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芝桃
相當長時間以來,人們強調時間就是效率,“忙”逐步成為生活的代名詞。英國時間管理專家格斯勒說:“我們正處于一個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身體疲憊的忙,特別是心理上感受到的忙忙碌碌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已經瀕臨身心承受的極限?!比藗兤谕茉讷@取資訊時放松心情、舒緩情緒,“慢生活”理念逐漸興起后,人們的生活觀念和行為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
隨著我國媒介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短視頻、人工智能、VR 和移動直播等新聞報道方式逐漸興起,新型媒介傳播手段突破了傳統新聞報道模式,傳播方式、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體驗式的新聞報道正是“慢生活”新聞氛圍的重要載體和踐行方式。這種基于“慢生活”理念創(chuàng)新和實踐體驗的新聞報道模式,有利于提高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性和傳播性,從而全面拓寬新聞報道的整體發(fā)展空間。
生活節(jié)奏和時間安排是體現“快”與“慢”的重要載體,也是最直觀的心理感受?;卺尫啪駢毫拓S富情感體驗導向的“慢傳播”開拓人們的身心新體驗,實現“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呈現”和“常規(guī)題材的不正經表現”。通過復雜化、陌生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增加受眾感知的難度和時延,另一方面營造的情境突出差異化,激發(fā)人們的向往。這種富有吸引力的陌生又向往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狀態(tài)喚醒了受眾的感受和體驗,也就完成了他們對“慢生活”和“慢傳播”的價值構建與認同。
“慢生活”承載的是人們各種情緒和感受,展現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個人獨處的人生感悟,也有彼此支撐的團隊友情;既有熱烈的青蔥愛情,也有綿長的鄉(xiāng)鄰親情?!奥睢盫log 可以在一人獨處的情境下解說下班后的獨居生活。很多年輕人在完成學業(yè)后更愿意自己搬出來獨處,開始享受自己的獨居生活。這部分年輕人沒有家庭瑣粹的羈絆,生活充滿激情和活力,能讓其他年輕人產生廣泛共情,在遇到挫折困難時,也能從中獲取經驗教訓,尋求幫助,讓受眾在孤獨的生活中找尋溫暖,提高自我生活質量?!奥睢盫log也可以是描述平淡而真實的市井生活,凸顯濃濃的親情和友情?,F在人們的親緣關系往往都比較簡單,親戚之間走動遠不如以前頻繁,甚至開始出現“斷親”現象,有些人寧愿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相互間感情也越來越淡漠,而這種題材就彌補了當下社會的虛無與冷漠,溫暖人們的內心。當前社會的快節(jié)奏讓人浮躁、沖動,沒有獨立思考、冷靜應對的時間和空間?!奥齻鞑ァ笨梢越o予思想留白,為思維提供駐足停留時間,方便進行體驗式思考,重新思索和探究人生的意義。“慢傳播”的“慢”不是毫無意義的散漫和慵懶,它傳遞的是一種沉穩(wěn)積極的價值觀念,強調的是一種人文情懷和人倫親情,體現的是目前社會所需求的正能量,相較于“娛樂至死”的消遣方式,“慢傳播”所帶來的影響更有深度、更有力量。
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使媒介的發(fā)展走向了多元化,也使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但是信息的海量增長,伴隨的是信息質量的參差不齊,真假難辨的信息使得編輯工作者必須更多地關注信息來源。在篩選和制作的過程中,從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挖掘新聞消息背后的真實價值,并根據不同的傳播渠道特點,制作符合受眾期待的作品。在內容的制作上,更是要緊抓信息的深層次含義,不斷融合和重塑信息,讓受眾了解事件的始末。必須重視內容思維性輸出,要改變傳統媒體的被動型傳播模式,牢牢掌握主動權,通過不斷了解身邊人、事、物,配合新媒體的邏輯算法,制作出受眾感興趣的新聞作品,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受眾。另外,要及時創(chuàng)新傳播的渠道,借助新媒體技術對新聞資源進行再編輯、重組,靈活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手段,適當選擇使用短視頻、H5、動漫等各類新聞傳播手法,豐富受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慢生活”中的“慢”強調的是生活節(jié)奏和時間安排,“慢生活”承載的是人們各種情緒和感受,撫慰著當下人們缺失的感情,舒緩著精神壓力。一些旅游Vlog 正是滿足了在城市生活的人們的視覺和心理需求。通過各大社交平臺,網絡紅人發(fā)布的旅游Vlog 等內容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慢生活”節(jié)奏吸引了無數無法外出的人們。通過“慢傳播”,人們填補自己的欲望,增長了對世界的認知。如全新明星戶外真人秀《向往的生活》,滿足了繁忙的都市人對“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鄉(xiāng)村生活的幻想:美好的景,單純的人,遠離城市的喧囂……讓人們身臨其境。正是如此,這檔節(jié)目獲得了經濟與口碑的“雙豐收”。
