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王羲之故居保護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0)
畫像磚在我國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較為流行,從功能上看,畫像磚主要是一種建筑構件,在秦漢時期的宮廷建筑和陵寢墓葬中較為多見。秦漢畫像磚堅固耐用,紋飾豐富,可以直觀地展現秦漢時期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
從考古發(fā)現來看,秦漢畫像磚分布范圍較為廣泛,主要分布于山東、四川、河南、陜西、蘇北、浙江、重慶、鄂北等地,各具特色,體現了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秦漢畫像磚的工藝講究,布局合理,構圖精致,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準。常見的包括方形和長方形,又分為空心和實心兩種。在工藝流程上,工匠將泥坯倒入模具中壓實,制作成磚坯,然后曬干去掉模具,在磚坯上刻上各類精美的圖案和花紋,有的采用印模的辦法,大大提高了制作的效率和產量。雕刻手法方面,常見的有平雕、浮雕、透雕等。從紋飾圖案來看,有方格紋、米格紋、太陽紋、方形紋、云雷紋、云勾紋、乳紋、波浪紋等紋飾。同時,常見的題材還有神獸、花草、車馬、人物、山林、田澤、宴飲、歌舞、雜技、故事、神話、宗教等,可謂豐富多彩。
秦漢畫像磚的題材廣泛,其中動物題材的畫像磚具有鮮明特色,工匠對各類動物和神獸的刻畫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體現了秦漢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動物圖騰文化。動物類型的紋飾,主要包括牛、豬、魚、龜、鹿、馬、雁、鷹等,既有家畜、家禽類,也有野生類。神獸類紋飾具有神話韻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消除災禍、避禍怯災的作用,常見的包括龍、鳳、四神、貔貅,另外還有被賦予神話色彩的動物紋飾,如天雞、云雀、蟾蜍、仙鶴、玉兔等。這些動物類紋飾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彰顯了我國書法、繪畫和雕刻藝術的發(fā)展軌跡,也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文化思想和理念。
龍、鳳是秦漢畫像磚常見的動物題材之一,龍、鳳在古代被賦予了十分顯赫的地位,龍為天子,統(tǒng)治萬物,鳳為百鳥之王,也具有十分尊貴的地位,只有皇族可以使用龍、鳳紋飾的畫像磚,體現了建筑文化所具有的階級屬性和特征。
陜西咸陽宮殿遺址出土的秦代龍紋磚(圖1),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長100厘米,寬38厘米,厚16.5厘米,1975年于陜西咸陽秦一號的宮殿遺址之上出土。此件藏品為空心磚,紋飾為龍紋,圖案中有雙龍,兩條龍交織在一起,首尾相連,如同三個連續(xù)的圓圈,呈現規(guī)則排列。兩條龍的特征也不同,其中一條龍身上有魚鱗紋,另一條龍身上為平行線條狀的紋飾。兩龍都為盤龍,身形矯健,生動鮮活,它們圍繞在三個圓形玉璧上,工匠對玉璧的雕刻也十分生動細致,體現了龍與玉璧之間的和諧共生。龍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神獸,在我國古代皇帝都自封為天子,將自己比作龍的化身,因此龍代表的是皇權的至高無上,玉璧象征的是國家的權威和財富。由此可見,此件畫像磚的規(guī)格和等級之高,只有皇宮才可以使用如此紋飾的建筑材料。
圖1 陜西咸陽宮殿遺址出土的秦代龍紋磚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四神主要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被賦予了避災、祈福、祛邪的作用,也被稱為四靈。四神與我國古代天文歷法和星相學具有密切關系,四神的紋飾在秦漢時期也十分流行。在秦漢畫像磚中,青龍的線條一般都較為細長和飄逸,給人騰云駕霧、變幻莫測的感覺;對白虎的刻畫,一般都是昂首挺胸,姿態(tài)剛勁有力,盡顯白虎的威風;對朱雀的描繪,主要體現出朱雀的神韻和華麗;玄武是一種龜和蛇的結合體,身形似龜,頭頸似蛇,被作為長壽的象征。四神紋飾在秦漢時期的畫像磚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張掖市博物館收藏的漢代四神畫像磚(圖2),印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種紋飾,磚面整體為正方體,如同一個方形的印章。圖案分為五個部分,四神環(huán)繞在一個中心方形的圖案周圍,四神的線條較為簡潔,但布局較為合理美觀,藝術感染力強,體現了漢代社會對四神的崇拜。
