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修復在我國由來已久,早期的鋦瓷重點突出實用性,后來的金繕工藝在使用大漆做基礎材料的同時采用金銀等材料進行鑲嵌與圖案繪制,則更加重視裝飾作用。文章對金繕工藝使用在陶瓷修復中體現(xiàn)出的點、線、面的裝飾作用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從哲學應用和材料紋飾相結(jié)合兩個方面分析了金繕工藝的裝飾性體現(xiàn),以期為金繕工藝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參考內(nèi)容。
關鍵詞:金繕工藝;陶瓷修復;缺陷美;哲學美學
文物修復的基本原則是“修舊如舊”,也就是要將文物的原貌復原出來。而在陶瓷修復方面,金繕工藝則打破了這一原則,在拼合原有瓷器的基礎上使用大漆和金屬材料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使陶瓷器物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展現(xiàn)出新的美學內(nèi)涵。金繕工藝在陶瓷修復上有著極強的裝飾性作用,無論是點狀修復、線狀修復還是面狀修復都有豐富的裝飾性表現(xiàn),其修復紋樣也給人以豐富的審美觀感。
一、金繕工藝概述
陶瓷制成的器物在雅致美觀的同時也有著易碎的天性,早期的民間修補僅僅是為了將破損的瓷片重新粘合到一起,而后發(fā)展至鋦瓷工藝?,F(xiàn)代相對較少見到這樣的手藝人,原因是陶瓷已經(jīng)可以機械化生產(chǎn),價格低廉,失去了修補的必要。但對于某些值得珍藏的瓷器,或出土文物而言,修復就至關重要了。金繕工藝就是在修復破損瓷器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證其美觀性的一種修復手段,其本質(zhì)屬于瓷器修復技藝中的結(jié)合修復,通過使用黏結(jié)劑將瓷片重新結(jié)合在一起,再在表面使用金粉形成裝飾效果。金繕工藝也常被應用在修復象牙、玉石、漆器等裝飾性強的器物上,其使用的黏結(jié)劑為大漆,修復完成后的器物不僅能恢復原本器型,還更加不易氧化,耐高溫,金色的裂痕或繪制的圖案也給器物帶來了獨特的美感。
二、金繕工藝在陶瓷修復中的裝飾性表現(xiàn)
(一)金繕工藝點狀修復裝飾
陶瓷器物在破碎時往往不能裂成幾個完整的大塊,部分碎塊會存在缺角、邊緣粉碎等問題,這就會導致按照常規(guī)修復方法修復后,瓷器表面存在點狀的缺損,形如孔洞,直接修復會導致瓷器上存在一個突兀的視覺中心。瓷器上由磕碰導致的小缺口或口沿局部處出現(xiàn)的“崩釉”,也是造成這種點狀視覺中心的主要原因。
在修復時,首先要對瓷器的整體器型進行分析,把握瓷器原本的視覺中心位置和整體形狀,再分析出現(xiàn)點狀缺損的位置是否會破壞原有的視覺美感,以及如何利用金繕工藝對這一處缺損進行修復。對于位置在口沿部位的缺損,需要重點處理,這不僅僅是瓷器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缺損,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缺損。同時口沿部位位于瓷器的收口處,本身就屬于瓷器視覺中心區(qū)域,傳統(tǒng)修復工藝使用的材料會在瓷器表面形成一塊幾何形黑色陰影,在淺色釉面上尤為突兀。針對這種瓷器進行金繕工藝修復時應當重點考慮器型和瓷器的主要用途,使用生動的紋飾,如植物紋、幾何線條形狀等,結(jié)合裂痕處的線狀修復來優(yōu)化點狀破損處的視覺效果。對于沒有處于口沿位置的點狀缺損,則可以考慮淡化金繕工藝在裂痕處的線狀裝飾效果,重點突出點狀紋飾,形成新的視覺中心,強化金繕工藝自身的裝飾性作用,如圖1,即為陶瓷口沿處的點狀金繕修復。通常針對小面積的點狀缺損可以使用單朵的傳統(tǒng)花卉形狀或是簡單的小塊抽象紋路進行裝飾,也可以結(jié)合器物自身的特點選擇特殊的裝飾,甚至是古文字,都能在點狀的視覺中心上起到不錯的裝飾性效果。
(二)金繕工藝線狀修復裝飾
