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巧玲
(甘肅省榆中縣職業(yè)教育中心,甘肅榆中 730100)
中學英語教學不僅要體現(xiàn)工具性,還要體現(xiàn)人文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然而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有一些教師仍然以知識灌輸為主,沒有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思政活動,使得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少自主求知的信心和興趣。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構建精準思政模式被提上日程。在日常教學中,中學英語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挖掘英語資源里的思政元素,給學生創(chuàng)造別開生面的實踐情境,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強化知識和技能,推動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
精準思政模式有利于實現(xiàn)精準育人,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教育特色。在中學英語課堂上推行精準思政是勢在必行的,能夠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精準判斷,從而提供多元化的思政教育策略,發(fā)揮思政的“生命線”作用。為了推動思政教育向縱深發(fā)展,英語教師會源源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思政素材和思政活動,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健全思維和身心,主動學習,自主探索,向榜樣看齊,提升德育素養(yǎng)。而且學生在思政實踐活動中會充滿激情,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精準思政的背景下,英語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從原來的“滿堂灌”轉變?yōu)榫C合培養(yǎng),既關注學生的英語知識掌握情況,又注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發(fā)展情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支撐,也提升了英語教學的價值。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轉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讓他們能夠意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抵制外來文化的侵襲,塑造起正確的價值觀。而且精準思政做到了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能夠根據時代發(fā)展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革,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英語教學的影響力。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都強調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實施思想教育時沒有做到系統(tǒng)化和開放化,違背了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在實施精準思政后,英語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思政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選擇切合實際的思政內容,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日?;顒雍徒涣髦校粩嘣鰪妰群浇逃?,發(fā)展校園思政特色。此外,當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后,能夠自覺地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逐步增強文化自信。
現(xiàn)階段,英語教師推行課程思政存在一個誤區(qū),那就是定位不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總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難以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質。而且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課程思政資源也缺乏層次性,使得學困生無法領會其中的深意,結果是事倍功半。所以,英語教師要深刻反思,把握學生的內在需求,實施精準定位,突破思政教育中的薄弱點,從多樣化的角度去滲透思政,最終取得實效。教師還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思政論壇或者思政講座,向思政專家、學者請教,及時解決自身存在的教育困惑,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推動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實施思政教育的方式越來越豐富,能夠有效地把握思政理論精髓,對學生進行精準定位,指導學生將所學思政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中學英語教學更具實用價值。英語教師要定期舉辦思想交流會,與學生一起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論學習中的事情,或者分享生活中的見聞。通過嘮家常的方式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并且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思政教育,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為學生發(fā)放英語調查問卷,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求知需求。這種調查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知識能力,另一方面營造出溫馨的班級氛圍,為教師進行精準思政教學構建良好基礎。另外,英語教師還要與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學生,整合思政教育中的資源,打造高效的思政教學體系。在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后,英語教師要統(tǒng)籌規(guī)劃,根據學生層次設計富有時代感和個性化的思政教育內容,助推育人提質增效。教學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滿足學生的成長要求,吸引學生自覺參與到思政活動中,接受心靈和情感的洗禮,扎實學生思想文化根基。
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教師需要在這個階段幫助和指導學生,為其健康成長指明方向,確保“精準思政”狀態(tài)最優(yōu)化。在日常教學中,英語教師應進行精準研判,綜合多方面的因素,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思政學習環(huán)境。情境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教學的首選,在推行思政教育過程中,也需要引入情境模式,打造視聽盛宴,讓學生對思政的感受更強烈,推動英語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構建生活化的思政情境。教師要結合英語教學內容,將生活中涉及的思政現(xiàn)象通過多媒體大屏幕播放出來,營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氛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學生形成的不同看法和態(tài)度,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進行正反方的辯論,如此,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思政的理解,建立科學的思政意識,還可以鞏固學生之間的關系,形成學習共同體。“學貴有疑”,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式的思政情境,為學生提出思政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質疑和釋疑中強化教育效果,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英語課,且都能對思政有獨特的見解。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和意識,教師可以故意制造“矛盾”,誘導學生進入情境,發(fā)揮個人的聰明才智,指出教師的“錯誤”,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有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學有所獲。另外,英語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將思政元素融入英語教學游戲中,能夠充分展現(xiàn)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游戲中感悟思政,促進學生整體發(fā)展。中學英語教學內容豐富,教師可以設計傳統(tǒng)文化游戲,提倡學生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諸如飲食、交談、節(jié)日等方面,組成小組演示出來,使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更透徹。教師還可以設計英語閱讀游戲,給學生提供關于我國歷史、政治等方面的英文素材,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并且回答教師的提問,看哪位學生回答得既快又好。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處于活躍狀態(tài)中,有助于提高愛國情感。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中學英語教師總是抱怨英語學科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太少,在教學時總是捉襟見肘。其實英語學科涉及的思政內容十分廣泛,需要教師及時調整教育思路,精準儲備英語思政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促進德育和智育的深度融合。教師應該重視英語教材,挖掘里面的思政元素,制定明確的育人目標。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還要拓展教材外的思政元素,以實現(xiàn)全方位的教育。
