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琛 岳 振
(青島農業(yè)大學 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青島 266109)
當前,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科大學生(以下簡稱“理工科大學生”)基本上以00后為主體,因為學科嚴謹特點有著鮮明的群體特征[1]。理工科大學生呈現男多女少的特點,大多為人樸實穩(wěn)重,但是平時參與活動不多,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的鍛煉機會,特別是與異性交往的機會,因而表現出各種各樣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萍紡妵枰砉た拼髮W生擔負時代重任,也離不開他們之間的團結合作,這就對其人際交往提出了較高要求。
理工科大學生因為所學課程對理論性、操作性、實踐性要求較高,更強調對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交流能力要求相對較低,導致部分大學生不善交際,因此在社會上常被貼上“沉默寡言,缺乏情調”的標簽[2]。實際上相對于文科類學生而言,部分理工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整體確實相對不活躍,做事比較刻板,不善與人溝通,遇事不知道如何處理,使自己在婚戀市場和未來就業(yè)工作中處于不利地位[3]。通過增加人際交往,可以豐富理工科大學生情感經歷,改善人們對這個群體的固有印象,提高他們的人格魅力。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復雜,以華為集團為例,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華為員工從事研究與開發(fā)的人員約10.7萬,占員工總數的54.8%,包含硬件設計、軟件設計、算法設計、界面設計、系統(tǒng)設計、項目管理、運維等諸多崗位,就算在一個研發(fā)中心一個部門內,人數也很多,工作過程中不可避免要進行交流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力往往能提高工作效率,增進同事之間的感情。研究表明,學生畢業(yè)后事業(yè)發(fā)展情況與人際交往能力有很大關系。通過增加人際交往,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人際交流能力,促進事業(yè)發(fā)展。
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認識自我,可以通過與自己比較,即與過去的自己比較以及與理想中的自我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對自己的認識。但是更重要的一種方式是與他人進行比較,大學生氣質類型不同,性格方面各不相同,通過與比自己優(yōu)秀的同學、不如自己的同學、和自己相似的同學進行比較來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這也需要大學生之間通過交流來實現。理工科大學生雖然處事比較理性,但是有的遇事往往不善溝通或者找不到人進行傾訴,導致心理抑郁現象產生[4]。通過增加人際交往,可以幫助理工科大學生增強處理心理困擾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
隨著高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越來越重視,部分院校雖然開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等課程[5],但是大多數高校都是對所有大學生統(tǒng)一進行授課,鮮有對理工科大學生這個整體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為準確了解當前普通高校理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我們設計了一套調查問卷,共34道題,選擇青島農業(yè)大學、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魯東大學、泰山學院、濰坊醫(yī)學院6所高校的理工科學生作為調查樣本,通過問卷星[6]在線設計問卷,生成二維碼,邀請上述6所高校理工科大學生作答,共收到填寫好的問卷867份。對這些問卷進行分析,發(fā)現理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具有以下特點。
分析問卷樣本發(fā)現,平常與他人最常用的溝通方式中,理工科大學生最常用的溝通方式是網絡留言(微信、QQ等),選擇比例達到50.87%,超過了直接見面溝通,即使在有比較緊急的事情需要與同學進行溝通時,網絡留言仍然是主要溝通方式,其次是當面溝通,再其次是電話溝通及語音溝通,具體參見表1。這表明網絡溝通方式已經成為理工科大學生日常溝通[6]的主要方式,但是網絡溝通往往有延遲性,而且因為大家追求字數精簡,意思往往不能表達清楚,導致需要多次反復溝通,常常會導致因為留言人的意思沒有被準確領悟而產生誤解。
表1 常用溝通方式調查
在課間休息時間個人主要活動調查顯示,課間休息時間理工科大學生的主要活動是手機上網或者網絡聊天,高達43.71%,另有18.80%的大學生選擇了用手機打游戲,顯示出即使在課間休息時間,大家主要是使用手機進行相關活動,與同學溝通的比例只有16.72%,與教師溝通的比例只有2.08%,顯示出理工科大學生與教師和同學溝通意愿較低。
在調查問卷中,關于師生之間交流情況[7]的調查顯示,高達47.98%的理工科大學生幾乎不與教師交流,如表2所示,目前理工科類高校師生交流情況不容樂觀。在“自己是否會主動與教師交流”的調查中,將近五成的大學生選擇了除非請假等特殊情況,不會主動與教師溝通。在“與你經常交流的教師的身份”選擇中,前兩位是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輔導員只排到了第三位。在“你能準確叫出教師名字的教師”身份選擇中,被調查者大多數還是選擇了班主任,其次是輔導員。在“哪個老師能夠準確叫出你的名字”選擇中,大一新生選擇“沒有老師能夠叫出自己的名字”的比例高達六成,大四學生主要選擇了班主任,其次是論文指導老師。在異性交流情況中,23.88%的理工科大學生選擇了幾乎很少與異性交流,27.80%的理工科大學生只會偶爾與異性朋友交流,顯示目前理工科大學生與異性同學交流意愿降低[8]。
