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堃 王琳
摘? 要: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是實現(xiàn)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這一宏偉目標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當前,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法治觀教育的有效性、創(chuàng)造性有待進一步加強,高校法治觀教育的社會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因此,高校應該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發(fā)揮教師隊伍的創(chuàng)造性,增強高校與社會的聯(lián)系,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育活動,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法治思維和法治信仰。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120-05
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法律素養(yǎng)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在寬泛的含義中,社會公民的法律素養(yǎng)如何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標準、衡量社會文明的標準。1999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作為一項基本方略,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法治工作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戰(zhàn)略地位,開啟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這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共產黨在2020年發(fā)布的《法治中國建設規(guī)劃(2020—2025年)》,為法治中國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叭嬉婪ㄖ螄枰鐣餐瑓⑴c,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保?]新時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與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征程中的主力軍,高校應該發(fā)揮立德樹人主陣地作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勢扎實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法治觀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和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引導大學生做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者,捍衛(wèi)者。
一、新時代強化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到新的時期,也是一個在法治國家建設軌道上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新時期。加強對大學生的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保?]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征程中,對全體公民特別是大學生的法治觀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強化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是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
強化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是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之一,也是當前進一步夯實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3]高校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建設者,加強對這一群體的遵紀守法、信法用法的教育,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法治觀教育的目標是通過有針對性、有系統(tǒng)性地對公民的法治觀進行培養(yǎng),有步驟地進行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宣傳教育,對公民法治意識進行培育和發(fā)展,并用法治意識來指導人們的行為。因此,強化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全面的、科學的工作。首先,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對高校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依據(jù)。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對大學生的法治思想培養(yǎng)要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為主線,讓大學生群體積極主動地成為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其次,樹立憲法至上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保?]憲法應該得到普遍的遵守,也是每一位公民最底線的行為準則,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憲法的特權,每個大學生的行為準則和標準就是要自覺地遵守憲法,并維護憲法的尊嚴。最后,形成法治思維。法治思維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guī)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并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4]。法治思維是法律至上理念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大學生需要樹立法治思維,將法治思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定式。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對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黨的二十大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確立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2]法治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和顯著標志、是人類制度文明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環(huán)節(jié),對構成人類整個社會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起著確認、鞏固、維護、保障和促進的功能和作用[5]。因此,夯實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是繼續(xù)堅持和拓展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奮斗目標的全面性,人們必須更加準確地認識和掌握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重大意義,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fā),持續(xù)改進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其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奮斗目標的規(guī)律性,要求人們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法治觀教育理念,掌握大學生在不同時期的特征,將反映學生的利益、以保障學生權益為重點,對大學生進行法治觀教育,實現(xiàn)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再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目標的實踐性要求人們從方法、內容、載體和環(huán)境等方面對大學生法治觀教育進行更為科學的頂層設計、創(chuàng)新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多維度教育體系;最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目標的長期性要求人們應將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作為一項馳而不息的事業(yè),一以貫之、持續(xù)開展。
