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于說理
文/王充閭
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永濟,始建于北周。樓高三層,視野開闊,登臨此地,前可眺望中條山,下可俯視黃河,為當(dāng)時游觀賞景的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多,此詩為其佼佼者。
詩人登高望遠,即興抒懷,運用由景及理、景入理勢的手法,闡明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思妙蘊,值得深思。
上聯(lián)登樓所見:一輪白日傍著遠方起伏的群山,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西沉;流經(jīng)樓下的黃河,滔滔滾滾,奔騰而去,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通過簡練、樸素的語言,對長天秀色、萬里河山的勾勒,令人胸襟為之一快。
下聯(lián)即景抒懷,把理念、意趣巧妙而自然地融入景物、情事之中,使詩的蘊涵進入更高的境界??墒?,讀起來卻又覺察不到詩人是在著意講理,只是闡明登樓的切身體驗罷了。而這種體驗,恰恰彰顯出一種至真至上、具有哲理品格的人生感悟,使廣大讀者飽受壯懷激烈、豪情四溢、積極向上的情緒感染。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霍松林先生指出:“這后兩句詩還有更深刻的含意。不管作者的主觀意圖如何,它實際上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遠,做任何事情,要從高處看、遠處看,才能看得廣闊,看得全面?!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原因就在這里。”
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本詩具有獨特的地位。除了意境高遠,內(nèi)蘊豐富。在藝術(shù)技巧方面也極具特點:其一,統(tǒng)攝力強,縮龍成寸。僅用二十個字,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全般景物,悉數(shù)收攏到筆端,狀寫出山河大地雄渾浩蕩的氣魄,反映了主觀上胸襟的博大、視野的開闊,客觀上空間的浩渺、宇宙的無限,把詩人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進取不止的精神境界,一一襯托出來。其二,景意相兼,妙于說理。本詩的最大長處,恰恰在于說理。像本詩這樣天衣無縫地把道理融入到景物和情事里面,使讀者不覺得是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就臻于妙境了。
不是春光 勝似春光
文/王充閭
詩人一向是情感豐富,多思善感,又兼少達而多窮,因而,悲秋幾乎成了詩人的職業(yè)病,“自古逢秋悲寂寥”,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其時,劉禹錫正遭貶朗州。一般地講,情隨境遷,自覺不自覺地都會在詩文中流瀉出悲涼、凄苦的意緒??墒?,他大異其趣,此詩未現(xiàn)絲毫愁苦衰颯之氣,也沒有跟著古人去詠唱悲秋的常調(diào)。相反地,倒是通過凌云直上的白鶴意象,來詠贊晴明壯美的秋天,唱出了昂揚奮發(fā)的勵志高歌,讀了令人心胸開闊,意興盎然。
詩言志,詩情與意趣、志氣、情懷同構(gòu)。在這里,鶴成了不屈志士的化身,也是詩人自己的昂奮精神的形象體現(xiàn)。
兩首詩都在秋色、秋光上做文章,主旨也基本一樣,但寫法上別出心裁,同中有異,各臻其妙。不同的是,前一首開頭兩句,通過議論,陳述觀點;后一首則是描繪秋天的景色:山明水凈的夜晚,寒霜降落,幾樹紅葉搖曳在淺黃色的秋林之間。兩首詩的后兩句,均是由景入情,抒寫形象化的寓有深刻哲理的詩句。仰望“晴空一鶴”,或者登上高樓遠眺,一則蕩引詩情,心神為之一快,一則面對蒼涼蕭瑟的秋光,頓覺清爽入骨,思想澄凈,心境深沉,精神振奮。而那千嬌百媚、姹紫嫣紅、繁華濃艷的春色,卻只會挑動、嗾使你沉酣迷亂,浮躁輕狂。
詩人把清澈入骨的秋光和惹人迷亂的春色加以比較,形象地說明了艱難的境遇使人頭腦清醒,意志堅強;而處于閑適逸豫的生活,如果缺乏足夠的自覺,便很容易壯志消磨,沉湎迷亂。
就藝術(shù)表現(xiàn)來說,兩首詩都運用了即景抒懷技巧與擬人手法,值得很好地賞鑒。詩評家倪其心有言:“這是兩首抒發(fā)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shù)魅力,發(fā)人思索,耐人吟詠?!边@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