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海洋
社交媒體時代的來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信息傳播生態(tài)的變革,呈現(xiàn)輿論格局多元化的趨勢,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在此背景下被稀釋,輿論引導力受到影響。為有效改變此種現(xiàn)狀,主流媒體有必要對話語表達進行創(chuàng)新,以此來適應媒體融合發(fā)展給傳統(tǒng)傳播方式帶來的沖擊。
在主流媒體的話語表達中,話語立場是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若要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必須要確定所處立場,即“為誰說話”“為誰服務”。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主流媒體在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的過程中需要站穩(wěn)人民立場,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說話、為人民服務。首先,主流媒體的話語必須適應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應將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奮斗目標有意識地融入話語中,通過話語生成和傳播的過程,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家國情懷、提高思想境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其次,主流媒體的話語應致力于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現(xiàn)實問題、紓解長期困惑,將話語表達同社會發(fā)展、人民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形成良性互動,以此來提高人民群眾認可度。最后,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主流媒體在確保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升話語表達的生動性、鮮活性,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使主流媒體的話語表達更加“接地氣”“帶泥土”“冒熱氣”。
問題是一切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的起始點,是時代發(fā)展、人民心聲的真實反映。社會的進步及發(fā)展其實就可以視為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長期過程,就如馬克思所言“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馬克思主義是在問題研究、現(xiàn)實批判中一點一點發(fā)展壯大的,堅持做到積極回應、科學解答現(xiàn)實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道路上,總結出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最終成為富有中國特色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诖耍诿襟w環(huán)境下,主流媒體若要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牢牢把握話語權,關鍵是要以問題為導向,緊扣時代脈搏,積極響應時代召喚,不斷地探討和回答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中衍生出的各項理論及實踐問題,立足于新的歷史方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梳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論斷,重視總結歷史經驗,以此來提高對未來發(fā)展的預測能力,力求以中國話語展現(xiàn)中國精神之魅力,用中國方案破解世界之問。
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中產生、發(fā)展、壯大的,從哲學到經濟學,理論到實踐,處處可見批判精神的痕跡,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容,主流媒體在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的過程中,必須要繼承這種批判精神,牢固樹立批判思維。理論層面,在面對紛繁多樣的社會思潮的時候,一定要做到科學批判、客觀分析,積極在有益觀點中吸收養(yǎng)分,有力回擊、堅決批判消極言論,敢于揭露其本質,以此來增強人民群眾的識別力、“免疫力”。實踐層面,在改革事業(yè)面前,主流媒體需要對攻堅階段的特點以及面臨的新問題展開細致剖析,正確審視過去存在的不足,唯有讓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的生活、根植心靈深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讓主流意識形態(tài)轉化為人民群眾高度認可的社會共識,讓理論迸發(fā)出強大的實踐力量,在批判中持續(xù)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新媒體的興起在為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挑戰(zhàn)的同時,也為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難得機遇,為其提供了全新的傳播形式、廣闊的傳播平臺?,F(xiàn)階段,將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主流媒體守住“主陣地”、唱響主旋律的重要途徑,而先決條件,便是搭建融媒體平臺、打造融媒體矩陣。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一體化發(fā)展,同時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可以在無限延伸的新媒體平臺中,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徹底突破傳統(tǒng)媒體信息傳播在時間、空間方面的局限,進一步拓寬傳播渠道,使主流媒體的傳播影響力實現(xiàn)質的提升。
具體到實踐中,主流媒體中的從業(yè)人員應加強理論學習,有意識地強化自身辨別真假信息、運用媒體信息技術的能力,在建設“兩微一端”的同時,積極拓展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及平臺,充分利用媒體內部各部門的優(yōu)勢,打造二級與三級新媒體品牌,逐漸組成新媒體矩陣,從而達到擴大發(fā)聲空間、覆蓋范圍的目的,令主流媒體的聲音傳得更遠。
