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剛生,歐巧玲,朱樹信
作者單位: 425000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進展性腦梗死是由于腦梗死發(fā)病后的缺血、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持續(xù)進展,呈現為階梯性癥狀加重。進展性腦梗死是急性腦梗死比較常見且嚴重的臨床亞型,進展性腦梗死發(fā)病后,患者局限性腦缺血癥狀、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可呈現為持續(xù)進展表現,可以持續(xù)6 h至數天時間,通常不會超過1周。進展性腦梗死致殘率以及病死率均較高,患者預后較差[1-2]。替羅非班主要通過抑制纖維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出血時間以及抑制血栓形成[3]。丁苯酞具有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及谷氨酸的釋放,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等作用,可以有效解除血管痙攣癥狀,達到預防血栓形成的目的,有利于提高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碳和前列腺素水平,增加缺血區(qū)域的血流量[4]。現觀察丁苯酞聯合替羅非班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永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進展性腦梗死患者76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替羅非班組38例、聯合治療組38例。替羅非班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6~75(62.18±7.68)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1~27(15.67±1.56)h;合并癥:高血壓20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6例。聯合治療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7~76(63.05±7.91)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1~26(15.58±1.64)h;合并癥:高血壓21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7例。2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入組患者均經顱腦CT檢查確診為腦梗死,且符合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對研究中涉及藥物無過敏反應;(4)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0 h。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2)存在精神疾病史或認知障礙;(3)有靜脈注射藥物禁忌證;(4)中途退出研究或轉院。
1.3 治療方法
1.3.1 替羅非班組:患者予以鹽酸替羅非班(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5 mg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中,濃度為50 μg/ml,以持續(xù)靜脈泵注方式給藥,泵注速度控制為0.4 μg·kg-1·min-1,泵注30 min后將速度調整為0.1 μg·kg-1·min-1,持續(xù)治療14 d。
1.3.2 聯合治療組:患者在替羅非班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丁苯酞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100 ml/次,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2次/d,持續(xù)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巴塞爾指數(Barthel指數):使用NIHSS評定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的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NIHSS評分范圍為0~42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使用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強。(2)血液指標: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采集空腹靜脈血樣,應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同型半胱氨酸。(3)不良反應:統(tǒng)計對比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5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評判等級包括顯效(患者接受治療14 d后NIHSS評分降低幅度在81%~100%之間)、有效(患者接受治療14 d后NIHSS評分降低幅度在46%~80%之間)、無效(患者接受治療14 d后未達到有效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替羅非班組(97.37% vs. 84.21%,χ2=3.934,P=0.047),見表1。
表1 替羅非班組與聯合治療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NIHSS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 2組治療前NIHSS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2組NIHSS評分降低、Barthel指數升高,且聯合治療組變化幅度大于替羅非班組(P<0.01),見表2。
表2 替羅非班組與聯合治療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分)
2.3 血液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同型半胱氨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2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同型半胱氨酸較治療前降低,且聯合治療組低于替羅非班組(P<0.01),見表3。
表3 替羅非班組與聯合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比較
2.4 不良反應比較 聯合治療組與替羅非班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5.26% vs. 10.53%,χ2=0.724,P=0.395),見表4。
表4 替羅非班組與聯合治療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腦缺血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仍然持續(xù)進展,且多數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溶栓治療及手術介入治療時機,增加治療難度,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阻塞及大面積缺血情況,因此治療要以血管再通以及恢復缺血區(qū)域血流量為主[5-6]。目前針對進展性腦梗死的治療,通常給予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治療等,若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干預效果不佳,則及時采取抗凝治療,以此改善患者局部腦血流狀態(tài)[7]。替羅非班、丁苯酞均是用于治療腦梗死的有效藥物,單純應用一種藥物對患者實施治療,其療效有一定的局限性,聯合用藥治療可以將不同藥物藥效進行綜合應用,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加速患者康復進程。
替羅非班屬于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其藥理作用機制是通過阻止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原結合來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還可降低血小板能量代謝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效預防腦血管痙攣,起到保護血管作用[8]。研究表明,丁苯酞可對腦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聚集起到抵抗作用,且可抑制神經元死亡,有效減輕神經功能受損程度[9-10]。丁苯酞治療進展性腦梗死可抑制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炎性反應,有效減小患者局部腦缺血梗死面積,促使患者的腦缺血區(qū)域血管數量增多,有利于幫助患者減輕神經缺損程度,促進患者病情恢復[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 d后,聯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替羅非班組,NIHSS評分、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同型半胱氨酸低于替羅非班組,Barthel指數高于替羅非班組,2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與替羅非班聯合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臨床療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液黏度,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有利于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常存在血管閉塞以及大面積的缺血情況,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因此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時需注重缺血區(qū)域血流恢復以及血管再通。替羅非班、丁苯酞聯合治療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腦部缺血區(qū)域微循環(huán)及血流量,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患者病情康復。王英等[12]研究表明,替羅非班與丁苯酞聯合治療進展性腦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減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3-14],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
綜上所述,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應用丁苯酞與替羅非班聯合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與血液黏度,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聯合治療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有利于促進患者病情控制及恢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