二、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已經在我國高校中得到有序開展,并初見成效,大學生犯罪率逐年降低,校園惡性暴力傷害事件發(fā)生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就更為全面的角度來分析,我國高?,F(xiàn)行的法治觀教育仍與實現(xiàn)《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所制定的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法治理念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保?]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甚至還存在混淆“法治”與“法制”的問題。實際上,“法治”與“法制”概念是不同的。僅從內涵來說,“法制”除法律和制度的含義之外,還包括社會生活法律化。而“法治”作為一種政治概念,它不僅要求社會生活的方方方面面都要法律化,都要有法可依,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作為治國手段來用法律規(guī)范政府的權力。這正是當下建設“法治國家”的要義?!白窦o守法”是主要教育目標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法制教育”依然是較為重要的內容。而目前突出問題是在“法治中國”建設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不能夠很好地融合新的法治觀教育,法治觀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遠遠沒有達到教育目標。一些傳統(tǒng)的、刻板的“法制化”教育理念使學生僅僅停留在“知法、守法”的階段,而無法全面地了解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致使法治文化對大學生影響偏弱,不能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法治理念和有特點的法治思維模式,從而導致大學生群體對法治精神的認同度不夠。法治元素理念不足有悖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總體要求,無法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yōu)勢,不利于大學生法治觀的全面形成。
(二)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大學生的法治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高校對于法治觀教育課程的設計與規(guī)劃,因此在課程設計中如何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當前教育者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人類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的使命?!保?]因此,在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實踐中高校教師也面臨更高的要求。所謂“主動性”并不僅僅是指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更深層次的一點是作為教育者應該如何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去發(fā)現(xiàn)大學生當前關心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將該類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法治觀教育課程中來。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國普法辦在2016年制定并下發(f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明確指出,“必要時,可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將真實法治案例引入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但在教育實踐中,部分教育者常常忽視大學生所關心關注的社會熱點法治問題,僅僅著眼于教材上的內容,這也就導致大學生的法治觀教育處于被動狀態(tài),這種教育模式不利于激發(fā)大學生法治思維形成的主動性,也不利于大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與社會主義法治觀教育的目標背離。
(三)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多元化參與有待進一步拓展
當前,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以及各高校開設的其他相關法治課程,部分高校也在校本課程或者地方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了法治通識課。但是,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實踐性也決定了,僅僅依靠篇幅有限的課堂教學來傳授法律的基本理論,遠遠不能夠滿足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要求,大學生需要大量的實踐機會才能將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法律知識轉變?yōu)樽约旱姆烧J識,形成法律思維。目前,高校在動員家庭、社會、國家機關、媒體等參與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實踐的多元化互動乏力,各主體的法制宣傳教育并未形成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進而導致法治實踐難以進入高校,大學生參與法治教育實踐的機會十分有限,阻礙了大學生提高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新時代強化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對策探析
新時代開展大學生法治觀教育,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主渠道功能,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全過程,強化法治實踐教育賦予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新的活力,不斷增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系統(tǒng)性、有效性和針對性。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建設,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觀教育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內容,擔負著國家形態(tài)下的意識形態(tài)教化功能,是現(xiàn)代國家體系下的政治認知性教育,需要對社會利益集團與社會個體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等內容的教導[7]?!吨醒胄麄鞑俊⑺痉ú筷P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提出“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學校教育,納入高校法治理論教學體系,做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8]。作為法治觀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應加強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實質結構,善用習近平的法治思想,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法治”的內容要素。
首先,作為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內涵理解透徹,牢牢把握“十一個堅持”的核心要義,讓習近平法治思想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全過程。在法治觀教育中教師不應該僅僅羅列教材中的內容,而應通過全方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刻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和邏輯關系,讓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去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繼承和發(fā)揚,深刻認識到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現(xiàn)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使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地生根,全過程引領大學生的法治觀教育。其次,在課堂教學設計思路中,教師應該依據(jù)大學生的不同特點及思維特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核心,結合生動的社會熱點問題,螺旋上升式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內涵由點及面地進行闡釋。譬如,可以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習近平法治思想本質上是人民的理論,人民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征,人民立場是其根本政治立場”[9]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在講明白人民性的內涵基礎上,根據(jù)大學生思想發(fā)展的變化,從法理學、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以及全面依法治國幾個重要角度去進一步解讀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從而增強大學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信念,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堅定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信仰。
