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拉豆
“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辈徽撌恰胺魇昧饣磳氱R。玉指纖纖,捻唾撩云鬢”這般含蓄隱麗的描述,還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里發(fā)人深省的告誡,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有一件物品不可或缺,那就是銅鏡。
照面飾容,禮待外邦,愛情信物,驅(qū)邪避禍……在很長時間內(nèi),銅鏡不單是實用物件,還承載著文化符號的功能。在武漢博物館,就珍藏著這樣一件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銅鏡——魯詩銘文重列式神獸鏡。該銅鏡不僅鑄造精良、紋飾清晰、保存完好,尤為珍貴的是該鏡邊緣鑄有一圈隸書銘文。經(jīng)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羅福頤先生鑒定,其文字與《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章略有差異,內(nèi)容為我國失傳多年的“魯詩”,可以說是難得的以詩入鏡的文物珍品。
銅鏡最早產(chǎn)生于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也就是現(xiàn)在的甘肅廣河齊家坪附近,它是古人特別是古代女性照面飾容的常用生活用具。絕大多數(shù)銅鏡是圓形的,照人的一面磨光發(fā)亮,背面大多鑄有文字或花紋,中間飾有銅鈕,用來穿線便于懸掛。
早期的銅鏡,素面無紋飾,至西周末年,開始有紋飾出現(xiàn),并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紋飾也更加復雜、精美,體現(xiàn)了制造技術(shù)的成熟。至西漢末年,銅鏡逐漸走向民間,但依然是普通人家的奢侈品。漢代是銅鏡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正如《古鏡圖錄》中說:“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若鏡也?!毙⌒h鏡不僅是漢代冶煉技術(shù)、鑄造工藝的折射,也反映出當時人們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繁榮的文化藝術(shù)。
神獸鏡就是當時銅鏡發(fā)展鼎盛時期的代表。該鏡種始作于東漢,盛行于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種背面裝飾著神和瑞獸的銅鏡。這類鏡種多以羽人、東王公、西王母等神像與龍、虎等獸紋為主紋,大膽地把神人與神獸同鏡,反映出漢代人當時的神仙信仰已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偶像和神人的崇拜已具象化。除了裝飾花紋,神獸鏡銅質(zhì)精良,紋飾精美,而且銘文開始大量出現(xiàn)于鏡上,是漢代鑄鏡工藝最高的鏡類之一。
魯詩銘文重列式神獸鏡直徑14.7厘米、厚0.4厘米,重約355克。圓形。青銅,顏色偏黑,有光澤。鏡面微微凸起,光可鑒人。背有扁圓鈕,鈕上有“君宜官”三個字。鏡背為重列神獸紋飾,纖細繁復,遍布內(nèi)外區(qū)間。鏡緣一周刻勾連云紋,另有隸書銘文。
鏡背內(nèi)區(qū)以一周雙弦紋隔開,主題紋飾為橫列五段的高浮雕神獸紋:第一段中間為漢代長壽神西王母端坐在她的龍虎寶座上,羽冠飄帶,道貌威然,座下左方有一只三足鳥,長喙利爪,是西王母取食的三足神鳥。兩端各有一羽人,面中而跽坐。第二段中間一神人側(cè)身跽坐,右手擼起左袖,落下棋子,正與一對面而坐的長眉神人對弈,二者旁邊有三羽人觀弈。第三段紋飾中有四位神人,隔鏡鈕分兩組而跽坐相望,服飾與冠式的迥異告訴我們,他們位列仙班,似在當值。第四段主紋位于鏡鈕下方,為神化了的“孔子問道于老子”像,兩人對坐而論道,交談間舉手比劃,似在熱情攀談。二者背后右上方各有一組羽人馴獸紋飾。第五段主紋中間端坐一帶雙翅神人,是晚出于西王母的對偶神東王公,東王公兩側(cè)各有一羽人侍奉。座位左下方為玉兔搗藥正面像,右下方為神獸玄武。
魯詩銘文重列式神獸鏡鏡體厚重,端莊大氣,紋飾繁縟而細致清晰,人物、神獸錯落有致,形態(tài)逼真;尤其是背部長達數(shù)十字的隸書銘文,其傳遞的與《詩經(jīng)》相關(guān)的歷史信息,使銅鏡顯得彌足珍貴。
眾所周知,《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但鮮為人知的是,漢初傳授《詩經(jīng)》的共有“齊、魯、韓、毛”四個學派,到南宋時“齊、魯、韓”三家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jīng)》,都是毛詩一派的傳本。魯詩大約在西晉時失傳,失傳1700多年后在魯詩銘文重列式神獸鏡上重新被發(fā)現(xiàn),十分珍貴。
魯詩銘文重列式神獸鏡上的銘文有的漫漶不清,不能辨認,經(jīng)考釋,大致內(nèi)容為:“石人姬姬,衣□緞衣,夷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刑侯之夷(姨),登(鄧)公惟私,手如□凄,膚如□脂,領(lǐng)如□夷,齒如會師,□首娥□,□□(笑)口采兮,美目□兮,石人韌韌。稅(說)于農(nóng)郊,四牡有喬,帶□耕耕,□□以朝,在夫宿退,□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边@段銘文經(jīng)羅福頤先生鑒定,認定與《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章略有差異,內(nèi)容為我國失傳多年的“魯詩”。理由是銅鏡鈕及紋飾同東漢建安年號的銅鏡相似,再者就是漢靈帝熹平四年石碑始立,“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其中的《詩》部分采用的就是魯詩。羅福頤認為熹平四年距建安年不遠,此鏡以《詩》為銘,是受當時熹平石影響的產(chǎn)物,鏡銘是失傳的《魯詩》無疑。由于此鏡上“魯詩”銘文的發(fā)現(xiàn),說明東漢時期“魯詩”仍然在民間流傳。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這首歌頌衛(wèi)國國君夫人莊姜之美麗不凡的詩,在創(chuàng)作將近千年后,又因為什么緣故被雕刻入鏡?也許是因為一位在歷史長河里不曾留下姓名的鑄鏡匠人出于對《碩人》這篇經(jīng)典的喜愛,也許是因為客戶的私人訂制要求。但遙想當年使用此銅鏡照面的佳人,在閨閣里對鏡梳鬢鑲簪時,一定也低吟輕唱過銅鏡背上的這首陽春白雪。
時光流轉(zhuǎn)。千百年后的1970年,武漢市文物商店從冶煉廠選得此銅鏡,使其擺脫了被丟進熔爐的命運,得以幸存下來,如今館藏于武漢博物館,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由此我們得以管窺兩千年前《魯詩》版本中《碩人》篇原貌,在古代文獻大海里擷取一顆珍貴明珠的同時,也強烈感受到漢代先民對這篇春秋早期經(jīng)典的喜愛之情。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