司不僅要納糧以資軍餉,而且還要積極服從中央政府軍事征調,或參與平定叛亂,或共同抗擊外敵入侵。宣德七年(1432),新郎苗民吳不爾起義,明廷命令張名率兵擒捕吳不爾,吳不爾逃到了筸子坪并結識了龍不登等生苗,于是集結鎮(zhèn)溪等地的苗民攻打五寨長官司,隨后明廷征調保靖土司、酉陽土司等合力攻剿。弘治十四年(1501),明廷派遣官兵去剿滅米魯、福佑等苗民,在阿馬坡地區(qū)被米魯等人所敗,官軍死傷三十四人,俘虜都指揮吳遠,米魯順勢攻打普安州。鎮(zhèn)守太監(jiān)楊友、總兵官曹愷馬上請求朝廷調派永順、保靖土兵隨同官軍共同平定米魯之亂。正德十一年(1516)貴州車椀寨苗民阿傍集結各寨苗民起義,在清平平越衛(wèi)等地殺害指揮使王杞,占據香爐山。湖廣總兵官楊英命令各參將整頓兵馬,同時征調永順、保靖、播州等地土兵跟隨官軍征剿。嘉靖三十三年(1554),明廷命令兵部尚書張經總督江南、江北諸軍,專門處理抗擊倭寇之事,于是調集永、保土司抗倭就提上議事日程了。第二年,永順土司彭翼南率兵三千,彭明輔(翼南祖父)統(tǒng)兵二千,保靖土司彭藎臣率三千土兵在蘇、松地區(qū)集結。后來又接受胡宗憲請求,調集保靖土兵六千人由彭守忠(藎臣子)率領趕赴胡總督軍前抗倭。“時朝議征狼土兵剿倭,以經嘗總督兩廣,有威惠,為狼土所戴服,故用之。經請并調永順、保靖等宣慰司,各率兵剿賊。”[10]P136-137綜上所述,保靖土司早已自認為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接到中央政府的征調時,他們或奔赴疆場,痛殲頑敵;或節(jié)衣縮食,完稅納糧;或搶運軍需,支援前線,他們不再是“西南蠻夷”,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央政府一道共同維護地方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領土完整。
土司和土兵在“應調從征”的過程中,均受到大量獎賞。這些獎賞,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維護王朝統(tǒng)治以及國家統(tǒng)一的熱情。
明廷頻繁征調土司,那么關于土司土兵的撫恤獎賞政策是否順利實施,直接與提高土司“應調從征”的積極性相關。因此,明廷擬定并且不斷修繕了撫恤、獎賞土司、土兵及其家屬的政策。
1.賞賜土司
保靖土司在參與明廷軍事征調中屢立戰(zhàn)功,獲得了朝廷許多獎賞,這不僅增強了土司的軍事實力,也維持了地方社會的安定,從而維護了明廷的統(tǒng)治秩序?,F根據《明實錄》及《保靖縣志》等史料,整理出保靖土司因戰(zhàn)功所受獎賞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明代保靖土司因戰(zhàn)功所受獎賞一覽表
通過表1 可發(fā)現,明廷因征調對象不同從而對保靖土司的戰(zhàn)功獎賞力度也不同。以“征賊”“征蠻”為征調對象,主要以金銀、布匹及賜服為主的物質獎賞;以“御邊”為征調對象,主要以土司散階、流官、職官的封賞及家屬的封贈為主的官銜獎賞。明廷對保靖土司的獎賞,不僅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且還增強了保靖土司對明廷的向心力。由于得到了鼓勵,促使保靖土司應調態(tài)度積極,作戰(zhàn)勇猛異常,這不僅能夠有效平定地方叛亂,還有利于鞏固明廷統(tǒng)治。另外獎賞也提高了保靖土司征調的自覺性,樂意被征調,在獲得明廷優(yōu)厚的獎賞后,其軍事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增強,隨之與周邊土司的關系產生了變化,有效地維護了其土司區(qū)的安定。
2.獎勵土兵