首先,英語教師要重視教材,把握每個英語單元的主題和重點,積極尋找與思政相關的知識,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充分體現(xiàn)精準思政理念?,F(xiàn)行的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愛國、環(huán)保、交友、文化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都能夠成為教師進行思政教育的素材,使學生認清現(xiàn)實,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為建設祖國盡一份力。其次,英語教師要關注校本教材,結合地域特色和教學經驗,積極開發(fā)校本英語教材,重新規(guī)范思政內容,將其滲透到每一個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將“新課程、新教材”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可以將本地的勞動模范、本校的“三好”學生等內容融合到校本教材中,以英語文章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感受先進、在實踐中效仿先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樹立迎難而上的決心。再次,英語教師要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與其他英語教師共同交流教學經驗,開發(fā)特色思政課程,將思政教育穿插到英語課堂上,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師生溝通更順暢。在“雙減”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落伍,教師必須轉變思路,勇于探索,落實精準思政教育,使學生在思政教育中受到啟發(fā),從“要我提升”轉變?yōu)椤拔乙嵘?,促進良好學習生態(tài)的建設。
精準思政教育需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要懂得思政理論,筑牢思想基礎,又要善于思政實踐,發(fā)揮能動作用。所以,中學英語教師應該學習前沿的思政教學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思政實踐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實現(xiàn)文明學風、校風建設。還要善于運用網絡,開發(fā)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實踐形式,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確保思政內容延伸到課外,不斷提升學生個人素養(yǎng),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思政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英語教師可以開展“贊美家鄉(xiāng)”微課競賽活動,鼓勵學生走到社會和大自然中,用照片或視頻的形式記錄家鄉(xiāng)、宣傳家鄉(xiāng),并且配上英語介紹,增強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要認真審核學生制作的微課視頻,指出其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推動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為了向學生滲透黨史,賡續(xù)紅色文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原創(chuàng)紅色劇本,用英語演繹紅色經典故事,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英語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另一方面激活紅色基因,將紅色血脈根植進學生的血液。教師要將學生表演的過程記錄下來,剪輯后上傳到校園網中,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思政活動中,增強學生的自豪感,進一步拓寬思政教育的視域。另外,英語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思政知識宣傳活動,提高思政教育的滲透力和感召力。制作形式多樣的英語海報,海報內容以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精神為主,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想象力,加強學生“四史”教育。在校園圖書館、教學樓等進行展覽,通過校園廣播進行傳播,通過各種形式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提升校園文化水平。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園、廣場進行宣傳,讓學生與群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力量,加大思政的輻射力度。結合時代主題,開展英語導游活動,運用英語知識進行綜合實踐,模擬向游客介紹家鄉(xiāng)資源、家鄉(xiāng)景色,增強學生作為當代設計師的使命感。
課堂評價是進行精準思政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評價能夠讓學生認清自我,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牢基礎。但是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只關注學生的英語成績,沒有考慮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使得評價存在片面性。所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師應該進行精準評價,健全評價機制,拓寬評價主體,讓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
在評價范疇上,應該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兩個方面。過程性評價指的是對思政教育的課前準備、課堂參與、課后練習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全程評價,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不理解的思政問題做好解答,選擇優(yōu)秀學生作為榜樣,發(fā)揮先進帶后進的作用,讓整個班級的思政教育更加高效和靈活。結果性評價包括作業(yè)反饋、考試成績、實踐活動等內容,要挖掘學生的學習成果,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辯證思維。在評價指標上,英語教師應該著重考慮知識、技能、素質三個方面。既要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還應該熟悉思政理論,樹立適合自己的求知路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從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技能方面必須要確保學生熟練掌握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和讀寫能力,將其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動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素養(yǎng)是一個隱性的、緩慢的培養(yǎng)目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xiàn)的,所以教師要堅定育人初心,設計長期規(guī)劃,將思政牢牢根植于學生心中。在評價方式上,教師要做到線上和線下的結合,既要有口頭評價、書面評價,也要有教學系統(tǒng)評價、網絡評價,還要有學生自評、家長評價,幫助學生找差距、補短板、向前看,推動英語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同進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評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結合學情變化和現(xiàn)實需要做好調整和變動,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總之,中學英語課程實施精準思政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符合素質教育發(fā)展的要求。中學英語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樹立明確的育人目標,為學生帶來新穎、全面的英語知識體系,夯實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應樹立大英語觀,引領學生思維發(fā)展,推動英語教學的本土化創(chuàng)新,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