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登順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逐步落地,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釋放出的改革信號,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有如下啟示。
全國甲卷論述類閱讀材料節(jié)選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學建構中國上古史》,論證中國考古學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背景”。文章展現(xiàn)了中國上古史構建的廣闊學術前景。文中列舉的諸多考古發(fā)現(xiàn),有助于考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鼓勵他們繼續(xù)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全國甲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題,選用了巴金的散文《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文章贊美機械具有“創(chuàng)造的喜悅”和“散布生命”的詩性,以獨特的視角塑造工人形象,禮贊勞動,引導考生思考“機械的詩”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創(chuàng)造。全國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選用當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說 《長出一地的好蕎麥》。小說主人公德貴在得不到眾人理解且多次失敗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耕種河灘地,既反映了中國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引導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道理,自強不息,無懼失敗[1]。小學語文教學應如何面對此類核心素養(yǎng)主題內容?
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文字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
首先,要把握“雙主題”間的平衡。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 (以下簡稱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主題”組元的編寫方式。教學中,多數(shù)老師認為語文要素是本分,人文主題就是個籠子,不違背即可,從而打破兩者之間的平衡。語文要素的一頭熱,導致失去了文化靈魂。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之間的平衡是語文教學的真諦。如豐子愷先生的《白鵝》一文,用漫畫家的視角、筆觸,幽默、風趣地刻意夸大白鵝的特立獨行、堅持自我、高貴傲然,借此表達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人格——甘處一隅、自得其樂的平民心性,傲世獨立、不畏一切的名士風骨,清高淡泊、展現(xiàn)自我的君子氣質,剛正不阿、堅持品性的精神追求。這是中華民族的文人風范,要發(fā)揮好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其次,要深化文本文化內涵。經典文本的重要元素是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反映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少年早慧”教材中有《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等,反映革命文化的有《朱德的扁擔》《狼牙上五壯士》《黃繼光》等,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鄧小平爺爺植樹》《花的學?!返?。分類文化固然重要,而深化文化內涵是關鍵。如《王戎不取道旁李》通過王戎與“諸小兒”比較,深化“少年早慧”的文化內涵。面對“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而“唯戎不動”,“諸小兒”是“行”動“心”不動,王戎是“心”動“行”不動,深化了“三思而后行”的文化內涵。
最后,在語言運用中滲透文化。言為心聲,文化涵養(yǎng)決定著一個人的表達與交流品質。習作是學生文化理解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學生習作過程中,要訓練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的同時,注重文化滲透。如教材四年級習作我的“自畫像”,向陌生人介紹“自我”性格、愛好和特點,除了訓練學生“概括介紹+例子”的表達技能外,更要滲透愛學習、愛勞動、愛助人、愛思考,以及文明禮貌、關心集體等品質特點。
教材單元人文主題是文化的標志,但僅限于課文,學生對文化形象的認知還是局限的。因此,需要通過課內外相結合,對文化主題進一步積累、梳理與探究,豐富文化主題。
同類主題的梳理與探究。教材中同類主題分布有兩種:一是集中在幾個單元,二是分布在不同單元。如少年故事,需要跨年級、跨單元落實積累、梳理與探究。教材有《曹沖稱象》《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兩小兒辯日》等23篇課文,有白話文也有小古文,分別是智慧故事、成長故事、勵志故事和生活故事等,呈現(xiàn)同類文化各有側重的不同形態(tài)。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的逆向思維,《王戎不取道旁李》《兩小兒辯日》的判斷思維,《楊氏之子》的應對思維等。
豐富同類主題內容閱讀。得法在課內,得益在課外,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精神文化的滋潤得益于課外大量閱讀。一是提供相關篇目閱讀,二是組織學生整本書閱讀。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地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書本內容的有益補充。如古村落、歷史古跡、新中國建設成就、民族英雄、戰(zhàn)斗英雄、鄉(xiāng)賢對家鄉(xiāng)的貢獻等。
