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楚鄭
河南商城縣吳河鄉(xiāng)衛(wèi)生院普外科 商城 465350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常見的一種急腹癥,其發(fā)病多與闌尾管腔阻塞、細菌入侵、闌尾先天畸形、胃腸道功能障礙等因素密切相關。依據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結果可明確診斷[1]。雖然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目前已成為主流手術方法,但對于尚未開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基層醫(yī)院,開腹闌尾切除術目前仍為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常用術式[2-3]。本研究擬通過病例對照分析,探討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08—2023-02我院普外科行闌尾切除術的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均依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和超聲檢查結果確診,并經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證實為單純性或化膿性闌尾炎[4-5]。(2)發(fā)病時間<24 h,超聲檢查提示闌尾位于回腸前、盆位,或回腸后。(3)無中下腹部手術史。(4)BMI 19~22 kg/m2,腹壁脂肪層菲薄。排除標準:(1)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的患者。(2)慢性闌尾炎反復急性發(fā)作、有下腹部手術史,右下腹觸及包塊等,估計局部嚴重粘連的患者。(3)癥狀或體征不典型,需行腹腔探查者。(4)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本研究共納入符合上述標準的急性闌尾炎患者190例,根據不同手術切口分為小切口組和傳統(tǒng)切口組,各95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手術方法傳統(tǒng)切口組: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經右下腹做長5~7 cm的McBurney切口入腹探查。沿結腸帶找到闌尾,用鹽水沙墊隔開小腸及大網膜,闌尾鉗提起闌尾系膜,充分暴露闌尾及其系膜。緊貼闌尾根部結扎、切斷闌尾系膜及其內的闌尾動脈。近心端縫扎加強。距闌尾根部1 cm盲腸壁的漿肌層預置荷包縫線,距根部0.5 cm以血管鉗輕輕鉗夾闌尾后結扎、切除闌尾。殘端消毒后行荷包包埋,并在無張力下將闌尾系膜斷端綁扎其上。逐層縫合切口,結束手術。小切口組:超聲掃查確定闌尾形態(tài)、性狀,以及闌尾及其根部位置并準確標記體表皮膚。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局麻,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闌尾根部為中心做2 cm左右斜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分離腹內斜肌、腹橫肌,切開腹膜并外翻固定于護皮巾上。以長柄無齒鑷和闌尾鉗沿結腸帶準確定位闌尾,在甲狀腺拉鉤的協(xié)助下,適當分離,將闌尾、闌尾根部、闌尾系膜,以及闌尾根部周圍部分盲腸壁輕輕牽出切口外,實施闌尾切除術,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縫合切口。
1.3觀察指標(1)手術情況及術后臨床指標: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2)術前、術后第2天檢測患者的白細胞介素-6(IL-6)和C反應蛋白(CRP)炎癥反應指標水平。(3)術后并發(fā)癥:切口感染、切口裂開、粘連性腸梗阻、切口疝。
2.1患者的基線資料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2.2手術情況和術后臨床指標與傳統(tǒng)切口組比較,小切口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少)于傳統(tǒng)切口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和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2.3血清IL-6、CRP水平術前2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2天2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小切口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均低于傳統(tǒng)切口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IL-6、CRP水平比較
2.4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小切口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傳統(tǒng)切口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傳統(tǒng)McBurney等切口較大,患者術后疼痛感重,發(fā)生切口感染、粘連性腸梗阻等并發(fā)癥風險高,康復時間慢,且切口瘢痕明顯,不符合現代醫(yī)學微創(chuàng)治療的發(fā)展理念。基于此,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小切口闌尾切除術,經與傳統(tǒng)切口比較,結果顯示,小切口組患者的切口長度,及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術中出血量和并發(fā)癥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第2天,小切口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傳統(tǒng)切口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效果滿意。其主要優(yōu)勢為:(1)依據超聲掃查確定闌尾及其根部的位置,以闌尾根部為中心選擇手術切口,有利于術中快速尋找闌尾。手術時間短。(2)僅通過一個2 cm左右的斜切口,在甲狀腺拉鉤的協(xié)助下,應用長柄無齒鑷和闌尾鉗沿結腸帶準確定位闌尾,并在腹腔外進行操作。不但可減小對腹壁神經、血管的損傷,而且對腹腔的干擾較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颊咝g后恢復快、治療負擔輕。(3)切口愈合后瘢痕范圍小,可滿足部分女性患者的美容要求。(4)手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能引起機體的炎癥反應,對患者造成危害。IL-6是一種檢測機體炎癥反應指標,在機體抗感染、自身免疫、炎癥反應方面發(fā)揮巨大作用;CRP是一種急性炎癥反應蛋白,其血清中水平的高低與患者感染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嚴重可導致炎性介質大量釋放,而影響免疫功能,不利于術后恢復[6-8]。本研究中,小切口組患者術后血清IL-6、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傳統(tǒng)切口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亦表明了小切口闌尾切除術能降低機體的炎性反應。
為保證小切口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我們體會:(1)術前需行超聲掃查,并依據掃查結果確定是否采用小切口和小切口的位置。(2)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對于發(fā)病時間>24 h,超聲檢查提示闌尾位于盲腸后、盲腸下、盲腸外、漿膜下,以及BMI>25 kg/m2、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和有中下腹部手術史、慢性闌尾炎反復急性發(fā)作、估計局部嚴重粘連的患者,或癥狀、體征不典型,需行腹腔探查者,或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等,均不宜采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3)規(guī)范進行手術操作,把握好中轉傳統(tǒng)切口手術的時機。若經小切口定位闌尾困難,或難以將其及盲腸提出腹腔外切除,需果斷中轉傳統(tǒng)切口手術,以充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對急性闌尾炎患者采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能優(yōu)化圍術期指標,可降低機體的炎癥反應和縮短住院時間。但需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和規(guī)范各項操作,并把握好中轉傳統(tǒng)切口手術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