(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用真實法治案例貫穿法治觀教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對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關鍵渠道,必須使其有效性得到最大化的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保?0]教育者需要深入發(fā)掘教育環(huán)境中蘊含的新的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教學資源,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強化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互動式教育手段,增強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參與感與積極性,形成高效、系統(tǒng)的法治觀教育體系。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篩選真實的案例,組織模擬法庭,將情景模擬教學融入課堂教學內容。這也對教育者在課堂教學的課前準備階段的案例篩選以及實際課堂教學活動的尺度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以《刑法》教育為例,教育者可以針對盜竊罪與侵占罪的區(qū)別為題選取案例,讓學生參與到模擬法庭課堂教學。教育者可以依據(jù)“庭審”過程幫助學生梳理盜竊罪與侵占罪的構成要件,幫助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出最終的答案,同時讓學生明白懲治犯罪的最終目的是預防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生動的模擬法庭教學模式既能夠激發(fā)大學生接受法治觀教育的積極性,也能夠使其在法治觀教育中獲得參與感,更關鍵的是能夠使大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參與中形成自主的法律意識、法律思維,進一步提升了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據(jù)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運用新媒體教學手段進行“以案說法”教學。比如在藝術學相關專業(yè)學生參與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教育者就可以采用播放教育短片或者利用“裁判文書網”中的真實判例,對學生進行《知識產權法》教學,講述知識產權的關鍵性和重要性,幫助該相關專業(yè)學生樹立尊重他人著作權與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的意識。同時,教育者還可以通過這些真實的判例來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思維模式。
(三)開展法治實踐教育,在實踐中強化鞏固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效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展法治實踐教育是促進法治觀教育由內化向外化轉化的最有效途徑。列寧曾說:“人類長期的通過實踐驗證自己認識的過程,被抽象概括為邏輯證明的形式,人們又運用這一邏輯格式去從事實踐檢驗?!保?1]法治實踐教育不僅能夠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堅定法治信仰,更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嚴謹?shù)姆ㄖ芜壿嬎季S。因此,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法治實踐教育機制建設,是進一步實現(xiàn)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效果最大化的重要舉措。
一方面,加強高校與政府部門、企業(yè)之間的社會聯(lián)系合作,組織大學生參與形式豐富的法治教育實踐活動。高校應該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立足于實踐,著力推動高校與公安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公證處等單位的深度實踐教育合作,建立健全多角度、多層次的法治實踐教育體系,引導大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法律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讓其在實際生活中增強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如組織大學生參與人民法院公開審理案件的庭審過程,通過參與觀看真實的庭審,讓大學生體會法律的莊嚴與神圣,在真實的案件中學會法律的適用,培養(yǎng)其用法律來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另一方面,組織部分法治觀念較為成熟的學生組成法治宣講小組,深入中小學和社區(qū)基層進行基本的法治宣講活動,并為參與宣講實踐活動的學生提供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激發(fā)更多學生通過加強自身的法治觀學習參與法治宣講活動的積極性,切實踐行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印發(f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的目標要求。例如,組織大學生法治宣講團深入中小學進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理論宣講,使中小學生形成守法的意識與行為習慣,讓他們感悟人生的規(guī)律,周圍的規(guī)律,初步掌握個人成長,參加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法律基本常識。同時,讓大學生通過從“受教育者”到“教育者”這一身份的轉變來實現(xiàn)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目的,不斷提升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實效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實現(xiàn)這一宏偉目標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需要依靠完善和改進大學生法治觀教育這一有力抓手來提供不竭動力。新時代大學生的法治觀教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和實現(xiàn)依法治國總體目標至關重要,同時也對新時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性意義。我國現(xiàn)存的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補齊,這就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創(chuàng)新、教育者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使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須充分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將新時代的法治中國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印發(fā)《法治中國建設規(guī)劃(2020—2025年)》[N]. 人民日報,2021-01-11(01).
[2]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2-12-05(02).
[4] 申素平,郝盼盼.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教育改革[J]. 中國高等教育,2019,632(Z3):61-63.
[5] 文正邦. 論法治文明[J]. 現(xiàn)代法學,1998(02):12-21.
[6]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7] 石雁. 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J]. 思想教育研究,2013,219(02):86-89.
[8] 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fā)《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N]. 人民日報,202 1-06-16(01).
[9] 《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編寫組. 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0]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奮斗,2020(17):4-16.
[11] 列寧. 列寧全集:第3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33.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