高考語文試題加大了對學生思維的考查力度,引導學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例如全國甲卷寫作試題材料給出“人·技術·時間”的話題,但未作其他過多限制要求,為考生預留了思考空間。試題材料非常簡潔,需要考生調動聯(lián)想、遷移、推理等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找準問題、形成觀點、展開論證?!翱茖W不只是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的集合,也表現(xiàn)為一種認識和思考世界的正確思維方式”。全國甲、乙的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分別摘編自德國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的《樹的秘密生命》和英國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的《深時之旅》,就旨在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1]。這與新課標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思維能力”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課程內容一脈相承[2]29。
厘清文字背后的思維,還原是主渠道。要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還原作者文本創(chuàng)作思維,梳理讀者閱讀思維,促進學生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的成長。
1.還原作者創(chuàng)新思辨
一是文本內容還原。作者創(chuàng)作在確定主題后,題材創(chuàng)新是關鍵。如《四季之美》的題材創(chuàng)新跳出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定式,選擇了春天黎明的朝霞,夏天夜晚的螢火蟲,秋天黃昏的歸鴉、雁群和風聲、蟲聲,冬天早晨熊熊的炭火、火盆,彰顯了黎明、夜晚、黃昏和早晨全天候的一種寧靜、優(yōu)雅、簡約的氣質。
二是創(chuàng)作背景還原。站在作者創(chuàng)作視角審視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表達風格,相當于伴隨作者經歷創(chuàng)作過程。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作者是一位跨多學科的多產作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3500多萬字,尤其是他的科普作品對小學生科學啟蒙作用特別大。《十萬個為什么》第一版900多個問題,他就寫了300多個。對該作家系列作品的閱讀與還原能為“跨學科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交際目的還原。交際是文本創(chuàng)作主要動機,還原文本交際目的,能領悟其思辨方式。如老舍的《貓》、夏丏尊的《貓》和周而復的《貓》題材相同而交際目的、內容不同:老舍的貓是群體性格和滿月小貓的淘氣;夏丏尊的貓是毛色漂亮的“好貓”,招家人與鄰居特別喜愛;周而復的是一只毛色黑白相間的貓,與“我”相處通人性。
文本還原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作者在題材、結構與表達之間高度融合的思維策略,從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
2.梳理學習過程思辨
學習過程,需要有階段性、終極性的梳理與評價。辨析其思辨過程,一是梳理辨析認知思辨梳理。學習過程思辨包括由結果倒逼思辨、階段性收獲思辨、相互比較思辨等梳理。階段性收獲思辨梳理,包括對文本初讀、復讀與研讀環(huán)節(jié)。如《落花生》一文,初讀,邊讀邊畫出表示“物”“人”“理”三者關系的關鍵詞,如“物”的特性、“人”的特點、“理”的核心。 復讀,厘清父親說理過程的邏輯,由物到物,由物到人,由人到理。研讀,比一比,找出“物”的特性與“人”的品格之間的“相似性”,并總結這種說理是“類比法”[3]。
二是梳理過程思辨可視。語言與思維,有“顯”與“隱”不同特點。如何使“隱”思維“顯”出來,讓思維可視,是教學努力的方向??山柚季S導圖使思辨過程可視、效果可觀。如《刷子李》《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等雙線推進思路,適宜魚骨圖;《尾巴它有一只貓》《棗核》《狼牙上五壯士》等適宜承接圖式;習作“我的媽媽”、課文《四季之美》等適宜氣泡圖等。
三是梳理深化表達思辨。閱讀由寫了什么向怎樣寫的推進是深度閱讀的體現(xiàn),其過程需要整合梳理,如內容新穎——創(chuàng)新反思梳理;結構嚴密——邏輯反思梳理;語言表達——個性反思梳理等。如果僅有對內容、結構和語言的單項反思是不夠的,需要有內容、結構和語言的整合思辨。教學中以標志性詞句入手為主,如《慈母情深》的“慈母”、《父愛之舟》的“舟”、《狼牙上五壯士》的“壯”等。
還原與梳理,主要借助文本真實的情境(語境),強化學生思維意識、思維實踐和大膽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學思維。
新課標指出,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xiàn),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2]5。
1.厘清兩種不同思維類型
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是類型與層次不同的思維,存在定義、作用、特點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等差異,在實踐運用中要加以分辨。如理性思維處理事情時,不會被情緒所左右,沉著冷靜,比較具有條理性,而感性思維在處理事情時,極易受情緒的控制,甚至沒有考慮成熟就做出決定。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屬于感性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屬于理性思維。
2.思辨閱讀推進思維發(fā)展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目的是為了推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促進學生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提升。關鍵要抓住幾個節(jié)點:選擇是思辨的行為,梳理是思辨的前提,反思是思辨的起點,比較是思辨的開始,歸納是思辨的聚焦,推想是思辨的深入。
3.從語言理解走向思維引導
內容理解是思辨的源頭與依托,教學中要處理好內容理解與思維的關系,努力做到從內容理解走向思維引導。一是語言理解。內容理解有三個層次,即讀懂文字本身—讀懂文字背后—聯(lián)系上下文讀懂空白。如《田忌賽馬》可以圍繞孫臏“看到什么”而展開思辨。首先看到“大家的馬腳力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其次看到課文中盡管沒有寫明,但能猜出三局制、出馬順序、每次齊威王都贏。再深入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聯(lián)想到齊威王禮賢重士、納諫用能、很守規(guī)矩,這樣就消除了以下犯上的擔憂。
二是還原思維。教學中可以通過角色替換還原思維過程。如《蜘蛛開店》是一篇認知思維的課文,教學中可以站在蜘蛛的角度,還原其整個思維過程,并圍繞以下問題持續(xù)展開:蜘蛛為什么要開店?它先后開了哪幾種店?整個過程中它是怎樣想的?最終結果怎樣?它的想法有哪些不足?從整個開店過程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蜘蛛?
