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志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清高宗下詔開設“四庫館”,調(diào)集文臣學士纂修《四庫全書》,至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分《四庫全書》告成,入藏文淵閣,翌年九月文溯閣《四庫全書》繕竣,后來又加以續(xù)繕、撤改、復校,至于乾隆皇帝退位才算正式完工,前后歷時22年。后來又組織學者為收錄的書籍撰寫提要,匯集而成《四庫總目》,內(nèi)中涉及對于古今《詩經(jīng)》研究的把握與認識?!端膸烊珪返木幾搿ⅰ端膸炜偰俊返闹u都與吳地《詩經(jīng)》學者存在密切關(guān)聯(lián)。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稱說“吳地”范疇涵蓋蘇州、無錫、常州、湖州、嘉興等五個區(qū)域。
《四庫全書》纂修之初始,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即下詔指令地方政府動員全國民間進獻藏書,但是一年之間應者寥寥。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十八日再次下詔呼吁“購訪遺書”,發(fā)動兩江總督、兩淮鹽政、浙江巡撫等要員訪查藏書舊家。檔案記載之中,受訪的江浙藏書舊家包括徐乾學之傳是樓、錢曾之述古堂、朱彝尊之曝書亭等。乾隆皇帝還曾在上諭中指名讓蘇州山塘書肆的書賈錢金開與陶廷學、湖州書船的賈客協(xié)助搜訪,足見乾隆皇帝深知包括吳地在內(nèi)的江浙區(qū)域?qū)嵞巳宋臏Y藪,民間收藏圖書極其豐富,資料文獻足備采用?;实垡辉傧略t求書征書,朝廷的獻書令終于得到臣僚、藏書家的熱烈響應,因此《四庫全書》的底本除了各省采進本、內(nèi)府藏本刻本、《永樂大典》本以外,還有大量由各地藏書家進獻而來的。至編纂《四庫總目》之時,乾隆帝還特別發(fā)布諭旨,命令將獻書甚多的藏書家姓名“附載于各書提要末”,為后人提供藏書線索。
《四庫全書》收書截止于乾隆中期,配套匯集所收諸書提要的《四庫總目》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刻頒布,其總纂官為紀昀、陸錫熊、孫士毅,陸氏乃吳人?!端膸炜偰俊酚凇霸婎悺痹u論了《詩》學著作63部(包含附錄1部)、941卷,存目提要著錄《詩經(jīng)》研究專著84部、913卷,兩者合計147部1854卷。館臣總計評論了清初至乾隆時期百余年間《詩經(jīng)》研究著作57部,其中著錄清人《詩經(jīng)》著作22種,存目著錄清人《詩經(jīng)》著作35種。
《四庫全書》所收錄的圖書的底本,按照其來源,可分為內(nèi)府本、贊撰本、各省采進本、通行本、《永樂大典》本六類,其納錄途徑主要包括各省購買、私人獻納、館臣輯佚等。就獻納來說,有學者統(tǒng)計《四庫總目》中注明的藏書人姓名,發(fā)現(xiàn),“獻書人中,僅三分之一為藏書家,二分之一為館臣,三分之一為其他人員(因藏書家與館臣有重疊者)。藏書家中以江浙為多,除黃登賢、紀昀、孔昭煥、李文藻、勵守謙、翁方綱、熊志契、周永年、朱筠外,其余20多人均出自江浙。進呈圖書最多的是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和馬裕,堪稱四大藏書家,只有馬裕在揚州,其他三家皆在浙江。江浙藏書家又多系皖籍商人,如鮑士恭、程晉芳、馬裕、汪啟淑、汪汝瑮、汪汝藻、吳玉墀等人均是”(1)鄭偉章:《書林叢考》,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401頁。。獻書群體中出于吳地者,鄭偉章《書林叢考》梳理有:程景伊,武進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2種;蔣曾瑩,蘇州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11種(2)根據(jù)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十四日上諭,蔣曾瑩進呈書籍達百余種,得賞內(nèi)府初印之《佩文韻府》一部。