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銘姬
關鍵字:兒童抑郁情緒 輔導方法 整合大腦 家庭教育環(huán)境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有“建設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三處提到心理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第5章第3節(jié)提出:加強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xiàn)和及時干預力度。一份近年的《廣州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顯示,心理問題檢出率約4%-5%。這是一個預警。作為在校老師或學生家長,如果能正視孩子的心理行為,及早給予干預,可以最大限度促進青少年身心良好發(fā)展。
一.學生(兒童)抑郁情緒障礙的基本定義
情緒障礙指人們在情緒感受中嚴重脫離現(xiàn)實,以一種妨礙解決問題的操作和自我挫敗的方式應付外界事件。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或者使人不能以社會接受的方式行動。
學生(兒童)常見情緒障礙主要是由于自身難以在外部環(huán)境所帶來的壓力下有效調(diào)節(jié)和應對,總是擔心或者害怕受到某種傷害(所想象的影響比實際的要嚴重很多)。是一種伴有焦慮、恐懼、抑郁等的疾病。兒童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orders)過去的文獻多稱為兒童神經(jīng)癥(childhood neurosis),與成人神經(jīng)癥無連續(xù)性。
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兒童情緒障礙男女患病率差別不大。在中小學一些班級中,當學生有抑郁傾向時,教師與家長要及時溝通,及早介入,緩解學生的抑郁情緒,以得到及時的治療。
二.學生(兒童)抑郁情緒障礙原因分析
學生(兒童)抑郁情緒障礙的原因復雜,有遺傳因素,有神經(jīng)生化學因素,也有神經(jīng)影像學等因素。在筆者與所在學校班級接觸中發(fā)現(xiàn),更多是心理社會因素以及免疫學因素。
比如在學校里發(fā)生的應激事件。小許同學因為大課間沒帶跳繩,體育老師在大課間后請該班全體男生留下來。該班男同學因為“小許的錯”留在操場烈日下,有同學開始竊竊私語責怪小許。一向“犟脾氣”的小許,聽了很難過,更多的是氣憤。漸漸地小許自以為大家都在孤立他,情緒開始激動,甚至離開所站的位置去反駁責怪他的同學。類似的情形據(jù)說在過去的一年不斷上演。
也有來自家庭環(huán)境的原因。比如家庭不完整、家長本身的情緒行為問題、家庭成員間感情冷漠等,或者與孩子早期不良經(jīng)歷有關。小佳的爸爸常年出差在外,對小佳置若罔聞。小佳的媽媽一見到她,就會不斷地命令她先做作業(yè)、再去吹笛、再去做什么。但在小佳看來,媽媽是“啰嗦的老太婆”。小佳回到學校,見到同學就訴說自己“抑郁”了,來到學校心理咨詢室。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多元文化的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也給學生帶來抑郁危機。有個五年級的女生靜靜,在網(wǎng)上認識了“朋友”,因為家長限制其手機的使用,她天天想著她的“網(wǎng)戀”,甚至到了影響學習以及與同學正常交流的地步。
學生(兒童)是一個正在發(fā)育的個體,情緒障礙的特殊行為表現(xiàn)各有不同,但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有資料顯示許多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似乎是情緒發(fā)育階段的突出化,行為障礙為突出表現(xiàn),如哭鬧、易激動、打人、摔東西。另外,兒童情緒障礙常常多種癥狀同時或交替出現(xiàn),如抑郁與焦慮,恐怖與焦感,強迫與恐怖等等。上述可見,學生(兒童)抑郁情緒障礙成因復雜,因此輔導方法不限,輔導者對干預對象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做出最合適的干預。
三.學生(兒童)抑郁情緒障礙的干預措施與成效
當學生(兒童)行為被情緒支配,表現(xiàn)“目露兇光”或者“不受控制”,教師用所謂的“智慧”來處理已經(jīng)不夠了。此時教師需要化身輔導者,以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以科學、積極的干預措施來幫助學生治療,以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提及的案例,也僅限于目前所接觸的學生以及筆者的實踐。
(一)改變談話的方式
學生(兒童)抑郁癥的治療最基本的辦法是認知與行為治療,改變目前的抑郁癥狀。當兒童處于情緒時,要讓他感受到“被理解”,等他得到了安撫,冷靜下來了,再給他講道理。這就是談話方式的改變。教師不能以命令式的“你不要干什么”來吼叫學生,而應該是以學生能聽懂的、知道你站在他那邊的一種談話。
有一次我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文,忽然電話里傳來音樂老師焦急的聲音“謝老師,您快來!小許又離開座位了……”我三步并做二步,從五樓辦公室直奔課室。課室里,小許正跑到第二組揪著一個同學不放,年輕的音樂老師在旁邊大聲命令“回座位!”。還沒弄明白發(fā)生了什么,我走到小許身邊、摁著他的肩膀,輕輕對他說了一句話,只見小許馬上松開了手。我扶著他的肩膀走出了課室。等我和已經(jīng)平復下來的小許聊完,小許還回課室上完下半節(jié)音樂課。課后音樂老師問我:您到底在小許耳邊說了什么?他那么聽你的。
“我是來幫你的!”