“慢傳播”的“慢”不是毫無意義的散漫和慵懶,是靈魂的思考和歲月的沉淀?!奥齻鞑ァ币欢ǔ潭壬弦l(fā)人們對問題的獨立論證和深度思考。相較于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慢的節(jié)奏能讓大家放松身心,潛心思考,可以進一步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充裕的時間醞釀,有助于人們將信息串聯起來,提取其中關鍵信息。沉浸式去體驗和感受,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能,獲取經驗和教訓,尋求幫助和慰藉,收獲輕松和愉悅,也能夠提升自己的覺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類作品中不需要明星出演,只需要清晰還原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環(huán)節(jié),帶給大家“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讓大家能夠自動代入其中,享受節(jié)目中描述的緊張與恬淡,力量與智慧,體會到酸甜苦辣咸。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推到了大眾的面前,受眾感受到的不是遙不可及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一件件自己想做卻沒有做成的事、貼近自己生活的事。往往其中一個不起眼的動作或臺詞就會激發(fā)共情,成為經典。
快節(jié)奏的生活之下,枯燥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進一步積壓負面情緒,人們需要尋找一個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撫慰。低質同化的內容只會進一步“推開”受眾?!奥齻鞑ァ敝睋艨旃?jié)奏下受眾渴望逃離海量的低端、無聊信息的焦慮和苦痛,引導大家復盤思考、平穩(wěn)情緒,也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情緒疏緩窗口。“慢”是一種黏合劑,是一種強化劑,而別樣的視覺體驗總是能帶給人們幸福感。舉目無親“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孤獨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蒼涼,彪悍、雄奇的異域風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寬闊、靜謐……這些“靜與慢”正是忙碌一整天的都市人追求和向往的。通過比較和調整,不斷實現自我認同和價值升華,長期郁積于心的壓力和情緒也會得到有效疏導和釋放。
當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傳統新聞正面臨著“傳播力不足”“到達率低”的挑戰(zhàn),尤其是時政類新聞。此類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年群體的思想認識。同時,時政新聞作為人民群眾了解國家重大事件與政策的窗口,應積極采取“輕量化”的傳播方式,即從文本、話語和媒體三個層面進行“輕量化”傳播,不斷精煉傳播內容,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實現既能在網絡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又能吸引大量年輕網民的注意力,提高消息的傳播效果與到達率。
比如,《中國青年報》在2018年推出的《40秒40年》系列短視頻就緊緊圍繞著改革開放這個主題,從一個小角度切入,展現大主題,從而全面呈現一個新的時代面貌。在展現形式上,它使用了年輕受眾喜歡的9∶16的垂直比例,并充分利用了手機的互動特性,通過分屏和全屏的切換來表現故事情節(jié),呈現出豐富的垂直結構,被攝者的視角是聚焦的,被攝物體是三維的,短視頻放棄了用大篇幅敘述歷史的傳統方式,而是以“青年在長征”為主題,從“云貴川”的“小”故事切入。從收集歷史資料、寫劇本,到拍攝、剪輯,短視頻共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根據老兵們的記憶,還原出了一個名為“云貴川”的少年英雄,并通過手繪、實拍、動畫、訪談等方式,將其包裝成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共鳴,并對其贊不絕口。它突破了新聞、通訊、評論和攝影等單一的創(chuàng)作方式,將多種新媒體的表現手法融入主題,對傳統媒介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當前,融媒體發(fā)展形勢下的新聞報道通過將內容、資源和渠道整合,實現了視覺化的表達和互動,以高品質的新聞來獲得受眾的注意力。