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睿
(常州大學 江蘇 常州 213146)
隨著人們不斷提高的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更愿意看到能留住他們注意力的作品。這就要求演員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競爭力。這也使得教師有必要探索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應用型表演專業(yè)人才,而這一任務也日漸迫切。令人欣喜的是,戲劇小品在表演教學中它也發(fā)揮出了良好的作用并培養(yǎng)了演員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能力。因此它也成了表演專業(yè)教師在完成這一任務過程中的重要抓手。本文想通過戲劇小品在表演教學中的作用歸納和總結其積極影響。
從大一上學期的靜物模擬、動物模擬到人物模擬和觀察生活練習,表演專業(yè)的學生在回課過程中同時有意或無意地組織著自己的演出文本。無論是有臺詞還是無言戲,無論是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還是細致入微的臨摹生活人物,再到組織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會漸漸地意識到劇本的存在,且作業(yè)的好壞程度與其組織的文本有極大的關系。學生栩栩如生地完成一次人物模擬,是對人物外在形象的模擬,同時也是對人物語言習慣和邏輯思維的模擬。人物模擬要求學生遵循客觀規(guī)律和真實的人物生活狀況。而觀察生活練習則要求學生從觀察生活中提煉人物在規(guī)定情境中可能觸發(fā)的矛盾沖突。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回課的要求不斷地提高。其中塑造符合生活邏輯且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一要求與能否找到真實的人物生活有關。生活素材越具體且越豐富多彩,往往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就越不刻板且越真實自然。
而戲劇小品很好地承接了這一要求,并且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即提取事件。學生需要滿足前一階段的要求之余,還要認識事件,且有效地圍繞事件展開相互行動。無論學生表演的戲劇小品劇本是否為原創(chuàng),劇本所需要滿足的條件限制都會越來越多。而這些條件限制也使得學生呈現(xiàn)的表演愈加規(guī)范。在學生的生活認知范圍內(nèi)塑造他們能夠得著的人物形象,讓其理解三一律并了解限制背后的原因,還要理解行動的目的和明白臺詞需要清晰凝練且具性格。學生在實際教學中落實這些要求并非易事,需要反復實踐才能體悟。但在這個過程中,這些限制已潛移默化地為下一個階段的小說片斷改編創(chuàng)作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行動是具有目的性的。而在人物模擬和觀察生活練習階段中,學生所表演的人物并無行動目的,其表演的重心大多在于人物模仿得像不像,而忽略了人物行動的目的,這一情況與教學階段的重心相關。但在戲劇小品階段,學生需學會在舞臺上展開積極有效、真實明確的行動,而非與事件無關的生活動作。有些生活動作是來自學生自身生活習慣的,比如說話之前會不自覺地咳嗽等等行為。而學生需要厘清哪些習慣屬于角色哪些習慣屬于自己,不能將不屬于角色的生活動作不經(jīng)設計地帶上舞臺賦予角色。在戲劇小品階段學生需要解決這一問題,形成判斷意識并完成有目的且屬于角色的舞臺行動。
學生在戲劇小品階段在表演時長上容易出現(xiàn)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回課作業(yè)時長過短,另一個是回課時長過長。時長過短的原因,通常出現(xiàn)的問題是在事件沒展開之前矛盾沖突就解決了或是事件不成立。實則矛盾雙方?jīng)]有對立,沒有構成真正的矛盾沖突,在舞臺上呈現(xiàn)了一片祥和之景,即演員沒有真正的行動,也沒有改變對手的欲求,也就是所謂的無戲可看。時長過長的原因通常是學生想呈現(xiàn)的事件過多,想在一個作業(yè)里面講完一個人物的生死變化或是不同人物的百味人生。這在戲劇小品當中都是不切實際的。戲劇小品之所以精巧就在于其事件構成單一、行動較為簡單、主要人物較少和矛盾相對集中。戲劇小品也不以呈現(xiàn)巨大的社會現(xiàn)象、復雜的社會事件和跨越較大的時代背景為目標。其主要呈現(xiàn)的是普通人的小事和學生有所體驗或是有所耳聞的生活素材。戲劇小品時長通常在十五分鐘左右,時間比觀察生活練習要長,這不僅僅要求學生塑造的人物有可信的瞬間,要求他們在事件中采取簡單、可信但完整的相互行動。戲劇小品表演時長適中,學生能循序漸進地建立自信,從而在戲劇小品階段形成了一個從觀察生活練習到小說片斷改編的良性過渡。
