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亮(樂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結核分枝桿菌可以侵害肺部、骨骼、淋巴結、肝臟等多種器官,以肺結核多見。
因癥就診:咳痰、咳嗽≥2 周,咯血或血痰,具有以上任何一項癥狀者為肺結核可疑癥狀者。此外,胸悶、胸痛、低熱、盜汗、乏力、食欲減退和體重減輕等為肺結核患者常見的全身癥狀。
主動篩查:結核病定點醫(yī)療機構對轄區(qū)內病原學陽性肺結核患者的密切接觸者、HIV 感染者和AIDS 患者等發(fā)病高危人群開展結核病篩查。
健康體檢:開展健康體檢的各級醫(yī)療機構在健康體檢中發(fā)現(xiàn)。
當發(fā)現(xiàn)肺結核疑似病例后,需要進行X 線、胸部CT 等排除肺內有無異常,進行痰涂片鏡檢、痰培養(yǎng)、核酸檢測、結核抗體檢測。另外,結核菌素皮膚實驗(PPD)、結核γ 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也是常用檢測手段。
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的特點,可以快速得到影像學結果,并且能夠直觀地發(fā)現(xiàn)病灶部位、大小、形態(tài)及其他病變情況。缺點是無法發(fā)現(xiàn)早期小病灶及空洞,診斷準確率相對較低。
具有分辨率高,可以發(fā)現(xiàn)亞毫米病變,對于微小結節(jié)和空洞的診斷較為準確,對于肺內占位性病變的診斷較為清晰的特點。缺點是操作較為復雜,價格較高。
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無論是活菌、死菌,還是結核分枝桿菌和非結核分枝桿菌都可以被檢測出來。但該方法的靈敏度較低,受患者咳嗽、咯痰能力等影響,容易出現(xiàn)漏檢和假陰性。
肺結核診斷的金標準,靈敏度比痰涂片鏡檢高,每毫升痰標本中含10~100 條分枝桿菌即可被檢出,培養(yǎng)陽性后可繼續(xù)進行菌種鑒定和藥敏試驗,以指導臨床用藥。
通過檢測結核分枝桿菌的DNA 或RNA 來判斷樣本中是否存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常用的檢測技術有實時熒光定量擴增、等溫擴增、反向雜交和熔解曲線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方便快速等優(yōu)點,但該方法檢測費用較高,對于檢測到低拷貝數(shù)量的陽性結果,仍需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癥狀進行評估,以排除標本污染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假陽性。
因操作簡便、費用低廉、診斷價值高被臨床上廣泛應用,但受卡介苗接種以及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影響易導致假陽性。因此在進行該試驗時,需要注意排除這些因素的影響。
該試驗快速方便,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優(yōu)于PPD,不受卡介苗接種因素影響,但患者若存在免疫缺陷、使用免疫抑制劑或近期接受γ 干擾素治療會影響結果判斷。
主要通過體外抗原抗體檢測來判斷機體是否感染結核,但是無法區(qū)分是否患有結核病。該方法受機體免疫力、試劑盒、實驗室質量控制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假陰性、假陽性的比例較高。因此,目前WHO 并不推薦此法作為診斷或輔助診斷工具。
結核病的各種檢測方法對于早期發(fā)現(xiàn)和治療結核病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還需要采取堅持預防為主的措施避免感染結核病,加強身體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才能有效地控制結核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