語言文字運用是訓練學生個性思維的最佳渠道,在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中的反復比較、揣摩推敲能有效促進學生個性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有主見的閱讀者。新課標要求“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討論等方式……辨析態(tài)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強調了閱讀主見的重要性。一是讀懂文本主要內容的主動者,主動掃除文字與理解障礙。二是讀懂語言背后含義的探究者,能從作者寫作動機、立場、創(chuàng)作背景等探究文字背后的含義。三是揭示語言形式秘密的創(chuàng)新者。能從文本語境出發(fā),聯(lián)系上下文讀懂隱藏的精妙、細節(jié)的出彩、布局的創(chuàng)新。
負責任的表達者。如果說有主見的閱讀者重在閱讀態(tài)度,那么負責任的表達者重在實踐。一是閱讀過程汲取作者負責任的表達;二是單元習作訓練自我負責任的表達;三是自主習作中養(yǎng)育負責任的表達,如習作題材的真實性、習作過程的誠實性、習作交際的有效性、達成目標的新穎性等。
語言創(chuàng)新開拓者。新課標在語言積累的基礎上,提出語言材料與語言經驗的積累,強調了個體語言經驗積累。這是語文積累的升級版。一是在梳理與探究中積淀語言經驗?!伴喿x與鑒賞”語文實踐活動之一,鑒賞是鑒定和欣賞的意思,強調個性選擇與判斷;“交流與表達”是真實情境中語言文字的運用,強調在實踐運用中形成語言經驗。為了促進語言經驗向個體語言經驗轉化,要在“閱讀與鑒賞”和“表達與交流”過程的梳理、分類、探究與反思中,把握語言文字特點與運用規(guī)律。二是在真實情境運用中轉化個性經驗。規(guī)律是運用的前提,但真實語言文字的運用情境變化是多元的。為此,要在真實情境的語言文字運用中促進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轉化。三是在多元的汲取中歷練表達風格。創(chuàng)新是語言表達的生命,沒有止境。為此,要在閱讀名家名篇中汲取經典語言,在運用中錘煉語言,向人民大眾學習特色語言,使自己成為語言表達的熱心者、實踐者和創(chuàng)新者。
全國甲卷語文試題還從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的語言積累、梳理與遷移運用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試題語料摘編自張志公的《說工具》一文,通過介紹三位教師對成語“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學方法,引入對語言作為思維和交流工具的思考。第20題要求學生任選三位教師中兩位,對他們的講解分別作出評論。第21題要求從“臥薪嘗膽、庖丁解牛、一鼓作氣”三個成語中任選一個,借鑒材料中第三位教師的講解方法,擬出講解要點。試題濃縮了閱讀表達、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語文學習活動,引導考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主動積累、梳理與整合[1]。
梳理與探究是新課標的新項目,通過積累、梳理與探究能有效促進個性語文經驗的形成。
新課標提出:“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品位?!盵2]3這提醒我們僅僅有多讀書的自然積累是不夠的,需要在積累、梳理、整合中提升品位。
邊閱讀邊積累邊梳理。如教材的識字寫字,盡管羅列了獨體字、形聲字、會意字、指事字等分類識字方法,但由于學生識字渠道多元難以包辦,還需要發(fā)揮已有的識字基礎,在閱讀中隨文識字,在生活中識字等。
階段與整合梳理結合。首先,階段性梳理是完成了某一學習階段后的梳理。如童話,第一學段是簡單童話,有《青蛙寫詩》《狐假虎威》等,通過梳理讓學生大致了解童話內容與表達反復的特點;第二學段,進行建構式梳理,分清童話類型:擬人體童話,如《木偶奇遇記》;超人體童話,如《巨人的花園》;常人體童話,如《皇帝的新裝》);知識體童話,如《烏鴉喝水》。其次,整體性梳理是把不同文體放入文體群中比較、梳理。如童話、寓言、神話、民間故事等故事類文體的比較、梳理,共性是有完整的故事內容和適宜復述的特點;它們之間的差異在,童話體現(xiàn)兒童特點和立場,寓言采用假托故事說理,神話是古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假向解說,民間故事是人類對美化理想的生活描述。