乾隆帝還曾在其進呈的《職官分紀》書首題詩一首。;陸錫熊,上海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21種;閔惇大,烏程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1種;彭紹觀,長洲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1種;王昶,松江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3種;徐天柱,德清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5種;許寶善,上海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1種;嚴福,世居吳縣,寄居青浦縣,《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1種;周厚堉,上海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162種(3)根據(jù)乾隆三十八年(1773)九月初四江蘇巡撫薩載奏折,周厚堉進呈之書,除去重復及殘缺不全外,共計366種,得賞內(nèi)府初印之《佩文韻府》一部。乾隆帝還曾在其進呈的宋本《兩漢博聞》書上題詩一首。;鄒炳泰,無錫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1種;祝德麟,海寧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2種;朱彝尊,秀水人,《四庫總目》著錄其家藏本33種。吳地學者和藏書家積極進獻書籍,為《四庫全書》的編纂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吳地人杰地靈,文化先進,洵為不虛。
《四庫總目》評介清代《詩》學著述57部,其中出于吳地學人之手的共有17部,其書名、作者、籍貫、獻書者信息列表如下:
表1 《四庫總目》所存吳地學人評介清代《詩》學概況
此外,《四庫總目》于五經(jīng)總義類存目載錄常熟沈淑編《經(jīng)玩》20卷,山西巡撫采進本,評論言及叢書中收錄的沈淑《毛詩異文補》,“全引偽申培《詩說》,尤失考也”;又載錄吳江李重華《三經(jīng)附義》6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其說《詩》較二經(jīng)(按:指《周易》和《尚書》)為詳,頗欲推求言外之意,勝于株守文句者,而亦每以好生新意失之”;還載錄太倉周象明《七經(jīng)同異考》34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其中包含《詩》6卷,這些著作因以叢書形式流布,上表并未計入。
從《四庫總目》收錄的吳人《詩》學著述的采進來源看,它們并非全部來自江浙地區(qū),而是涵蓋江西、安徽、桂林諸地區(qū),說明這些圖書在贛、皖、桂都有一定的流傳,澤溉學林,其影響并不為撰著者的鄉(xiāng)里籍貫所局限。
《四庫總目》將收錄的圖書區(qū)分為著錄書和存目書兩類,也有學者表述為“編錄”書與“存目”書,或者“收錄書籍”與“著錄書籍”,分類名目之中已經(jīng)隱含了對于圖書學術(shù)價值上下的評判,但書中對于清代吳地《詩》學的認知與評論遠不止一分為二這么簡單。
何海燕發(fā)表有專題論文,分析《四庫總目》對于清初《詩》學的認識,指出從總目看,清初百余年間的《詩經(jīng)》總體研究可分為三家:宋學派、漢學派與漢宋兼采派。宋學派以朱子《詩集傳》為宗,或兼采他說,或參以己意,趙燦英著述屬于此派。漢學派以毛鄭為宗,或兼采古說,或參以己說,陳啟源、顧棟高著作屬于此派。而漢宋兼采派不主一家,兼采眾說,涵蓋嚴虞惇、惠周惕、顧鎮(zhèn)等人?!翱蓪⑦@一時期的詩學概況為:推求詩意與訓詁名物共存,臆說與考證兼有,沒有學術(shù)價值的科舉用書依然有市場”(4)何海燕:《從〈四庫總目〉看清初〈詩經(jīng)〉研究之狀況——兼談〈總目〉治〈詩〉思想對清中后期〈詩經(jīng)〉研究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她將《總目》所反映的編纂者的《詩經(jīng)》研究觀念概括為三點,一是復古與征實,包括研究方法上的復古,即回復到東漢時期用訓詁說《詩》的路數(shù)上去,也包括文獻材料上的復古,即主張采用古義、古說來說《詩》;二是經(jīng)學正宗思想,堅持以詩教觀、美刺觀說《詩》;三是反對以門戶說《詩》,提倡不拘守一家之言。這個見解是比較深刻的。
