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
(福州市福清市東瀚中心小學 福建 福州 350321)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雙減政策:一是指學生課后作業(yè)方面的減負,教師可通過作業(yè)內容、作業(yè)量、作業(yè)難度等方面的調整,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這與傳統(tǒng)作業(yè)形式有很大不同,學生不再需要通過重復做大量習題的方式來鞏固、記憶、拓展知識,學生的身體及心理壓力都會大大減??;二是針對學生課后輔導方面的減負要求,很多家長為提升學生成績會為學生報名各種線上、線下補習班,但在雙減政策的支持下,學生參與課后班的時間也將減少,將有更充分、自由的時間實現全面發(fā)展,從學生自身的興趣及發(fā)展需求出發(fā),鍛煉能力、塑造思維、提升品質,這對學生未來的長遠性、健康性發(fā)展至關重要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的重中之重,在雙減政策的支持下,教師也將獲得更多培養(yǎng)學生這一能力的便利條件,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強大助力。
由以上闡述我們已經能夠了解到雙減政策的內涵及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雙減政策本身與學生自主閱讀似乎并不存在非常直接的聯系,但其在實施的過程中卻能夠間接為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很多便利條件,當中的很多理念及政策能夠為教師提供很多針對性指導,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自主閱讀,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在時間上帶來的便利條件。雙減政策主要強調的是通過減少作業(yè)量、提升作業(yè)質量等方式來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這也就表示學生未來完成作業(yè)的速度會大大提升,其將擁有更多時間用于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2]。另外,雙減政策還要強調需要減輕學生的課后輔導負擔,這樣學生的課后時間將不會被大量的課后補習占據,這也能夠為學生參與自主閱讀提供更充裕的時間及機會。
其二,是在教師指導上帶來的便利條件。為配合雙減政策的實施,相關部門還出臺了諸多政策為學生提供更完善的教學服務,以“5+2”課后服務為例,要求學校要在每周的5 天當中,每天至少要有兩個小時為學生提供課后教學服務,這就讓學生在課后期間也能接受教師指導。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教師可利用課后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各方面教學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就擁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及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自主閱讀有關的活動,融合更多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不僅能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還能通過閱讀積累更多知識、養(yǎng)成良好習慣[3]??傊?,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設了諸多條件,教師應善于抓住這些條件,以達到更高質量教學效果。
自主閱讀能力的重點主要在于“自主”,“自主”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自控能力、自主學習意識等都比較薄弱,尤其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難度相對較高,學習起來也比較枯燥,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也比較困難。因此,教師需善于借助多元化方法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興趣,從而為學生自主參與閱讀提供內在驅動力,進而為自主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以下將就具體措施加以闡述:
主題式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為學生提供主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于語文閱讀而言,學生可圍繞同一主題的內容進行閱讀,通過自主研究、小組合作等方式完成學習探究任務,進而對文章的產生深刻、細致的理解,并提升自身的運用閱讀知識的能力。教師可運用主題式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沉浸在主題當中,既能有效激發(fā)起自主閱讀興趣,又能更好地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充分體現學生在閱讀活動當中的主體地位[4]。比如,在閱讀統(tǒng)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貓》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將教材中有關動物的文章整合起來,比如《白鵝》《母雞》等,教師可以“動物”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探究,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競賽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總結其中涉及了哪些動物,表現了動物的哪些特點,并能明確闡述從文章的哪些句子中能體現出來這些特點等等,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的形式,鼓勵其自主參與閱讀,以競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好勝心,讓學生更專注、更積極,如此有助于充實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其養(yǎng)成自主分析、聯系不同文章的意識及能力,這也對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
雖然在雙減政策的支持下,學生在課后也擁有了接受教師指導的機會,但當前很多教師會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指導學生將作業(yè)完成,這就會消耗一定的課后服務時間,因此學生在校自主閱讀的時間可能并不充分,且閱讀本身既是一件需要學生自主、長久堅持的學習活動,教師應采取有效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后、家中也能自主參與閱讀,這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微課教學法就能在這一方面為教師提供諸多幫助,微課教學法指的是教師通過短時長視頻的方式,向學生講解某一個集中少量幾個知識點的教學手法,是當前教育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之一。閱讀教學期間,教師可針對某一篇或幾篇文章錄制微課講解視頻,在視頻中可預留一部分懸念,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并在其中引導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文章,并回答教師在線上提出的問題,這種線上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趣味性等特征,更符合學生興趣點及學習習慣,可大力推動學生主動閱讀文章。除微課教學法以外,教師還可結合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手法,借助信息技術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提供助力。
情境教學法也是教師閱讀教學期間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也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定促進作用,學生單純依靠教師口述、板書的講解,不僅能很難對文章產生興趣,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很難深入,若教師能通過信息技術或其他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閱讀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學生就能在沉浸式的學習氛圍當中產生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的欲望,這就形成了自主閱讀的內在驅動力。比如,在閱讀統(tǒng)編版教材中《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有關文章歷史背景視頻,比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視頻、紀錄片以及相關歷史影視片段等等,可從歷史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好奇心,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文章來了解詳細情況。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情境當中不僅能產生自主閱讀的動力,還能以視頻情境為基礎對文章產生深層次理解,包括文章的歷史、情感、內涵、文化等等,這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也很有幫助。
在雙減政策之下,學生將得到更完善的機會進行多元化學習實踐,教師可利用課堂教學或課后服務時間為學生組建閱讀教學活動,以教學活動為驅動,促使學生自主參與閱讀。比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五年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可給予學生一定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文章將文章改編成“劇本”,包括其中的情境、臺詞等都可讓學生自由分配,可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分別飾演不同選段,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三國演義》當中的其他選段,讓學生在課下自主閱讀《三國演義》,自行組成小組重現自己最喜歡的片段。如此學生并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是通過另一個趣味性任務的驅動,促使其自主閱讀。在閱讀、演繹的過程中,學生能學會轉換角度思考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學會深入剖析文章內核,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表現出來,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還有助于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
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當前學生在課內學習的內容遠不足以支撐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求,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提升課外閱讀比重,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時,教師可結合學生興趣推薦一些科學、自然、科技類型的課外讀物,比如《少年航天局》《小宇宙的爆發(fā)》《拯救地球的孩子們》等等,再比如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文章時,可結合文章為學生推薦《恐龍大陸》《海洋生物》《重返侏羅紀》等書籍,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以選擇,并利用課后時間組織閱讀分享活動,讓學生的閱讀有來有往,在互動中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動力,養(yǎng)成自主閱讀習慣??傊?,教師要善于促進課內外閱讀的有機結合,在增加學生閱讀總量的同時,提升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帶來了諸多便利條件,教師未來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借助這些便利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自主閱讀機會,將更多有效的教學手法合理融合在閱讀教學當中,充分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興趣,形成自主閱讀意識,養(yǎng)成自主閱讀習慣,提升自主閱讀能力,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