僅有語言文字積累的梳理還是不夠的,需要由探究使梳理深化,從而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促進運用創(chuàng)新。
探究語言文字。漢語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語言文字探究是一個浩大工程,這方面做得還是不夠的。就拿四字成語的讀法來說,通常采用二二切分法,其實不然。如大量以實詞領起帶否定詞的四字成語應作一三切分,如手/不釋卷、情/不自禁、恬/不知恥等;以動詞領起后三字為名詞性詞組的四字成語應作一三切分,如寄/人籬下、無/所畏懼、投/其所好;以名詞或動詞領起后三字為動賓、動補、主謂結構的四字成語應作一三切分,如狐/假虎威、名/落孫山、如/牛負重。
探究語言運用。語言運用主要指詞、句、段篇的整合運用,以文體劃分類型,以體現(xiàn)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古詩文、散文、小說等的不同特點。同時某一文體風格也是多元的,需要通過文體間的梳理和文體內的探究梳理,厘清文體類型和文體內的不同風格。
運用是梳理與探究結果的轉換,是能力的標志。教學中要從學生特點出發(fā),遵循借鑒與運用規(guī)律。
模仿。模仿是任何人、任何學科、任何學段不可逾越的學習途徑。模仿是人類的一種天性,是兒童最初獲得知識的重要方式。語言文字運用也如此,但模仿不是照單全收,而是從運用需要出發(fā),采取單一模仿、組合模仿、立體模仿、創(chuàng)新模仿等方式。
借鑒。語文教學需要由模仿走向借鑒。要引導學生在鑒賞基礎上學會借鑒,借鑒與模仿相比學生應更主動作出為我所用的選擇。借鑒要從實際出發(f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促進交際,改善表達,抒發(fā)情感。
創(chuàng)新。人類對語言文字認知與運用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追求,才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浩瀚無邊、包羅萬象的語文世界。首先,語言文字運用是用語文解決語文問題和創(chuàng)新地解決其他現(xiàn)實問題。其次,語言文字運用要大膽創(chuàng)新,在改進不足與避免瑕疵中提升。
新課標Ⅰ卷和Ⅱ卷的第17題(3)小題,設置真實生活情境考查對古詩名句的應用。其答案并不唯一,不僅考查考生是否按照課程標準要求背誦古代詩文名篇,而且考查學生能否學以致用,將背誦的名句遷移到具體情境中,利用語文能力解決現(xiàn)實問題。此外,2023年命題使用新題型,不同卷中同一模塊試題也有差異。其釋放出的明確信號是提高語文能力,不能靠死記硬背、機械刷題,而要“勤讀書、多讀書、讀好書”[1]。
新課標的優(yōu)秀詩文背誦篇目與課內外讀物都包含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豐富內容,它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指標,要確保底線,不容打折。
制定好中短期規(guī)劃。依據(jù)新課標要求,把積累要求、課外閱讀量、古今優(yōu)秀詩文背誦篇目分階段制定成嚴密的計劃,化整為零,分派到年段、年級、學期和課時中,做到科學安排不加重學生課業(yè)負擔。
整合“快樂讀書吧”。教材一到六年級每冊都編排“快樂讀書吧”。“快樂讀書吧”是讓課外閱讀“擠”進教材的標志,是課外閱讀的橋梁。它主要針對不同文體的整本書閱讀,與新課標任務群理念高度融合,通過整本書閱讀積累閱讀經驗,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依據(jù)情況適當補充。同一背誦要求和課內外讀物,必然存在“吃不了”與“吃不飽”的差異?!俺圆涣恕睉怨膭顬橹?,強化管理;“吃不飽”要從學生需要出發(fā)補充相關閱讀內容。
為了確保學生課外閱讀與古今優(yōu)秀詩文背誦的有效性,課程管理很重要。一是明確階段性的量與質。二是強化課外閱讀組織指導。應上好課外閱讀推薦課、指導課、交流課和分享課,完善機制。三是組織充滿活力的閱讀活動?!皼]有活動就沒有活力”,定期與不定期組織不同類型活動很必要。
高考語文試題釋放的改革信號代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小學語文教學應采取相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