“我是來幫你的”,只要有意識改變一下談話方式,是能把孩子從“邊緣”拉回來的。這一句看似平凡的話,給了正處于應激事件中的孩子迅速整合大腦的信息與時間。當他相信自己是被理解的、情緒平復之后,教師再給他講道理。
(二)給予選擇的權利
在日常輔導中,如果有適當?shù)臅r機,給予學生(兒童)自己選擇的權利,長此堅持,達到治療的效果。
小佳通過《6-12歲行為情緒量表》來到學校心理咨詢室。有一次小佳覺得精神無法集中了,我建議她到室外去跳繩。后來,當她覺得自己做作業(yè)“很悶”時,就會自己找個地方跳繩。當然,小佳可以選擇不跳,但小佳知道這是“對自己好”。她很喜歡跳繩,喜歡這種肌肉的放松,就算讓她跳1000下也不抗拒。學校組織春游,班里可以組成春游小組。我會問小佳:你最愿意去哪個小組?請小佳主動選擇或爭取。拍畢業(yè)照一樣,想和誰一個組,只要有選擇的機會,就可以給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三)幫助建立家庭教育環(huán)境
如果學生(兒童)的病因來自家庭,比如家庭的不健全,家庭教育的不一致等,是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谷口雅春說:“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范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對培養(yǎng)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家庭治療和學校支持是必需的途徑。筆者建議家長關注相關心理方面的書籍,并且行動起來,與學校教育達成一致。
上述提到的學生小佳,她在周記里跟老師說,她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常常躲到被窩里寫日記。日記里記下的是日?,嵤?,一些別人看來“很小”的事情,在小佳眼里卻是大事,甚至為了與媽媽意見不一的某件事,她有“想死了算”的想法。
在那個學期,筆者每天放學與小佳一起離開學校,和她一直聊到地鐵口。另一頭,小佳媽媽與我長期保持著聯(lián)系。這天,小佳媽媽跟我說,她偷看了小佳的日記。我約見了小佳媽媽,建議她與小佳爸爸共同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雖然爸爸半年才回家一次,現(xiàn)代信息如此發(fā)達,爸爸與小佳實現(xiàn)視頻聊天也不失是個好辦法。另外,小佳六年級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嘗試稍微“放手”,給小佳自己安排學習的時間。當母女有不同意見時,給小佳自己一個空間。最后,我還跟小佳媽媽說,要尊重小佳,試試不再去拉小佳的抽屜。
有一天,小佳跟我說“我早就知道我媽偷看我的日記了”時,是小佳媽媽告訴我,她按照我說的方法改善了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小佳現(xiàn)在不僅拉二胡、還主動學習彈鋼琴的這一天。當我還詫異小佳怎么知道媽媽的行為時,小佳輕松地說“但我不會告訴我媽媽!”
