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陽 馮鐵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課程目標定位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且劃分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維度。盡管這四個維度的核心素養(yǎng)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采取以“審美創(chuàng)造”這個點帶動核心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面,不失為一種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有價值的探索策略。文質兼美的文言寫景散文,因其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內容,多方面地展現(xiàn)出自然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成為中學語文課堂構建學生情感、精神、人格的絕佳載體。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文學閱讀離不開思維的運用。文言寫景散文教學能夠在思維能力上給學生以啟迪,在感情上給學生以熏陶,在審美情趣上給學生以愉悅。本文以文言寫景散文《三峽》為例,利用文言寫景散文實用、求簡、性散、法古的特點,將“思維能力”作為培養(yǎng)的切入點,分塊逐一構建落實學生審美的教學策略。
古代散文起源于社會交流的實際需要,具有實用性。在實踐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美的文辭可以達到更佳的社會效果,于是逐漸講究并追求審美。[1]《三峽》節(jié)選自《水經(jīng)注校證》,引自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水經(jīng)注》全書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可見酈道元在寫作時其目的性非常明確,希望借此文將三峽介紹給更多的人。那么如何讓世人牢記呢?那便是在寫景時格外注重畫面的美感,利用“美”讓世人印象深刻,從而起到科普介紹的作用。
人的思維發(fā)展一般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便是以感知為基礎的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指對一件事物、問題未經(jīng)深入細致地分析,僅依靠內因的感知迅速地對問題答案作出判斷、猜想、設想。在初讀文章的過程中,學生基于語言文字的朗讀,腦海中會對三峽全貌產(chǎn)生模糊的全景。通過“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學生聯(lián)想三峽是否是如同泰山一般高聳連綿;通過“隱天蔽日”,學生聯(lián)想三峽是否終日昏暗,令人毛骨悚然。這樣的全景意識,是直覺思維調動下,基于生活經(jīng)驗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景色整體基調的確定,具有極大的多變性與靈活性。
在不同情境下,學生所產(chǎn)生的直覺思維會根據(jù)時間、地點、任務的改變而變動。因而創(chuàng)設怎樣的情境,是該環(huán)節(jié)教師思考的關鍵所在。通過第三單元的單元導語不難發(fā)現(xiàn),整個單元圍繞自然山水展開,且均為古代散文中的文言寫景散文(除第十三課《古詩五首》),鼓勵學生感受山川風物之靈秀,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同時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課程內容要以學習任務群進行組織與呈現(xiàn),因此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當具有長遠性?;谖难詫懢吧⑽牡膶嵱眯裕處熆梢詣?chuàng)設實用的情境,幫助學生走進景色,增強課堂與文章的關聯(lián)性,譬如“為好友介紹景色”、“你是一個小導游”等主題進行授課。
文言寫景散文,重在寫景。對人、事、物、景感悟與解讀,離不開直覺體驗與形象思維。在經(jīng)典美文的影響下,會激發(fā)學生對審美的需求,調動美的經(jīng)驗力圖將其形象進行美的描繪。新課標指出,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lián)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2]。文學閱讀教學只有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學生才能感受真切,才能入情,才能對課文中的人和事產(chǎn)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受到作品中情感的浸染。[3]通過閱讀,學生會利用自己的想象或聯(lián)想等方式,調動自己的形象思維,塑造屬于自己的三峽形象。
《三峽》利用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面為讀者拼湊出三峽綺麗的山水、神奇的地貌。三峽美在雄奇高山圖中,美在洶涌夏水圖中,美在清幽春冬圖,也美在肅靜秋水圖,更美在悲寂漁者圖中。首先在授課伊始,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小組合作厘清文意后,利用“這是的三峽”調動學生的直覺思維進行交流。其次,自由交流從文章中看到的畫面,分鏡頭式欣賞三峽形象,并利用已有的三峽圖片,幫助學生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梳理文章畫面。在自由交流文中畫面的同時,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對古文進行白話翻譯,也是對學生轉述美的能力的一種訓練。最后,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隨畫面對重點字詞句進行講解,打破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翻譯式的模式。學生通過形象思維的運用,對文言寫景散文中描繪的景色進行創(chuàng)意建構,從而塑造屬于自己的三峽圖景與形象,走進三峽,進而積累對山、水的審美經(jīng)驗。
在語言運用上求簡,力圖用最少的文字達致最大的藝術密度,這是文言寫景散文的第二個特點。文言寫景散文特別講究字法、句法,主要不是從語法著眼,而是為了加強藝術感染力。藝術的感染力是作者審美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是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完美圓融。用字選詞要求最準確、最具有感情色彩和思想密度;描繪刻畫要求最凝練、最具有觀賞性和藝術高度。對于篇幅短小的文言寫景散文而言,對景色特點的高度凝練、景色布局的取舍是對作者邏輯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考驗。