明廷為增強土兵的戰(zhàn)斗力,特別注意對土兵的優(yōu)待,以驅策他們沙場賣命。查看史籍,我們得知,明廷看重對土兵的優(yōu)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應調優(yōu)待。原先根據明代土司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土兵平時沒有軍餉,土司沒有月俸。但從保靖土司征剿田州的情況看,土兵在征調情況下,起碼可以享有支給行糧的待遇。嘉靖七年(1528)二月,“照得先該軍門奏調湖廣永順、保靖二宣慰司土官目兵前來征剿田州等處……于賞功彩緞金銀花枝銀兩內照依開數支出,赍送各宣慰,并給賞各舍目收領,以慰其勞。仍將永、保二司官舍頭目人等合用廩給口糧等項,查取見在確數各有若干”。[11]P7227二是戰(zhàn)功獎賞。戰(zhàn)功獎賞是驅策一支軍隊英勇殺敵的重要條件。雖然說當兵吃糧,理所當然,但是只支給行糧有誰自愿地替朝廷效命呢?還得有功勞獎賞。據《明會典》記載:“成化十四年申明,各照地方例,升散官、至三級而止。其余功次,與土人俱厚賞不升?!盵12]卷123《兵部六》顯而易見,明代土兵與官兵在征調傷亡、死亡等獎賞中,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升級上。從明廷對土兵征調獎賞的實際看,其獎賞大多是銀兩?!锻蹶柮魅贩Q:“保靖宣慰司,嘉靖七年六月(1528)照得先因思、田等處土酋倡亂,復調永、保二司宣慰彭明輔、彭九霄各統(tǒng)領舍目,聽調剿賊。后因各酋自縛投順,班師回還……隨征土兵每名銀二錢。家丁銀一錢。病故頭目每名銀四兩。病故土兵每名銀二兩。首級每顆銀一兩。賊首銀三兩。生擒每名銀二兩?!盵13]P1229-1230由此可見明廷對土司土兵優(yōu)厚的獎賞使得土司土兵參戰(zhàn)熱情極高,成為土司土兵樂于被征調的主要原因,并且鼓舞了土司土兵在戰(zhàn)場上英勇作戰(zhàn)。
明朝中后期的社會矛盾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了削弱地方勢力和維護自身統(tǒng)治,明廷大規(guī)模地征調土司參與各種戰(zhàn)事,因此保靖土司頻繁地被明廷征調。明廷為窺察保靖土司是否忠心順從,便要求其履行軍事征調義務,因此保靖土司頻繁地響應明廷“征蠻”“征賊”等軍事征調,從而強有力地維護了明廷自身統(tǒng)治。
保靖土司的軍事征調不僅維護了王朝統(tǒng)治,而且還強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明中后期,保靖土司在“抗倭”以及“援遼”等戰(zhàn)事中英勇作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有力地維護了明廷在東南沿海地區(qū)以及北方的政治統(tǒng)治與全國統(tǒng)一。保靖土司彭象乾響應明廷的征調,派遣四千土兵遠赴遼陽抵抗后金軍隊的南侵,渾河之役,全軍殉戰(zhàn),義烈勇冠;保靖土司彭藎臣也在東南抗倭中英勇血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其參與的王江涇之戰(zhàn)被譽為“東南第一戰(zhàn)功”。由此可見,保靖土司參加明廷的軍事征調不僅維護了西南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而且還維護了王朝統(tǒng)治以及國家統(tǒng)一。
土司“應調從征”豐富了地方習俗的內容,形成了服務于戰(zhàn)爭的地方新習俗。這種服務于戰(zhàn)爭的地方新習俗,主要從過趕年、擺手舞得以集中體現,并使西南土司地區(qū)風俗習慣符合國家主流意識。