《四庫總目》對于吳地學者《詩》學著作信息的了解比較全面,評析比較中允,如指出朱鶴齡《毛詩通義》和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原本兩人互相商榷問題而成書,“二書固相足而成也”,稍后的周中孚《鄭堂讀書記》甚且認為“后之人誠能取二書會而通之,傅以近儒之說,依《集傳》次序,別一書,庶使講宋學者知所改轍焉”(5)周中孚:《鄭堂讀書記》,黃曙輝、印曉峰標校,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123頁。?!犊偰俊芬浴罢鲗崱睘闃说?衡量考論諸書,如評價嚴虞惇《讀詩質(zhì)疑》“非惟不存門戶之心,亦并不涉調(diào)停之見”,評黃中松《詩疑辨證》“考證訛謬,校定異同,其言多有依據(jù)。在近人中,猶可謂留心考證者焉”,評秦松齡《毛詩日箋》“大旨多以意揣之,不盡有所考證也”,評徐世沐《詩經(jīng)惜陰錄》“循文衍說,于《詩》教未得其要領也”,不足之處極其突出。在《總目》編纂者看來,陳啟源的《毛詩稽古編》是個中翹楚,堪為楷模,“其間堅持漢學,不容一語之出入,雖未免或有所偏。然引據(jù)賅博,疏正詳明,一一皆有本之談。蓋明代說經(jīng),喜騁虛辨。國初諸家,始變?yōu)檎鲗嵵畬W,以挽頹波。古義彬彬,于斯為盛”,可謂極力標舉,贊譽有加。
批評和贊揚之外,還有態(tài)度更甚者,不加一詞,跡近鄙視,如《總目》于存目認為趙燦英《詩經(jīng)集成》“大旨為揣摩場屋之用”,王鐘毅《詩經(jīng)比興全義》“蓋專為科舉作也”,平實敘述其內(nèi)容與體例,絕無稱道之語,這與乾隆朝對于制藝類書籍的定性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是主旋律。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乾隆諭令征集圖書,明文有言“除坊肆所售舉業(yè)時文,及民間無用之族譜、尺牘、屏幛、壽言等類,又其人本無實學,不過嫁名馳鶩,編刻酬唱詩文,瑣碎無當者,均毋庸采取外,其歷代流傳舊書,有闡明性學治法,關(guān)系世道人心者,自當首先購覓”(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頁。,明確規(guī)定了采集載錄圖書的范圍,主要是“關(guān)系世道人心”的儒學經(jīng)典與史學經(jīng)典,時文、應用類文字、應酬類文字皆在摒棄之列。綜合說來,清廷對于制藝類書籍的態(tài)度比較矛盾,呈現(xiàn)出搖擺不定的態(tài)勢。順治時期,政府下令禁止坊間選刻時文、表策;乾隆帝即位后,曾一度比較寬容,乾隆元年(1736)六月,下諭弛坊間刻文之禁,準許民間將鄉(xiāng)、會試佳卷照前選刻,又命將前明及本朝諸大家時藝精選數(shù)百篇,匯為一集,頒行天下。但是在啟動《四庫全書》編纂工作前后,乾隆帝對于這類書籍比較排斥,至于嘉慶年間,對于此類書籍還是襲用查禁政策。
《四庫全書》及《總目》對于清人著述的選擇載錄,情形不盡相同,按照陳新先生的觀點,《四庫全書》纂輯的動因是“稽古右文”,后來才轉(zhuǎn)為“寓禁于征”(7)陳新:《是“稽古右文”還是“寓禁于征”——析〈四庫全書〉纂輯的動因》,《文教資料》1995年第2期,又收入漆永祥、王嵐編:《錦衣為有金針度:陳新古籍整理與古典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突出了意識形態(tài)要求。在此前提之下,清代《詩》學著述的入選,還夾雜有其他因素,如人情獻納。周春《耄余詩話》卷二云:“《四庫全書》載近時人著述甚少,通計不過十余人,而余甲戌同榜得三人焉,顧古湫鎮(zhèn)、姜白巖炳章、范蘅洲家相,皆曉嵐先生力也?!?8)轉(zhuǎn)引自蔣寅:《金陵生小言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73頁。甲戌為乾隆十九年(1754),紀曉嵐亦徇同年之情而將三人著作收入《四庫全書》之中。其中,顧鎮(zhèn)為江蘇常熟人。
