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ed
月球某處,寂靜無聲。遠處灰白色的月丘上方,蔚藍色的地球低懸于漆黑的天空。
兩名航天員緩步走下著陸器,在滿是細膩月塵的月面上踩出清晰的腳印。插在月面上的五星紅旗,在刺眼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鮮艷。
這一暢想中的場景,有可能會在7 年內(nèi)實現(xiàn)。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披露,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的登月階段任務已經(jīng)啟動實施,總目標是:2030 年前實現(xiàn)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突破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駐留、人機聯(lián)合探測等關鍵技術,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務。
通過這一工程,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少數(shù)能夠獨立進行載人月球探測的國家之一。
這將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將是人類探索月球的重要里程碑。
送航天員登月,分幾步?
7 月12 日,在武漢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yè)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海聯(lián)介紹了中國載人登月的初步方案。
第一步:發(fā)射兩枚運載火箭,把月面著陸器和載人飛船分別送往地月轉(zhuǎn)移軌道;各自抵達環(huán)繞月球的軌道之后,載人飛船與著陸器交會對接;航天員從載人飛船進入月面著陸器中。
第二步:月面著陸器與飛船分離后,下降著陸于月面預定區(qū)域;航天員踏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與樣品采集活動。
第三步:完成月面既定任務后,航天員乘坐著陸器上升至環(huán)月軌道,再次與載人飛船對接;航天員攜帶月球樣品等轉(zhuǎn)移至飛船,與著陸器分離,進行月地轉(zhuǎn)移返回地球。
為了實現(xiàn)中國人的首次載人登月,科研人員正在研制長征十號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登月服和載人月球車等任務關鍵裝備。
三個“胖五”那么粗
為了將月面著陸器和載人飛船送入地月轉(zhuǎn)移軌道,我們需要運載能力更大的火箭,也就是目前正在研制的長征十號,又被稱為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
別看長征十號火箭身材高挑,它的“腰圍”實際上跟“胖五”(即現(xiàn)役中國推力最大的長征五號火箭)一樣,都達到了5 米。另外,它捆綁的助推級直徑也是5 米。
所以,長征十號實際上有三個“胖五”那么粗!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使用液氧和煤油作為推進劑,相比于長征五號使用的液氫液氧,具有密度高、成本低、儲存簡單等優(yōu)點。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的基本型由助推器、芯一級、芯二級、芯三級、逃逸塔及整流罩組成,共有三級半。
其中,助推器和芯一級將各安裝7 臺YF-100K 火箭發(fā)動機,芯二級將安裝2 臺YF-100M 發(fā)動機,芯三級則安裝3 臺YF-75E 發(fā)動機。
這種構型的長征十號火箭高約92 米,起飛質(zhì)量約2 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70 噸,奔月軌道的運載能力為27噸,比長征五號提高了3 倍還多。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在首次執(zhí)行載人任務之前,會經(jīng)過幾次無人飛行驗證,預計在2027 年具備首飛條件。
比神舟飛船大一圈
與長征十號火箭配合,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將是新一代載人飛船。
新一代載人飛船全長8.8 米,發(fā)射質(zhì)量21.6 噸,生活空間13 立方米,具備高安全、高可靠、模塊化、多任務、可重復使用等特點,可將3 名航天員送往月球軌道,往返近地軌道則可乘坐4 ~ 7 名航天員。
與現(xiàn)役的神舟載人飛船三艙結構不同,新一代載人飛船采用了兩艙結構,由返回艙和服務艙構成。
返回艙是航天員的座艙和控制中樞,為乘員或有效載荷提供生存環(huán)境和保護屏障,是飛船上能夠安全返回地面的部分。按照設計,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返回艙可以重復使用。
返回艙采用圓錐形設計,外殼由復合材料制成,內(nèi)部設有乘員座椅、控制臺、生命保障系統(tǒng)等設備。它具有高速再入大氣層和高溫防護能力,可以承受3 000 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在著陸前會彈出3 個降落傘,并利用氣囊緩沖著陸沖擊。
服務艙則是為返回艙提供動力、姿態(tài)控制、通信等支持服務的部分,根據(jù)不同任務需求可以更換不同類型和尺寸的服務艙,以適應近地空間和月球探測任務。服務艙在完成任務后會與返回艙分離,并在大氣層中燒毀。
發(fā)射階段,新一代載人飛船還將配備逃逸塔。一旦火箭出現(xiàn)故障,逃逸塔可以快速點火,把返回艙及時帶離故障火箭,保證航天員的安全。
新一代載人飛船已經(jīng)完成了2 次技術驗證任務,分別是2016 年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試驗和2020 年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試驗。
往返月面,以及月球飚車
當新一代載人飛船抵達環(huán)繞月球的軌道后,負責運送航天員往返月面的,是由另一枚長征十號火箭發(fā)射至此的月面著陸器。
正在研制中的月面著陸器,重約26 噸,由登月艙和推進艙組成,主要負責把航天員從環(huán)月軌道下降著陸月面并返回環(huán)月軌道。
其中,推進艙是為了實現(xiàn)從環(huán)月軌道到月面的下降過程而設計的,主要由1 臺8 噸級常規(guī)發(fā)動機(YF-58)和一甲基肼/ 四氧化二氮推進劑系統(tǒng)組成。
推進艙不僅是近月制動軌道控制的動力艙段,在登月下降過程中也將承擔動力減速任務,在距離月面較近處才會與登月艙分離,盡可能為后者節(jié)省燃料。
登月艙是為了實現(xiàn)從月面到環(huán)月軌道的上升過程,以及在月面進行駐留和探測而設計的,安裝有4 臺改進型7 5 0 0 N 變推力發(fā)動機(YF-36), 具備一定的動力冗余功能保證航天員的安全,也具有自主控制飛行能力。
登月艙是航天員的座艙,可以攜帶月球車和少量科學載荷,并將2 名航天員送達月面。航天員登陸月球后,登月艙也將成為他們的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數(shù)據(jù)中心。
其中,載人月球車重約200 千克,可以支持2 名航天員乘坐,在著陸地點周邊約10 千米范圍內(nèi),開展月球采樣及相應的月面實驗。目前,載人月球車研制方案正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
正在研制的登月服則采用半硬式構型,單次工作時間不少于8 小時,具備支持航天員月面出艙活動所需的作業(yè)、行走、攀爬、下蹲、駕車、人機協(xié)同等工作能力。
完成月面任務后,航天員及采集的月球樣本,將乘坐登月艙從月面點火起飛,返回環(huán)繞月球的軌道,與在那里待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交會對接。
之后,航天員攜帶月面樣品乘坐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地球,完成中國首次載人登月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