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民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的雄偉風姿、卓越貢獻與桀驁不馴,作為其鮮明特色,銘刻在中華民族的骨髓里,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古圣先賢或駐足于黃河岸邊,或往來于舟楫之上,或神游于千里之外,黃河始終是中華文化的靈感之源。黃河,不僅孕育了兩岸人民,也在精神上滋養(yǎng)了偉大的中華民族。融合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將黃河的前世今生、起伏跌宕,兩岸的興衰更替、成敗通蹇,文化的孕育發(fā)展、傳承演繹,融文脈與丹青于一體,相得益彰,相映生輝,是一種極富創(chuàng)造的抒發(fā)寫意,于是,就有了《黃河畫傳》。
《黃河畫傳》與《長城畫傳》《長征畫傳》《大運河畫傳》組成國家文化公園畫傳系列,以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課題開展,旨在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支撐。全國政協(xié)領導擔任畫傳編委會主任,每部畫傳明確首席專家為執(zhí)行主編?!饵S河畫傳》執(zhí)行主編為黃委辦公室原巡視員、黃河水利作家協(xié)會主席侯全亮研究員。筆者作為《黃河畫傳》編撰工作組的成員,全程參與了編撰工作,對此感受頗深。
《黃河畫傳》勾勒歷史之河,
描繪了黃河從遠古一路走
來的漫漫征程
《黃河畫傳》聚焦一條泱泱大河、一部中華春秋,以“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開篇,將讀者帶入上古大河的孕育時代,向人們描述古老黃河的孕育、誕生和演變。接下來向讀者展開一幅長篇畫卷,掀開歷史的一角,從夏王朝的建立到宋元明清,展現了大河之濱歷代王朝更替的興衰畫面;從桀驁不馴的千年憂患到歲歲安瀾的平安之河,從原始簡樸的治河實踐到科學先進的治河技術,從決口泛濫的民族之殤到生生不息的幸福之河,展現了一部逐水而居、因河而興的歷史鴻篇。字里行間,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的演化與蝶變,終于在新時代重整衣裝、滿載希望,再出發(fā)。
《黃河畫傳》闡釋人文之河,
剖析了黃河兩岸古往今來的
文化脈絡
華夏祖先的足跡遍布黃河兩岸,從裴李崗遺址到仰韶文化遺址,圣賢堯舜、德行天下,德治禮治、諸子百家,漢唐盛世、流風余韻,浩蕩一統(tǒng)、異彩紛呈,伴隨著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一條縱貫古今的人文長河展現在讀者面前。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沿著這條奔騰不息的大河繁衍生存,從歷史走向未來,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黃河文化?!饵S河畫傳》圍繞文化這一主題,串聯(lián)起不同時期的文化要素,闡釋著歷朝歷代的文化特征,凸顯出愈發(fā)清晰的民族基因。
對歷史人文的描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體現了自強不息、多元一體、博大精深、包容開放的民族精神。以點串線、以線成面、以面塑體,中華民族的民族基因被清晰地刻畫出來。
《黃河畫傳》寄情母親之河,
闡釋了九曲黃河澤潤華夏的
豐功偉績
從人文始祖黃帝開始,華夏祖先就依托黃河行舟之利。遍布黃河沿岸的古渡口,見證著歷史上兩岸人民的溝通與商貿,也印刻著群雄逐鹿、殺伐決斷的痕跡。無論是過去還是近代,黃河沿岸的渡口都是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掌握了渡口的主動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
黃河流域的先民在完成“刀耕火種”向鋤耕方式的進化后,就徐徐鋪開了引水灌溉的歷史畫面。人們通過開渠挖溝,引黃河水灌溉擴田,且糞且溉,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得到黃河之水灌溉的良田,倉廩豐實不僅是百姓溫飽的基礎,更是戍守邊防、征戰(zhàn)大漠時的重要保障。
大河漕運、流水滄桑,在交通落后的時代,水路運輸是最為經濟、便捷的方式。漕運通暢,國富民強,漕運中斷,政權危機叢生。當戰(zhàn)亂中糧食隨漕運而至時,唐德宗喜極而泣對太子說:“吾父子得生矣?!笨梢?,黃河漕運對于國家政權穩(wěn)定的重要程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以來,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設,初步建成了水沙調控體系,保障了黃河流域水資源的有效配置,防洪、供水、發(fā)電、輸沙、生態(tài)等各項功能協(xié)同發(fā)揮,開啟了黃河保護治理的新篇章。