吳人《詩》學著作的取舍,最重要的標準還是政治因素,獲蒙圣意垂青之人的著作入選,無疑具有天然的合理性,顧棟高、李光地與楊名時可為明證。
《四庫全書》收錄顧棟高的著作凡三種,包括《大儒粹語》28卷、《尚書質(zhì)疑》2卷、《毛詩類釋》21卷《續(xù)編》3卷、《春秋大事表》50卷《輿圖》1卷《附錄》1卷。顧棟高之聲名早已達致天聽,受到關(guān)注。乾隆十六年(1751),顧棟高薦舉經(jīng)學,五月二十七日(陽歷7月19日),乾隆帝令將保舉經(jīng)學之陳祖范、吳鼎、梁錫玙、顧棟高的著述送聞;八月初三日(陽歷9月21日),諭保舉經(jīng)學之陳祖范、顧棟高年歷老邁,不能來京,俱著給與國子監(jiān)司業(yè)職銜,以為績學之助?!端膸炜偰俊肥珍浗K巡撫采進本“《毛詩類釋》21卷《續(xù)編》3卷”,言“是編成于乾隆壬申。《序》文、案語皆稱臣,蓋擬進之本”。壬申年即公元1752年,時為顧棟高授職的第二年。顧氏著述經(jīng)過乙覽,即予以職位,君上印象應是極佳,后出新著理應跟進呈上,此亦為人情常理。而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日(2月7日),乾隆帝諭令各地征集遺書,諭旨中明言“又如歷代名人,洎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詩文專集,及近時沉潛經(jīng)史,原本風雅,如顧棟高、陳祖范、任啟運、沈徳潛輩,亦各有成編,并非剿說、卮言可比,均應概行查明。在坊肆者,或量為給價;家藏者,或官為裝印。其有未經(jīng)鐫刊,只系鈔本存留,不妨繕錄副本,原書給還。并嚴飭所屬,一切善為經(jīng)理,毋任吏胥藉端滋擾?!比脑斠姟肚甯咦趯嶄洝肪砭农柀?。專門拈出顧氏的名姓,館臣順應圣意,將顧氏著作搜集錄入,自是理所當然與必然。
《四庫總目》對于李光地、楊名時學派的褒揚與認可,更為顯明。此派師生著作收錄情況如下:
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首一卷、《周易通論》四卷、《周易觀》十二卷、《尚書解義》一卷、《詩所》八卷、《朱子禮纂》五卷、《古樂經(jīng)傳》五卷、《大學古本說》一卷《中庸章斷》一卷《中庸余論》一卷《讀論語札記》二卷《讀孟子札記》二卷、《注解正蒙》二卷、《榕村語錄》三十卷、《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榕村集》四十卷、《欽定音韻闡微》十八卷、《御定月令輯要》二十四卷圖說一卷、《御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星歷考原》六卷。
李光地之弟李光坡《周禮述注》二十四卷、《儀禮述注》十七卷、《禮記述注》二十八卷。
李光地之子李鐘倫《周禮訓纂》二十一卷。
李光地弟子惠士奇《易說》六卷、《禮說》十四卷、《半農(nóng)春秋說》十五卷。
李光地弟子何焯《義門讀書記》五十八卷。
李光地弟子楊名時著作《周易札記》二卷、《詩經(jīng)札記》一卷、《四書札記》四卷三種。
《四庫全書》收錄李、楊二人子侄、門生著作如此之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二人的政治地位所致。
李光地(1642—1718),光地字晉卿,號榕村、厚庵,卒謚文貞,福建安溪人??滴蹙拍?1670)進士,改庶吉士,后遷翰林院學士,十九年(1680)授內(nèi)閣學士,二十五年(1686)授翰林院掌院學士、充經(jīng)筵講官,后擢兵部右侍郎,遷工部左侍郎。三十七年(1698)授直隸巡撫,累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學宗程朱,為康熙朝理學名臣,深受康熙帝寵信,曾先后奉命承修《周易折中》、《御纂性理精義》21卷、《欽定音韻闡微》18卷、《御定月令輯要》24卷圖說1卷、《御纂朱子全書》66卷、《星歷考原》6卷等。彭紹升《故光祿大夫文淵閣大學士李文貞公事狀》云:“(康熙十九年)閏八月,圣祖御乾清門,命公奏進家居所著文字。公匯其讀書筆錄及論學文字為1卷,敘而進之。”(9)錢儀吉:《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334頁。又云:“四十四年十一月,授文淵閣大學士,召還。