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婕妤
摘錄是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有些教師一味強調(diào)學生摘錄的數(shù)量,要求學生機械地摘錄,導致學生對摘錄產(chǎn)生反感情緒。對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摘錄語言表達中的精華,采用多種生動有趣的形式,讓摘錄也能夠給學生帶來樂趣。
學生一般都是在一本比較厚的本子上將要摘錄的內(nèi)容按照要求認認真真地抄寫下來,與學生完成的書面作業(yè)沒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學生覺得這樣的摘錄缺少趣味性,感到增加了學習負擔。對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摘錄時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使摘錄變得有樂趣。
一是設計分類表格摘錄。傳統(tǒng)的摘錄是學生把自己選擇的好詞好句抄寫在“積累本”上。這樣的摘錄,學生經(jīng)歷的僅僅是一次抄寫而已。從積累運用的角度出發(fā),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采用分類設計表格進行摘錄的方法,既可以收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又能夠體現(xiàn)一定的裝飾感。一方面,學生在摘錄時需要思考如何歸類;另一方面,學生在運用時方便查找。這種分類設計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既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設計,如寫人類、寫物類、寫景類等,在寫人類中又可以細分為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又可以隨著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自主增加類別或重新歸類,在分類上具有靈活機動的特點,適應學習資源不斷變化的需要。如學習《祖父的園子》,學生可以根據(jù)課文中出現(xiàn)的詞語特點設計表格,具體分為動物、植物、其他等類別,摘錄有特點的詞句。
二是借助思維導圖摘錄。思維導圖形式多樣,如花形、樹形、魚骨形等,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發(fā)散性等特點,是學生喜歡運用的學習工具。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摘錄好詞好句,學生有了喜歡的摘錄工具,摘錄樂趣就會大大增加。思維導圖還具有無限的伸展性,適合學生持續(xù)不斷地摘錄和進一步分類的需要。在摘錄時,學生具體采用怎樣的思維導圖,教師可以進行示范。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字詞句運用”中出現(xiàn)的圖例,低年級學生在摘錄時就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或設計自己喜歡的思維導圖進行摘錄。
在摘錄時,教師指導學生對摘錄的語言材料進行加工,無形之中就能給學生帶來享受的樂趣。
一是“摘錄+賞析”。學生在摘錄好詞好句之前,對摘什么、為什么摘錄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只不過這種思考處在思維活動中,屬于隱性的內(nèi)容。如果教師讓學生把摘錄前思考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實際上就形成了“摘錄+賞析”的加工模式。對于具體的“賞析”內(nèi)容,不限于摘錄之前的思考,還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層面去賞析,盡可能體現(xiàn)摘錄語言在表達上的特點。如學習《梅花魂》,學生摘錄外祖父對“我”說的關(guān)于梅花的句子“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在后面寫下了賞析的內(nèi)容:“我也是一個中國人,今后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向梅花學習,不向困難低頭,努力戰(zhàn)勝困難!”這樣的賞析說明學生真的讀懂了句子的含義,也理解了梅花具有的品質(zhì)。
二是“摘錄+運用”。從語言學習的目的看,積累語言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運用。學生以摘錄的方式積累語言,如果能夠及時加以運用,就能夠直接體現(xiàn)出語言積累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對積累的語言進行運用,讓學生獲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如學習《秋天的雨》,學生摘錄課文的第一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學生覺得這個句子中的修辭手法運用得好,形象生動,就自主進行仿寫“老師的話,是一把無形的鑰匙,帶著溫柔和啟迪,悄悄地,悄悄地,打開了我被媽媽關(guān)上的心扉”。又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第3自然段,學生摘錄了大量的詞語,如“金碧輝煌、玲瓏剔透、詩情畫意、平湖秋月、武陵春色、天南海北”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覺得有畫面感的詞語描寫自己喜歡的景色。
總之,在小學生以摘錄的方式進行語言積累時,教師需要避免機械抄寫造成學生學習上的負擔,而要努力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讓摘錄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