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王大珩(1915-2011),應用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曾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等。領導開拓靶場光學測試技術、激光技術及太陽地面模擬等國防光學技術領域,主持制成首臺激光器、首臺大型精密靶場光測裝備和多種國防光學儀器。
1964 年10 月16 日15 時,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這一歷史性時刻被記錄下來,傳遍國內(nèi)外,極大鼓舞了中國人,震懾了西方敵對勢力,成為永遠難忘的“國家記憶”。
那么,記錄下來這一刻的人是誰呢?要知道,當天所有人員都必須撤離到爆炸點60 千米以外的地方。那么,在核爆區(qū)域內(nèi)的第一手影像資料是由誰來拍攝的呢?
他,就是我們要介紹的科學家王大珩。中國第一朵“蘑菇云”照片,就是由他主持研制的光學儀器成功采集的。這些設備還記錄了核爆火球直徑與時間的關系,由此可以推斷出原子彈的威力,為以后的中國核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珍貴信息。
1933年與父母弟妹合影(后排右一王大珩)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生合影(前排左一為王大珩 )
羅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被稱為“死亡之?!?。那里遍布戈壁荒灘,氣候異常干燥炎熱,人跡罕至,是人類禁區(qū)。正是由于這里遠離人煙,地點隱蔽,便成為新中國進行核彈實驗的首選隱秘之所。20 世紀60 年代初,中國正在這里緊鑼密鼓地進行秘密核試驗,擔任中國科學院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的王大珩帶領一行人悄悄來到這里。
他來到這里究竟要干什么呢?有什么秘密使命呢?
還要從不久前說起。時任國防科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的程開甲找到王大珩,見到他就開門見山:“
老王,有個重要任務交給你——組織光學機電研究所攻關,盡快拿出測試原子彈爆炸性能的光學途徑方案!”
這一突如其來的重任,讓王大珩一時有點發(fā)懵。雖然他帶領剛成立不久的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短短幾年內(nèi),就自主研制出一大批突出的科研成果,也就是業(yè)界號稱的“八大件”: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多臂投影儀、大型光譜儀、萬能工具顯微鏡、晶體譜儀、高精度經(jīng)緯儀、光電測距儀等八種有代表性的精密儀器。正因為王大珩團隊卓越的技術攻關能力,程開甲才找到他:國之重任,交給王大珩,讓人放心!
就這樣,王大珩第一次走進神秘的羅布泊核試驗基地,基地司令員馬不停蹄地帶著他來到一間屋子,打開門的剎那,王大珩驚呆了:地上堆滿了光學儀器設備!基地司令搖頭嘆息著:“看看吧,干得好好的,蘇聯(lián)專家突然扔下就走了。這都是錢堆起來的呀,看著真叫人心疼??!說到底,國防上的事誰都靠不住,只能靠咱們自己!”
聽到這話的王大珩非常難過,頓時覺得渾身熱血上涌,他暗暗下決心:再難再苦,一定要完成任務!
整整五個月,王大珩帶領大家沒日沒夜地干,硬是把蘇聯(lián)專家扔下的爛攤子撿了起來,把安裝了一半的儀器設備全部裝修完畢投入正常運行,指導改裝了普通高速攝影機用于火球發(fā)光動態(tài)觀測。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瞬間永載史冊的一幕。這一幕,也定格在王大珩心里,深深激勵著他:中國光學,一定要為國家強大做出更大貢獻!
年輕時候的王大珩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每每在研究落實研制原子彈、導彈的各項工作時,總要說上一句:“原子彈、導彈中的光學設備一定要讓光機所來做!”
這句話既是對王大珩的信任,也是對光機所的鼓勵。王大珩在危難之際挑起國防光學技術的大梁,因為光學不但是常規(guī)武器的眼睛,在原子彈、導彈的研制中更有著獨特的地位,王大珩身上的重擔可見一斑。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每每在研究落實研制原子彈、導彈的各項工作時,總要說上一句:“原子彈、導彈中的光學設備一定要讓光機所來做!”
這句話既是對王大珩的信任,也是對光機所的鼓勵。王大珩在危難之際挑起國防光學技術的大梁,因為光學不但是常規(guī)武器的眼睛,在原子彈、導彈的研制中更有著獨特的地位,王大珩身上的重擔可見一斑。
1980 年5 月,中國向南太平洋發(fā)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在王大珩領導下,長春光機所等研制的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jīng)緯儀及船體變形測量系統(tǒng)兩項光學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穩(wěn)定跟蹤、定位、標校和抗干擾等技術難題,為中國航天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際天文學會曾經(jīng)將17693號星命名為“王大珩星”,這是“王大珩星”的運行軌跡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期間的王大珩
早在1965年,王大珩就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總體方案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地面設備組負責人、總體設計組副組長。他對衛(wèi)星采用的跟蹤體制及地面跟蹤系統(tǒng)的具體技術路線,提出了有見地的看法,并得到采納。
除此之外,王大珩還是中國航天相機技術研究的開拓者。20 世紀60年代中期,他在長春光機所組建空間對地攝影技術組,并以這個組的技術骨干為基礎,在北京擴建了中國首支航天相機研制隊伍。在他的主持下,1975 年,中國成功研制出首臺航天相機。在初期的型號研制中,他極力主張采用棱鏡掃描式全景相機,實現(xiàn)了大面積對地普查觀測;主張采用同步對星體攝影作為定位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老年王大珩
1999年,王大珩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