線狀可以說是使用金繕工藝修復陶瓷時形成的最主要裝飾了,幾乎所有瓷器的修復都需要拼合碎塊,修復后的瓷器表面必然有裂紋。宋代出現(xiàn)的冰裂紋瓷器是一種將裂紋視為裝飾的瓷器,在漫長的瓷器使用歷史上一直受到追捧,可以看出人們對瓷器“缺陷美”的欣賞由來已久,但破損瓷器在拼合碎瓷片后形成的縫隙雜亂無章,有的位置分散,有的位置密集,還常常伴有微小的點狀缺損,接縫處的黏合劑并不具有裝飾作用。
而使用金繕工藝修復,則是將這些漆黑難看的線條轉(zhuǎn)換成金線,由于線狀缺損極為常見,傳統(tǒng)金繕工藝的裝飾性作用也更加突出地體現(xiàn)在線狀修復上。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使用金繕工藝修復后的瓷器,表面的金線有粗細不一的變化,這些金線必須比原本的瓷片縫隙要略寬一些,這便是為了增強裝飾性作用了。在修復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碎片在拼合后形成的線條走向和連接關系,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對原有的接縫線條進行改動,使其具有新的美學內(nèi)涵。使用金繕工藝修復的瓷器,其表面金色紋路有時完全筆直,有時略有彎曲走向,這也是對中國畫中筆鋒使用技法的一種借鑒,如圖2所示。通過掌握線條的“起、行、收”來賦予這些線條獨特的韻味,是金繕工藝的基礎技法。明代鄒德中的《繪事指蒙》中記載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詳細描述了中國畫的十八種線條技法。其中,“釘頭鼠尾描”行筆方折多,轉(zhuǎn)折處線條更粗;“撅頭丁描”線條粗而有力,頓頭大而方……還有“蘭葉描”“曹衣描”“棗核描”等,這些技法在金繕工藝中都有十分廣泛的應用,為金線增添了不少表現(xiàn)力,也使修復過后的瓷器呈現(xiàn)出了如畫一般的美感。金繕的線條在使用繪畫技法的同時還需要重視是否與器物本身高度融合,如果線條過粗,便占據(jù)了太多面積,喧賓奪主;若線條斷斷續(xù)續(xù),則不能體現(xiàn)出韻味,反而顯得更加雜亂;若金箔金粉用得不均勻,不僅不能體現(xiàn)裝飾性作用,反而使瓷器顯得小家子氣起來,明明用了名貴材料修復卻顯示出一種廉價感。因此使用金繕工藝需要格外重視線條的彈性觀感和延續(xù)伸展的順滑程度,金繕工藝的線條也是連接瓷器上點狀缺損的關鍵所在,可以嘗試打破固有形制,得到更有趣味的裝飾性效果。
(三)金繕工藝面狀修復裝飾
大片的面狀缺損多出現(xiàn)在出土文物上,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在修復時會發(fā)現(xiàn)瓷器缺失的部分較多,在瓷器表面形成大面積的丟失。針對這樣的瓷器,需要先進行“補胎”,也就是使用其他材料,先將丟失的部分補配完整,再使用漆料修復。在進行大面積修復時,往往不再需要將整片缺損都用金粉修飾,而是使用大漆修復后用金粉或金箔在修復完成的表面繪制圖案。抽象化的動植物、模仿冰裂紋的幾何形狀線條拼接、點線的組合,這都是大面積金繕工藝常用的裝飾紋樣,也常見僅在大漆的邊緣處描繪金色線條的修復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針對這樣的大面積修復,并不一定只能使用黑色大漆,日本就曾有調(diào)制朱漆作為修復材料的做法,也獲得了很好的裝飾性修復效果。因此針對這種大面積的瓷器修復,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保證瓷器的整體性。原本的瓷器如果是深色釉面,如黑色、茶色,那么可以直接保留原本的大漆黑色,但如果是白瓷、青花瓷這類淺色釉面,那就需要避免色彩反差過度的問題,轉(zhuǎn)而使用其他材料來保證修復部分與原有瓷器的色彩協(xié)調(diào)性。