《黃河畫傳》文圖交相輝映,
由表及里講述了泱泱大河的
前世今生
《黃河畫傳》包羅萬象、涵蓋廣泛,以時序為經線、以空間為緯線,以豐厚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基礎,通過研究集成考古、灌溉、水運、科技、經濟、文化等知識,講述千萬年來黃河與中華民族、黃河與中國人民休戚與共的壯闊歷程,深刻反映從黃河的誕生、黃河流域升起文明曙光,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黃河滄桑巨變、新時代建設幸福河的一幕幕雄壯歷史。
《黃河畫傳》充分發(fā)揮“畫”的作用,以鮮活生動的史實故事,圖文并茂的表達形式,縱覽古今的開闊視野,以歷史縱深感、思想穿透力和文學藝術可讀性,講好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故事,深入挖掘和闡釋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進一步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黃河畫傳》編撰出版,
凝聚著勠力同心的協(xié)作
精神與集體智慧結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饵S河畫傳》以59萬余字、300多幅精美珍貴圖畫、530多頁的規(guī)模,構成了一部新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鴻篇巨制。畫傳首發(fā)座談會上,全國政協(xié)領導和各界人士對畫傳給予了高度評價。
《黃河畫傳》這項黃河文化碩果,飽含上上下下對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濃濃深情,凝聚著有關各方認真負責精神與集體智慧?!饵S河畫傳》編撰過程中,全國政協(xié)文史委作為主編單位,多次組織召開工作推進會,統(tǒng)籌解決編撰過程中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全國政協(xié)領導從主題思想、立意高度、篇章結構、美術設計等方面,全過程給予指導,逐頁審閱《黃河畫傳》樣稿。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認真審閱書稿,校核史實,提出了許多富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黃河流域機構首次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黃委領導對《黃河畫傳》編撰工作高度重視,統(tǒng)籌機關有關部門和單位抽調精干力量成立編撰工作組,多次聽取進展匯報,全面部署推動。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作為項目承編單位,在抽調多名人員參與編撰工作的同時,全力做好協(xié)調保障工作。全體編寫人員以高度責任感和緊迫感,廣泛查閱資料,收集美術和攝影作品,夜以繼日,勤奮筆耕,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最后的定稿階段,執(zhí)行主編侯全亮研究員、筆者與江蘇人民出版社的同志們,精心推敲,通力合作。圍繞選用美術作品、貼士安排、文字校核、史實內容、凝練提升等,常常通宵達旦,高強度開展工作。
《黃河畫傳》采用的大量經典圖畫,得到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國家檔案館等單位的鼎力支持。整個編撰出版過程,凝聚了方方面面的集體智慧結晶,體現了勠力同心、眾志成城的黃河文化精神內涵。
對筆者來說,有機會參與《黃河畫傳》編撰工作,是學習,更是提高。整個過程下來,筆者對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以及黃河文化建設有了進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奮斗能夠融入一項重大國家項目的工作,確實是一件備感榮幸的事情。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隨著《黃河畫傳》的面世,一條泱泱大河,折射出一部中華春秋。廣大讀者在閱讀欣賞中,可以深刻感受黃河自然之壯美、黃河文化之深邃、黃河精神之堅韌。正可謂:中華復興新時代,大河史詩映丹青!
(作者系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江河中心副主任、《黃河畫傳》撰稿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