遣詞造句,是文言文學習重點之一。對于字、詞的解讀、品味一直是文言文課堂的中心,通常教師習慣逐字逐句進行講解翻譯,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诤诵乃仞B(yǎng)目標的落地,字詞句的講解應當放在值得講解、應當講解的凝練、精彩的重點字詞上。利用重點字詞的講解與品析,帶動學生調動思維,進行深入閱讀、走進文本,回歸文本之真。通過對凝練的字、詞的解讀,讓學生初步體會抓住關鍵特點進行概括用詞的妙處,對學生的感性思維進行重構,幫助其邁向理性思維。
《三峽》寫景,極善突出景物特點,既有整體概貌,又有四時特征,景物鮮明,歷歷如繪,主要得益于語言的精確凝練。“重”“疊”“隱”“蔽”四字著重刻畫了山的高峻;“略”寫出山多而連綿,“襄”“飛漱”展示水的動態(tài)特征,給人奔涌流動的美感;“素”“綠”“清”“影”描繪了春冬水的清澈澄凈;“寒”“肅”“凄”“哀”寫出了秋的神韻;“哀轉久絕”中的“哀”不僅體現(xiàn)了猿聲的特點,而且給人一種傷懷斷腸之感;“清榮峻茂”具有一字一景的特點[4]。在學習《三峽》的過程中,學生不難抓住這些字詞,那么教師要做的則是利用換字、加字、添字等課堂活動啟發(fā)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將“清榮峻茂”改為“水清樹榮山峻草茂”,將“素湍”改為“水湍”,將“哀轉久絕”改為“鳴叫久絕”等,讓學生掌握怎樣在寫景的同時抓住關鍵特點精煉地進行描繪,而非大費周折地用廢話堆砌習作。
在學生的習作中會容易出現(xiàn)兩種極端情況:一是對景色的描繪籠統(tǒng)不精;二是描繪的景色全是廢話堆砌,盡顯枯燥。學生難以把握對景色的取舍,也難以對景色進行布局構造,這是由于在學生的腦海中對自己將要描繪的景色沒有一個全景意識以及分鏡意識。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抽象思維。通過訓練邏輯思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將形象轉化為抽象的能力,從而對景色進行取舍與布局。
《三峽》以水為中心,用由盛而衰的順序描繪了江水四季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景象。夏水急,急在“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急在“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沒有直接利用辭藻直白描繪夏水的湍急,而是利用兩個畫面對比突出強調;春冬之水的澄澈,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澄澈,更是“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清榮峻茂,利用兩個畫面刻畫出了春冬之水的美,一動一靜,相得益彰;秋水清幽,清幽于林寒,清幽于高山悲猿鳴叫,更清幽寂寥于漁者歌唱,三個畫面層層遞進,蓄勢造境。通過對文章寫景順序以及聚焦寫景內容進行探討,教師請學生說出對這篇文章寫景順序或寫景布局方面疑惑的地方,師生共同分析疑難。學生不難提出“作者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為什么夏水放在第一個寫”、“為什么春冬合并一起寫”、“為什么秋水要寫高猿鳴叫”等一系列問題,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問題深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分析短文中作者對于寫景布局的巧思,從而掌握對景色布局與取舍的審美能力。
散文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散”,即自由活潑,沒有嚴格的文體規(guī)則。散文不同于小說必須要有人物的塑造、情節(jié)的跌宕,也不同于詩歌的句式工整、平仄押韻,多是作者隨性、隨情而發(fā)。只要心之所思,口之所言,即可筆之于文??梢哉f散文是作者個人的靈魂之歌,文言寫景散文則是作者基于美景的感染下的個人情感的靈魂之歌,是一種對內在心靈的發(fā)現(xiàn)與開掘的藝術。所謂“形散神不散”,是作者行文手法、結構布局的“散”,是作者情感流露的“不散”。
散文的形式不是雜亂無序的。古人寫文章講究章法,即結構布局。不論應用文體還是自由文體都有章可循,如開門見山,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前呼后應,起承轉合,正反對比,疏密相間,鋪墊蓄勢,曲折開合,騰挪跌宕,搖曳多姿,一唱三嘆,自設問答……[5]在《三峽》中,酈道元多次采用動靜結合的手法,例如寫春冬之水時既寫“回清倒影”的靜,也寫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同時他正面點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再利用“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側面烘托夏水之湍急,正側面描寫穿插其間;最后刻畫秋水時,更是以景托情,啟動視覺、聽覺,情景交融,升華情感?!度龒{》靈活運用多種章法,多角度描繪三峽美景,在動靜結合、正側面描寫、夸張、對比、引用等一系列章法下,學生調動自己的辯證思維,思考部分與整體的聯(lián)系,體會章法的巧妙之處,增強審美意識。
一課一得,多種寫作手法并不適合在一節(jié)40 分鐘的課堂全部灌輸給學生。教師應當同樣學會取舍,做到詳略得當。教師抓住一種寫作章法,讓學生在體會作者對景色的巧妙布局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的辯證思維深入思考,做到“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能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豐富自己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同時也為寫作練習打下基礎。例如,在課文第2 段寫夏水時,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夏水的急,而是利用其他事物來進行襯托與對比。以襯托或對比為訓練點,利用言語實踐進行訓練,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以激發(fā)其寫作興趣。