現(xiàn)有出土的瓷器中也有被古人修復過的瓷器,數(shù)千年前的古人早早發(fā)現(xiàn)了金銀這兩種金屬的顏色應用在瓷器修復上的奧秘。晚唐時的“金銀扣”就是使用金屬來加固、修復瓷器的做法,整體貼金、貼銀也很適合在現(xiàn)代瓷器修復中使用。而大面積缺損的瓷器在修復時面臨的一大主要問題則是在修復完成后的漆面上究竟應當繪制什么樣的圖案。要知道,有的瓷器是素面單一釉色的,沒有任何裝飾,有的如青花瓷等則是原本就有豐富的紋飾,更別提隨著技術發(fā)展人們開始在瓷器表面作畫,針對這些瓷器的修復,是選擇完全復原其原本的紋飾嗎?金繕工藝給出的回答是否定的,使用金繕工藝修復這樣的瓷器時,只需要將原有裝飾進行提煉、概括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這是一種在原有瓷器裝飾性紋飾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創(chuàng)作,需要修復匠人對瓷器的用途、器型、紋飾、年代等信息有充分的把握,并具備相當高的審美能力。
三、金繕工藝在陶瓷修復中的紋樣裝飾應用
(一)金繕紋樣的哲學應用
金繕工藝發(fā)端于日本,但使用的漆藝技術又來源于中國,因此金繕工藝在傳到中國后,經(jīng)過中國傳統(tǒng)漆藝的本土化,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美學,形成了新的內(nèi)涵。在日本,金繕工藝的使用被劃分為三個流派,分別是蚊足、無衣金繕和百川。此外,還將金繕匠人按照技藝水平劃分成九個等級段位,而中國的金繕工藝在民間是口口相傳式的發(fā)展,并沒有這樣的嚴格劃分。
金繕工藝在中國的發(fā)展,恰恰迎合了中國傳統(tǒng)道家哲學的內(nèi)涵,自然而然地發(fā)展,摒棄外物的影響。而使用金繕工藝來修復的瓷器也重視在裝飾紋樣上能夠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對線條的應用和重視,在金繕后的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破損的瓷器是殘缺的,而道禪哲學卻認為殘缺也可以是美,提倡超越美丑的界限來對待事物本身。因此可以看到金繕工藝并不會掩蓋瓷器曾經(jīng)破碎的事實,而是將這些缺損加以利用,重新描繪殘損形成的線條,并不執(zhí)著于將失去的紋樣復原重繪,而是在缺損處繪制新的圖案。
金繕工藝在日本受到極大重視,又與日本美學中的“物哀觀”存在著較為深刻的聯(lián)系。日本的“物哀”幾乎是不被準確界定的,表達對自然、對真實的深切追求,因此日本的金繕工藝使用的紋樣似乎更加抽象一些。日本金繕工藝的裝飾性與中國使用的金繕工藝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日式美學對死亡與殘缺抱有“敬畏”的心態(tài),而中式美學則更提倡對萬事萬物的平等看待。因此,日本在最初使用金這種貴金屬來作為瓷器裝飾,其實是抱有一種“用最貴重之物來尊重殘缺事物”的心態(tài),而中國金繕工藝往往會給這樣的大面積缺損瓷器在漆面上繪制一些新的圖案,以達到原有瓷器與新增補部分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
(二)金繕紋樣與材料結(jié)合
金繕的紋樣并非一成不變,也沒有標準與規(guī)則,全看修復匠人自身的審美理念和美學價值觀,因此不同匠人使用金繕工藝修復的瓷器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觀感,這種差異性主要是靠不同的紋樣與材料組合而呈現(xiàn)的。修復匠人根據(jù)不同器物原本的釉色來選擇不同的漆面顏色,例如使用朱砂調(diào)制紅漆,用石璜調(diào)制黃漆,而漆液本身具有一定的半透明性,這就又有了新的發(fā)揮空間。骨、石乃至近代的蛋殼鑲嵌,都使金繕工藝變得趣味橫生。