時圣祖臨御久,日潛心六藝之文、河圖象數(shù)之學,下逮濂洛關(guān)閩之書,旁及歷算、聲音之道,反覆研索,有原達流。公固篤信程朱,因以上窺羲、文之秘,所奏進文字,發(fā)舒心得,圣祖未嘗不稱善。凡御定諸書,多委公參定,中有淆賾,往復陳情不倦。故最后圣祖詔廷臣言:‘知光地者莫若朕,知朕者亦莫若光地矣。’”(10)錢儀吉:《碑傳集》,第337頁。君臣關(guān)系極為融洽,頗有知己之感,后來雖有被斥為“偽道學”之波折,但康熙帝對其寵信如故??滴跞?1697)康熙帝親征葛爾丹時,寄給敬事房總管即總首領太監(jiān)顧問行的諭旨之中有兩條,一則云“一匣薰鮮細鱗魚、一匣鮮鹿肉條,交南書房送到大學士李光地處敬事房”,另一則云“京中南城水甚是不堪,李大學士肚腹不好,須得好水才好,爾等每日將玉泉山水交與他家人帶去,非此水不可吃,照此傳給李大學士知道”。(11)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檔案史料選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670頁。細致貼心,親熱似家人,對李光地可謂關(guān)懷備至,跡近佳話。雍正時期,李光地曾經(jīng)被奉入賢良祠,春秋受祀。
李光地為政壇成功人士,學術(shù)研究方面也極有成績,在經(jīng)學、樂律、音韻等領域造詣頗深,撰著有《周易通論》4卷、《尚書解義》1卷、《周禮纂訓》21卷、《春秋毀余》4卷、《四書解義》8卷、《論孟子札記》4卷、《古樂經(jīng)傳》5卷、《韻書》、《榕村語錄》30卷、《榕村全集》40卷等多種,加之他樂于獎掖士子,提攜后進,在學術(shù)界享有盛譽?!肚迨犯濉肪矶农栒撛?“圣祖以朱子之學倡天下,命大學士李光地參訂《性理》諸書,承學之士,聞而興起。(方)苞與光地誼在師友間,(楊)名時、(王)蘭生、(魏)廷珍、(蔡)世遠皆出光地門。(胡)煦亦佐光地修書,得受裁成于圣祖。叔琳,苞友,鋐又出世遠門,淵源有自?!?/p>
楊名時(1660—1736),字賓實,號賡齋、凝齋,謚文定,江蘇江陰人??滴跞?1691)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順天學政、貴州布政使、云南巡撫、云貴總督等。楊名時仕途順達,深受皇帝之垂青。盧文弨《楊文定公家傳》:“(康熙)五十六年,圣祖特用為直隸巡道,諭曰:‘欲試爾民事也?!瘯r直隸尚未設三司,以巡道主刑獄,兼驛傳,案叢事猥,吏因緣為奸。公至,釐革殆盡。圣祖聞其政聲,謂大臣曰:‘楊名時不特是清官,實好官也?!?12)錢儀吉:《碑傳集》,第792頁。不過后來因題本誤載密諭獲罪,遂以借欠虧空等事被革職。乾隆帝即位后,又召為禮部尚書兼國子監(jiān)祭酒,但不久即過世,朝廷命入祀賢良祠。
楊名時著作頗豐,有《周易札記》3卷、《詩經(jīng)札記》1卷、《四書札記》4卷、《經(jīng)書言學指要》1卷、《辟雍講義》1卷、《大學講義》1卷、《中庸講義》1卷、《程功錄》4卷、《楊氏文集》12卷等,后其門人將其所著之書輯為《楊氏全書》。
楊名時的著作曾經(jīng)受到康熙皇帝的關(guān)注??滴跞?1697)康熙帝親征葛爾丹時,寄給敬事房總管即總首領太監(jiān)顧問行的諭旨之中言及:“朕看楊名時講論《易經(jīng)》不過舉業(yè),文章則可,若精求河洛淵源之理似乎不能。又議論與熊賜履舊日所講相同處頗多,他說先天、后天乃文王將《乾卦》據(jù)理直安在西北去,不必求其數(shù)等語,甚難曉其意思,故問卿他說的有些理否?”(13)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檔案史料選編》,第670頁。也算是受知于君上。
楊名時出于李光地之門,但是其學術(shù)后來居上,超出乃師,唐鑒《清儒學案小識》評論云:“先生從李文貞(光地)問學,而闇然為己,則其自得者也,不盡出于師授。平時省察縝密,推勘精嚴,札記、講義諸篇,往往能補師之所未及。讀其書,想見踐履之篤實,操持之堅苦,以視夫講學家之籠統(tǒng)陵駕居之不疑者,相去遠矣。”楊名時弟子有夏宗瀾、王文震、靖道謨等人。其交游者有方范、黃叔琳、冉覲祖、朱軾、徐用錫、秦蕙田、蔡徳晉、莊亨陽、官獻瑤、徐恪等。
政壇長青,治學有成,學林仰望,李光地、楊名時儼然成為學派領袖,他們的著作被四庫館臣重點關(guān)注輯錄,自在情理之中,并且此舉暗中投合了君主的趣味,沒有任何政治風險,館臣何樂而不為?