土司參與明廷的軍事征調對土家族民俗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關于現今土家族地區(qū)的土民過趕年的習俗起源于何時,不同地區(qū)的土家族有不一樣的說法。其中比較可靠的說法有兩種:一是起源于明代永保土司在嘉靖年間響應明廷抗倭征調的軍事戰(zhàn)爭。嘉靖三十三年(1554),明廷征調永保土司火速前往東南沿??箵糍量?。征調命令下發(fā)到保靖、永順等土司地區(qū)時,剛好是臘月二十九。如果要等到臘月三十過完新年之后再出征,則怕貽誤軍機,會受到明廷的懲罰,于是永保土司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之后為了紀念抗倭勝利,湘西土家族每年的新年都提前一天。二是出自明代永保土司參與的軍事輪流戍守。明廷修建“邊墻”約束苗民,“邊墻”以及周圍的哨堡關卡需要有土司派兵巡邏監(jiān)視,而作為約束監(jiān)控苗民的主要幫手永保土司就要參與戍守,戍守是一年輪換一次的,剛好每次輪換的時間是在新年的第一天。為了不耽誤輪換的時間,離輪流戍守地點比較遠的土兵只能提前一天過年,這樣方便擠出一天時間來趕往輪流戍守地點?!扒巴了境霰?,正值除日,令民間先期度歲,后遂以為常?!盵9]卷7《風俗》“先期度歲”意思就是提前一天過新年,“后遂以為?!币馑季褪翘崆耙惶爝^新年,后來就發(fā)展為習俗并傳承了下去。
擺手舞主要講述民族遷徙、英雄事跡以及人類起源等內容。在明代以前,擺手舞的內容中是不包括軍事成分的,僅僅包括撒種、采野果、捉魚、打獵等社會生活成分。到了明代,由于土司頻繁地參加明廷的軍事征調,其“應調從征”也作為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寫入了“擺手舞”當中。光緒《龍山縣志》就明確記載:“相傳某土司于前明時調征廣西某縣城,守堅。屢攻不下時,某軍營城南門外。乃令士卒半女裝連臂,喧唱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競集觀之,并動于歌,流蕩無堅志。某則以精兵潛逼南門躍而入,遂克城。歸后演為舞節(jié),蓋亦蹈詠武功之意?!盵9]卷11《風俗》可以看出,恰恰是由于明廷派遣保靖土司征剿廣西的軍事活動,使擺手舞加入了軍事戰(zhàn)爭的元素,豐富了擺手舞的內容?!洱埳娇h志》所敘述的“擺手”,是由于無法攻破敵人的城池,于是讓土兵穿著女式服裝,一邊跳舞一邊歌唱家鄉(xiāng)的歌曲,以達到迷惑敵人的目的,最后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這種說法也有許多學者不認同,但是史料中的一句“蓋亦蹈詠武功之意”的確表明了“擺手”是為了紀念戰(zhàn)爭勝利的一種舞蹈表演。另外,在保靖縣碗米坡地區(qū)流傳著戰(zhàn)爭與擺手舞相關的傳說。明代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東南沿海一帶,明廷命令保靖土司彭藎臣帶領土兵前往東南沿??官?,土兵英勇殺敵,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官羷倮螅良易迕癖姎g欣鼓舞地歡迎戰(zhàn)士回家,從前線凱旋的土兵們一邊大聲歌唱,一邊將騎馬射箭等軍事動作帶到歡慶的舞蹈中進行表演,這樣的表演持續(xù)了三天,從此形成了大擺手的節(jié)日活動。
明廷為更好地管控土司地區(qū),通過土司制度的實施,使王朝的典章制度和華夏文化滲透進這些地區(qū)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并促使地方社會逐漸產生了對中原王朝從傾慕到文化認同的國家認同觀。[14]加上儒家文化的大力推行,西南地區(qū)土司、土司轄區(qū)民眾共同改變風俗習慣,使西南土司地區(qū)風俗習慣符合國家主流意識。服務于戰(zhàn)爭的地方習俗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默許,自上而下地推廣至土司地區(qū)各族民眾。在接受新習俗之后,西南土司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斷加強,并逐漸成為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堅力量,為國家“大一統(tǒng)”主流意識傳播發(fā)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