圖2 漢代四神畫像磚
秦漢畫像磚上的虎紋也較為廣泛,老虎是百獸之王,代表著皇權的威嚴,也用于辟邪、祈福,而且我國古代有很多與老虎有關的神話傳說,虎紋被賦予了濃厚的神話色彩和哲學思想,因此虎紋也常被工匠應用到畫像磚的紋飾中。
出土于陜西咸陽的虎紋畫像磚(圖3),長80厘米,寬34厘米,為雙虎紋飾,兩只虎左右對稱分布,怒目而視,虎眼圓睜,虎足有力,虎尾伸展,兩只老虎仿佛在進行著一場決斗,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此件文物雕刻技藝高超,彰顯出雙虎的威嚴與剛勁,在雙虎的四周還刻有祥云圖案,雙虎中間還有神秘的花草,云霧繚繞,如同仙境,生動地體現了漢代社會風俗中對老虎的崇拜和仰慕,此件藏品是虎形紋飾畫像磚的精品之作。
圖3 陜西咸陽的虎紋畫像磚
西漢虎紋空心磚,現收藏于咸陽博物院,此件藏品長115厘米,寬38厘米,厚20.5厘米,為灰陶材質,呈長方形,體積相對較大,空心結構。磚面上刻有浮雕工藝的雙虎紋飾,兩只老虎姿態(tài)各異:一只呈現奔跑姿態(tài),身形十分矯健有力,類似飛虎一般,給人如虎添翼的感覺。另一只老虎則呈現回頭遠觀的姿態(tài),仿佛在注視著另一只奔跑的老虎。工匠對兩只老虎的刻畫都十分生動細致,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水準。此件西漢虎紋空心磚對研究漢代美學和繪畫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牛耕與鐵農具在戰(zhàn)國時期就廣泛推行起來,秦國是使用牛耕和鐵農具的先進國家之一。到了漢代,鐵犁牛耕、鐵制土作農耕用具的普及促使?jié)h代的農業(yè)生產力取得了質的飛躍,牛作為農業(yè)的重要畜力之一,在漢代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東漢牛耕圖畫像磚(圖4),現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出土于榆林市米脂縣,此件藏品紋飾中刻畫的是漢代農業(yè)生產場景,畫面中有一位農夫正在耕地,雙手扶犁,彎腰向前緩慢推進,畫面生動細致。耕地采用的是兩牛抬杠的模式,此件牛耕圖畫像石生動反映了漢代農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和農耕社會的現實場景,對研究漢代農業(yè)發(fā)展和牛耕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秦漢時期,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農業(yè)生產力,也是重要的戰(zhàn)爭力量,代表著國家和軍隊的實力,因此,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馬的作用。資料顯示,秦漢時期的統(tǒng)治者還設置了專門管理馬的行政機構,如《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天子六廄,未央、承華、騊騟、騎馬、輅軨、大廄也,馬皆萬匹?!庇纱丝梢?,當時對馬的使用和管理已經十分嚴格。此外,對官員出行用的馬車也有嚴格規(guī)定,不同的馬匹數量和馬車規(guī)格,體現了不同的層級和官職。
東漢駿馬輜車畫像磚(圖5),此件藏品為東漢時期文物,現收藏于成都市博物館,成都揚子山考古出土,此畫像磚生動刻畫了漢代貴族階層乘坐輜車出行的場面。圖案為單匹馬拉輜車,輜車的車頂部有遮風擋雨的頂篷,呈橢圓形,類似荷葉的柔軟和輕盈,圖案中有兩位人物,其中一位駕車,另一位端坐于后方,手持扇狀物。對駿馬的刻畫也十分傳神,駿馬身姿威武矯健,體形碩大,馬蹄騰空,為奔跑的姿態(tài)。此東漢駿馬輜車畫像磚展現了漢代貴族的日常出行特點,彰顯了漢代工匠的巧妙構思與創(chuàng)作靈感,體現了漢代社會對馬的重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價值。
圖5 東漢駿馬輜車畫像磚
收獲漁獵畫像磚(圖6),東漢時期文物,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此件藏品高36厘米,寬42厘米,1954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揚子山。此件藏品畫面內容包括兩部分,其中上半部分為弋射圖,畫面為狩獵人拉弓射箭的場景,空中有數只飛翔的大雁,此場景生動刻畫出了漢代狩獵的細節(jié),對大雁的描繪也說明在漢代大雁是常見的狩獵對象。此外,圖案中的湖面上還有數只野鴨,看到獵人后,鴨子四散而逃,說明這些鳥類都是當時狩獵的常見物種。圖案中還有對捕魚細節(jié)的描繪,河中游著許多肥美的大魚,說明當時魚也是人們日常的食物,同時也說明當時的河流和漁業(yè)資源十分豐富,不同的漢畫像磚上魚類的品種也不同,有鯉魚、鰱魚、鱖魚、鯽魚等不同品種。
