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新強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這是青年毛澤東離家求學時的詩作,這首詩由一首日本古詩改寫而成。離家求學改變了毛澤東的人生軌跡,使他走上革命的道路。毛澤東青年時期還有出國留學的計劃,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這是青年周恩來東渡日本留學前的詩作。周恩來少年時就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偉志,在這首詩里,他表達了自己東渡異國,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即使失敗了也不后悔的豪情。正是在海外留學期間,周恩來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周恩來、鄧小平、詹天佑、嚴復、胡適、蔣介石,這些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留學生。近代史上,中國落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滿懷期待,告別家鄉(xiāng),跨出國門,尋覓救世之道。他們的目的地,是先進的西方國家和后起之秀日本。
留美學生
近代史上,留美學生主要有兩批,第一批是1872至1875年的120名留美幼童。洋務運動期間,曾國藩、李鴻章聽取“中國留學第一人”容閎的提議,奏請清廷批準從全國選招12至15歲天資聰穎的幼童赴美學習。這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可惜這些學生大部分沒有完成學業(yè)。1881年,清廷不顧容閎等人的反對,決定將全部幼童撤回國內(nèi),理由是這些幼童到美國后離經(jīng)叛道,剪辮子,穿西裝,沾染了“惡習”。幸運的是,詹天佑等人學有所成。除了詹天佑,留美幼童中的佼佼者還有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清華學校首任校長唐國安等。
第二批是庚款留美學生。1907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提議將美國分到的《辛丑條約》賠款2 444萬美元部分退還,用于中國辦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國學生留美。與此同時,還有大量學生自費赴美求學。這批留學生大都學有所成,歸國后成為各個領(lǐng)域的專家學者,代表人物有胡適、顧維鈞、竺可楨、趙元任等。
留日學生
近代史上,留日學生是規(guī)模最大的留學生團體。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給國人以強烈刺激,東鄰日本成為學習的樣板,不少人選擇前往日本留學,加之留學日本路途近、費用低,戰(zhàn)后很快形成了留日高潮。
留日學生對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主要參加者就是留日學生,他們后來成為推翻清王朝的先鋒隊和中堅力量。孫中山曾說:“沒有留日學生,就沒有辛亥革命。”留日學生的代表有陳獨秀、魯迅、李大釗、蔡鍔、蔣介石、閻錫山等。
留歐學生
近代史上,留歐學生也有兩批,第一批是1877年清廷派出的近百名海軍留學生,他們分赴歐洲各國學習,回國后擔任各級海軍將領(lǐng)。甲午英烈劉步蟾、林泰曾、林永升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嚴復也是這批留學生的一員,他后來成為翻譯家,把亞當·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論》等科學名著譯成中文出版,為傳播現(xiàn)代科學作出重大貢獻。
第二批留歐學生是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從1915年開始,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提倡“勤于工作,儉以求學”,發(fā)起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里昂、北京等地設立分會,招收自愿赴法求學的青年。這些留法青年多為貧寒子弟,他們在法國既要學習,又要在工廠做工,他們親身體驗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貧富分化和如火如荼的工人運動。這種經(jīng)歷使他們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不合理,從而確立了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立三、蔡和森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近代史上,留法學生中也涌現(xiàn)出一些科學家、藝術(shù)家、音樂家,如童第周、錢三強、徐悲鴻、冼星海等。
留蘇學生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于1920年5月決定建立莫斯科東方大學,招收蘇聯(lián)遠東各少數(shù)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劉少奇、任弼時等后來的中共領(lǐng)導人就是首批赴該校學習的。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東方大學中國部改名為孫逸仙大學,又名中山大學。時值第一次國共合作,廣東國民政府選送一批人去中山大學,有共產(chǎn)黨人也有國民黨人。后來,朱德、鄧小平、王若飛、聶榮臻等也來到莫斯科東方大學。這些留蘇學生后來很多成為優(yōu)秀的革命家,構(gòu)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班底,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革命戰(zhàn)爭走向勝利的支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