在傳播形式上,將新聞受眾放在了核心位置,采用了受眾喜歡的表達方式,全面追求新銳、簡約、互動。以華龍網“新重慶”的《2019 對話1949:時代變了初心未變》報道為例,該新聞產品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它通過“單雙機”形式表現,用戶既可以自己選擇單機模式,也可以邀請他人同時使用兩臺機器進行交流,交互性強、體驗感好,作品中蘊含著社會媒體的互動性。利用兩個屏幕的交互技術,使學生、上班族等群體在“平行世界”中與革命者進行了“隔空對話”,形成了三個完整的劇情。作品不管是形式還是視角,都極具創(chuàng)新性,帶給受眾一種強烈的沖擊感、沉浸感,仿佛穿越空間、時間進行了一次對話。
Vlog 是一種關注日常生活及以紀實敘事為主的日志方式,它的可視化語言拉近了傳播者和受眾群體的關系。而“日常”指的是敘述方法。在網絡環(huán)境中,新聞敘述逐步從“宏觀主體”向“生活化敘事”轉變,并將個體的生活敘事話語輸入其中。傳播主體要改變以往的權威報道者的角色,就要掌握好人類生活世界的客觀存在性,了解話語主體的內心世界,采用人性化的話語方式將宏大的敘事話語轉變成更貼近真實生活的話語。新聞Vlog 中,新聞工作者的敘述風格以描述性的語言為主,減少概括性語言的使用;多使用細節(jié)語言,少使用宏觀語言;運用生活化、細節(jié)化、故事化和注重人情味的語言表達方式,對觀眾不太了解的新聞背景加以闡釋,以此來提高表達的感染力。
在“Vlog+新聞”的報道中,記者通過與“虛擬粉絲”的對話,引導其參與到視頻二次創(chuàng)作中,實現雙方的交互,拓展文字的美學內涵。在大部分“Vlog+新聞”視頻中,報道者經常會使用口語化的語態(tài)與受眾進行對話,對網友們所關心的問題作出回應,拉近對話雙方的距離。在“Vlog+新聞”的報道中,記者采用了大量的自拍圖片,這一視覺表現形式與真實生活中的對話場景相似,能夠實現“面對面”地與觀眾溝通,拉近了記者和受眾的心理距離。這種類型的新聞,往往都是以幕后視角來敘述,可以很好地滿足觀眾的好奇心。
在2021年11月16日,央視新聞“大國外交最前線”官方賬號發(fā)布了第二季康輝的Vlog。主持人康輝通過中美兩國領導人的視頻會議,展示了他的工作成果,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在情景表現上,記者采用自拍的形式,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觀察、講述,給觀眾以“心理在場”的感覺,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沉浸式的對話感覺。
“慢傳播”在社會加速時代給受眾帶來一片凈土。媒介要平衡好經濟與藝術的關系,嚴控“慢傳播”內容的質量。湖南衛(wèi)視的《向往的生活》就是因為制作方深入群眾,明白當今社會人們向往的是什么,不僅保證了收視率也得到了大眾的喜愛。劉瑩瑩在《“慢綜藝”真人秀的體驗式傳播研究》中提到,觀看“慢綜藝”的人,有的會將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與理想化狀態(tài)進行對比,有的會逐漸轉變與身邊人相處的方式。這就說明,這樣的傳播深入了解現代受眾群體的所需所想,更易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和心理投射?!度龒{商報》推出的《慢生活周刊》邀請讀者評報,虛心傾聽讀者意見,讓讀者得到賞心悅目的文化享受。一周一期的刊發(fā)節(jié)奏,讓讀者養(yǎng)成了一種良性的閱讀期待,這也符合讀者投稿、編輯選稿的節(jié)奏,保證《慢生活周刊》的質量。
“慢生活”理念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應積極適應報道變化的要求,主動適應新時代下的體驗式新聞報道發(fā)展模式,根據實際,不斷創(chuàng)新和實踐新聞播報的方式與手段,立足于體驗式新聞要求,運用有機結合等創(chuàng)作方式和渠道,掌握多元化創(chuàng)作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新聞多渠道報道和傳播效率,全面提升體驗式新聞報道價值,進而積極探索與當前慢生活理念相適應的體驗式新聞語境表達與傳播方式。
在注重方式方法的同時,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意識形態(tài)底線,在實際工作中高度重視輿論導向的正確性,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輿論尖兵”的作用,堅定不移地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慢傳播”更應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重視傳播內容的質量、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新聞輿論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發(fā)揮好媒體作用,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