部編版教材中的文言寫景散文在文章最后或抒發(fā)個人情感或闡述人生哲思,可見作者“遇景——賞景——抒景”的心路歷程。由景到情,是歸真、至美最后歸于圓融的人生詩意,是中國古代文人對美的向往與追求。審美意識,是學生對美的事物的能動反映。在辯證閱讀文言寫景散文中作者的情與思時,正是學生與作者視域融合的過程,是學生接受并辯證地構建審美意識的過程。此中的情與思,是需要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從其各個方面的相互聯(lián)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整體上、本質上完整地認識文章、作者乃至自我。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正從形象思維轉變到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利用文言寫景散文中的情感進行熏陶,有助于學生辯證思考人生,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意識。
酈道元在描繪三峽山高水長的同時體現(xiàn)出了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更在描繪景色中引用漁者的歌聲流露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抓住景的特點,深入思考情的流露。通過對三峽美的描繪,學生不難說出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熱愛之情,此為淺層情感;通過文章第4 段的“林寒澗肅”蓄勢造境,加以猿鳴烘托,將學生的視域帶入當時的空間中,利用背景資料等將學生的視域帶入當時的時間??臻g加時間的雙重帶入,讓學生體會作者最后引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表達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與作者完成視域融合。可見,酈道元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在掌握作者情感之后,深入挖掘、分析作者在該景色中產(chǎn)生情感的原因,調動學生的辯證思維進行思維碰撞,進而從意識層面領會文言寫景散文的審美藝術。
通過文言寫景散文對景的描繪積累、景的特點概括、景的布局取舍、情的深切流露、情景的結構布置,學生積累了審美經(jīng)驗,訓練了審美能力,培養(yǎng)了審美意識。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堂應當集聽說讀寫于一體,文言寫景散文的教學也不例外。所謂古代散文的法古特點,就是以前人所作的優(yōu)秀文章為例子,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力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意味著學生需要調動先前所學,將思維進行整合,利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寫作。這是對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檢驗方式,也是落實審美創(chuàng)造目標的有效檢驗方式。
葉圣陶、夏丐尊強調寫作訓練的目標是培養(yǎng)一副明徹的眼光和一副熟練的手腕。所謂“明徹的眼光”,首先就要看透別人是怎么寫的;而“熟練的手腕”則需要在看的基礎上不斷練習才可以完成。人在掌握語言和各種技能的過程中,以及藝術習作的最初階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覺地仿效先進的榜樣,可以吸收別人經(jīng)驗,擴大自己的經(jīng)驗,作為進一步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
新課標指出,閱讀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包括古詩文名篇,體會作者通過語言和形象構建的藝術世界,借鑒其中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通過對《三峽》寫景畫面、寫景布局取舍、寫景技巧、情感抒發(fā)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描繪景色應該掌握的具體特點。同時掌握了一種或多種寫作手法,在先前口述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利用書面語言潤色自己對文章的白話翻譯。同時在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下,加入在特定情境下特有的一些詞匯,例如“各位旅客,你們請看”“接下來我們往這邊看”等一些導游用語。在翻譯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東西,進行創(chuàng)編演繹,循序漸進,既不會讓學生產(chǎn)生排斥心理,也不會讓學生感到翻譯課文的枯燥。
所謂“審美”,是指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所謂“創(chuàng)造”,就是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二者同屬語言實踐活動,前者側重于閱讀與鑒賞,后者則側重于表達與交流。學生對如何描繪景色有了一定的知識,教師就應該積極鼓勵和訓練學生寫作,將學生的視線從課文引入生活,向自然、社會、自我延伸,不斷提高其內在審美觀念。
新課標總目標要求學生能借助不同媒介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學習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微寫作,例如微信公眾號、小報、導游手冊的方式,綜合考評學生的圖文審美能力,健全并完善個體的審美觀念。并且將學生的視角從三峽引到自己身邊的景色,例如杭州富陽的學生可以寫作“冬日富陽”,寧波鄞州學生可以創(chuàng)作“最美東錢湖”,臺州椒江的學生可以創(chuàng)造“奇妙神仙居”等等。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進而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
語文閱讀課堂本就是以語言文字作品為對象開展的審美化活動,在語言運用和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落實審美目標是語文課堂的內在要求。以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為課堂教學訓練抓手,符合初中生思維能力轉化的過程。在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進階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審美經(jīng)驗,訓練審美能力,培養(yǎng)審美意識,健全審美觀念,在核心素養(yǎng)四方面的相輔相成中,啟思維之門,開審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