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旭
7年前,河南省長垣市向上申請多個保障房配套建設項目,中央財政先后撥出4000多萬元預算內資金,對其中3個項目給予支持。而今,這些項目竟然全部爛尾:某小區(qū),利用中央財政資金修建的立體車庫,滿目狼藉;另一小區(qū),計劃修建的幼兒園和衛(wèi)生室,蹤影全無;擬修一條560米長的道路,拿到1700萬元中央財政資金后,成了“斷頭路”。此事經媒體揭露,引起嘩然一片。
建立常態(tài)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地方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強有力支持。根據規(guī)定,下?lián)艿馁Y金不僅要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的統(tǒng)一管理,而且要做到專款專用,實行全流程嚴格監(jiān)管。也就是說,每分錢花哪兒了、是不是用在刀刃上、砸出響聲,必須有一本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明白賬。
根據媒體調查,長垣市的3個項目中,小區(qū)幼兒園和衛(wèi)生室以及其他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項目,中央財政撥付了1800多萬元,實際只往下?lián)芨读?00萬元,其余資金被用在了何處,不得而知;560米的道路所需的1700萬元資金早就撥付到位,但當地卻只撥給承建企業(yè)600多萬元,路不“斷頭”才怪!
更為撲朔迷離的是,立體車庫項目向上申請的專項資金接近500萬元,車庫的承建企業(yè)作為項目唯一受益人,以每個車位近4萬元的價格中標,高于市場價一倍?!盀槭裁匆o中標企業(yè)這么大的利潤?”是有待拉直的問號。
回顧發(fā)生在長垣的這件事,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3個項目都是急百姓所需、想百姓所想的民生項目,目的是解決好小區(qū)居民停車難、看病難、托幼難、出行難問題。然而,歷時7年,3個項目只管伸手要錢,卻不管項目實施后的效果,最終被弄得一塌糊涂、落得一地雞毛,把好端端的民心工程硬生生地建成了“糟心”工程。
中央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不是“唐僧肉”,也不是“油葫蘆”,容不得個別單位和個人對其磨刀霍霍、撕撕咬咬、貪婪吸噬。
前不久,國務院關于財政轉移支付情況的報告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報告明確,我國將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推動完善轉移支付法律制度。這說明中央已經意識到,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運行中,一直存在著項目設置隨意、不合理、透明度低等問題。因此,必須立法為先,在法律層面對政府行為進行界定,從而在法律規(guī)制下更好地實施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
據悉,被媒體曝光后,長垣當地已對相關問題項目進行了整改,車庫、衛(wèi)生室等正逐步投入使用。但只有整改肯定是敷衍不過去的,4000 多萬元的中央財政資金到底是怎么花的,當地相關部門又是如何監(jiān)管的,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腐敗問題,這些都該一查到底。
畢竟,爛尾的民生工程已經傷了當地百姓的心,就不能再給百姓眼里揉沙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