以《人民日報》為例,其當前的全媒體布局已經十分完備,并且處于持續(xù)拓展的狀態(tài),不僅統(tǒng)籌布局了報、網、微、端,還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為載體開通了諸多自媒體賬號?!皞b客島”作為《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具有權威性的時政解析公眾號,其推文一改往日的嚴肅風格,代之以輕快的筆調、平易近人的文字,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創(chuàng)作內容頻頻被轉載、轉發(fā),不僅傳播范圍更廣,也為微信公眾號快速吸引了更多流量。針對民眾關心的事件,必須及時予以回應、做出闡釋,通過釋放主流觀點,取得民眾的肯定和支持。一旦發(fā)現(xiàn)虛假不實、帶有攻擊性的言論,主流媒體要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始終堅定自身的政治立場,將正能量、主流聲音傳遞出去,以此來提升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移動互聯(lián)網以及媒體融合發(fā)展,令人們的閱讀呈現(xiàn)碎片化趨勢,以往長篇論述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短、平、快的信息傳播模式,為贏得公眾喜愛,主流媒體在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的過程中以情感為導向精心設計表達內容,借助熱烈的情感表達來引發(fā)公眾關注、討論。央視《新聞聯(lián)播》就曾因使用了“令人噴飯”一詞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引起了熱議,在融媒體時代成功破圈?!缎侣劼?lián)播》在抖音開通的官方賬號,情感化傳播傾向也極為顯著。該賬號上,點贊數最高的三個視頻都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感情色彩,三段視頻均簡明扼要地輸出了具體觀點。此種以情感為核心的話語表達,與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用戶心理高度契合,若沿用此種表達方式到公共事件的探討中,可以更好地將聲音“擴散”,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實效。
主流媒體采取情感化的話語表達方式,不僅能夠引起公眾情感共鳴,促使自身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能通過此種方式精準傳達思想,發(fā)揮出凝聚社會價值與力量的效果,增強主流價值觀的引領力和凝聚力。
在社會媒體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些新的網絡流行語,從最初的“神馬都是浮云”到后來的“吐槽”,再到今天的“躺平”“破防”“內卷”等,網絡語言的生產、使用均具有明顯的社會輿論、話語權力的特征,部分網絡語言甚至存在“門檻”,也就是說需要足夠熟悉該網絡語言的具體含義、使用情景,這樣才能避免理解偏差。以B站為例,其視頻彈幕里時??梢姟翱战党晒Α钡染W絡用語,不僅具有較強的互動性,且可以明顯帶給用戶親切感,如果不理解這些網絡語言的含義,則會被隔離在網絡場域之外。面對此種情況,主流媒體在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時,可根據不同語境靈活地將網絡語言嵌入傳播內容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同受眾的情感距離。
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主播說新聞》為例,在語言方面,每一位主播都會以“主播說聯(lián)播,今天我說”作為開場,用輕松、富有網絡感的語言,對觀眾提出的問題進行回應,以生動鮮活的語言宣傳時事熱點,同時主播們也根據語境使用了諸多網絡語言,這樣立場鮮明、語言接地氣的報道方式,引起了用戶的廣泛共鳴。由此可見,對網絡語言的靈活運用,可以幫助主流媒體真正地進入互聯(lián)網場域之中,利用熱門的網絡語言,讓相關的信息迅速地傳播開來,從而將內容的傳播力度和范圍進一步擴大,在主流媒體與用戶之間建立起一座交流的橋梁,使主流媒體自身的傳播力、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值得強調的一點是,網絡流行語言通常存在夸張成分,但是主流媒體報道必須以真實準確為基本原則。同時,受眾群體在不同平臺的閱讀預期存在差異,對網絡語言的接受度也不同,以紙媒為例,報道具有權威性和嚴謹性,所以在選用網絡流行語時,應盡量避免使用生僻詞語。
主流媒體利用獨特的視覺表達元素,或者是清晰的鏡頭符號進行即時記錄,將拍攝對象直接展示給用戶,采用“不人為解釋、不灌輸理念”的質樸方式實現(xiàn)畫面自主敘事,這也是融媒體視域下主流媒體話語表達的一種新方式,通過真實呈現(xiàn)畫面來徹底消除消極信息、負面謠言,將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使主流媒體贏得傳播價值、用戶價值、社會價值。
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系列慢直播節(jié)目為例,主要是依靠多種先進技術手段,以逼真的鏡頭語言,為觀眾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感受,從而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新紀實”的敘事話語,這也是主流媒體所獨有的話語表達形式。2020年年初,央視頻推出了《疫情24小時》欄目,沒有任何剪輯,沒有任何解說,也沒有任何背景音樂,用5G信號,將雷神山、火神山醫(yī)院的建設過程高清、全程、實時地展現(xiàn)給觀眾。為了提高觀眾的參與度,還在直播間的屏幕底部開辟了評論區(qū),以“有問有答”的方式進行互動,打造了一個24小時的“社群”?!霸票O(jiān)工”“開路先鋒”等關鍵詞在微博、百度等平臺上頻頻出現(xiàn),令鏡頭語言、中國故事、民間正能量實現(xiàn)了深度融合?,F(xiàn)階段,社交平臺呈現(xiàn)年輕化、生活化的趨勢,這也讓資訊傳遞和互動實現(xiàn)實時化,為觸及更大范圍人群提供了契機,特別是有潛力、有活力的中青年群體,使主流媒體可以更好地適應劇烈變化的媒體環(huán)境。
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主流媒體中有越來越多的記者、主持人都在積極適應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與各個平臺的特點相結合,獲得大眾的廣泛關注,收獲了龐大的粉絲群體,將經過加工處理的信息傳播給他人,進而達到影響他人態(tài)度的目的。主流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主流價值觀的過程中,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技能來生動鮮活地呈現(xiàn)信息,由于其在受眾群體中具有極高的影響力,所以能夠將受眾的信任轉化為對主流媒體的公信力、說服力,增強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通過打造主流“網紅”,使之成為傳播主流聲音、擴大輿論空間的重要力量。總而言之,立足現(xiàn)實、貼近時代、以普通人視角、用受眾熟悉且習慣的語言進行報道,已經成為主流媒體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的必要路徑。
以《兩會你我他——王冰冰帶你走街串巷看兩會》系列作品為例,主持人王冰冰曾在偶然機會走紅于網絡,其報道主要是以年輕化視角去關注生活熱點,通過名人效應使作品收視率直線上升。事實上,主流“網紅”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具有潤物無聲的作用,且傳播極具個性化,依靠多種社交網絡平臺甚至可將傳播場域延伸到世界各國及地區(qū),同時由于使用網民熟悉的語言,在報道人與事時基本立足于人格化視角,切實回應網民之關切、密切關注網民之生活,這樣也使得在傳與受之間形成了穩(wěn)定的陪伴關系,充分突出了主流媒體的共情能力,吸引網民關注。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為主流媒體話語權創(chuàng)新帶來了全新機遇,主流媒體應該始終以發(fā)展眼光理性看待自身與新興網絡媒體各自的優(yōu)勢,在堅持人民立場、增強問題意識、強化批判思維的基礎上,通過打造融媒體矩陣、重視情感化傳播、嵌入網絡語言、轉變觸達方式等措施,積極構建主流媒體的話語權體系,在實踐中深入探索,促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影響力持續(xù)擴大,在對外環(huán)境中用心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