圖6 收獲漁獵畫像磚
東漢庭院動物紋飾畫像磚(圖7),為東漢時期文物,1954年土出于四川成都揚子山。此件藏品生動刻畫了漢代貴族住宅建筑群的風貌,整個宅院呈方形,中間有長廊將整個院落分為左、右兩個區(qū)域,宅院的大門位于南側,門前有兩只斗雞,院內趴著一只家犬,院落內還有一對仙鶴在翩翩起舞。說明漢代斗雞已成為娛樂項目之一,在貴族階層較為流行。在漢代鶴也被作為一種寵物,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鳥類,只有貴族階層才可以擁有。飼養(yǎng)家犬用來看家護院,也是漢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習慣。
圖7 東漢庭院動物紋飾畫像磚
由此可見,畫像磚所刻畫的這些動物,都是漢代較為常見的家禽和寵物,運用了寫實的手法,樸實地記錄下這些生活細節(jié)。此外,紋飾中的后院矗立著一座高聳的觀望樓,也是漢代典型的建筑風格。宅院中有大堂和會客間,主人和客人正在暢飲。圖案中還有對家庭侍從人員的刻畫,侍從人員在院落中清潔環(huán)境,體現了當時貴族家庭的社會秩序與階層劃分。整個畫像磚全面而生動地刻畫了諸多細節(jié),包括貴族宅院的建筑布局和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對研究漢代貴族生活和漢代建筑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東漢駱駝畫像磚(圖8),此件藏品為東漢時期文物,現收藏于四川博物院,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出土于成都馬家鄉(xiāng),長42厘米,寬33.8厘米,高6.5厘米。紋飾為駱駝和人物,駱駝的背上有一件鼓形樂器,鼓上還插著羽葆,羽葆是漢代的一種羽毛裝飾品。駱駝上坐著一位身著胡人服飾的人物,正在敲擊鼓面,描繪了一種出行和演奏的場景。
漢代進一步拓寬了絲綢之路的對外商貿和文化交流,駱駝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運輸工具,在漢代絲綢之路貿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據資料顯示,駱駝并不是我國的本土物種,是從西域引進而來的,漢代駱駝也十分稀有,在絲綢之路逐漸繁榮的過程中,駱駝作為一種商品被引進到中原地區(qū)。駱駝形象在漢代動物類紋飾畫像磚中較為少見,因此,這件東漢駱駝畫像磚十分珍貴,具有較為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據考古發(fā)現,四川有多處絲綢之路古道,如著名的松茂古道就是我國漢代西部的經濟大動脈,曾在我國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
東漢仙人騎鹿畫像磚,是以鹿為主要紋飾的畫像磚,現收藏于四川博物院,此件藏品呈長方形,采用了模制工藝和淺浮雕手法。紋飾中一位女子騎在鹿上,鹿角清晰可見,鹿身剛勁挺拔,十分壯碩,女子身材婀娜多姿,身著長袖服飾,騎鹿顯得十分具有神話韻味。在鹿的身后還有一位仙女,仙女身上有羽毛狀的服飾,面前生長著一棵碩大的靈芝草。此件東漢仙人騎鹿畫像磚具有豐富的神話色彩,對鹿的描繪也十分生動傳神,說明鹿作為一種吉祥神獸在漢代已深入人心。
另據媒體報道,2021年,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在濟南市萊蕪區(qū)口鎮(zhèn)街道發(fā)掘出多座東漢晚期墓葬,其中部分墓葬中出土了圖案豐富的畫像磚,在一些畫像磚上發(fā)現了玉兔和蟾蜍的形象,眾所周知,玉兔和蟾蜍都是嫦娥月宮傳說中的動物形象,玉兔和蟾蜍皆被賦予了神話色彩,是和月宮傳說有關的元素,這也說明月宮傳說在漢代就已出現,對研究山東地區(qū)的漢代歷史文化和建筑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秦漢畫像磚的動物紋飾特色鮮明,人文價值和內涵深厚,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蘊含豐富的政治、經濟、人文和藝術信息,研究和保護畫像磚,能更好地挖掘和傳承秦漢時期的社會發(fā)展成果,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