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婕
統(tǒng)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革命文化類的課文,這些課文是引導學生接受革命文化教育、樹立愛國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但這類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較大的不同,低年級學生學習時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低年級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從低年級學生實際出發(fā),緊扣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要點,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感受人物形象,在教育中接受革命文化熏陶。
統(tǒng)編教材在低年級安排的革命文化類課文,有散見于各單元的,也有單元集中安排的。一年級上冊有《我是中國人》《升國旗》,下冊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有《八角樓上》《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jié)》《劉胡蘭》,下冊有《鄧小平爺爺植樹》《雷鋒叔叔,你在哪里》。
從上述梳理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一是課文分布情況。低年級革命文化類課文在一年級比較少,二年級上冊的四篇課文集中安排在一個單元里,以了解和感受偉人與英雄的精神品質為單元人文主題,這也是低年級革命文化學習的重點。二是革命內容的體現。文章基本以偉人和英雄的故事為重點,主要涉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劉胡蘭、雷鋒等。三是革命文化類課文以故事為主,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喜好,也為學生提供了感知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的精神品質的重要抓手。
結合具體課文學習要求,教師可以明確低年級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的整體性目標,即引導學生在識字、朗讀、閱讀、表達等學習實踐中初步感受革命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fā)學生對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的崇敬之情,在講述革命文化類課文的故事中賡續(xù)紅色血脈,學習崇高的革命精神品質。
革命文化類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內容遠離學生當下的生活,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找到能夠讓學生主動進入課文的路徑,指導學生感悟課文故事。
《難忘的潑水節(jié)》描寫的是周總理在1961年參加傣族潑水節(jié),與傣族群眾一同歡慶節(jié)日的情形,表達了周總理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高貴品質。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述周總理在潑水節(jié)上的故事,可以依據課后練習1提示的四個詞語“象腳鼓、鳳凰花、銀碗、柏樹枝”進行講述。教師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看看這四個詞語與傣族群眾有什么關聯,借助圖片認識這四種事物代表的傣族風俗。然后看看這四個詞語在課文中出現的順序,每個詞語連接了周總理參加潑水節(jié)的什么具體事情,接著以四個詞語為講述支架,讓學生講述課文故事。如第一個詞語“象腳鼓”,它既是傣族群眾用來歡迎周總理時用到的樂器,又是周總理敲鼓表達與傣族群眾共同歡樂的器具。圍繞“象腳鼓”可以這樣進行講述:周總理笑容滿面地走過來時,傣族群眾熱烈地把象腳鼓敲得震天響;周總理從群眾手中接過一個象腳鼓,跟著大家的節(jié)奏,一起敲響了歡樂的鼓點……這樣依次圍繞關鍵詞語組成的支架講述課文故事,學生就能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在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文插圖和相關資料中的圖片,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對人物形象有直觀的感受。
《八角樓上》這篇課文主要描寫的是1928年冬天毛主席在井岡山茅坪村的八角樓上寫文章的事情,文中匹配的插圖具體展現了毛主席在簡陋的八角樓上工作到深夜的情形,學生通過插圖能夠清楚地看到毛主席認真、專注工作的形象。在具體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看插圖中的人物畫的是誰,說一說對毛主席的了解,為課文學習打基礎。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插圖中的人物:毛主席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觀察到的內容,注意說出人物的動作和表情。最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此時,教師要注意兩點:一是要讓學生找到與人物有關的語句,看看哪些句子是描寫毛主席工作情形的,哪些詞句是插圖中體現出來的。比如,“右手握著筆,左手輕輕地撥了撥燈芯”,還有“穿著單軍衣,披著薄毯子”等句子。學生結合圖文進行學習,毛主席認真工作的形象就進入了腦海中。二是要讓學生留意與環(huán)境有關的語句,看看哪些語句是描寫毛主席工作環(huán)境的,哪些詞句在插圖中得到了體現。學生要抓住插圖中的細節(jié)體會毛主席工作條件的艱苦,即一張舊桌子、一盞油燈、一根燈芯、一把椅子等,再結合主席在“寒冬臘月”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物這一描述,進一步思考毛主席在艱苦環(huán)境中卻堅持努力工作的態(tài)度,體會毛主席認真、專注的動人形象。
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學科的核心任務,在低年級革命文化類課文學習中也不例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品讀文本語言,借助關鍵詞句開展想象,把文字想象成鮮活的畫面,體會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的感人形象。
如教學《劉胡蘭》時,課文描寫了年輕的共產黨員劉胡蘭被捕后依舊頑強地與敵人作斗爭,最后壯烈犧牲的故事。課文重點通過劉胡蘭與敵人的對話來刻畫劉胡蘭的英雄形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對話內容進行品讀。學生先找到描寫敵人的句子,圈畫出體現敵人言行的詞語。再讀讀描寫劉胡蘭的句子,圈畫出體現劉胡蘭態(tài)度的詞語。然后具體品讀劉胡蘭對待敵人的態(tài)度:在敵人想“收買”時,劉胡蘭“大聲回答:‘我不知道”,一點也不含糊;敵人對她以“槍斃”威脅時,劉胡蘭“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有半點退縮;敵人對劉胡蘭指著血淋淋的鍘刀時,劉胡蘭“挺起胸膛”回答:“怕死不是共產黨員”,更是擲地有聲。年僅十五歲的劉胡蘭不但具有與敵人斗爭的經驗,同時還具有一身凜然的正氣和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品質,這也讓劉胡蘭的英雄形象刻在了學生心中。
總之,在低年級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方式中感受革命精神,接受革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