核心事件有關于劇本的主題,是主題的重要載體。演員在排練階段需根據(jù)核心事件找到角色最高行動任務,從而明晰貫穿行動和每場戲的分級任務。戲劇小品因其構成相對簡單,一般只有一個事件,因此學生能較容易理解核心事件,待到日后多幕劇排練時也能慢慢積累找到核心事件的能力。核心事件也是分析劇本的重要突破口。有時將行動與核心事件聯(lián)系起來看就能清楚地明白人物的行動,進而就能分析出其動機。找到核心事件也能幫助演員弄清楚這個作品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讓自己的表演更有方向且更能找到著力點。在小品《羊肉串》里,核心事件是賣羊肉串,陳佩斯所飾演的小販為了讓自己能夠繼續(xù)售賣羊肉串與執(zhí)法人員輪番周旋,出現(xiàn)了應付、敷衍、欺騙和偽裝等等行動。而這些行動都沒有離開過賣羊肉串這一件事情。
這個階段學生的回課作業(yè)出現(xiàn)事件表演不清晰、作品主題不明、表演偏離主題是常有的事。一些看起來相關的表演實則在圍繞著其他事件進行。而為戲劇小品準確命題能盡可能避免這些問題出現(xiàn),也能在排練和回課中時刻提醒自己核心事件和貫穿行動是什么。這也是大多數(shù)戲劇小品會以核心事件命名的原因。命題乃點睛之筆,能讓表演者和觀眾都能一目了然地在短短的十幾分鐘之內(nèi)理解作品。
矛盾沖突是一方起意行動而另一方逆意阻止的一場對抗。學生需要學會用行動激化矛盾,升級事態(tài),深化矛盾,凸顯主題。戲劇小品人物相對集中,矛盾沖突主體清晰。學生可以在較為明朗的人物關系中,根據(jù)對手的最高行動任務給對手制造符合自身角色邏輯的阻礙。學生可以嘗試從言語行動、形體行動、心理行動上改變對手。如何成功阻礙對手,迫使對方升級行動,再次強化阻礙手段使矛盾沖突激化是學生可以在戲劇小品中學到的。在小品《羊肉串》里,朱時茂所飾演的執(zhí)法人員打斷了無證經(jīng)營的賣羊肉串小販,并開出了20 元的罰單。小販試圖用香煙收買執(zhí)法人員但被其阻止。執(zhí)法人員將此行為定性為收買行為構成賄賂并意圖將罰金翻倍,成功將事態(tài)升級。此舉讓矛盾激化,小販不知所措,只能靠裝哭賣慘來解決問題。由此戲劇的張力能通過矛盾沖突顯現(xiàn),學會制造阻礙和升級阻礙手段也能讓人物塑造更鮮活更有機,也能讓人物關系能更勢均力敵,讓事態(tài)更劍拔弩張。
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內(nèi)容為王。有創(chuàng)作能力的演員往往在就業(yè)上是擁有更多主動權的。創(chuàng)新性能力也恰恰包含戲劇創(chuàng)作能力,認識戲劇結構、了解創(chuàng)作小品的方法不僅在將來進入劇組時能有更清晰的劇本認識,也能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上更有發(fā)展?jié)摿?。戲劇結構有很多種類,依據(jù)不同的劃分角度也有不同的結構種類,但緊湊而又五臟俱全的戲劇小品能讓學生學到基本的戲劇內(nèi)部結構,即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開端往往是簡練的,因戲劇小品的體量限制,核心事件的前情一般會開門見山地呈現(xiàn)給觀眾,這也要求演員要在演清楚事件和展現(xiàn)矛盾的同時迅速地讓觀眾入戲,抓住開端立住人物。演員只有在開端用人物成功吸引觀眾,觀眾才會有看下去的耐心。發(fā)展階段人物不斷遇到阻礙和困難,核心事件持續(xù)推進,主題也不斷地深化。在此階段演員需要繃緊表演節(jié)奏,將人物緊湊地推向兩難境地,并為此與對手此起彼伏地升級沖突手段,為高潮埋下關鍵行動的動機,讓人物在高潮中的改變合情合理。