深入探察,會發(fā)現(xiàn)四庫收錄的清代吳人《詩》學著述里,李光地、楊名時一系數(shù)量居多,洵為最大贏家,只是線索散亂,較為隱微,故有稽考之必要。
李光地著有《詩所》8卷,楊名時著有《詩經(jīng)札記》1卷,皆見錄于《四庫全書》及《四庫總目》,但這還遠不能概況其學派及輻射關(guān)連學人三百篇研究的整體成就,關(guān)涉吳地學人但并不局限于三吳范圍。
康熙年間,李光地奉敕編纂篆文六經(jīng)四書10種,《四庫采進書目》于“武英殿第一次書目”載錄有《篆文詩經(jīng)》4卷。
李光地的侄子李鐘僑撰有《詩經(jīng)測義》4卷。李鐘僑(1689—1732),字世邠,號柳亭。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jiān)丞、江西學政。著有《易說》《尚書典謨》《論語孟子講蒙》等?!端膸烊珪肥珍洝对娊?jīng)測義》一書,《總目》卷十八有論,云:“是編不載正文,隨其所見,各為評論。大旨以夫子未嘗刪詩,特據(jù)所得編之而已。若謂三千刪為三百,則春秋時君卿大夫所賦多三百篇中所有,且其人皆在夫子之前,豈能預合圣人之意而去取之?風雅正變之說亦難據(jù)。《楚茨》以下《瞻洛》諸篇皆承平之作,而列之于變。平王之孫列在二南,編詩不必以正變?yōu)榈装?不必以世代為前后。其持論類皆如此。至如釋《關(guān)雎》首章非宮人作,乃世臣承命襄事而賦之。其次章蓋博求四國,未得其人,故憂至于反側(cè)。釋‘雖則如燬’句,謂役于王室而歸者,其室家勞之。如此亦多前人未有之說也?!闭J可他的新見。
李光地的弟子冉覲祖著有《詩經(jīng)詳說》。冉覲祖(1637—1718),字永光,號蟫庵,河南中牟人??滴跞?1691)進士,授翰林院檢討。著有《易經(jīng)詳說》《書經(jīng)詳說》《寄原堂文集》等?!端膸烊珪份d錄《詩經(jīng)詳說》,《四庫總目》評云:“是書以朱子《集傳》為主,仍采毛、鄭、孔及宋元以下諸儒之說附錄于下。每章《小序》與《集傳》并列。蓋欲尊《集傳》而又不能盡棄《序》說,欲從《小序》而又不敢顯?!秱鳌肺?故其按語率依文講解,往往模棱,間有自出新意者。”
李光地的弟子楊名時除《詩經(jīng)札記》外,另有《詩易講授》一書?!端膸觳蛇M書目》于《兩江第一次書目》著錄楊名時撰《詩易講授》。尹會一《健余先生文集》卷二有《詩易隨記序》,云“庚申之秋,予陳情旋里,過保陽,館于蓮池書院。因得識山長夏君”,“嗣乃悉其舊游于江陰楊文定公之門,由文定以上遡文貞《詩》《易》之學,師弟間問辨,多年相說相長,義舉其大而旨探其微,爰是筆之于書,得《詩易講授》若干卷?!笔Y秋華云:“從據(jù)安靖《序》有云:‘夏子起八,負穎異之資,自吳走滇,從先生受經(jīng)學,歷八年正。今春將告歸,示余以《易義隨記》8卷、《詩經(jīng)語錄》4卷?!^《詩經(jīng)語錄》,當即此書(按:指《詩義記講》)?!?/p>