將金繕使用的紋樣與修復使用的材料進行高度結(jié)合時,最需要考慮的是原瓷器。動物植物紋、云紋、海水紋、幾何紋路的使用要盡可能做到精練,如圖3所示,即便是大面積修復的瓷器,也很少見到將整個漆面繪滿圖案的。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審美風向,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宗教發(fā)展水平,在紋樣裝飾方面也可以結(jié)合這一點來設計。大漆作為瓷器修復的主要材料,體現(xiàn)出來的重點是實用性,而金繕的線條與紋飾則更側(cè)重裝飾性,那么,在應用金繕工藝修復瓷器時就需要格外注意如何通過材料與紋飾的結(jié)合來突出金繕工藝的美感。尤其是窯變釉器物,其釉色效果獨特,在進行修復與裝飾的過程中就需要更加關注金繕工藝與原本瓷器的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使用傳統(tǒng)的螺鈿裝飾或犀皮漆的技法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金繕工藝選擇性應用
對紋樣的選擇,也能體現(xiàn)出修復工匠的審美高度?,F(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使金繕工藝受到的局限大大減少了,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展也為金繕工藝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陶瓷修復實際操作中,工匠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色漆來解決修復表面與原本釉面顏色差異大的問題,工匠可以自行調(diào)制白、黃、青、透明等各種顏色的大漆進行修復。在大漆定型后,工匠也可以主動對大漆進行雕刻來達到更具裝飾性的效果,而后再選擇性地使用金銀或是其他材料進行鑲嵌或描畫,從而起到美觀的作用。
金繕工藝的選擇性也體現(xiàn)在金繕工藝可人為地“制造”瓷器的缺損部分。例如使用蛋殼鑲嵌的方式來模擬瓷器的開片效果,復刻出冰裂紋的獨特美感;又例如使用犀皮漆工藝復刻窯變釉呈現(xiàn)的夢幻斑紋。而陶瓷修復在現(xiàn)代可以被分為考古修復、展覽修復、商業(yè)修復三種,金繕工藝則屬于商業(yè)修復的一種,追求更高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這也自然而然地使金繕工藝在陶瓷修復中成為頗具裝飾性的修復工藝。那么,在使用金繕工藝進行瓷器修復時,就要求修復匠人主動選擇更具有美感的、更迎合瓷器自身內(nèi)涵的修復紋樣和材料。金繕工藝的裝飾性特征也需要形、神、意、趣的高度融合,這就全憑修復工匠的個人選擇了。
四、結(jié)語
金繕工藝是處在發(fā)展與進步中的,因此,匠人在使用金繕工藝修復瓷器時既要充分掌握瓷器本身的美學內(nèi)涵,也要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理念,才能讓修復后的作品具有與時俱進的裝飾性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巢,魏婕宇.基于陶瓷修復工藝的現(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分析[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07):22-23.
[2]奚弋雯.古陶瓷修復中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趣——以金繕為例[J].陶瓷研究,2021,36(05):33-35.
[3]任穎. 金繕工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研究[D].山西大學,2020.
[4]]朱冰.以陶瓷修復為例探究金繕之美[J].東方收藏,2019(20):50-51.
[5]朱偉潔.金繕工藝在古陶瓷修復教學中的運用[J].藝術品鑒,2019(15):284-285.
作者簡介:
宋朋遙(1981—),男,漢族,山東濟南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陶瓷器與青銅器修復、全形拓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