小佳長大了,她的手寫日記終止在那個夏天。成長后她把秘密逐漸記入了屬于她自己的手機、電腦,那是她個人的信息空間。那一段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父母與小佳共同成長的軌跡,家庭與學校老師的努力,一絲都不可磨滅。
(四)教師示范與同伴影響
學生(兒童)抑郁癥的病因如果來自學校環(huán)境或者人際關系,通過改善,是能達到一定的影響的。學生的人際關系不算太復雜,主要是來自學校的老師與同學,還有托管或課外興趣班認識的朋友。因此,如果學生信任的老師能有榜樣示范的作用,同學朋友的肯定,對學生來說影響極大。
離那節(jié)課下課不到三分鐘,前后座的小輝和小蘭發(fā)生了矛盾,而小輝正是班里“最我行我素”的人物。我輕輕撫摸著小輝的頭說:“小輝,你嘗試冷靜下來?這節(jié)課后老師一定幫你解決!”下課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倆孩子。原來當時小輝背靠著的放在椅子上的書包掉了,后座的小蘭本能地推了一下桌子就打中了小輝的后背。小蘭向小輝誠懇地道歉后,我表揚小輝剛才能克服急躁,盡力克制自己冷靜下來,“這是多好的品質(zhì)!”我接著問,“老師說‘下課幫你解決’,老師做到了嗎?”小輝抬起眼看著我,眼里多了一層信任:“教師說到做到了?!焙髞?,我在小輝進步的時候嘗試給他帶隊,請他當班的眼操管理員,請他為同伴做好事?!?你能幫科代表把卷子拿到辦公室嗎?”“可以!”一瞬間,我分明看到小輝眼里閃著光。這些看似零碎的、不經(jīng)意的任務讓小輝感受到信任、真誠與愛護,感受到助人為樂的愉悅。
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除了教師的示范,改善人際關系、得到同伴的肯定同樣重要。喜歡跳繩的小佳,在畢業(yè)前夕的校運會,在班級跳大繩一展身手。同學們的喝彩加油,那是多么治愈的聲音。改善人際關系后,她那“轉學”或“以后到了新的中學”的口頭禪已經(jīng)很少被提及了。人際關系的改善對于抑郁情緒的學生來說真是很重要的方向。
(五)綜合(藥物)治療
學生(兒童)抑郁癥的病因若是生理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缺陷,可以考慮抗抑郁癥藥品。
四.反思與結語
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
從腦科學機理來說,大腦發(fā)育有一定的順序,就像生命本身有自己的規(guī)律。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是不能“催化”的。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發(fā)展出更高級的區(qū)域,前額葉皮層?!白罄碛腋小?,大腦前額葉主要能夠達到支配運動功能,而且還能夠達到支配情緒和管控語言功能的效果。
懂得腦科學機理后,在輔導學生(兒童)抑郁情緒時,輔導者就能找到適合患者的方法,有時也需要多種方法一起使用。改變談話的方式,實際上是調(diào)整大腦的順序,先用右腦連接,再引導至左腦。小許的案例“我是來幫你的”這句話正是教師的右腦連接小許的右腦,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老師是站在他這一邊的,他的抑郁、憤怒情緒迅速得到安撫。除了語言,老師輕輕摁住他的肩膀,讓小許感受到“被關心”。當小許情緒穩(wěn)定下來,再引導到左腦,給他講道理、定規(guī)矩。
給予學生(兒童)選擇的權利,實際上是平衡上下層大腦。當學生上下層大腦沒達到平衡時,就會被“情緒”劫持。上下層大腦是有區(qū)別的,上層大腦能控制許多高級頭腦功能,比如決策、控制、共情、道德等。而下層大腦比較本能釋放情緒。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他充分考慮后果、調(diào)節(jié)情緒,或發(fā)展其共情力,最終達到平衡上下層大腦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
在日常輔導中,除了注重學生大腦的整合,并且需要與家長取得密切地聯(lián)系。上述提到的小佳就是這樣一個案例,當她的家長注重心理教育,開始重視自己的家庭結構環(huán)境并帶孩子進行心理咨詢治療。孩子主動提出要學習彈鋼琴,孩子愿意進行跳繩練習,父親與孩子視頻聊天等等,不同的體驗能帶來大腦內(nèi)部連接的不同,隨著時間推移,就塑造了大腦,孩子慢慢回歸一個正常的樣子。
弗洛伊德說“人生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可能悔棋”。為人師者,對學生(兒童)抑郁情緒障礙給予原因分析與積極干預治療,并步步為營幫助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與家庭共同促進兒童少年良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