楊名時的弟子夏宗瀾撰有《詩義紀講》4卷。夏宗瀾(1699—1764),江蘇江陰人,拔貢生,曾任國子監(jiān)助教,著有《易義隨記》《易卦札記》等?!对娏x紀講》一書,《碑傳集》卷二十四盧文弨《楊文定公家傳》認為此書乃楊氏門人輯其說經(jīng)之言。張壽林提要云:“稽其所記,或為名時說《詩》之語,或為宗瀾與名時質(zhì)疑問答之辭。大旨以安溪李光地《詩所》為本,反覆推闡,以發(fā)明《詩》旨。蓋名時嘗游學于光地之門,而盡得其傳。附沈潛諸儒之言,故其說《詩》,多篤守光地之說,而斟酌于《小序》《朱傳》之間?!笔Y秋華《清代詩經(jīng)學考述》則曰:“是書四卷,卷首標題江陰楊名時講授,然書前有雍正十年(1732)名時之《序》,謂雍正三年,宗瀾來滇,以李光地《詩所》相示,名時受而讀之。七年,名時以《詩所》作講誦課程,宗瀾因記所講說,并存己所推論參質(zhì)者,俟再研訂。十年,宗瀾將歸,乞名時作序。據(jù)此,則雖非名時自著,亦宗瀾記其所述,益以己說而成。是書即宗瀾所記《楊文定公詩易講授》之一。”
楊名時的弟子徐鐸撰有《詩經(jīng)提要錄》30卷。徐鐸(1693—1758),字令民,號南岡、楓亭,江蘇鹽城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乾隆元年丙辰進士。歷任國子監(jiān)助教、翰林院編修、山東太學使、山東布政使等。著有《易經(jīng)提要錄》《書經(jīng)提要錄》等?!端膸烊珪肥珍洝对娊?jīng)提要錄》一書,《四庫總目》云:“大旨多本李光地《詩所》、楊名時《詩經(jīng)札記》二書。蓋鐸為名時之門人,名時則光地之門人也?!?/p>
楊名時弟子潘永季撰有《詩輯義》《詩精義》兩書,道光《續(xù)纂宜荊縣志》卷九著錄。潘永季,字方林,號純甫,江蘇清宜興人。雍正七年(1729)舉人,曾任國子助教,著有《易輯義》《筆述》等。道光《續(xù)纂宜荊縣志》原注引儲掌文曰:“先生年十五六謁楊文定公(名時),與講明經(jīng)術(shù)、經(jīng)世之學。及入京,師主徐文定公(元夢)家,既而游李文貞(光地)之門,乃知天下之學問文章聚乎此也。是書纘述文貞,兼采兩文定所論列,或間參己見,特體三公不盡之意,推類而引伸之,一洗解經(jīng)經(jīng)亡之失?!?14)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編著:《江蘇藝文志·無錫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1142頁。潘永季《〈經(jīng)史余論〉序》亦云:“余自束發(fā)后,即受業(yè)凝齋楊夫子(楊名時)之門。及官國子,復師事懿齋孫夫子(按:指孫嘉淦)。兩夫子為當代大儒,著書充棟,發(fā)揮四書、五經(jīng)之奧義殆盡?!迸擞兰鞠群髱煆臈蠲麜r和孫嘉淦,學術(shù)精進,淵源有自。
以李光地中心,楊名時、李鐘僑、冉覲祖、夏宗瀾、徐鐸、潘永季等人授受往來,形成了一個小學術(shù)圈,潘永季、夏宗瀾皆為吳人,進京而得晤名師,侍從請益,諸人研讀《詩經(jīng)》,各有撰述,《四庫全書》及《總目》給與了高度的關(guān)注,發(fā)覆個中隱情,對于深化清代《詩》學研究或不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