高潮是不可逆轉且無可避免的突變局面。在高潮階段,故事會發(fā)生重大轉變。只有將角色的心理行動清晰地展現(xiàn)給觀眾,才能讓演員有機地將其所飾演的角色在絕境中逢生。結局是一個新的欲求平衡,矛盾得到解決,主題得以呈現(xiàn)。在強調(diào)點題的同時演員不能把戲演得太滿,需要拿捏好分寸,讓故事有余韻和進一步咀嚼的空間。在戲劇小品階段,通過對戲劇結構的學習,相信學生都會對戲劇創(chuàng)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切實強化其編導能力和表演能力,并有效提升其創(chuàng)新性能力。
積極行動可理解為主動完成表演任務,不等待任務臨近,且不依附他人,能夠及時反應舞臺的變化,迅速回應對手的刺激,持續(xù)保持表演的興奮度。在戲劇小品中,學生能學習如何主動地改變對手并完成自己的行動任務,也就是說在每時每刻都必須積極地刺激對手。在小品《警察與小偷》里,陳佩斯所飾演的小偷穿上了警服假扮警察正在為其同伙放風,此時正好碰上了朱時茂飾演的真警察。警察看見了瑟瑟發(fā)抖的小偷,想向其借火抽煙,小偷因怕被識破敗露偷竊之實,所以支支吾吾不敢作聲。此時警察不斷地給予刺激示意要火,小偷也不斷回應刺激,手里拿著火機摸自己的各個口袋,慌張地拉出鑰匙,直到要打火也心不在焉地不停回頭望同伙作案的方向。小偷就算被喊住打火也積極地在用形體表現(xiàn)自己的忐忑不安。警察追問:“你冷嗎?你有?。坑惺??你有任務?”都是為了想弄清楚此時眼前這位“警察同志”的狀況用積極的言語行動來破除自己的疑慮。
有效行動可以理解為完成了行動的目的,成功地刺激并改變了對手,達到了預期的戲劇效果。在戲劇小品階段,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表演問題是擺動作,說無效的臺詞,而根本沒有完成行動的目的。只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地完成行動才能使行動有效。在小品《主角與配角》中,陳佩斯為演主角與朱時茂相持不下。朱時茂為了讓他死心作罷放棄與自己爭奪主角的目的,便將配角的衣服砸在桌子上并亮明意圖拒絕道:“誰跟你客氣???我是正面人物,主角!”此行動成功地使陳佩斯明白對方不接受換角色是因為他想演主角,而不是衣服扮相等其他的原因。這也改變了對手,讓陳佩斯放棄了他的行動任務,轉而只能配合其演出。即使在臺詞不多的小品《胡椒面》里,雙方為了搶奪胡椒面也是據(jù)理力爭,分毫不讓地主動搶奪胡椒面,陳佩斯和朱時茂在表演中不等待不依附也絕不退縮。
結合起來看,戲劇小品為學生在塑造人物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去學習如何將行動變得更積極且更有效。
真實的行動是建立在演員對于人物形象、人物關系和規(guī)定情境足夠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成立的。這也就意味著學生要充分做好案頭工作,需要了解角色和其生活背景,分析人物動機使其行動合理。往往在認識和深入角色的時候,一些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人物生活切片就會隨著搜集和分析而進入演員視野。在小品《不差錢》中,來自農(nóng)村的趙本山想帶孫女給星光大道主持人認識,讓她有機會可以登臺成名,在飯局上忘記帶錢包但是要請主持人吃飯。其中有一段點菜的戲,主持人提到:“魚翅就更不要點了。”但趙本山將魚翅聽成了魚刺,接著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段自己吃魚被魚刺卡嗓子眼的經(jīng)歷。這層誤解讓趙本山飾演的農(nóng)民形象更真實可信,且平翹舌不分這點恰好來自東北人的語言習慣。將角色的生活習慣和經(jīng)歷有機地轉化為可利用的人物形象設計和舞臺行動,這樣一來就會使行動更真實。而在戲劇小品階段,學生能夠演相對貼近他們的生活的劇本,年代和文化背景不會差距太大,所以相應的學生實踐起來也較容易開展體驗、搜集和分析等工作。這有利于他們建立一個良好的表演習慣。
綜上所述,戲劇小品在表演教學中具有多重作用。從教學維度看,戲劇小品的階段性作用涵蓋了從觀察生活到小說改編的過渡,行動屬性的轉換以及表演時長的變化。在創(chuàng)作者維度,它能使學生認識戲劇核心要素,包括核心事件、矛盾沖突和戲劇結構。在演員維度,戲劇小品能幫助學生塑造行動更積極有效和表演更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因此,戲劇小品在表演教學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對學生的表演技巧和創(chuàng)作水平提升都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