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好朋友說“我家對門房子空著你買了吧,住在一起多開心?我們可以經(jīng)常吃你做的飯”,我說,“去當兩家廚娘?一家的我都當夠了”。
朋友在青島買了套很好的房子,她的親家看見說:你也幫我們買一套吧,咱們住得近勤走動。朋友說:這個小區(qū)沒有合適房子了。
親家不是親戚,不一定創(chuàng)造條件勤走動,而親戚朋友即使住得很近,也還要保持著距離才更舒適。
我們的居住空間,這些年成倍地增長。同時,人對于自我空間的需求,變化也非常顯著。
熟人家孩子出去求學回來,要求租房住。父母不理解,非要孩子回家住,說:在家多好,我們照顧你的飲食起居,你省心還省錢!孩子堅辭不授,出去租了間小屋,獨立空間,自在生活。
女兒之前假期回家,高接遠迎,在一起親密無間才兩三天,就會說“你們?nèi)e的房子住吧”,我這慈母的角色還沒演夠,急忙說,“你在樓上房間,我們不打擾你?!迸畠夯卣f“你們在就是空間壓力啊”。
又急又氣,狼狽逃竄般地去別的房子,一邊嘆息說:狡兔三窟原來是這個用途啊。
有距離的相處,被很充分地認識,對于空間的要求也是明確的。
和孩子和父母和親戚和朋友有距離,和領導和同事和一切人,都有約定俗成的距離。有距離,才有自由有空間有自己的生活。
許多圈子三天兩頭聚會,密集交往。很好奇他們說什么做什么玩什么?這個問題,遭到爆笑,說你孤家寡人一枚不能理解圈子。但如果參與密集的接觸和聚會,我會很疲憊,心會累,身體更會累。一天交際之后,感覺非常耗氣傷神,希望早些逃回家,一個人待著,脫下外套、光著腳在家里自在,補回失去的元氣,得到獨處的大空間。
回家,和家人之間也需要距離。買大點房子的理由之一就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房間和空間,允許孩子保留自己的小秘密。夫妻該有各自使用區(qū)間,不打擾。事實上,很多家庭都是如此布局的,笑談夫妻各有房間就像男女生宿舍一樣,一點不稀奇。
很多年前社會學家就預測說,今后大家庭的格局不會再出現(xiàn)了?,F(xiàn)在的不婚不育,使得小家庭都在減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自然加大了。
我們都在有意無意中建立和遵循一些距離。
曾經(jīng)寫過《閨中無密友》,詳細說明閨蜜這東西的破壞性大于忠誠度,被閨蜜出賣會影響對人普遍的信任。也寫過《同事無朋友》,有利益及競爭關系的同事,最好保持距離,免得日后進退不自由。以此類推,各種關系保有一定距離,是重要的交際原則。
人與人的距離是社交禮儀規(guī)定的也是逐漸的約定俗成,并且距離中還有個人的原則習慣。
有些人即使比較親密的朋友關系也不喜歡勾肩搭背和身體接觸。朋友約著一起散步,我說:你別挽著我,那樣我會不舒適,咱倆等距離行走吧。朋友說我怪異,但這種怪異不是一個半個人,不少人對于距離很敏感,有要求。
社交中對距離也有規(guī)定。一般來說,0-0.5米是親密關系的距離,只有至愛親朋才能進入親密空間。0.5-1.5米是比較舒適的社交距離。
雙方把手伸直,才有可能相互接觸,但這個距離是針對熟人和朋友來說的。商務接觸1.5-3米是禮儀距離。很多老總的辦公桌寬到兩米,根據(jù)就是公共距離是三米,太近了會給人不安全不舒適之感。
疫情中大家深諳了一米距離。前幾天出門,看見火車站候車劃出的排隊一米線還在。其實這條錢沒必要抹掉,一米線的排隊,大家也都很舒適。我們都經(jīng)歷過的種種排隊經(jīng)常前胸貼后背唯恐別人插隊或把自己擠出去。記得有一次在醫(yī)院,后面的人把身體緊緊壓在老伴身上,老伴諧謔說“小伙子,你好重啊,我都不堪重負了”。
適度的距離真的是文明和舒適。
說到距離,不會說距離產(chǎn)生美,但會說,距離能保護自己和家人,