表2 教師異性交往情況
大學期間,學生最主要的活動仍然是上課。在促進自己交流能力的方式中,課堂交流僅次于于宿舍交流,考慮到宿舍交流大多局限于宿舍內部及相鄰宿舍之間,課堂交流在促進班級同學之間交流尤其是異性同學之間的交流顯得更加重要。對自己“在每次課能夠獲得幾次與教師或者同學交流的機會”選擇中,高達41.18%的大學生選擇了不到1次,3.92%的人選擇了幾乎沒有,表明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較少。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課堂教學仍以講授為主,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存在瓶頸[9],另一方面可能與上課人數過多有關。在上課人數調查中,43.14%學生選擇了同時上課人數在100人左右,還有25.50%學生選擇了120人左右,9.80%學生選擇了140人左右,另有3.92%同學選擇了160人以上,也就說80%以上課程的上課人數超過了90人,具體參見表3。人數如此多的課堂,導致教師很難在一個學期內認識所有同學,也很難在保證在實施授課計劃的前提下與學生互動。
表3 交往對象調查
目前理工科大學生最主要的聚集活動是上課,提升大學生認識自我和相互交流能力也是教學的六大目標之一[10-11]。目前高?,F有課程體系有必修課、選修課、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學術講堂等多種形式,很多課程帶有實驗課,依靠現有課程體系,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必修課中可以通過修改教材或者鼓勵專業(yè)教師在授課教案中增加師生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實驗課中增加需要協(xié)作才能完成的實驗項目,課后作業(yè)完成后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修改,讓大家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中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中可以鼓勵學生組織班級活動,通過鼓勵學生參與一些互動游戲獲得學分,讓他們在實踐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學術講堂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形式,增加學生提問環(huán)節(jié)和師生討論環(huán)節(jié),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課程開展盡量采用小班教學,每次授課學生人數控制在35人以下,方便課堂活動高效開展,使學生和授課教師能夠漸漸熟悉,師生交流更加順暢。
除了上課之外,大學生最經常活動的地方是宿舍[12],這也是他們最放松的地方。通過上文中的調查可知,理工科大學生最常見的交流都發(fā)生在宿舍內,并且也認為宿舍交流在提高自我交流能力中排第一位。當前,許多高校雖然設立了輔導員工作室和心理咨詢室,但是通常沒有設立在宿舍。有些高校雖然將輔導員工作室和心理咨詢室設立在宿舍,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利用率不高??梢钥紤]在宿舍一層設立自習室、閱覽室以及活動室,輔導員工作室和心理咨詢室設置在其中??梢圆捎妙愃漆t(yī)院醫(yī)生輪流值班制,組織所有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進行分組,輪流到宿舍值班。這樣既可以促進宿舍之間的學生交流,也可以方便師生之間交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梢怨膭钜詥蝹€班級或多個班級為單位組織團建、聯(lián)誼等活動,既可以增進班級內部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增進與其他專業(yè)學生之間的交流,既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學??梢酝ㄟ^課題形式資助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研,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方式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學校應鼓勵成立相關的文化社團以及創(chuàng)新實驗室,鼓勵學生在業(yè)余活動和實踐探索中提高自己的人際交流能力。應當發(fā)揮學生會的學生自治作用,不要讓學生會只作為學工辦的助手,積極鼓勵學生會開展活動,學校應當在學生會開展活動中提供更多幫助,包括經費支持或者學分激勵。
當今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分工越來越復雜,理工科大學生肩負科技興國的重任,這既要求他們有扎實的專業(yè)能力,也要求他們有較高的人際交往能力。況且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既可以幫助理工科大學生提高人格魅力,也可以幫助他們促進身心健康。通過問卷調查,對當前理工科大學生目前人際交往出現的新特征和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高校應對策略進行了探索。高校應當通過改善課堂教學、改善宿舍環(huán)境等各種方式幫助理工科大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