使自己更加自由自在,舒適不窘迫。
家人之間的距離有時就是邊界感。
對于邊界感,之前我們都認識不太清明,直到去女兒家小住之后,才明確知道:尊重自己的兒女,需要從清晰的邊界感開始。
首次去女兒家,是她產(chǎn)期之前。我進入她家便進入角色,像別的媽媽一樣想擔負起全部家務,以便讓她得到修整。我在儲物間找到收納箱,把帶給他們的東西裝起來,早上起來自作主張炸了油條等他們來吃……如此操作了三五項之后,女兒說“媽媽,我需要和你談談”。
談什么呢?她說:你們來,我們特別高興和歡迎。但希望你不要習慣性在我家主持工作。這是我自己的家,一切都是精心安排的,每樣東西都有固定的地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流程,不希望因為你的介入而打亂我們的秩序。如果需要幫忙,我會告訴你的。
話說到這兒,媽媽我有點自責還有更多的失落,但也因此確立了邊界感,知道這是人家的家,不能做人家不允許的事。這對于一個中國媽媽不僅是很大的考驗,還是一時半會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兒。
經(jīng)常,明察秋毫的女兒會說:你不要偷偷洗碗吧,吃了飯把碗放在水池里,晚上用洗碗機一起洗就行。會說:今天給你們換床單和深度清潔衛(wèi)生間,你們出去玩一天吧。會說:別手洗衣服啊,放在洗衣筐用洗衣機洗。
諸如此類,使我想到之前有朋友去兒子家看新生的孫女,回來后對我說“再也不去他們家了”的悲催表情,知道父母有時感覺在孩子家的委屈,可能不是孩子不尊重,而是自己越界了。
你家是你家,孩子家是孩子家,界線分明的父母,才是最聰明和得體的父母。
我知道,現(xiàn)實中不少父母習慣自然的把孩子家當成自己家,并且因為父母到孩子家通常都是幫著帶孩子做家務,因而也就把自己家的生活方式全盤移植到孩子家,更有深入孩子生活的父母在孩子家主事,很多家庭矛盾和問題由此產(chǎn)生,結果很多的不歡而散,大人孩子都不開心。
因而我感覺女兒在我第一次去她家就明確了自己的邊界,是一次完美的家庭保衛(wèi)戰(zhàn),使得她的家庭自在運轉,完全不受外力的干擾。估計她和小伙伴溝通這事的時候,會一起偷著樂,有旗開得勝之感。
我們已經(jīng)三四年不去女兒家了。時空阻隔卻達成了共識:再去的話就租住獨立住房,在自己臨時的空間里過自己的日子。這不是誰的無情無義,而是彼此都留下足夠的空間和距離,才可能相處更加融洽和愉悅。
反過來說,父母對孩子的邊界感也是嚴密的。
侄女兒家里裝修房子,去爸爸家住。爸媽在三亞過冬,候鳥歸巢時看見家里住著女兒,便眉頭緊鎖。第二天爸爸就無由的上火、流鼻血,隨之,各種身體不適逐一出現(xiàn)。終于忍不住對女兒說:你為什么不租房住呢?大大咧咧的女兒想了想,說:那就租房吧。然后動手把大包小包收拾好走了。據(jù)說,當天晚上,爸媽心情大悅笑上眉梢,一切不適,都神奇地不治而愈了。
給我講這事兒的侄女說:林雨,你不會這么獨吧?我說“可能比你爸媽有過之而無不及呢,你過界了,爸媽就有壓力”。
是的,并非老年人既敏感又脆弱,而是他們在自己習慣適應的獨自空間才自在自如,這也和孩子們要求父母尊重自己的邊界是一樣的。
社會生活的人際關系中也同樣需要距離和空間。
記得一個女孩和我說辭職的原因,是她的女領導總是站在身后查看她在電腦上編輯,她說“感覺嚴重缺氧,一點空間都沒有”。無邊界不自在,無邊界不自由??雌饋?,我們都需要更大的空間自由呼吸和伸展自己,并且,工作的空間越大,不同人的能力拓展才有越多可能。
回過頭來看,假如當初女兒沒有阻止我主持她家的日常而把一切交給我,或許現(xiàn)在她不可能過上自己打造的理想生活。有距離、有邊界、有空間,不是限制別人,而是延展自我。
八月依然熱浪中,保持距離,身心俱安。
祝您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